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手术治疗复杂桡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治疗复杂桡骨远端骨折(AO分型的B型和C型)的方法. 方法 2005年6月-2007年6月手术治疗78例(83侧)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男51例,女27例;平均年龄34.6岁.按AO分型:B1型12侧,B2、B3型22侧,C1型21侧,C2型16侧,C3型12侧.手术采用切开直视下关节面复位、撬拨复位植骨支撑矫止桡骨远端掌倾角和尺偏角、应用外固定支架固定等方法. 结果 全部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0.5个月.术后关节面塌陷、移位均<2 mm,掌倾角平均10.6°,尺偏角学均20.3°全部骨性愈合,以Garland and Werley评分方法评定腕关节功能:优33侧,良41侧,可7侧,差2侧,优良率89%. 结论 手术治疗可使关节而复位、可矫止掌倾角和尺偏角,应用外固定支架消除了前臂的轴向短缩应力,足治疗桡骨远端复杂骨折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2.
王叶  郭亮  李晓兰 《创伤外科杂志》2019,21(4):317-318,F0003
桡骨远端骨折是各种上肢骨折类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由于日常生活中腕关节的活动频率非常高,所以对于其损伤的明确诊断、治疗方式的选择及后续功能的恢复具有很高的要求,而影像学检查是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诊断和观察疗效的主要手段。本文就影像学在桡骨远端骨折诊断、治疗方式选择及观察疗效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李涛 《实用放射学杂志》2017,(10):1569-1571
目的 探讨MSCT三维重建在桡骨远端骨折自体骨移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复杂腕关节骨折患者72例,分别采用常规的X线检查和MSCT三维重建,分析影像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72例常规X线检查只有62例清晰成像后做出诊断,另外10例需要再次通过MSCT三维成像确诊,常规X线检查准确率为87%,MSCT三维重建成像诊断准确率为100%,二者诊断价值有显著性差别(P<0.05).术后患者随访,参照骨折愈合疗效标准,MSCT三维重建诊断后进行自体骨移植治疗能使患者骨折愈合良好.结论 MSCT三维重建能直观、全面、精确地显示桡骨远端的立体结构和解剖空间关系,为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粉碎程度、骨折移位程度进行合理的术前评估提供依据,对选择手术方案和内固定进行个性化临床治疗、评估手术疗效有一定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4.
29例桡骨远端骨折伴关节面明显移位患者实行手术治疗,术后指导其功能锻炼,随访其手术效果及晚期并发症。25例效果良好,恢复正常功能,4例出现腕关节疼痛,原因为不正确功能锻炼。桡骨远端骨折伴关节面明显移位患者行手术治疗,恢复关节平整及桡骨远端的解剖与功能锻炼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术后桡骨短缩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术后桡骨短缩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3年1月- 2008年1月手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54例进行临床随访,根据桡骨短缩是否>4mm,分为桡骨短缩组(桡骨短缩距离>4mm)和对照组(桡骨短缩距离<4 mm),比较两组患者骨折类型、骨折粉碎程度和骨缺损程度、年龄、手术入路和术中内固定物选择、术中是否植骨、术后掌倾角和尺偏角、腕关节功能评分等情况。结果 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术后桡骨短缩发生率为30%;年龄因素、术中是否植骨对术后桡骨短缩有显著性影响;C型骨折较B型骨折术后桡骨短缩发生率显著性增高;手术入路和内固定物的选择对术后桡骨短缩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骨短缩组与对照组比较,掌倾角和尺偏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有所降低。结论 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术后桡骨短缩发生率较高。手术治疗时应考虑可导致桡骨轴向短缩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对15例采用T型钢板固定加植骨治疗的中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12~38个月,远期疗效优良者13例,优良率87.67%。  相似文献   

7.
8.
将10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治疗后X线愈合情况分为畸形愈合组和愈合良好组,对比两组患者腕关节主动活动范围、畸形愈合各指标和腕关节功能评分,分析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认为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可严重影响腕关节功能恢复,选择合理的固定方式对改善腕关节功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10.
桡骨远端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如何有效地治疗桡骨远端骨折非常的重要.本文着重从桡骨远端的解剖、分类方法、复位标准、治疗原则进行了叙述,并对当前治疗方法,包括闭合复位外固定、经皮穿针术、外固定架技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腕关节镜技术、人工腕关节以及植骨技术的应用等及其并发症进行描述,使其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2008年7月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87例,根据AO分型的不同类型骨折及其粉碎程度分别采用钢板内固定、外固定支架辅以克氏针固定以及钢板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毒架等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 对78例患者平均随访18个月.根据Cooney腕关节功能评价:优44例,良21例,可11例,差2例,优良率为83%.结论 对不同类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最大限度恢复桡骨与尺骨的相对长度、关节面的平整、掌倾角及尺偏角,术后配合合理的康复锻炼,能使腕关节功能得到最大恢复.  相似文献   

12.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 distal radial fractures,DRF)的效果。方法 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82例,其中男33例(2例为双侧),女49例;年龄17~74岁,平均51岁。45岁以上患者中骨质疏松29例,骨量减少21例。骨折根据AO/OTA分型标准:A3型7例,B1型4例,B2型12例,B3型10例,C1型16例,C2型21例,C3型12例。本组61例单纯掌侧入路LCP固定,12例单纯背侧入路LCP固定,5例掌、背侧联合入路掌侧LCP桡侧1/3管状钢板固定,4例掌、背侧联合入路双侧LCP固定。其中辅助外固定支架或克氏针固定19例,尺骨骨折固定7例,骨移植恢复骨缺损39例。结果 术后随访12 ~ 48个月,平均20.7个月。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周围出现水泡3例,感染1例,正中神经损伤3例,螺钉过长穿入伸肌间隔4例,骨折复位丢失,螺纹穿入桡腕关节2例,排异反应1例,骨折不愈合1例,创伤性关节炎7例。根据Cooney腕关节评分标准:优56例,良19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为91%。结论 LCP治疗不稳定型DRF安全有效,能够坚强固定,允许早期功能锻炼,尤其适用于骨折压缩粉碎性骨质疏松患者。  相似文献   

13.
异体脱脂骨板加自体腓骨移植治疗前臂节段性骨缺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尺骨或桡骨单根节段性骨缺损的治疗方法。方法 自1997年1月至2003年1月共收治尺骨节段性骨缺损10例,桡骨节段性骨缺损2例。采用自体游离腓骨桥接骨缺损、钢板加对侧骨板双固定治疗。结果 10例切口Ⅰ期愈合,2例Ⅱ期愈合。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5个月;骨缺损愈合时间4~8个月,平均6个月20d,无骨不连患者。前臂旋转功能参照Grace评定标准,优3例,良5例,一般2例,差2例。结论 采用自体腓骨桥接尺或桡骨骨缺损,钢板、骨板双固定是一种治疗尺或桡骨节段性骨缺损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定量CT评价低强度超声仪(LIUS)促进桡骨远端骨折愈合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例闭合性桡骨远端A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超声组(10例,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后给予超声治疗)和对照组(10例,单纯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超声组每天治疗1次,每次20 min,超声平均强度为30 mW/cm2;所有患者均在第14,42,70天采用TOSHIBA CT机[Aquilion、TSX-101A,标准骨密度(BMD)体模及扫描条件为120 kV,75 mAs,0.5 s,层厚5 mm)扫描骨折端远近3 cm骨段和体模,测量两侧骨骼的皮质横截面积(CSA)和皮质骨骨密度(cBMD),观察及计算两组以骨折端为中心远近1 cm(共计5个层面)骨段的力学强度指数(BSICSA=CSA×cBMD)、骨折端X线表现、骨折愈合时间等相关指标并予统计学分析.结果 超声组与对照组相比,骨折端BSI F组别值为18.823,BMD F组别值为3.0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定量CT所获取数值显示超声干预和时间因素的交互作用最有效,超声干预作用次之(Eta组别*时阃>Eta组别>Eta时间).结论 LIUS可促进桡骨远端骨折愈合,其中定量CT所提供的CSA和cBMD能够作为桡骨远端骨折愈合的定量评价依据,且比传统方法更精确、更具体、更灵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微创掌侧插入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可行性、注意点和并发症.方法 选择2009年8-2010年8月收治的2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应用微创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按AO分型:A2型5例,A3型3例,B1型4例,B3型7例,C1型2例,C2型1例.采用掌侧2条垂直或平行的切口,切口均长2 cm,其中远端横切口即沿腕近纹切开,两端纵切口紧贴桡侧腕屈肌桡侧切开,经旋前方肌深部插入锁定钢板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10~18个月,平均12个月.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优13例,良6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86%.手术并发症:腕近纹处横切口延迟愈合1例;大鱼际部麻木1例,术后3个月症状消失;残留腕关节尺侧痛2例;腕关节功能受限2例.结论 微创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安全、创伤小、固定可靠,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切口外形美观,符合微创理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囊内复位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和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1月-2005年10月收治37例粉碎l生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AO原则分类,采用囊内复位技术进行治疗,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分别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及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效果通过腕关节功能改善及x线片检测进行评价。结果37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x线片显示骨折均愈合满意。采用Gartland和Werley评分系统评估腕关节功能,优26例,良8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92%。结论切开囊内复位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有利于骨折更快愈合和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The difficulty on treatment of 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 comes from their comminutive character and frequency of ligamentous lesions associated, turning diagnosis and assessment always subject to discussion. Fracture reduction and fixation under arthroscopic control, along with ligamentous injury treatment, provides the Surgeon with a valuable tool in order to achieve best results on follow-up. Eighteen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 on 18 young adults (average age of 28.6 years), all intra-articular and 9 with ligamentous lesions associated, were operated on under arthroscopic control. Results from an average distance of 12.2 months were appraised following the score of Green and O’Brien modified by Cooney. They were excellent in five cases, good in eight cases, average in four cases and bad in one case. Recovery was best for fractures with weak comminution and when articular congruence was restored. Arthroscopy, allowing control of fracture reduction, to diagnose and possibly treat associated ligamentous lesions, constitutes a good alternative to open surgical treatment. Level of evidence: case series (level IV).  相似文献   

18.
骨外固定技术不植骨治疗复杂性骨不连与骨缺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应力促进骨愈合的机制及骨外固定技术不植骨治疗复杂性骨不连与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1)5例10根新鲜尸体完整胫骨及安装外固定器后测定骨表面应变、应力值。再制成胫骨中段骨折进行等体重加压,测定压力衰减情况。60只兔胫骨干制成骨折模型并施行骨外固定器三维立体固定,分别施加兔自身体重0倍(A组,对照组)、1/2倍(B组)、等体重(C组)、1.5倍(D组)的压力加压固定,测定术后即刻及1,2,4,6周骨折断端应力电位,并取骨折处标本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术后6周摄X线片,并取胫骨行扭转试验,测定骨愈合强度。(2)1978—2005年共收治195例复杂性骨不连、骨缺损患者,通过骨外固定施加1/2至等体重的压应力不植骨治疗,观察骨愈合及伤肢负重情况。结果(1)胫骨表面不同点应变、应力值相差显著;各点上架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加压固定后5h内骨断端压力以每小时5%~10%的速度衰减,24h后不到初始值的60%。兔胫骨骨折后应力电位变为负电位,A组及加压组(B、C、D组)分别于术后2周、6周恢复正电位。X线片、组织学及力学试验表明,加压组骨愈合速度及强度均好于对照组,但1.5倍体重加压量会造成骨坏死。(2)临床观察194例获得骨性愈合,愈合率99.5%。骨断端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5个月,骨延长区愈合时间4~11个月,骨愈合指数平均为37.8d/cm。全部患者取外固定器后伤肢可负重行走,无一例再骨折及截肢。结论 应力产生的负电荷可促进骨愈合,最佳生理性加压量应以自身体重为标准,经皮穿针骨外固定不植骨方法在复杂性骨不连与骨缺损的治疗中可视为一种疗效确切的微创生物学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