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肘后改良S型切口手术松解配合术中手法松解治疗创伤性肘关节僵硬的临床效果,为创伤性肘关节僵硬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科收治的20例创伤性肘关节僵硬患者采用肘后改良S型切口手术松解配合术中手法松解治疗的临床资料,对肘关节术后功能恢复进行系统评价。结果随访3~24个月,平均12.4个月。患肘关节的活动范围即伸屈活动度术后较术前平均增加45°;术后平均最大伸展度为11.6°,平均最大屈曲度为108.6°。无一例发生伤口感染、皮肤坏死、术后肘关节不稳、活动性疼痛等并发症,符合美容学标准。依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术前关节功能良4例,中10例,差6例;术后关节功能优15例,良3例,差2例。结论肘后改良S型切口手术松解配合术中手法松解治疗创伤性肘关节僵硬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应对创伤性肘关节僵硬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手术方式及其疗效。方法33例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其中男28例,女5例;年龄14~56岁,平均32岁。左17例,右16例。平均术前时间12个月。采用内、外侧双切口行关节囊切除及关节清理术,松解术前关节间隙变小及术后不稳定患者加用外固定架,外固定架于8周后去除。术后3d开始功能锻炼。平均随访时间为33个月。术前术后采用Mayo评分法进行评分。结果肘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21°提高至术后的90°(P〈0.05),Mayo评分由术前平均54.24分增至术后84.24分(P〈0.05)。术前时间12个月以上及12个月以下者肘关节活动度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术前细致评估,采用双侧切口行关节囊切除、关节清理,合理使用外固定架,术后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肘前方入路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1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19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5例;年龄16~61岁,平均31.8岁.平路摔伤11例,高处坠落伤5例,道路交通伤3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根据O'Driscoll分型:Ⅰ型4例,Ⅱ型8例,Ⅲ型7例.均使用肘前方入路,根据骨折情况行空心螺钉或微型钢板固定.术后早期行肘关节功能锻炼.定期随访记录患者肘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检查肘关节稳定性,肘关节总体功能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价.结果 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9.1个月.肘关节平均屈曲120.5°(95°~140°),伸直24.2°(0°~50°),前臂旋转活动度平均旋前55.2°(20°~90°),旋后66.6°(30°~90°).术后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优10例,良8例,优良率94.7%.无正中神经损伤、严重肘关节不稳定及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肘前方入路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能获得充分的暴露、稳定的固定,允许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关节囊粘连松解联合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撕裂合并肩关节僵硬患者的疗效及其术后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4月间我科收治的随访资料完整的中小型肩袖损伤患者。共43例纳入研究,其中15例合并肩关节僵硬。对僵硬组患者,先在关节镜下行肩关节囊粘连松解,术中活动肩关节证实肩关节活动度恢复良好。非僵硬组患者仅进行单纯的盂肱关节镜检查及必要的关节内清理。所有患者均根据撕裂口大小,采用1~3枚5.0 Twinfix锚钉(美国Smith&Nephew公司)单排缝合固定肩袖。僵硬组有7例、非僵硬组有8例进行了肱二头肌长头腱单纯切断或固定术。所有病例术后均给予指导康复训练。术后平均随访27.1±4.2(15~38)个月,记录并比较术前,术后1、2、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肩痛VAS评分,术后2、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被动活动度,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肌力,以及术前、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UCLA评分,评估患者肩关节术后康复进程及手术疗效。结果:1)无僵硬组患者及僵硬组患者术后疼痛均有明显缓解,但术后1、2个月的疼痛VAS评分无僵硬组显著优于僵硬组(P<0.05),直到术后3个月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肩袖修补术后无僵硬组患者肩关节被动活动度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僵硬组被动活动度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其中肩前屈、外展0°位外旋活动度分别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有显著改善,与无僵硬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肩外展、90°外展位外旋、90°外展位内旋活动度直到术后12个月得到充分缓解,与无僵硬组无显著差异(P>0.05)。至末次随访时,僵硬组患者肩关节被动活动度恢复良好,未再出现关节活动度降低。3)无僵硬组术后肌力恢复良好。僵硬组患者肩前屈、外展肌力术后6个月达到健侧水平,与无僵硬组无显著差异(P>0.05);僵硬组肩外旋肌力术后12个月才达到健侧水平,与无僵硬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4)末次随访UCLA评分,无僵硬组患者为33.3±3.3分,僵硬组患者为33.4±3.2分。患者肩关节功能总体恢复良好,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关节囊粘连松解联合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撕裂合并关节僵硬患者,术后半年内的肩关节功能康复进程较未合并僵硬的肩袖撕裂患者慢,但手术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肩关节被动活动度、肌力以及肩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该联合术式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内固定结合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复杂肘关节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铰链式外固定支架结合内固定治疗复杂肘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5年3月收治的复杂肘关节骨折患者46例,26例行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外固定支架组),其中肘关节"恐怖三联征"12例,后孟氏骨折6例,经鹰嘴骨折脱位8例;20例行内固定结合可调节支具外固定治疗(可调节支具组),其中肘关节"恐怖三联征"10例,后孟氏骨折5例,经鹰嘴骨折脱位5例。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外固定支架组结合铰链式外固定支架固定,可调节支具组术后采用可调节支具外固定。末次随访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评定肘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获得术后10~24个月(平均16.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外固定支架组愈合时间为(12.6±2.4)周,可调节支具组愈合时间(13.8±3.6)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支架组肘关节平均屈伸范围为129.98°±12.59°,前臂平均旋转范围为142.15°±15.35°,MEPS评分平均为91分(58~96分),优21例,良2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8.5%。可调节支具组肘关节平均屈伸范围为106.98°±10.36°,前臂平均旋转范围为121.32°±17.67°,MEPS评分平均为82分(55~92分),优10例,良4例,可2例,差4例,优良率为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固定结合铰链式外固定架可以使肘关节获得更好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采用Hotchkiss入路治疗19例尺骨冠突骨折患者。先采用Hotchkiss入路固定冠突骨折并修复内侧副韧带损伤,再处理其他合并损伤。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平均活动度分别为128°(100°~135°)和137°(98°~147°);Mayo肘关节评分(MEPS评分)为73~100分,平均96.5分。其中14例优,4例良,1例可。发生异位骨化2例,无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无骨不连、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3年7月收治肘关节恐怖三联征15例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19~45岁,平均31岁。采用手术切开复位,空心拉力螺钉或克氏针固定骨块并同时修复侧副韧带,术后早期功能锻炼。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15例获得4个月~2年随访,平均20个月。骨折复位及愈合良好,无畸形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2周(8~20周)。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平均为105.5°,前臂旋转活动度平均为122°,无肘关节僵硬及医源性桡神经损伤并发症。随访结果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优4例,良8例,一般3例。结论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尽可能重建骨关节和软组织结构。术后行早期功能锻炼,最大限度避免关节僵硬和恢复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关节镜下治疗肘关节骨关节炎合并活动受限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对既往自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间,于我院接受关节镜技术治疗肘关节活动受限,并得到早期随访的38例骨关节炎患者进行进一步随访,对比最终随访与术前和术后早期随访的结果。结果:共36例患者得到随访,其中男性29例,女性7例;年龄14~65岁,平均38.6岁;平均随访时间为71.5个月(60~96个月)。36例患者的肘关节伸屈范围术前平均为80.1±24.4°,MEPS功能评分平均为70.4±16.6分,VAS疼痛评分平均为2.8±2.2分;术后6个月时肘关节伸屈活动度平均为121.4±24.8°,MPES功能评分平均为89.4±16.5分,VAS疼痛评分平均为0.5±0.5分;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肘关节伸屈活动度平均为118.6±24.0°,MPES功能评分平均为88.6±15.8分,VAS疼痛评分平均为0.6±1.0分。中长期随访表明,与术前相比,患者在肘关节活动度、模拟疼痛视觉评分(VAS)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等方面有显著性改善(P=0.000);与术后早期结果相比,并未发现统计学差异。结论:对肘关节骨关节炎合并关节活动受限的患者,采用肘关节镜下进行关节功能重建,可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关节功能,早期疗效较好。中长期临床随访结果表明,肘关节松解术的效果并未随时间延长而下降。  相似文献   

9.
关节镜下粘连松解术治疗原发性冻结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粘连松解术治疗原发性冻结肩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2005年8月~2007年3月,43例原发性冻结肩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61±6.3岁(48~72岁).术前排除颈椎病、胸廓出口综合症、肩部肿瘤等病变,排除肩部手术创伤、外固定等继发性肩关节僵硬.术前正规保守康复治疗无效.43例患者均于全麻下行肩关节镜下粘连松解术.术后第2天开始主动和被动的功能锻炼.术后随访平均10.9个月(7~15个月),对手术前后的肩关节活动度、Constant评分、VAS疼痛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术后6~8周,本组病例患肩关节活动度显著改善,其中外展162°±14.34°,前屈165°±13.56°,内收位外旋75°±12.31°,内旋位拇指可触及T12~T6棘突;②术后4周患肩VAS疼痛评分为0.8±0.75,较术前的5.7±1.57显著降低;③术后8~12周患肩外展、外旋、内旋肌力与对侧无显著差异;④术后未出现继发性肩关节不稳;⑤术后16周Constant评分达92.3±8.54分,较术前的60.5±9.42分显著增加.结论:关节镜下粘连松解术可显著改善原发性冻结肩的关节活动度,同时能有效缓解疼痛,具有疗效确切、微创、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手术治疗合并疼痛的创伤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月~2014年12月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采用肘关节松解术治疗30例伴有疼痛的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18~65岁,平均39.0岁。其中,23例轻中度疼痛患者行单纯肘关节松解术;4例重度疼痛患者伴有肘关节陈旧性脱位,术中在充分松解肘关节后复位肘关节;3例疼痛剧烈患者在行肘关节松解术同时作真皮移植间隔式肘关节成形术。24例使用了外固定支架辅助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个月。患者肘关节活动范围和疼痛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其中2例极重度僵硬改善为中度僵硬,17例中度以上僵硬患者改善为轻度僵硬,其余11例轻度改善为无僵硬;改善率100%。6例中重度疼痛缓解为轻度疼痛,其余24例疼痛消失;疼痛缓解率100%。肘关节功能评定采用Mayo综合评分,术前评分:优0例,良6例,可12例,差12例;术后评分:优20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87%。术后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口均一期愈合,针道口无感染、无肘关节不稳等并发症。结论采用手术治疗肘关节僵硬能有效改善肘关节屈伸功能,同时对合并有陈旧性脱位或肘关节炎引起的疼痛也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13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探讨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诊断、治疗策略以及术后康复。方法我科2010年3月~2013年9月,共收治这类损伤13例,均采取手术内外固定治疗。其中桡骨头骨折按Mason和Hotchkiss分类法:Ⅰ型7例,Ⅱ型4例,Ⅲ型2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按Regan和Morry分类法:Ⅰ型4例,Ⅱ型6例,Ⅲ型3例。本组病例中均合并有肘内外侧副韧带的损伤。13例均采取了手术内外固定治疗,以2.0、2.7、3.0mm螺钉分别固定冠状突骨折和桡骨头骨折,其中2例因桡骨头粉碎骨折无法修复,行桡骨小头置换术,内外侧副韧带损伤均采用带线锚钉固定,13例病例均使用带铰链的外支架屈肘90°前臂旋转中立位固定,术后即在外固定支架保护下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4周后拆除外固定支架主动行肘关节屈伸和旋转功能锻炼。结果经3个月~3年随访,骨折愈合,肘关节稳定,无疼痛,肘关节屈伸幅度平均120°,前臂旋转幅度平均110°。 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显示,优10例,良2例,差1例。结论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不仅有桡骨头及冠状突骨折,同时伴有肘内外侧副韧带损伤,肘关节稳定性差。只有通过对骨及韧带稳定结构的重建,配合及早正规的功能锻炼,肘关节功能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对于轻度神经损伤的不稳定AO A型胸腰段骨折,不进行减压及融合,单纯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的疗效. 方法对比分析我院2004年2月-2008年2月手术治疗的AO A型胸腰段骨折(T11~L2)患者42例,分为A组(未植骨组,21例),予单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而未行椎板切除减压及植骨;B组(植骨组,15例),予椎弓根螺钉固定,不进行椎板切除减压但植骨.对两组术前及术后后凸角、椎体压缩高度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A组术前局部后凸角平均19.1°(15.4°~29.8°),椎体压缩高度平均46%(30%~63%);术后局部后凸角5.00(0.3°~10.3°),椎体压缩高度10%(0~28%),后凸矫正率79%.平均随访21.2(12~46)个月,随访超过12个月患者21例,末次随访后凸角平均7.0°(1.8°~10.7°),椎体压缩高度10%(2%~22%).B组术前局部后凸角平均25.8°(15.9°~34.5°),椎体压缩高度平均55%(30%~76%);术后局部后凸角7.1°(1.5°~19.1°),椎体压缩高度15%(0~28%),后凸矫正率74%.平均随访17.9(12~31)个月,随访超过12个月患者15例,末次随访后凸角平均8.3°(0.7°~19.2°),椎体压缩高度15%(1%~26%),植骨全部愈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无明显腰痛症状,无内固定断裂或椎弓根螺钉拔出.后凸角和椎体压缩高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一些神经损伤较轻的AO A型胸腰段骨折,在选择椎弓根螺钉固定时,可考虑不进行椎板切除减压,也不行后外侧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Mason Ⅲ型或Ⅳ型桡骨头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及桡骨头切除术的预后疗效,探讨临床治疗该类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桡骨头骨折23例,男11例,女12例.行桡骨头切除8例(Mason Ⅲ 型3例,Ⅳ型5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15例(Ⅲ型7例,Ⅳ型8例),其中板钉系统固定8例,螺钉合并克氏针固定7例.术后从肘关节活动度、X线片表现、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 AS)、患者满意度、手臂肩残疾问卷表(DASH)及Broberg&Morrey功能评分等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35个月(12~65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无创伤性关节炎发生.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及桡骨头切除组肘关节屈曲伸直弧度分别平均为132°及79.4°(P<0.01),患者满意度分别平均为9.1分及8分(P<0.05).Broberg & 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平均93.9分,优9例,良5例,可1例,差0例;桡骨头切除组平均80.6分,优2例,良2例,可4例,差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及桡骨头切除组DASH评分分别平均2.9分及18.1分(P<0.05).结论 Mason Ⅲ型或Ⅳ型桡骨头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可以获得比桡骨头切除术更好的肘关节活动度、肘关节功能、日常生活功能及患者满意度,建议此类患者优先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尽力重建或修复桡骨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创伤性骨关节炎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自200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12例(12膝)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患者。所有患者骨折后均曾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应用KSS评分和功能评分术前和术后随访评估。术前膝关节屈伸活动度(80.0°±34.9°)。膝关节学会KSS评分(62.7±11.1)分,功能评分(61.7±10.7)分。12例患者均行全膝关节置换术。9例患者选择后稳定型假体,2例患者选择限制性LCCK假体,1例患者选择旋转铰链膝关节假体。结果本组共12例患者,1例患者出现伤口并发症和浅表感染,1例患者术中内侧副韧带部分撕脱。术后随访1~13年(平均4.3年),无晚期并发症出现。末次随访时,KSS评分(80.5±10.4)分,功能评分(82.5±16.6)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101.7°±16.0°),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创伤性骨关节炎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但易出现感染及伤口并发症,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评估经伤椎6钉与跨伤椎4钉固定脊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6具新鲜冰冻小牛腰椎标本L1~L5节段,制备成腰椎前中柱损伤模型.比较4钉固定组与6钉固定组的三维6个方向的运动范围.结果 生物力学试验证实,4钉固定组在屈曲、后伸运动方向上的稳定性都较对照组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钉固定组在屈曲、后伸运动方向上的稳定性均较完整对照组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44,P<0.01;t=3.722,P<0.05).6钉固定组在各个方向的运动范围均小于4钉固定组,且两组在屈曲、后伸、侧屈、旋转运动方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 6钉固定较4钉固定在屈曲、后伸、侧屈、旋转各运动上的生物力学强度强,为临床应用微创经皮万向钉6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儿童漂浮肘的受伤机制及病理解剖类型,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对2006-2008年的20例儿童漂浮肘进行回顾性研究。肱骨干骨折5例,肱骨髁上骨折9例,肱骨髁部骨折6例(分别为Salter-HarrisⅡ型1例,Ⅲ型3例,Ⅳ型2例)。尺桡骨双骨折9例,单纯桡骨远端骨折6例。对移位明显的骨折采用手术治疗,移位不明显的采用手法复位。术中术后密切观察肢体、肢端血运。结果按修订F lynn表中对疗效作客观的评价。17例患儿前臂旋转和肘关节的功能正常;2例有13°肘关节欠屈,10°前臂旋转受限;1例有18°肘关节欠屈,15°前臂旋转受限。无肘内外翻畸形,无感染。结论对于漂浮肘应根据情况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治疗结果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17.
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应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并发症原因及预防方法. 方法 选择自2004年9月至2007年6月收治并得到随访的9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5.2个月(6~36个月),患者平均年龄47.7岁(17~83岁).其中新鲜骨折78例,陈旧骨折14例,均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最终随访时应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ASES)、Constant-Murley评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UCLA),以及简单肩关节功能问卷评分(SST)评估治疗结果,观察肩关节活动范围、疼痛恢复情况,记录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分析包括不同年龄、性别、伤侧、手术时间、受伤原因、合并损伤、骨折类型等出现并发症的差异性,对比出现并发症与否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前屈上举(148.9.4±17.3)°(90°~170°),外旋(29.3±15.0)°(0°~70°),内旋达到T9水平(T4-L5).疼痛的视觉评分(VAS)为0.9.±1.1(0~5);ASES评分为86.4±13.0(52~100);Constant-Murley评分为87.5±10.6(55~100);UCLA评分为30.2±4.0(18~35);SST 12个问题中回答"是"的问题平均为9.6个(4~12个).17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不同性别、伤侧、手术时间、受伤原因、合并损伤、骨折类型,以及内固定钢板类型之间并发症的发,丰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年轻患者发生率较高,为26%,>50岁患者的发生率为8.1%.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包括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和外旋范围与无并发症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锁定钢板是治疗存在明显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但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由于出现并发症后功能活动会有所下降,临床应尽可能规范操作,妥善保护局部血运,争取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胸腰椎骨折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与结合骨水泥强化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 在8具新鲜小牛胸腰椎标本(T11~L3)的L1椎体上制作不完全爆裂骨折模型.标本依次行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及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骨水泥强化固定.对标本施加扭矩为4 Nm的疲劳载荷共2 000次,加载频率为0.5 Hz.经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量完整、骨折、固定和周期性加载后固定节段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和右旋转运动时固定节段的角位移运动范围(ROM).结果 两种固定状态及疲劳后各方向ROM均明显小于正常及骨折状态(P<0.05);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骨水泥强化固定状态前屈、后伸、侧屈、旋转ROM分别为0.40°、0.53°、0.86°、0.55°,疲劳后前屈、后伸、侧屈、旋转ROM变化值分别为0.10°、0.07°、0.19°、0.08°,均小于单纯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组,尤其在旋转和前屈方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固定方式均可重建脊柱骨折的即刻稳定性并具有良好的抗疲劳载荷效果.但在前屈和旋转方向,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并骨水泥强化优于单纯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