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答:大量输血(massive transfusion)指24h内给成人输注超过20U红细胞;或输注血液制品超过患者自身血容量的1~1.5倍;或1h内输注血液制品>50%自身血容量;或输血速度﹥1.5ml/(kg·min)。对于严重创伤合并大出血的患者,需要紧急启动大量输血方案(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MTP),常用方案包括:(1)方案一: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FFP)、血小板考虑按6∶4∶1输注,即相当于我国12U红细胞∶800ml FFP∶1U血小板。(2)方案二:红细胞、FFP、血小板考虑按1∶1∶1输注,即相当于我国1U红细胞∶100ml FFP∶1U血小板,三者均是从200ml全血分离。应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2.
宋建  朱国标  李翠莹  彭涛 《西南军医》2009,11(2):376-376
地震灾害中,许多伤员由于骨折和挤压引起大出血和休克,迅速及时的大量补液和输血治疗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但大量成分血液制品输注常会导致凝血功能紊乱,死亡率高达40%~75%。因此,应对拟进行大量成分输血治疗的伤员凝血功能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现将我院抢救1例地震多发伤伤员的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4.
解答:大量输血(massive transfusion)指24h内给成人输注超过20U红细胞;或输注血液制品超过患者自身血容量的1~1.5倍;或1h内输注血液制品>50%自身血容量;或输血速度﹥1.5ml/( kg· min)。对于严重创伤合并大出血的患者,需要紧急启动大量输血方案(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MTP),常用方案包括:(1)方案一: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FFP)、血小板考虑按6∶4∶1输注,即相当于我国12U红细胞∶800ml FFP∶1U血小板。(2)方案二:红细胞、FFP、血小板考虑按1∶1∶1输注,即相当于我国1U红细胞∶100ml FFP∶1U血小板,三者均是从200ml全血分离。应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栓弹力图( TEG)]及时调整血液成分的输注量。  相似文献   

5.
多发伤和创伤评分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创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一大公害,且为青壮年的首位死因。现代创伤以高能量损伤为特点,多发伤发生率高。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矿井矿山和桥梁隧道坍塌均可导致多发伤,并易因迅速而严重的生理扰乱造成死亡,这对创伤急救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创伤患者大量输血的麻醉管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6~2007年收治的33例术中输注RBC≥20U的患者的麻醉管理策略。结果:33例术前1SS评分(34.4±16.1),SOFA评分(13.0±3.1),S1(2.29±0.55),术中采取“目标靶向治疗”策略,采用输血加温、加压装置平均输注RBC(37±15)U,血浆(18±6)U,术毕Hot(24±5)%,体温(34.5±1.2)℃,PLT(42+28)×10^12/L。术中5例死亡,余28例带管回ICU(术后11例死亡,17例存活)。结论:积极大量的液体复苏以及体温、凝血功能的维护是创伤患者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多发伤患者创伤后生活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ICU救治存活的多发伤患者定期随访,对其出院1年后的生理和残疾情况以及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能力进行调查,对多发伤患者伤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研究创伤情况与伤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诺丁汉健康量表(NHP)评分法对人选者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其创伤后的生理状态,残疾情况和生活质量与创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选取经抢救存活的60例患者,对其中35例来院复诊或经过电话联系的患者进行了随访。大多数患者在出院1年后生活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其中20例恢复工作,4例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残疾,无法生活自理。结论严重多发伤患者创伤后经救治成活者,总体生活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患者的ISS及头部的创伤情况与创伤后生活质量有关。  相似文献   

8.
输血是创伤救治中的重要措施,许多学者建议制定大量输血治疗方案(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MTP)来指导输血及相关的治疗。本文主要讨论实施MTP的目的,能够减少血液制品输注量、提高输注效率、早期纠正创伤性凝血病和减少输血并发症等等。关于MTP的启动和终止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由各医疗单位自行制定。启动MTP还依靠主观的经验判断,也有学者提出客观的评分法,但有待进一步验证。MTP是以标准流程的形式指导大出血和创伤性凝血病的治疗,涉及浓缩红细胞(RBC)、新鲜冰冻血浆(FFP)、血小板和冷沉淀输注以及重组Ⅶ因子(rFⅦa)的使用时机、剂量和目标等等,需要创伤外科、急诊科、血库、检验科和麻醉科等部门的通力协作。已有的大量实践证实,实施MTP可以减少血制品使用总量,提高输注效率;减轻创伤性凝血病的严重程度;降低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改善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存率;可能减少输血相关的并发症。MTP的实施中也存在诊疗标准不一致、血液成份的最佳输注比例不明确、对早期死亡的大出血患者的作用不确切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9.
对68例基层医院多发伤救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救治成功52例,死亡16例.基层医院是多发伤第一救治场所,阶梯救治网络、技术能力保证、合理程序、安全转送是提高其救治成功率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多发伤中的胸部创伤救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部创伤以致伤原因分为胸部锐性伤和胸部钝性伤.胸部锐性伤与胸部钝性伤相比,具有较低的死亡率.这与其损伤面积小及合并损伤的器官少有关.而胸部钝性伤往往多见于多发伤,是多发伤中的致命伤,其损伤面积大,往往存在着多器官损伤.多发伤50%~70%有胸部创伤[1],在多发伤的救治中,胸部创伤影响其各个环节的治疗,如急救、重症监护以及手术时机的选择等.  相似文献   

11.
张颖  任惠彦  郑燕蓉 《武警医学》2016,27(4):353-355
 目的 探讨大量输血对受血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01至2015-05首钢医院收治的85例需大量输血患者(≥1200 ml)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 天及第3天对受血者的血细胞计数值(HGB、HCT、PLT等)、血凝指标值(FIB、APTT、PT等)进行测量,观察各数值变化,以分析大量输血对受血者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第1天受血者的PLT值明显降低,且术后第3天仍未恢复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受血者的HCT值、HGB值均显著高于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受血者的HCT、HGB值较术前水平高。术后第1天,患者的FIB值明显较术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患者的FIB值高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1天受血者的PT、TT、APTT均较术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受血者的PT、TT、APTT值较术后第1天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量输血后,受血者血小板显著减少,凝血功能大幅度下降,应加强监测,及早发现可能的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2.
多发伤患者心脏肌钙蛋白Ⅰ动态变化与创伤评分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多发伤患者心脏肌钙蛋白Ⅰ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与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急性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估 (APACHE)Ⅱ及胸部创伤定量的关系。 方法 将 10 8例多发伤患者 ,根据有无合并胸部创伤分为两组 :合并胸部创伤组 76例 ,无合并胸部创伤组 3 2例 ,均进行ISS、APACHEⅡ和胸部简明损伤定级 (AIS)。定期采集两组患者血样品 ,并用微粒子荧光免疫法检测样本心脏肌钙蛋白Ⅰ (cInⅠ )浓度。 结果 动态监测 10 8例多发伤患者中 ,12例血清cInⅠ浓度时间曲线呈单峰陡降型 ,13例为单峰缓降型 ,6例为双峰型。在一定范围内 ,不论有无合并胸部创伤 ,血清cInⅠ峰值与ISS值呈一定相关性 (r =0 .676,P <0 .0 1) ;对合并有胸部创伤患者分重度胸部创伤组 (AIS≥ 3 )与轻、中度胸部创伤组 (AIS <3 )进一步研究发现 ,两组cInⅠ峰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对多发伤患者以APACHEⅡ≥ 15为危重组、APACHEⅡ <15为普通组分组研究显示 ,两组患者血清cInⅠ升高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进一步比较单峰型血清cInⅠ浓度时间曲线的APACHEⅡ分值与双峰型的APACHEⅡ分值 ,显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 多发伤患者血清cInⅠ浓度 -时间曲线大致有三种特征 ,即单峰陡降型、单峰缓降型、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紧急大量输血程序(MTP)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本院制定的紧急大量输血程序,对有完整大量输血记录的7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死亡率、死亡原因进行统计;动态监测大量输血程序前、MTP后1h、24h和7d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计数(PLT);统计MTP前后血液制品的使用情况。结果死亡9例,死亡率11.8%,死亡原因主要为无法控制的出血;21例(27.6%)患者MTP前PT和APTT均大于正常的1.5倍,凝血功能指标PT和APTT以及血常规指标Hb和PLT的变化与MTP前和MTP后1h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MTP后1h和24h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MTP后7d和MTP后24h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MTP终止后,46例(86.7%)患者继续输注血制品,平均输注浓缩红细胞(PRBC)3.6U,新鲜冰冻血浆(FFP)5.5U。结论紧急大量输血程序能够早期改善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术后患者的输血量,提高创伤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重型、特重型颅脑创伤伴有多发伤漏诊规律和防治策略. 方法 收集2000年1月-2007年8月收治的432例符合重型、特重型颅脑创伤合并多发伤(ISS≥20分)诊断标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漏诊组和尤漏诊组,对ISS、GCS、漏诊的部位、时间、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432例患者中有54例漏诊,ISS为(42.97±10.94)分,与无漏诊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漏诊组GCS≤8分的患者比例高于非漏诊组(P<0.05). 结论 迅速准确的程序化伤情判断、贯穿生命第一原则的全面体检、重点辅查及动态复查是防止漏诊、提高重型颅创伤合并多发伤生存率并减少致残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早期规范化镇痛对重型多发伤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早期规范化镇痛治疗对重型多发伤患者创伤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50例重型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PCA组(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和传统疼痛处理组,在受伤后3小时内开始实施镇痛,在入院即刻、24、48小时测定血清皮质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对比分析其差异。结果两组基础值无显著差异,第24、48小时,芬太尼PCA组皮质醇、TNF-α、IL-6水平均显著低于传统疼痛处理组(P〈0.05)。结论与传统疼痛处理相比较,早期规范化镇痛治疗可显著减轻创伤后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6.
17.
多发伤患者血清促炎介质水平与创伤预后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在多发伤患者发病过程中TNF-α、IL-8、C反应蛋白(CRP)、铜蓝蛋白(CER)的变化及其与创伤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00例多发伤患者,根据ISS,将其分为轻伤组(ISS<16分),重伤组(16分≤ISS<25分),严重伤组(ISS≥25分).在入院后各时段测定其血清TNF-α、IL-8、CRP、CER的水平,比较各组的差异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血清TNF-α、IL-8、CRP、CER在伤后早期即升高,4~7 d后达高峰.各组促炎介质水平若下降后再升高,则预示创伤感染或其他并发症将发生.结论 ISS的增高与致炎因子血清水平增高呈明显的正相关,通过测定TNF-α、IL-8、CRP、CER水平有助于对创伤并发症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多发伤患者的放射学急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发伤的死亡率和救治成功率取决于正确诊断和治疗的时间。尽管现在的综合性医院学科分支精细,但多发伤患者得到正确诊断和治疗的最快时间在不同的医院仍有很大差别。这与医院的等级水平和各学科专业医师之间的配合和技术熟练程度有很大关系。有研究表明快速正确的诊断可减少10%的死亡率,头颅外伤起始的CT检查可减少36%的死亡率。从急诊抢救室到放射科、CT、B超室的距离影响着检查时间。医院急诊室的各科室的位置、之间的距离以及人员结构安排同样直接影响着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1 放射科医生的位置创伤患者的救治原则之一是尽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在多发伤患者发病过程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铜蓝蛋白(CER)的变化意义及其与创伤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100例多发伤患者,根据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将其分为轻伤(ISS<16分)、重伤(ISS≥16分)、严重伤(ISS≥25分).在入院后1、2、3、4、5、6、7、8天测定其血清TNF-α、IL-8、CRP、CER水平,比较各组的差别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血清中TNF-α、IL-8、CRP、CER在伤后早期即升高,4~7天后达高峰后开始下降.各组促炎介质水平若下降后再升高,则预示创伤感染或其他并发症将发生.结论 ISS评分的增高与致炎因子血清水平增高呈明显的正相关,通过测定TNF-α、IL-8、CRP、CER血清水平有助于对创伤并发症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伴骨折患者在基层医院的损伤控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月应用损伤控制(早期迅速、有效的骨折固定及清创,术后ICU进一步复苏,病情平稳后行确定性手术)救治的25例严重多发伤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中抢救成功22例(88.0%),死亡3例(12.0%)。骨盆骨折及四肢不稳定骨折早期予以外固定架固定,其中10例作为确定性固定手段。结论损伤控制同样适用于基层医院严重多发伤伴骨折患者的治疗,但应准确把握其适应证。外固定架在骨折的早期固定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