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声造影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应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CEUS)定量分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的特点.方法 62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被分为脑梗死组(27例)和非梗死组(35例),运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颈动脉粥样斑块进行检测,应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进行在机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特点,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新生血管内的增强强度(IE)及增强密度(DE)明显高于非梗死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能客观地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总体增强情况.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后壁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3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及TIA组IMT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1).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者112例,异常检出率为86.15%;对照组中有斑块形成19例,异常检出率为26.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但左右侧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彩超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预测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发病基础,诸多研究证实斑块内新生血管与斑块的稳定性和临床症状有关。CEUS能显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为评估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对本院100例住院的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和8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颈动脉斑块大小、形状、内部回声特点及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中不稳定性斑块的比率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P0.01),对照组中稳定性斑块的比率显著高于不稳定性斑块(P0.01);观察组以软斑、溃疡斑及混合性斑块为主,对照组以扁平斑、硬斑为主;观察组颈动脉狭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高,且大多为不稳定性斑块。提示脑梗死发生与颈动脉狭窄处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密切关系。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可及早发现斑块,及早治疗,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超微血管成像(SMI)和超声造影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患者(99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别行SMI和超声造影检查,比较SMI和超声造影显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阳性率和位置差异,以及两种方法诊断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一致性。结果超声造影对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SMI(79.80%vs.5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64,P=0.000)。两种方法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分布的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57,P<0.05)。Kappa检验显示SMI与超声造影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具有一致性(Kappa=0.464,P=0.000)。结论 SMI与超声造影诊断斑块内新生血管各有优势,超声造影敏感性高,更易显示斑块基底部新生血管;SMI具有简便、无创、价格低廉的优点,可作为粥样硬化斑块的长期随访手段,两者联合应用可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的斑块易损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三维造影成像技术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伴有颈动脉粥样软斑块73例患者按照临床有无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32例)和非脑梗死组(41例),对其颈动脉粥样软斑块行超声三维造影成像检查,按统一标准测量并记录各斑块体积及斑块内新生血管指数(VI),作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软斑块的血管指数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P=0.023),而两组患者斑块体积、最大厚度及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三维造影成像技术可对颈动脉粥样软斑块内的新生血管行定量检测,为研究斑块内的微血管灌注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73例脑梗死患者和10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回声类型。结果脑梗死组IMT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4.9%)高于对照组(16.0%)(P<0.05);脑梗死组低回声斑块及混合性斑块多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病、糖尿病、颈动脉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低回声或混合性斑块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IMT增厚和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能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超声造影下颈动脉粥样斑块内新生血管显像特征,探讨时间-强度曲线诊断斑块稳定性及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132例患者(冠心病组66例,非冠心病组66例)行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对87例颈动脉有斑块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使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SonoLiver)对图像进行脱机分析,计算各类斑块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分析斑块内新生血管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总发生率(89.4%)较对照组(42.4%)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颈动脉粥样斑块以软斑最多见,且以颈动脉分叉处较其他部位发生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冠心病组软斑达峰时间、最大峰值强度比、曲线下面积与非冠心病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冠心病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较高,且以软斑为主;超声造影较二维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位置及性质;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中新生血管较混合斑明显增多,冠心病发病率高,为不稳定斑块;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可量化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新生血管的分布密度,有助于对斑块稳定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HDI 5 0 0 0彩色多谱勒超声仪 ,分别对脑梗死组 (2 0 7例 )和对照组 (4 5例 )的颈动脉进行检测 ,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其与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 73.9% ,对照组为 33.3%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分叉处 ;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非梗死侧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高纤维蛋白原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对预防和治疗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是引发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寻找促进斑块稳定的药物对临床防治急性脑梗死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采用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方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23例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观察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状况,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狭窄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的发生率及血管狭窄率高于颈内动脉起始部、椎动脉处、颈总动脉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超声造影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软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超声造影定量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软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方法 142例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患者分为脑梗死组(44例)与非脑梗死组(98例),运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分别对颈动脉粥样软斑块进行检测,运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进行在机分析,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斑块增强强度与非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造影剂到达时间差及达峰时间差与非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0.001).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能无创、定量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增强情况,脑梗死与斑块增强强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其与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应用HP彩色超声诊断仪对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脑梗死侧组和非脑梗死侧组斑块发生情况,并将患者的病史、个人史及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脑梗死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数较非脑梗死侧组多,且软斑比率较非脑梗死侧组高(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是影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着密切关系,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能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在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对195例脑梗死患者在7天内行颈动脉CDFI和MSCTA检查.分别对颈动脉分叉部内-中膜厚度(IMT)/管壁厚度(CAWT)、斑块表面形态学特征、密度、体积进行分析,将病变分为管壁增厚、稳定斑块和易损斑块.结果 195例患者390处颈动脉分叉部血管纳入分析.MSCTA:正常血管71处(18.21%);CAWT增厚87处(22.31%);斑块232处(59.49%),其中稳定斑块140处(35.90%),易损斑块92处(23.59%)(包括溃疡型斑块5处).CDFI:正常血管80处(20.51%);IMT增厚86处(22.05%);斑块224处(57.44%),其中稳定斑块136处(34.87%),易损斑块88处(22.56%)(包括溃疡型斑块4处).MSCTA与CDFI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评价的一致性为72.60%(Kappa=0.63,P<0.05).结论 MSCTA与CDFI对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颈动脉CDFI应作为首选检查,经CDFI检查存在血管病变者应常规接受MSCTA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实时超声造影显像特征与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浓度及脑梗死事件的关系.方法 对7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89处斑块行超声造影(CEUS),根据斑块的回声特征,将其分为软斑组、混合斑组及硬斑组,比较三组间的脑梗死率、MPO浓度及斑块内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的差异,并分析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与血浆MP0浓度的相关性.常规对患者行头部CT或MRI检查,确诊脑梗死事件.结果 软斑组脑梗死率、MPO浓度及斑块内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显著高于混合斑组及硬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MPO浓度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内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与血浆MPO浓度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38.结论 斑块的类型与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形成及血浆MPO浓度有关,对其关系的研究有助于全面评价斑块的稳定性,并指导临床预防脑梗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及头部MRI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颅内外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2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及头部磁共振(MRI)检查,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颅内外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220例患者中145例(65.9%)检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梗死侧斑块的发生率为66.8%;38例(17.3%)发现有颈动脉中重度狭窄,28例(73.7%)在梗死灶同侧;48例(21.8%)有颅内动脉狭窄,32例(66.7%)梗死灶在狭窄动脉的供血区域.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颅外颅内动脉的狭窄率明显高于非梗死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颅外颅内动脉狭窄与脑梗死密切相关.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及吸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梗死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相关性.方法 将收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1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颈动脉血管的彩超检查,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28.33%,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90.83%,观察组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尽早发现并预防脑梗死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142例意识清楚的脑梗死患者和78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行彩色Doppler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64.8%,对照组检出率28.0%(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相关(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斑块可作为预测及评价脑梗死的重要指标[1].近年来,中青年(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年龄分段:<44岁为青年人,45~59岁为中年人)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致残率、病死率极高,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Iwamoto等[2]研究表明,颈部血管病变特别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对临床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对本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收治的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及同期健康体检者及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探讨中青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邓芬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20):1641-1641,1643
目的探讨脑梗死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相关性。方法将收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1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颈动脉血管的彩超检查,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28.33%,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90.83%,观察组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尽早发现并预防脑梗死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