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尽管近十年来对严重多发伤的救治策略有明显的提高,但多发伤引起大出血而导致的死亡率仍高达40%[1].凝血功能紊乱是创伤失血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创伤后凝血功能紊乱与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创伤后肾功能损伤、创伤后ARDS等密切相关.创伤性凝血病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严重创伤本身引起的早期、原发性严重凝血功能障碍,1/3严重创伤患者到达急诊室时凝血功能已出现严重障碍[3],这些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无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创伤是现代社会青壮年的重要致残和死亡原因,对社会劳动力和家庭稳定造成严重影响,被称为"发达社会疾病"[1].近年来,尽管复苏、创伤外科和重症监护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严重创伤的致死、致残率依然很高.研究表明,25%的严重创伤患者早期即可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且死亡率比不伴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高4倍,创伤后急性凝血功能障碍成为创伤领域的研究热点[2].创伤后伴发的急性凝血功能障碍被称为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创伤诱导的凝血功能障碍或创伤早期凝血功能障碍等.Hess等[3]首先将其命名为创伤休克性急性凝血功能障碍(acute coagulopathy of trauma-shock,ACoTS),这一命名体现了创伤患者并发凝血功能障碍这一病理生理过程的自然进程,被广泛接受.笔者就近年来对于ACoTS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对其发生机制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血浆D-二聚体(D-D)水平测定,以前多用于血栓性 疾病的诊断,是一项鉴别原发纤溶与继发纤溶及观察溶栓 疗效的指标.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各种肝脏疾病中存在 不同程度的凝血,纤溶异常,D-D量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 解产物,也是体内高凝状态及纤溶亢进的重要分子标志物 之一[1].Carr JM也认为:在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 FDP和D-D测定的试验中,唯有D-D才能真正反映体内 凝血及纤溶状态.[2]为了探讨D-D测定对肝病分型,治疗 及估计预后等方面的意义,本文测定了59例肝病患者的D -D水平,简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脓毒症是一种由感染导致的以全身炎症反应为特征的综合征,是严重创伤、烧伤、休克、外科大手术、感染等临床急危重患者的严重且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诱发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的重要原因.脓毒症的发生发展涉及到补体、凝血、纤溶等多个系统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脓毒症与天然免疫特别是补体系统失控的激活有关,而且大量实验及临床研究也证实,脓毒症时应用补体抑制剂可以取得较理想的效果[1].  相似文献   

5.
创伤性凝血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创伤患者容易发生凝血功能紊乱,先后提出"急性创伤性凝血病"~([1])、"创伤早期的凝血病"~([2])、"创伤相关的凝血病"~([3])、"创伤休克的急性凝血病"~([4])等概念来描述此现象.目前认为创伤性凝血病是发生在严重创伤早期的凝血功能障碍,对预后有着重要影响,需要尽早识别和及时处理.笔者综述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创伤性高凝血症是创伤性凝血病(TIC)以血液高凝状态为主要特征的表型,具有血管内皮损伤、促凝物质过度释放、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血小板高反应性、抗凝机制受损、纤溶抑制等多种特征性血凝学改变.近年来研究发现,随着创伤严重程度的不同,创伤性高凝血症的发生率、致死率和致残率亦不相同.因此,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医药教育协会...  相似文献   

7.
创伤性凝血病是严重创伤诱发的机体凝血功能障碍,其增加创伤后出血救治难度和创伤后死亡率。依据创伤后临床表现,结合相关凝血功能指标、血栓弹力图等实验结果有助于早期诊断创伤性凝血病。采取有效止血、损害控制性策略、恢复机体内环境和合理补充血制品等综合性措施,将有利于创伤性凝血病的防治和改善创伤预后。  相似文献   

8.
大出血合并凝血病是严重创伤患者早期主要死亡原因,预防和早期诊断处理是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关键,包含低压性复苏、止血性复苏和损害控制外科的"损害控制性复苏"策略,明显改善了创伤后凝血病的救治结局。本文主要针对创伤后凝血病的临床救治,给创伤外科医生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放射生物学理论认为,在相同的照射剂量下,较高的剂量率比较低的剂量率对机体的损害更严重.不同剂量率照射动物机体的反应有所不同,不同的照射剂量率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是否一样,目前少见报道.8Gyγ射线照射大鼠形成重度骨髓型放射病模型[1],重度骨髓型放射病主要表现为感染、贫血与出血,出血在照后l周表现尤为明显[2],故本实验选取照后8d这一时间点,观察两个不同剂量率γ射线对大鼠出凝血功能的影响.血栓弹力图(TEG)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如心血管外科、肝脏外科、患者低凝或高凝状态的评估、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以及凝血因子治疗的监测等方面[3],TEG也是研究辐射损伤病例中凝血功能障碍程度,了解病情和预后有用而简便的指标[4].因此,本实验采用TEG分析不同剂量率γ射线照射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白塞病患者血浆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指标变化情况,提升口腔粘膜溃疡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30例白塞病患者与30例健康成人作为观察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其中30例白塞病患者为观察组;30例健康成人为常规组.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结合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对白塞病患者及健康成人血浆凝血因子活性、总蛋白S抗原、蛋白C抗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以及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浆凝血因子活性、总蛋白S抗原、蛋白C抗原、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以及D-二聚体等的含量均高于常规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低于常规组.观察组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有异常,增加了该病血栓形成的可能.结论 通过对观察组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各指标的检测分析以及对血浆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研究,对白塞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口腔黏膜溃疡以及动静脉血栓的治疗和预防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20年创伤将成为引起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在创伤患者中,早期死亡患者中绝大部分与创伤部位出血以及获得性凝血病即创伤诱导出血(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TIC)有关[2].大量输血协议[3](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s,MTP)是指24 h内输血量≥患者循环血容量或输注的浓缩红细胞(packed red blood cell,PRBC)>10 U,或指在1h内输入的PRBC >4 U.  相似文献   

12.
严重骨创伤患者,特别是有多处严重骨创伤的患者,病情紧急、危重、复杂,多数需要急诊手术治疗.就诊时多数为开放性骨折,需要在最快的时间内进行手术治疗,以挽救患者的生命[1].采用创伤评分对创伤患者进行伤情判断和分类,不仅可以使各类创伤患者伤情简明化、数字化,而且对于科学、准确地评价创伤严重程度、提高急救水平、预测患者的治疗情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笔者利用创伤数据库系统提供的数据积累平台,分析住院骨创伤患者伤情与结局特点,探讨相关危险因素,以期降低骨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3.
严重创伤患者往往因严重失血,导致大量凝血因子丢失,加之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容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甚至消耗性凝血病.而消耗性凝血病、低体温和酸中毒是严重创伤患者的主要生命威胁,通常称作"致死三联  相似文献   

14.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是创伤后发生率较高且后果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死亡率高,较易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早期诊断和积极处理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是急诊创伤外科治疗的重要内容,也是降低创伤死亡率的关键。本文就近期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影响因素、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希望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创伤将上升至死亡原因的第二位,仅次于肿瘤[1-2].虽然损伤控制外科、限制性液体复苏等新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存率[3-4],但创伤患者常因大量失血而需要输血治疗.创伤并发的凝血功能障碍、大量输血并发症及血液资源短缺等要求临床医师对严重创伤患者的合理安全输血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本期刊出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创伤和重症急救技术研究"资助的专家组成员发布的主要针对成年人的"严重创伤输血专家共识"(下称共识).  相似文献   

16.
多发伤并发症如出血性休克、感染、MODS的发生率高,且较易漏诊,使部分多发伤患者往往得不到及时适当的救治.由于多发伤常伤及体内重要的器官,如肝、脾、肾、骨盆等,出血量大,有时止血困难,较易造成不可逆性休克.不可控制的出血是院内早期的主要死亡原因,也是院前的第二位死亡原因[1].引起止血困难的常见原因除原发伤情复杂外,还有一个临床非常常见但并未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的原因,即创伤性凝血病.生理情况下,凝血、抗凝和纤溶三个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范围内,创伤是引起人类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虽然建立了区域性急救体系并且在创伤治疗方面有所提高,但是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创伤所致的凝血障碍约占创伤后死因的40%。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系统。目前认为,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并非简单的消耗性凝血障碍,而是凝血系统、纤溶系统、组织灌注、炎症反应及血管内皮功能动态平衡的紊乱。因此,凝血障碍应以血小板及内皮细胞为核心的细胞分子模型解释而不是过去的血浆模型。现对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18.
创伤性休克早期凝血-纤溶系统状态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存在高凝状态,同时伴有继发性纤溶亢进的趋势,故此阶段使用促凝剂并不适宜。在抗休克治疗中,积极祛除休克的病因,尽早纠正创伤导致的凝血一纤溶病理状态才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创伤是当今世界普遍面临的健康问题,特别是严重创伤病情危重、复杂,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能否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成为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1],在创伤救治中对患者进行快速准确的评估尤为重要.根据国际创伤救治的规范程序和大量的实践证明,X线片、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放射学检查在伤情评估、指导治疗及疗效评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3].但检查中患者接受的电离辐射会增加肿瘤的发生率[4],有报道约2%的肿瘤患者是影像学检查所致[5].笔者就创伤救治中电离辐射损伤及控制措施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尹文  冯筑生 《创伤外科杂志》2021,23(11):801-804
创伤导致的出血和组织损伤会引发休克,而休克所造成的组织灌注不足会进一步引起交感肾上腺素系统激活、炎症、内皮糖萼(EG)脱落、血小板激活和功能紊乱、内源性肝素化、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和纤溶亢进等一系列综合的病理生理反应,这些反应统称为系统性内皮病(SE),SE在创伤相关因素和复苏相关因素的影响下会进一步发展为创伤性凝血病(TC).因此探寻SE相关病理生理机制和诊断治疗进展,对于早期阻断TC的发生发展,改善创伤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