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木村病的诊断与临床治疗。方法对2006~2017年确诊治疗的9例木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6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其中2例患者复发;另3例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1例患者复发。结论木村病是一类罕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检查,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切除、糖皮质激素、低剂量放射治疗以及抗IgE抗体治疗。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分析木村病患者治疗后的进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07年10月—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诊治的59例木村病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分析患者性别、发病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病程、单发与多发、侧别、部位、肿块最大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既往治疗后复发史、皮肤瘙痒、系统性疾病及治疗方式等木村病治疗后疾病进展相关的指标,用SPSS 21.0进行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至14年,59例木村病患者的疾病进展率为37.3%(22/59)。单因素研究提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0%、肿块最大径、皮肤瘙痒和既往治疗后复发史这些因素与疾病进展正相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0%是木村病治疗后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0%是木村病治疗后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帮助预测治疗疗效,从而达到个体精准化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木村病即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以长期存在并易反复的无痛性头颈部皮下软组织肿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因尚未明确、临床少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现将我院2011~2015年所收治的7例木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木村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村病(Kimura's disease,KD)又称嗜伊红增多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进行性免疫炎性疾病,近年来我科共收治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木村病1例     
木村病( Kimura disease,KD)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以头颈部皮下软组织肿物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该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头颈部无痛性皮下软组织肿块,大涎腺和周围淋巴结常受累,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和血清IgE增高.其病程进展缓慢,早期常因无症状而易被漏诊或误诊;部分侵犯腮腺者易被误诊为腮腺肿瘤.为了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木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1例外耳木村氏病。患者为白人女性,因右耳郭及外耳道多发性无痛皮下结节入院,无外伤虫咬或感染史。患处发痒并有自发性出血。手术切除4个月后病变复发。组织学检查:病变限于真皮和皮下组织,主要病变为血管增生和扩张,血管之间互相交通,有异常的内皮细胞;基质中有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和肥大细胞,尤以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为著。诊断为伴有嗜酸性细胞增多的血管淋巴增生症,即木村氏病。一年后右耳病变复发,经用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木村病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木村病又称为嗜酸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hyperplastic lymphogranuloma),临床上表现为慢性炎症性改变,可见皮下肿瘤样结节。我科收治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木村病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年轻东方人男性的良性、慢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性病变,典型表现为头颈部肿块,可累及皮下组织,大唾液腺及淋巴结,双耳廓受累者极罕见。……  相似文献   

9.
<正>木村病(kimura’s disease, KD)是一种罕见的慢性非肿瘤性炎症性疾病,多发生在中年亚洲男性。常见表现为头颈部区域逐渐增大的皮下肿块,血清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in E,IgE)水平升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组织病理学特征包括形成肉芽肿的淋巴滤泡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  相似文献   

10.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即 Kimura's病 ( KD)是一种少见的、原因不明的、多累及头颈部浅表淋巴结及软组织的慢性肉芽肿病变。 1 90 9年日本学者片山最早发现此病 ,但因年代久远而资料不全。我国学者金显宅于 1 937年也曾有报道“嗜伊红血球增多性淋巴母细胞瘤”,后发现为非肿瘤性病变 ,又于1 957年更名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1 948年日本另一学者木村哲二 ( Kimura)对此病作了详细报道 ,引起学术界重视 ,之后此病又被命名为 KD。此病命名曾较混乱 ,有“类似慢性肉芽肿伴嗜酸性细胞增多症”、“软组织嗜酸性肉芽肿”、“嗜酸性淋巴滤泡病”、…  相似文献   

11.
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不仅受到肿瘤本身的因素、而且还受到治疗方法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为了探讨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不同治疗方法前后的免疫功能变化,作者们对95例手术和照射治疗的头颈部癌(鼻窦19,舌口腔11,咽食管18,喉20,甲状腺12,其他15)进行了研究。对照组为鼻窦炎、良性瘤手术治疗9例及木村氏病照射治疗4例。结果: 1.癌症患者治疗后肿瘤虽都消退,但由于治疗方法不同,其免疫功能有所差异。手术治疗者α_2球蛋白、血清补体效价.IgA、IgG、癌胚抗原等体液免疫功能有所升高,而细胞免疫功能无变动。放射治疗者体液免疫功能未见变化,细胞免疫功能从淋巴细胞数、植物血凝素淋巴转化试验观察,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2.
耳廓木村(Kimura)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村病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年轻东方人男性的良性、慢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性病变 ,典型表现为头颈部肿块 ,可累及皮下组织 ,大唾液腺及淋巴结 ,双耳廓受累者极罕见。病因不明 ,有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等学说一般倾向于过敏说。诊断常困难 ,主要靠病变组织活检。病理特征为 :受累的淋巴样组织含有细胞、纤维和血管性成分的生发中心 ,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于淋巴滤泡间区 ,滤泡溶解 ,微脓肿形成 ,也可表现为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的浸润性肉芽肿。外周血涂片白细胞分类中嗜酸细胞增多 ,血清总 Ig E量增高是其特点。无恶性变报道。治…  相似文献   

13.
Mikulicz病是淋巴细胞弥漫性浸润涎腺或泪腺,同时腺体内肌导管上皮细胞反应性增生的一种良性病变,因Mikulicz在1892年首先描述此病而命名.1991年WHO涎腺肿瘤新分类建议Mikulicz病采用良性淋巴上皮病变(benogn ymphoepithelial lesion,BLEL)这一病理诊断名称.Mikulicz病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易被误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腮腺复发性肿瘤的病理类型、再次手术的方式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对2015~2018年我科腮腺复发性肿瘤14例患者的再次手术方式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追踪临床随访情况。结果14例患者术后复发时间半年到30年不等,7例为多形性腺瘤,其中1例恶变,其余病理包括血管性疾病、腺淋巴瘤、囊肿、木村病、腺癌等;12例为第2次手术,2例为第3次手术;10例患者行腮腺浅叶切除,4例患者行全腮腺切除,3例行放疗治疗;主要并发症为暂时性面瘫7例,持续性面瘫2例,涎瘘2例,Frey综合征1例。1例行3次手术患者复发肿瘤瘢痕组织与面神经分界不清,予以保留面神经,术后病理证实切缘为瘢痕纤维组织,未见肿瘤细胞。随访期间所有病例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腮腺复发性肿瘤以多形性腺瘤最常见,再次手术建议采用浅叶或全腮腺切除,避免区域性切除,减少复发。多次手术解剖困难,神经损伤几率增加,术中可使用神经监护仪,利于神经保护。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治疗梅尼埃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在1999年4月~2002年9月间,应用<伤寒杂病论>苓桂术甘汤和干祖望教授长期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方:山药、当归、桂圆肉、枣仁加味,结合临床辨证治疗36例梅尼埃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西瓜霜润喉片是由西瓜霜、冰片等药物组成的复方制剂.我们自1992年8月至1993年10月,采用桂林中药厂生产的西瓜霜润喉片治疗急、慢性咽喉病96例,取得满意疗效.同时用另一药物四季润喉片治疗急、慢性咽喉病40例作为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我们曾诊治一家族中同胞姐弟4人相继同患鼻硬结病.例1,女,45岁.因鼻堵5年,渐重1年,12年前来诊.检查见双侧鼻腔黏膜明显增生,有肉芽形成,鼻腔狭窄.病理报告为鼻硬结病.经每日肌注链霉素1.0g,共90g,3个月后症状消失,鼻腔黏膜光滑,肉芽及增生消退.经12年随访无复发.  相似文献   

18.
梅尼埃病为一种特发性内耳疾病,其基本病理改变为膜迷路积水.临床以突然眩晕、耳聋、耳鸣为主症,常反复发作.近10年来,我们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梅尼埃病6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1病案资料 1.1病史: 病例1:患者男性,40岁,于96年6月11日因右耳听力下降34个月,左耳听力下降14个月入院.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2007年11月在广州召开的2007年全国听神经病专家论坛上,非常荣幸地邀请了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听觉言语研究实验室主任,神经科学专业的Arnold Starr教授进行了关于听神经病的专题报告.报告的中心内容是介绍近年来国际上对听神经病认识的进展,尤其在内毛细胞、听神经及突触病变所引起听神经病在临床特征及病理机制方面认识的变化与思考.在征求了Starr教授的意见后,摘录了Starr教授报告的主要内容,发表在本刊与国内同行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