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先天性视盘小凹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8例9眼确诊的先天性视盘小凹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眼底荧光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视野检查。结果:FFA影像均有造影动脉期视乳头凹陷呈暗区,显示该处无毛细血管网充盈,造影晚期可见小凹内荧光素向周围渗漏。OCT显示视乳头颞侧筛板组织缺失呈无组织反射的暗区,乳头黄斑区视网膜水肿。视野检查示生理盲点扩大以及与生理盲点相连的弓形或扇形视野缺损。结论:应用FFA结合OCT检查能确定视盘颞侧筛板组织缺失,进一步证实视盘小凹与黄斑区的沟通,还可以动态观察视盘小凹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相干光断层成像(OCT)检查对视盘小凹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例(6只眼)视盘小凹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全部病例均采用OCT进行扫描,详细分析患者视盘、乳头黄斑束区及黄斑区的结构改变。结果 OCT显示全部6例患者视盘表现为颞侧筛板组织缺失,呈无组织反射的暗区,5例视盘小凹与视网膜劈裂腔之间有光学空腔相连,伴有黄斑区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2例有脉络膜缺损。结论由于OCT是横截面成像,能在活体上观察视盘小凹患者的视盘、乳头黄斑束区、黄斑区视网膜各层次的改变;因而OCT在视盘小凹的发病机制、诊断、随访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使用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对532 nm激光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疗效进行观察的有效性。方法对糖尿病性有临床意义的黄斑部水肿病例46例(61只眼),给予532 nm激光黄斑格栅样光凝、局灶光凝以及全视网膜光凝,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分别进行裸眼视力、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OCT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视网膜容积等检查。比较光凝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视网膜容积的变化。结果在46例(61只眼)中,41只眼视力提高,17只眼不变,所有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黄斑区荧光渗漏不同程度减轻或消失,OCT显示光凝治疗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为(354.7±93.2)μm,光凝3个月后为(203.5±49.6)μm(P〈0.05),光凝治疗前黄斑区6 mm直径神经上皮总体容积为(8.32±0.53)mm3,光凝3个月后为(7.24±0.41)mm3(P〈0.05)。结论 OCT可以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进行定量的诊断,并且可以对激光光凝治疗后黄斑水肿的消退进行准确的测量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黄斑水肿的光相干断层扫描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黄斑水肿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探讨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最佳矫正视力之间的关系。 方法 对50例正常对照者以及47例54只经直接、间接检眼镜、三面镜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诊断为黄斑水肿的患眼进行OCT检查,通过黄斑中心凹的水平或垂直方向线性扫描,测量黄斑中心凹的厚度,对比分析两组受检者的黄斑形态及中心凹厚度值,根据形态学特点对黄斑水肿者的OCT图像进行分类并将其中心凹厚度与其最佳矫正视力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正常对照组与黄斑水肿组黄斑形态及中心凹厚度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黄斑水肿患眼的OCT图像表现为3种特征,20只眼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海绵样肿胀,占37.1%;26只眼表现为黄斑囊样水肿,占48.1%;8只眼表现为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占14.8%。黄斑水肿者黄斑中心凹厚度与其最佳矫正视力呈负相关(r=-0.569, P=0.000)。 结论 黄斑水肿的OCT图像主要包括视网膜海绵样肿胀、黄斑囊样水肿及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黄斑水肿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增厚,黄斑中心凹厚度越厚,视力越差。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152-155)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糠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lnerence tomographly,OCT)图像特征,分析其黄斑视网膜厚度与视力的关系。方法:对50例80眼经检眼镜或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黄斑水肿的患者进行经黄斑中心凹水平和垂直线性扫描的OCT检查。结果:10眼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局限性水肿改变,21眼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囊样改变伴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49眼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弥漫性增厚。DME患者黄斑视网膜厚度与视力呈负相关关系(r=-0.60,P=0.000)。结论:DME的主要OCT图像特征为黄斑视网膜弥漫性水肿、黄斑囊样水肿伴神经上皮层脱离和黄斑局限性水肿改变;DME患者黄斑水肿越严重,视力越差。  相似文献   

6.
赵芳  郑坤  刘鹤南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9):1670-1671
目的:探讨、评价并分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先天性视盘小凹的特征。方法:对11例11眼先天性视盘小凹患者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结果:患者11例均合并浆液性黄斑病变,包括神经上皮脱离、神经上皮层间劈裂、黄斑裂孔形成。结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是先天性视盘小凹的有效检查方法,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损害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观察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目的 观察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所致黄斑损害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的图像特征。 方法 38例经间接检眼镜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确诊的CRVO患者接受了OCT检查。所有操作集中在黄斑区,以通过中心凹的等长度和等角度间隔的4线扫描为基础,并依据个体情况进行改变扫描线长度、角度及扫描方式的附加扫描。 结果 15只眼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囊泡样改变,6只眼表现为黄斑区神经上皮脱离,11只眼黄斑区神经上皮不同程度增厚,4只眼黄斑中心凹形态大致正常,神经上皮层间有细小液性暗腔,2只眼神经上皮显著增厚,层间大量液性腔隙,黄斑前膜组织增生。 结论 CRVO黄斑损害的主要OCT图像特征为黄斑囊样水肿、神经上皮脱离以及继发黄斑前膜和色素上皮的改变。了解这些特征性改变有助于对CRVO黄斑损害的诊断和评估。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9, 15: 201-204)  相似文献   

8.
患儿,男,9岁,因体检发现左眼视力差,于2013年8月10日来我院眼科就诊。患儿父母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病史。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矫正视力:右眼1.0,左眼0.5。双眼前节无异常。眼底检查:右眼正常;左眼视盘明显较对侧眼大,视盘下方近圆形凹陷,约2/3个视盘直径(disc diameter,DD)大小(见图1)。FFA显示:左眼静脉期视盘凹陷区呈弱荧光,晚期荧光染色呈强荧光(见图2)。眼科B超检查显示:左眼视盘部分凹陷,黄斑区带状回声(见图3)。OCT显示:左眼视盘下方筛板组织缺失,呈无组织反射的暗区,缺失的筛板组织暗区与靠近视盘颞侧边缘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劈裂腔暗区之间有连通的光学空腔,黄斑区视网膜层间劈裂,层间可见斜形或垂直的桥状组织(见图4)。临床诊断:左眼先天性视盘小凹合并黄斑区视网膜劈裂。讨论:视盘小凹一般为先天性,多系神经外胚叶发育缺陷,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视盘先天性异常,据统计其发生率约为眼病的1/11 000[1],一般多为单侧发病,约80%的病损眼视盘较对侧眼大,有文献记载约半数以上位于视盘颞侧[2],约有40%的患者20~40岁左右发生后极部浆液性视网膜盘状脱离,此时应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相鉴别。有报道[3-7]在视盘小凹合并视网膜浆液性脱离时可考虑行激光光凝封闭视盘小凹与黄斑部的通道,终止液体渗漏,有望保存或改善现存视力;如果光凝后3个月视网膜下液未吸收,则应该考虑玻璃体手术治疗,近年来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视盘小凹合并黄斑部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一些患者术后黄斑区脱离消失,视力提高。视盘小凹的特征性荧光造影表现为早期的小凹处弱荧光和晚期的荧光染色。视盘小凹合并黄斑区病变根据OCT检查分3类:①病变区神经上皮层间劈裂,层间可见液性暗腔和组织间桥,神经上皮外层光带与色素上皮光带贴附紧密;②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③神经上皮层间劈裂与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同时存在。以上3种情况病变区靠近视盘边缘处神经上皮与小凹之间均有连通的光学空腔。本例患儿左眼视盘明显较对侧眼大,视盘下方近圆形凹陷,约2/3个DD大小。FFA早期视盘凹陷区呈弱荧光,晚期荧光染色呈强荧光。眼科B超检查显示视盘部分凹陷。OCT检查显示视盘下方筛板组织缺失,缺失的筛板组织暗区与靠近视盘颞侧边缘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劈裂腔暗区之间有连通的光学空腔,黄斑区视网膜层间劈裂,层间可见斜形或垂直的桥状组织。本例患儿属于第一类,视盘小凹合并黄斑区神经上皮层间劈裂,因尚未出现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可定期随访观察,若出现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应考虑激光光凝视盘小凹的边缘,封闭小凹与视网膜下的通道,阻断小凹内液体流向黄斑区,如果光凝后3个月视网膜下液未吸收,可考虑玻璃体切割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疾病所致黄斑囊样水肿(cystoid macular edema,CME)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OCT)特征,并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 对比分析.方法 经FFA确诊的各种原因引起的黄斑囊样水肿患眼进行OCT检查,通过黄斑中心的水平或垂直方向线性扫描.根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对CME进行水肿分级,并根据分级情况对比分析其OCT的形态特征.结果 93例CME患者,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23例,静脉阻塞(RVO)27例,VKH,白塞病10例,AMD8例,白内障摘除及抗青光眼术后8例,视网膜脱离扣带术后5例,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3例,视网膜色素变性3例,特发性CME4例,黄斑板层裂孔及脉络膜血管瘤各1例.黄斑囊样水肿分为Ⅲ级.Ⅰ级:小囊泡形成,荧光素渗漏范围约1/4视乳头直径,共9例(9.7%).OCT图像显示,黄斑神经上皮增厚,中心凹变浅或消失,中心凹下神经上皮层内形成一个明显液性囊腔,两侧囊壁增厚,囊腔内淡绿色点状浆液性弱反射,隐约见淡绿色囊壁结构.Ⅱ级:黄斑区荧光素渗漏占黄斑1/2视乳头直径,共50例(53.7%),OCT图像显示:黄斑区呈"丘样"隆起.神经上皮下呈蜂窝状改变,中央囊腔较大,囊壁薄,周围囊壁较厚.Ⅲ级:黄斑荧光色素渗漏占据整个黄斑区,超过1个视乳头直径,共34例(36.6%).OCT图像黄斑区神经上皮高度隆起,囊腔的腔隙互相融合,分隔囊腔的组织断裂,或增厚呈红黄中强反射.结论 根据FFA黄斑囊样水肿分级,Ⅲ级CME的OCT图像显示黄斑区神经上皮高度隆起,水肿波及整个黄斑,神经上皮层反射增强或神经上皮下囊样结构融合消失.OCT提示Ⅲ级CME,又进而推判视力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眼挫伤所致黄斑损害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rence tomgraphy,OCT)图像特征。方法 对64眼经检眼镜或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诊断为眼挫伤美斑损害者进行OCT检查,观察其图像特征。结果 5眼表现为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4眼表现为神经上皮层问水肿;4眼表现为出血性包素上皮脱离;6眼表现为视网膜内出血;8眼表现为神经上皮层变薄;3眼表现为黄斑区增生膜形成:26眼表现为黄斑区裂孔形成,其中24眼为全层裂孔,仅2眼为板层裂孔;1眼为视网膜脱离;7眼黄斑区0cT图像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 眼挫伤黄斑损害的OCT图像可以提供黄斑区解剖结构改变的重要信息,有助于对病变进行诊断、评估及追踪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性病变(RAP)在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图像特征改变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就诊的11例14只眼RAP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观察患眼病变部位在眼底彩色照相、FFA、ICGA及OCT图像中的改变特征。结果I期RAP3只眼,眼底表现为黄斑中心凹旁有1个斑点状或结节状黄红色血管瘤样病灶分布,其在FFA及ICGA中均表现为对应的强荧光,且病灶两端有视网膜小动脉和小静脉相连,呈“发夹”状外观。OCT表现为病灶对应处视网膜内有斑点状或囊状强反光物质分布。Ⅱ期RAP6只眼,眼底检查显示黄斑区视网膜水肿增厚,并有较多出血及硬性渗出分布。FFA及ICGA均显示黄斑区有1—2个斑片状或结节状强荧光灶出现,并有多支视网膜小血管与其吻合。OCT检查显示病灶对应部位神经上皮内或神经上皮下有团块状强反光物质分布,伴有神经上皮层囊样水肿增厚、局限性脱离以及严重的PED。BI期RAP5只眼,眼底表现为黄斑区中央视网膜深层有黄红色盘状或片状新生血管样病灶分布。FFA及ICGA检查显示病灶呈强荧光改变,并均能观察到多支视网膜血管与其吻合。OCT显示病灶对应处神经上皮下有团块状强反光物质分布,并与向上隆起的Bruch膜与脉络膜复合体相连。结论各期RAP病变在各种光学影像学检查中有特征性改变,熟练掌握这些改变特征将有助于临床医师对其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分期,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糠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特征,分析其黄斑视网膜厚度与视力的关系.方法:对50例80眼经检眼镜或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黄斑水肿的患者进行经黄斑中心凹水平和垂直线性扫描的OCT检查.结果:10眼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局限性水肿改变,21眼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囊样改变伴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49眼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弥漫性增厚.DME患者黄斑视网膜厚度与视力呈负相关关系(r=-0.60,P=0.000).结论:DME的主要OCT图像特征为黄斑视网膜弥漫性水肿、黄斑囊样水肿伴神经上皮层脱离和黄斑局限性水肿改变;DME患者黄斑水肿越严重,视力越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患者的眼底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22年12月20日至2023年1月3日于我院就诊的COVID-19相关AMN患者6例(12眼)作为研究对象;综合患者的眼底彩照、近红外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OCT和OCTA检查结果,分析COVID-19相关AMN患者的眼底影像学特征。结果 6例患者感染COVID-19后均出现高热,发热后2~4(2.8±0.7)d出现单眼或双眼中心或旁中心暗点,或伴有视力下降。眼底彩照检查结果显示:眼底正常4眼,黄斑区色素紊乱呈楔形病灶1眼,黄斑区反光消失且局部变暗7眼。近红外眼底照相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眼均表现为黄斑周边局灶性弱反射病灶,其中7眼弱反射病灶位于黄斑中心凹,5眼位于黄斑中心凹偏鼻侧。FFA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眼视网膜未见异常荧光。OCT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眼外核层及外丛状层出现点片状高反射病灶,局部椭圆体带缺损、连续性中断。OCTA检查结果显示:2眼出现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降低,enface OCT显示对应位置呈高反射。结论 COVID...  相似文献   

14.
李毅斌  郝琳娜  陈长喜  顼晓琳  王鑫  张莉 《眼科》2010,19(4):264-266
目的观察急性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综合征)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pectralis OCT)黄斑区结构改变特征。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连续收集北京同仁医院急性期VKH综合征确诊病例10例(20眼)。方法所有病例均接受详细的病史采集,以及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检查。频域OCT检查于就诊当日完成,此后每2—7日进行定位随诊模式OCT扫描,直至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完全复位。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OCT阅片诊断由同一名眼底病医师独立完成。主要指标定性描述OCT下黄斑区视网膜各层结构变化特点。结果间接检眼镜下所有VKH综合征患者均可见后极部多湖状浆液性视网膜脱离。OCT检查显示4例8眼(40%)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型改变,2例4眼(20%)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外层劈裂型改变,4例8眼(40%)呈混合型改变。结论急性VKH综合征患者黄斑区多湖样浆液性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与视网膜神经上皮外层水肿或劈裂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   总被引:24,自引:12,他引:12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的形态特征。 方法 对65例直接检眼镜或三面镜检查诊断为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患者的70只患眼进行OCT、眼底彩色照相和/或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结合临床特征对OCT图像进行分析。 结果 70只眼中,1,2,3,4期黄斑裂孔分别为11,12,36,11只眼。OCT图像特征1期者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变浅或消失,神经上皮层浅脱离,中心凹平均厚度为(324.55±139.92)μm;2期者为视网膜表层部分缺失伴小的视网膜组织全层缺损,裂孔的表面有一个可贴附的盖,裂孔平均孔径为(241.75±107.08)μm;3期者为神经上皮层全层缺损,游离盖或无盖,裂孔周围可伴有不同程度囊样水肿,裂孔孔径为(699.78±160.99)μm;4期者图像特征与3期相似,但伴黄斑区和视盘玻璃体后脱离,裂孔孔径(631.36±243.46)μm。 结论 OCT能直观、清晰地显示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横截面形态特征,同时能精确地测量裂孔的大小。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9, 15: 205-208)  相似文献   

16.
视盘先天异常黄斑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能显示眼底的断层扫描图像,特别有助于黄斑疾病的诊断。我们用OCT对部分视盘先天异常合并黄斑病变者进行了检查,希望对其黄斑病变发病机制和病变性质的理解有所帮助。 例1 男,45岁。因左眼视力下降1年多就诊。检查:视力右眼1.5,左眼0.05,不能矫正。右眼外眼及眼底检查正常。左眼眼前节正常,视盘颞侧缘内有深灰色小凹,黄斑部有浅的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脱离范围约3 PD。诊断:左眼先天性视盘小凹合并浆液性视网膜脱离。OCT检查:右眼黄斑部正常。左眼黄斑区视网膜脱离与劈裂并存。靠近视盘有一小脱离,与劈裂腔无交通。黄斑中心有一大的脱离区与劈裂腔相通。劈裂腔与视盘小凹相通,而脱离腔并不直接与小凹相通。黄斑的正常凹陷已消失,代之以向前突起(图1)。在视盘小凹外缘行氪黄绿色激光光凝,110~140 mW,0.15 s,100 μm 光斑,57个光凝点成2排交错分布,光斑呈灰白色反应。光凝后2个月复查眼底及OCT,病变区无明显变化。后行左眼玻璃体切割加球内注气术,术后黄斑部平复,仍在观察中。 例2 女,16岁。因右眼视物不清2年就诊。检查:视力右眼0.05,矫正0.2,左眼0.05,矫正1.0。右眼眼前节正常,视盘较左眼大而深,表面有机化物,盘缘有一不完整的色素环,环外有灰白色环状嵴,嵴外有一色素上皮萎缩环包绕。约有20支较细血管自盘缘分出,黄斑区及上方有浅的视网膜脱离。左外眼及眼底均正常。诊断:右眼牵牛花综合征合并视网膜脱离。OCT检查:右眼黄斑区可见一较大劈裂腔,腔间液体呈弱光反射,从黄斑延续至视盘颞侧缘内。黄斑中心有一脱离区与劈裂腔相交通。在视盘上缘外扫描,仅见视网膜劈裂腔与盘缘相连,劈裂腔间丝状物相连清晰可见,未见视网膜脱离。视盘其他方向扫描则未见异常(图2)。先后在视盘颞侧及上缘外行2 次氪黄绿激光光凝治疗,180~200 mW, 0.2 s,53~ 67个点, 200 μm光斑,光斑呈淡灰白色光凝反应。3 个月后OCT复查,右眼视盘颞侧缘外的液腔通道似稍变窄,液体并未见吸收。  相似文献   

17.
视盘先天异常黄斑病变的光相干断层扫描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 ,能显示眼底的断层扫描图像 ,特别有助于黄斑疾病的诊断。我们用 OCT对部分视盘先天异常合并黄斑病变者进行了检查 ,希望对其黄斑病变发病机制和病变性质的理解有所帮助。例 1 男 ,45岁。因左眼视力下降 1年多就诊。检查 :视力右眼 1.5 ,左眼 0 .0 5 ,不能矫正。右眼外眼及眼底检查正常。左眼眼前节正常 ,视盘颞侧缘内有深灰色小凹 ,黄斑部有浅的浆液性视网膜脱离 ,脱离范围约 3PD。诊断 :左眼先天性视盘小凹合并浆液性视网膜脱离。OCT检查 :右眼黄斑部正常。左眼黄斑区视网膜脱…  相似文献   

18.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黄斑疾病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目的 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诊断黄斑部疾病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OCT检测了111例126只有黄斑部病变的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20眼,黄斑裂孔20眼,老年黄斑变性20眼,黄斑水肿26眼,视网膜前膜20眼,裂孔性视钢膜脱离累及黄斑部经手术复位后20眼。结果 黄斑部疾病的OCT示黄斑区视钢膜多种形态学改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挛 OCT见神经上皮层脱离和(或)色素上皮层脱离;黄斑裂孔的OCT见黄斑中心凹处神经上皮层全层或部分缺损,可伴神经上皮层脱离或增厚;湿性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OCT见神经上皮层下呈不规则的高反射层(脉络膜新生血管膜),部分伴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或)色素上皮层脱离;黄斑水肿及囊性水肿的OCT见黄斑区的神经上皮层厚度增厚和(或)层间液性囊腔;视网膜前膜的OCT见视网膜内层前有一高反射的光带;视网膜脱离术后的OCT见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相贴良好或有液性腔隙存在。结论 OCT对黄斑部疾病诊断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马凯  卢宁  熊颖  张风  刘宁朴 《眼科》2009,18(4):233-236
目的研究先天性视盘小凹并发黄斑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及其在病程发展和激光治疗后的变化情况。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12例先天性视盘小凹合并黄斑病变患者。方法对临床诊断为先天性视盘小凹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彩色眼底照相、相干光断层扫描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结合既往有关小凹发病机制的理论进行分析归纳。对其中4例进行沿小凹区域的视盘边缘光凝治疗,观察期6—30个月。主要指标视力及黄斑病变特征。结果12例患者均合并浆液性黄斑病变,其中2例为单纯神经上皮脱离,2例为单纯神经上皮层间劈裂,其余两者兼有。病变区与小凹之间存在明确关联关系,病变程度与病程及视力也相关。2例合并先天性脉络膜缺损。3例激光治疗有效。结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间劈裂和神经上皮脱离是先天性视盘小凹合并黄斑病变的重要形态学改变,正确认识其与病程发展的关系有助于加深对发病机制的认识。激光治疗对部分患者有效。(眼科,2009,18:233—236)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retinalveinocclusion,CRVO)所致黄斑损害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的图像特征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的关系。设计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33例33眼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方法对33例33眼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进行OCT和FFA检查。采用OCT对黄斑水肿的高度进行了测量。结果4眼OCT表现为弥漫黄斑水肿,其FFA表现为黄斑拱环毛细血管轻度扩张渗漏;21眼OCT表现为黄斑囊样水肿,其FFA表现为13眼为典型的花瓣样黄斑囊样水肿,另8眼毛细血管扩张,拱环结构破坏,荧光素渗漏显著;3眼OCT表现为神经上皮脱离伴有黄斑水肿,其FFA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荧光素渗漏;4眼OCT表现为视网膜内和/或视网膜下大量出血,其FFA检查表现为黄斑拱环破坏,结构不清,有出血遮挡;1眼OCT黄斑中心凹形态大致正常,其FFA检查表现为黄斑区荧光素轻度渗漏。结论OCT对于黄斑组织结构改变的敏感性优于FFA,并且能精确地分析和追踪观察黄斑水肿的病程演变。而FFA在OCT表现正常时,仍能反映出色素上皮屏障的破坏。因此,OCT和FFA两种检查各有优缺点,同时采用可更加全面地了解CRVO所致黄斑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