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丙戊酸(VPA)单药治疗对癫癎患儿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指导VPA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7月门诊首次确诊并给予VPA单药治疗的癫癎患儿.以二氢若丹明荧光染色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患儿服药前和服药6个月时的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和刺激指数;收集健康儿童全血,分别加适量VPA配成0、50、100、150和200 μg·mL-1浓度进行培养,于培养后6、18和24 h检测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和刺激指数(SI),观察中性粒细胞功能变化的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特征.结果 研究期间纳入癫癎患儿29例,其中男13例,女16例;全身性发作22例,部分性发作7例;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为(6.41±3.14)%,治疗后为(12.30±7.73)%;治疗前SI为440.6±32.4,治疗后为429.6±2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全身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间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和S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随VPA浓度升高而增高,SI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VPA 50 μg·mL-1培养6 h后中性粒细胞SI轻度升高,但培养24 h后显著降低;VPA 200 μg·mL-1培养后各时间点均见中性粒细胞SI显著降低.结论 VPA单药治疗癫癎患儿体内存在中性粒细胞的自身活化现象,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的升高呈浓度依赖性,SI的降低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VPA单药治疗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功能的显著下降,且该作用与癫癎发作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癫癎患儿血脂水平的改变及应用抗癫癎药物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测定法分别测定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小儿癫癎专科门诊随访治疗的55例癫癎患儿(全面性发作30例,单纯局限性发作18例,不能分类的发作7例)和30例健康体检儿童(健康对照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 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分析癫癎患儿在单药或联合用药至少0.5a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 癫癎患儿服用抗癫癎药物后引起其血脂水平的改变,与健康对照组血脂水平相比,血清TG、LDL-C显著升高(Pa<0.01),HDL-C水平显著下降(P<0.01);丙戊酸钠( VPA)单药治疗的癫癎患儿与健康对照组相比,TG、LDL-C升高及HDL-C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5,0.01),而单用VPA与联合用药组之间及两个联合用药组间血脂水平改变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联合用药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其改变幅度VPA> VPA+拉莫三嗪>VPA+左乙拉西坦,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癫癎患儿服用抗癫癎药物后存在血脂水平的改变,以单用VPA的改变最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VPA)对癫(癎)患儿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以VPA治疗3个月的30例癫(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治疗前后自身对比研究,检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体质量、BMI、身高、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比较治疗前后体质量、BMI、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变化.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其血胰岛素水平.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癫(癎)患儿治疗后体质量[(15.68±3.82) kg vs (19.64±4.75) kg,t=3.56 P<0.01]、BMI[(18.29±2.91) kg/m2 vs (20.16±2.71) kg/m2,t=2.13 P<0.05]、胰岛素(4.42±0.39) mU /L vs (6.89±0.41) mU /L,t=24.7 P<0.01)、胰岛素抵抗指数(0.96±0.19 vs 1.45±0.21,t=9.4 P<0.01)均较VPA治疗前明显增高.而血糖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增高[(4.42±0.23) mmol/L vs (4.39±0.35) mmol/L,t=0.39 P<0.05].结论 VPA治疗可引起癫(癎)患儿体质量、BMI、血清胰岛素水平增高,并导致胰岛素抵抗;诱导胰岛素抵抗可能是VPA患儿体质量增加的原因之一.但对其血糖无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丙戊酸(VPA)单药治疗对癫患儿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指导VPA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7月门诊首次确诊并给予VPA单药治疗的癫患儿。以二氢若丹明荧光染色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患儿服药前和服药6个月时的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和刺激指数;收集健康儿童全血,分别加适量VPA配成0、50、100、150和200 μg·mL-1浓度进行培养,于培养后6、18和24 h检测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和刺激指数(SI),观察中性粒细胞功能变化的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特征。结果 研究期间纳入癫患儿29例,其中男13例,女16例;全身性发作22例,部分性发作7例;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为(6.41±3.14)%,治疗后为(12.30±7.73)%;治疗前SI为440.6±32.4,治疗后为429.6±2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全身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间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和S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随VPA浓度升高而增高,SI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VPA 50 μg·mL-1培养6 h后中性粒细胞SI轻度升高,但培养24 h后显著降低;VPA 200 μg·mL-1培养后各时间点均见中性粒细胞SI显著降低。结论 VPA单药治疗癫患儿体内存在中性粒细胞的自身活化现象,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的升高呈浓度依赖性,SI的降低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VPA单药治疗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功能的显著下降,且该作用与癫发作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对癫癎患儿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8例服用不同剂量VPA的癫癎患儿分别于服药前、服药3个月和6个月时检测其血小板数量、血小板聚集率、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水平.结果服用VPA 3个月与服药前比较,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t=2.824,P<0.01),且与VPA剂量呈负相关;胶原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下降( t =2.153和2.263,P均<0.05),与VPA剂量呈负相关;TXB2显著下降(t =2.373,P<0.05),与VPA剂量不相关;6-Keto-PGF1α无明显变化.服药6个月与3个月比较,上述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全身性发作组与部分性发作组比较,上述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VPA能影响癫癎患儿的血小板数量及功能,影响的程度与VPA剂量相关,与癫癎患儿的发作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对青春期癫癎女孩垂体促性腺激素水平及垂体促性腺轴的影响。方法:选择青春期癫癎女孩23例,年龄8~14岁,给予VPA治疗1年,观察其用药前、用药后3月、6月、12月的垂体促性腺激素水平,包括雌二醇、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泌乳素及睾酮。结果:VAP治疗1年中,患儿雌二醇、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泌乳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治疗12个月时,患儿的睾酮水平(0.4±0.3 ng/mL)比未用药(0.7±0.4 ng/mL)时及用药3个月时(0.7±0.4 ng/mL)明显降低(P<0.05)。结论:青春期癫癎女孩应用VPA治疗1年后未出现雄激素增高,VPA 仍是用于治疗青春期癫癎女孩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丙戊酸(VPA)治疗对癫癎患儿血浆氨水平的影响。方法测定2003-04—2004-02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癫癎治疗中心就诊且服用VPA的32例癫癎患儿和33例与之年龄匹配的对照儿(儿外科患儿)的血浆氨和游离肉毒碱的浓度,并测定32例癫癎患儿的VPA的血药质量浓度。对服用VPA的癫癎患儿血氨与VPA的剂量、质量浓度、肉毒碱浓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VPA治疗组血氨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显著性意义。血氨与VPA剂量、VPA血药质量浓度显著正相关;与游离肉毒碱浓度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组血氨浓度高于单一用药组。结论VPA治疗可引起血氨浓度增加,且血氨与VPA剂量、VPA血药质量浓度显著正相关,与游离肉毒碱浓度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可能是血氨增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丙戊酸钠(VPA)对癫(癎)患儿体质量及糖、脂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首次诊断癫(癎)VPA单药治疗的患儿30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6个月进行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血胰岛素、胰岛素抵抗(IR)指数、瘦素、脂联素和瘦素/脂联素(L/A)测定,进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研究.结果 VPA治疗3个月患儿体质量[(21.88±1.82) kg vs (23.80±1.88)kg,P<0.001]、BMI[(15.71 ±0.30) kg·m-2 vs (16.40±0.27) kg·m-2,P<0.05]、血胰岛素水平[(39.81±2.70) pmol·L- vs(52.48±3.43) pmol·L-1,P<0.001]、IR指数[(1.42±0.13) vs (1.82±0.15),P<0.001]、瘦素水平[(3.72±0.25) mg·L-1 vs (6.73±0.72)mg· L-1,P <0.001]、L/A[(0.33±0.05) vs (0.65±0.06),P<0.001]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但脂联素水平[(19.02±3.09) mg·L- vs(11.85±1.55)mg·L-1,P<0.01]较治疗前明显降低;VPA治疗6个月患儿体质量[(23.80±1.88)kg vs(25.32±2.07)kg,P<0.001]、BMI[(16.40±0.27) kg·m-2 vs(16.51 ±0.35) kg·m-2,P<0.05]、瘦素水平[(6.73±0.72)mg.L-1vs (10.12±1.17) mg·L-1,P<0.001]、L/A[(0.65±0.06) vs(1.45±0.23),P<0.001]较治疗3个月时亦明显升高,而脂联素水平[(11.85±1.55) mg·L-1 vs(9.00±1.13) mg·L-1,P<0.01]较治疗3个月时下降更明显;血胰岛素水平[(39.81±2.70) pmol·L-1vs (52.48±3.43) pmol · L-1 vs( 30.77±1.54) pmol·L-1,Pa<0.01]、IR指数[(1.42±0.13) vs(1.82±0.15) vs(0.99±0.06),Pa<0.01]较治疗前、治疗3个月时均明显降低.VPA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水平[(4.79±0.30) mmol·L-1vs (4.64±0.16) mmol·L-1 vs (4.33 ±0.12) mmol·L-1,Pa>0.05]无显著差异.结论 VPA治疗后对癫(癎)患儿体质量及糖、脂代谢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癫(癎)患儿口服丙戊酸钠(VPA)后,体质量对清除率和消除半衰期等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对20例口服VPA的癫(癎)患儿治疗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测定,比较正常体质量患儿和超常体质量患儿的药物清除特点.结果 超常体质量儿VPA消除半衰期[(9.50±0.63)h]比正常体质量儿[(7.80±0.75)h]长,清除率[(0.11±0.03)ml/(kg·min)]比正常体质量儿[(0.18±0.03)ml/(kg·min)]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体质量对VPA存在影响,超常体质量儿VPA的代谢速度较正常体质量儿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癫癇药托吡酯(topiramate,TPM)对癫癇患儿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对单独服用托吡酯组32例、丙戊酸钠组45例和卡马西平组31例的癫癇患儿及36例未用药物治疗的癫癇患儿进行血钙、磷、碱性磷酸酶和骨密度的测定。结果血钙浓度TPM组和VPA组均较对照组高,CBZ组则较对照组低(P均<0.05);血磷浓度TPM组与CBZ组均较正常对照组低(P<0.05),VPA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碱性磷酸酶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测定,发现3个治疗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密度降低(P<0.05),并且和服药时间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新型抗癫癇药如托吡酯亦可导致癫癇患儿骨代谢异常,且骨密度与服药时间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丙戊酸(VPA)单药治疗对癫痫患儿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指导VPA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7月门诊首次确诊并给予VPA单药治疗的癫痫患儿。以二氢若丹明荧光染色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患儿服药前和服药6个月时的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和刺激指数;收集健康儿童全血,分别加适量VPA配成0、50、100、150和200μg&#183;mL^-1浓度进行培养,于培养后6、18和24h检测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和刺激指数(SI),观察中性粒细胞功能变化的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特征。结果研究期间纳入癫瘌患儿29例,其中男13例,女16例;全身性发作22例,部分性发作7例;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为(6.41&#177;3.14)%,治疗后为(12.30&#177;7.73)%;治疗前sI为440.6&#177;32.4,治疗后为429.6&#177;2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全身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间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和S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随VPA浓度升高而增高,SI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VPA50μg&#183;mL^-1培养6h后中性粒细胞SI轻度升高,但培养24h后显著降低;VPA200μg&#183;mL^01培养后各时间点均见中性粒细胞SI显著降低。结论VPA单药治疗癫痫患儿体内存在中性粒细胞的自身活化现象,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的升高呈浓度依赖性,SI的降低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VPA单药治疗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功能的显著下降,且该作用与癫痫发作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12.
拉莫三嗪治疗不同类型癫癎患儿10年开放性自身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拉莫:三嗪(LTG)添加及单药治疗小儿不同类型癫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按1981年及1989年国际抗癫癎联盟的癫癎发作分类,将诊断为各类型癫癎的124例患儿分为非难治性组93例,难治性组31例.使用LTG单药或添加治疗,添加治疗者给药方法为:原抗癫癎药种类和剂量不变,加用LTG逐渐增加至出现发作明显减少或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如皮疹、肝肾功能损害等时停止,根据治疗前3个月基线月均发作频率,将每例最后3个月的月均发作频率与基线进行比较,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 总有效率72.6%,控制率51.6%,非难治性组总有效率81.0%,控制率61.3%,较难治组(48.4%、22.6%)明显提高.LTG与丙戊酸钠(VPA)合用组有效率78.4%.控制率54.5%,与未合用VPA组(61.0%,44.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程观察期<5 a与>5 a应用LTG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LTG与VPA合用时疗效较好,且可减少LTG剂量,不良反应主要有嗜睡、头晕等.结论 LTG治疗小儿各类型癫癎疗效稳定,耐药性、不良反应少,是适合于长期应用的一种新璎抗癫癎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检测癫(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CS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S-100β)、髓鞘碱性蛋白(MBP)的水平,了解小儿单次癫(癎)发作是否引起脑损伤.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20例癫(癎)发作后24 h内和38例对照组患儿血清和CSF中NSE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其血清和CSF中S-100β、MBP水平.结果 癫(癎)组血清和CSF中NSE水平分别是(15.01±5.14)、(7.84±2.62)μg/L,对照组为(10.33±2.48)、(3.95±1.58)μg/L;癫(癎)组血清和CSF中S-100β水平分别是(0.39±0.15)、(0.59±0.20)μg/L,对照组为(0.11±0.05)、(0.29±0.19)μg/L;癫(癎)组血清和CSF中MBP水平分别为(0.23±0.09)、(0.33±0.07)μg/L,对照组为(0.23±0.06)、(0.31±0.07)μg/L.癫(癎)组血清和CSF中NSE、S-100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癫(癎)组血清和CSF中MB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单次癫(癎)患儿血清和CSF中NSE、S-100β明显升高,提示单次癫(癎)发作可导致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儿夜间发作额叶癫(癎)的正电子发射扫描(PET)与视频脑电图(VEEG)的特征及治疗后VEEG改变.方法 收集2005年6月-2008年6月本院儿科确诊的夜间发作额叶癫(癎)患儿37例(实验组),其他类型的夜间发作的癫(癎)患儿60例(对照组).记录二组患儿性别、发病年龄、发作频率、癫(癎)家族史.实验组予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治疗,有过敏者予丙戊酸钠或托吡酯治疗.均行头颅PET检查,治疗前、治疗3个月行VEEG检查,实验组30例及对照组所有患儿行头颅MRI检查.结果实验组患儿PET存在额叶异常者24例(64.9%);实验组17例患儿PET为单侧异常,其中16例患儿VEEG(癎)性放电为单侧.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PET与VEEG完全一致、部分一致、完全不一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例PET正常或轻度异常患儿,VEEG清醒期有(癎)性放电8例,睡眠期放电8例,清醒和睡眠均放电3例;7例PET重度异常患儿,清醒期及睡眠期均有(癎)性放电6例,PET结果与VEEG(癎)性放电时期呈正相关(r=0.461 P<0.05).治疗后原7例PET正常患儿中5例VEEG为轻度异常;而7例PET重度异常患儿4例VEEG中度异常,3例重度异常,其PET结果与治疗后VEEG的异常程度呈正相关(r=0.410 P<0.05).结论夜间发作额叶癫(癎)患儿存在额叶异常,其PET检查结果与患儿的VEEG(癎)性放电的时间和部位相符、相关,PET重度异常的患儿治疗后VEEG仍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H-MRS)检测癫癎患儿的脑组织生化代谢物,探讨'H-MRS在原发性癫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对33例原发性癫癎患儿(癫癎组,其中14例有热性惊厥史)和6例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常规头颅MRI和颞叶海马区的'H-MRS检查。检测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和乳酸(Lac)的信号强度,计算并比较NAA/(Cho+Cr)和Lac/Cr的比值。结果:头颅MRI检查:除1例癫癎患儿表现为髓鞘发育不良外其余所有研究对象均无异常。'H-MRS检测:NAA/(Cho+Cr)比值在癫癎组为0.64±0.07,低于对照组(0.73±0.05)(P<0.01);同时伴有热性惊厥史的癫癎患儿为0.61±0.07,低于不伴有热性惊厥史的癫癎患儿(0.66±0.06)(P<0.05)。癫癎组Lac/Cr比值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MRS作为一项无创的检查,能更敏感地发现癫癎患儿的早期脑损伤,为癫癎的诊断和评估预后提供客观依据。[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6):425-428]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癫(癎)发作患儿及治疗后血清S-100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变化.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对41例癫(癎)患儿在癫(癎)发作24 h内、用药4、12周分别进行定量测定其血清S-100β、GFAP蛋白水平,并与30例健康儿童进行比较.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发作后24 h:癫(癎)组患儿血清S-100β、GFAP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a<0.01);婴儿痉挛症组血清S-100β、GFAP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a<0.01);局限性发作与全面性发作组比较,2组S-100β、GFAP蛋白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后4周:癫(癎)组血清S-100β、GFAP水平较前明显下降,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用药后12周:根据癫(癎)控制标准,控制23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2例;各组S-100β、GFAP蛋白水平明显下降,无效组与其他各组比较,S-100β、GFAP蛋白水平仍高(P<0.05);其余各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癫(癎)患儿血清S-100β、GFAP蛋白水平经直线相关分析呈高度正相关(r=0.54 P<0.01).结论 血清S-100β、GFAP水平在发作后癫(癎)患儿明显升高,临床控制效果与S-100β、GFAP蛋白水平高低、下降速度有关,二者可作为早期预测脑损伤、损伤程度并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氧化应激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氧化应激状态.方法 选择非溶血性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新生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足月健康新生儿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DA)浓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 随着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血清MDA浓度依次升高,且血清胆红素与血清MDA浓度呈正相关(r=0.774,P<0.01);而血清SOD、CAT、GSHPx的活性却依次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与血清SOD、CAT、GSH-Px的活性均呈负相关(r=-0.814~-0.672.P均<0.01).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急性期MDA明显高于恢复期,两期均高于对照组,其中急性期与恢复期、急性期与对照组、恢复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急性期血清SOD、CAT、GSH-Px的活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恢复期血清SOD、CAT、GSH-Px的活性较急性期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OD、CAT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GSH-Px仍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体内存在脂质过氧化损害,血清抗氧化酶活性减低,发生氧化应激反应,且黄疸越重氧化应激越强,并随黄疸消退氧化应激减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癫癎患儿血浆和脑脊液中神经肽Y(NPY)质量浓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2003年7月至2004年5月,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53例癫癎患儿血浆和脑脊液中NPY质量浓度,其中原发性癫癎43例,继发性癫癎10例;原发性癫癎未经治疗者34例,治疗后仍有抽搐发作者9例,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1)癫癎患儿血浆NPY(210.57±71.28)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59.99±65.10)pg/mL,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2)原发性癫癎与继发性癫癎血浆NPY[(210.57±71.28)pg/mL与(219.25±97.14)pg/mL]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3)原发性癫癎未经治疗者与治疗后仍有抽搐发作者血浆NPY[(205.57±63.89)pg/mL与(229.44±96.61)pg/mL]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4)癫癎患儿脑脊液中神经肽Y(45.81±7.39)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9.73±5.12)pg/mL,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癫癎患儿血浆和脑脊液中NPY质量浓度显著增高,可作为诊断癫癎的一项生化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难治性癫(癎)儿童的生存质量状况,观察心理干预对其生存质量的作用.方法 应用儿童癫(癎)生存质量自评量表对难治性癫(癎)组(39例)、药物有效癫(癎)组(42例)及健康对照组(40例)儿童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再将难治性癫(癎)组随机分成2组,即心理干预组和非心理干预组.非心理干预组20例,单纯予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组19例,除药物治疗外,还予心理干预.对心理干预组患儿,在心理干预前和干预后1个月分别进行生存质量评估,非心理干预组患儿生存质量评估与心理干预组患儿同步进行,比较心理干预组干预前、后生存质量分值及心理干预组干预前后和非心理干预组生存质量总分.结果 难治性癫(癎)组儿童的生存质量分值显著低于药物有效癫(癎)组及健康对照组儿童(P.<0.01);心理干预组干预后的生存质量总分及人际/社会后果、目前担心和关切、个人癫(癎)隐私因子分显著高于干预前(P<0.01,0.05);心理干预后,心理干顶组生存质量总分显著高于非心理干预组(P<0.01).结论 难治性癫(癎)儿童生存质量水平下降,心理干预可以改善难治性癫(癎)儿童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儿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及其与代谢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将受试者分为4组:即DKA组22例;血糖控制一般组18例,糖化血红蛋白(HbAlc)<9%;血糖控制较差组(HbAlc≥9%)22例;健康对照组36例.检测其血清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常规检测空腹血糖、血气、血清离子(K+,Na+,Cl-,P)、肾功能、尿常规、HbAlc.结果 DKA组血清MD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及血糖控制一般组(P<0.01),但与血糖控制较差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组糖尿病患儿血清NO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血糖控制较差组NO显著高于血糖控制一般组(P<0.01);3组糖尿病患儿血清GSH-Px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4组间SOD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患儿血清MDA水平与HbAlc呈极显著正相关(r=0.375,P<0.01),NO与HbAlc呈显著正相关(r=0.250,P<0.05),DKA患儿血清SOD水平与HbAlc呈显著负相关(r=-0.507,P<0.05),其他氧化应激指标与代谢参数问无相关性.结论 DKA患儿氧化应激产物显著增加,抗氧化能力降低,这些改变主要应归因于慢性高血糖而不是急性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