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醛糖还原酶(AR)是促发鼠糖尿病性和半乳糖性白内障的共同因素。业已证明不同化学结构的AR抑制剂可以有效地延缓实验性糖性白内障的出现。最近报道AR抑制剂sorbinil基本上可以预防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作者等应用光镜研究了经sorbinil治疗半乳糖鼠的晶体,从而使AR抑制剂治疗糖性白内障的资料更为完善。方法:Sprague-Dawley白鼠,体重50克,用50%半乳糖饮食喂养。同时用插管经口内给予sorbinil,治疗剂量为60mg/kg/日。每天散瞳,用直接眼底镜及裂隙灯检查鼠晶体。分别在3,7,10,14,21天将鼠晶体取出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用半乳糖饮食喂养的鼠几乎均同时发  相似文献   

2.
张玉凤  周健  张自峰  路璐 《眼科研究》2012,30(6):495-499
背景 糖性白内障是糖尿病的主要眼部并发症之一,研究表明醛糖还原酶(AR)活性的升高与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密切相关,是抗糖性白内障药物研究的重要靶点,其研究对糖性白内障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探讨AR抑制剂AL-1576对半乳糖性白内障的防治效果和作用机制. 方法 4~5周龄SD大鼠42只,通过喂养质量分数50%半乳糖饲料制作半乳糖性白内障模型.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7个组,AL-1576预防组,早、中、晚期治疗组在喂食50%半乳糖饲料的当天及5、10、15d后开始添加质量分数0.0125% AL-1576,另设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AL-1576干预10d后撤除的早期撤药组.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动态观察各组大鼠晶状体的混浊程度并进行分级,造模35 d时摘出晶状体,分别测量其干质量、湿质量,计算并比较各组晶状体含水量的变化;检测造模35 d时各组大鼠晶状体内AR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谷胱甘肽( GSH)的含量.结果 模型对照组大鼠12只眼晶状体均为Ⅳ级混浊,AL-1576预防组12只眼晶状体均透明,早期撤药组为Ⅱ~Ⅲ级混浊,早期治疗组为Ⅱ级混浊,而中期治疗组、晚期治疗组均为Ⅲ~Ⅳ级混浊,7个组晶状体混浊的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7.760,P=0.009).各AL-1576治疗组大鼠晶状体含水量、AR活性均比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给药的时间越晚,晶状体含水量、AR活性降低的程度越小;各AL-1576治疗组大鼠晶状体SOD活性和GSH的含量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AL-1576预防组的升高幅度最大. 结论 在半乳糖性白内障形成的不同阶段给予AR抑制剂AL-1576可明显抑制AR的活性.AL-1576通过阻断和减轻晶状体水肿,提高晶状体的抗氧化能力,预防和延缓晶状体混浊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采用 NADPH 氧化还原法测定9个透明晶体与53个老年性白内障晶体的醛糖还原酶(AR)活性,其结果:透明晶体的 AR 活性为1.92土1.90(N=9),老年性皮质性白内障晶体 AR 活性为3.72±2.54(N=42),老年性核性白内障晶体 AR 活性为3.89±1.92(N=11)。按统计学分析老年性皮质性白内障与核性白内障晶体的 AR 活性均明显高于透明者(P〈0.05),但皮质性白内障晶体的 AR 活性与核性白内障晶体的AR 活性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别(P〉0.05)。  相似文献   

4.
许多糖尿病性角膜上皮病变,特别是发生在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玻璃体手术等内眼手术后的糖尿病性角膜上皮病变,文献早有报道。这类角膜上皮病变可持续数周,且难治疗。其发病机理迄今不明,推测可能是山梨醇通路的第一个酶,即醛糖还原酶的作用,正如在其它组织中发生糖尿病并发症时所见一样。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表明,醛糖还原酶存在于角膜上皮的基底层。实验研究也证实,对因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而诱发糖尿病或半乳糖血症的病鼠,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能有效地促进其角膜上皮再生。作者报告2例糖尿病性角膜上皮病变,传统的药物疗法无效,采用新的醛糖还原酶抑制  相似文献   

5.
糖白内障的发生及防治与晶体糖代谢密切相关。因此,有关晶体的糖代谢途径以及糖代谢障碍产生的白内障,已引起人们重视。近50年来,糖代谢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在动物与人类,血中葡萄糖、半乳糖的升高均可产生白内障。血中木糖过高,可产生试验性动物白内障。最近已发现,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可防止试验性动物白内障的发生。在低血糖时,由于己糖激酶失去活性,可发生低血糖白内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及肌醇管饲对实验性糖尿病视网膜组织中葡萄糖、山梨醇和肌醇含量的影响。 方法:给链脲佐菌素诱发的糖尿病大鼠饲以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或肌醇,于实验6月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各组视网膜组织中葡萄糖、山梨醇和肌醇的含量。 结果:糖尿病组葡萄糖、山梨醇含量显著增高。肌醇含量明显下降;糖尿病+醛糖还原酶抑制制剂组山梨醇含量明显低于糖尿病十肌醇组和糖尿病组,而肌醇含量未见减少;糖尿病 +肌醇组肌醉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山梨醇水平仍然升高。 结论:醛斯还原酶抑制剂能有效地阻止视网膜组织中山梨醇聚集和肌醇含量下降;肌醇对组织中山梨醇的含量无影响,但能提高肌醇浓度。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13:75-77)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和肌醇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毛细血管周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给链脲佐菌素诱发的糖尿病大鼠分别管饲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或肌醇,于实验6个月末进行视网膜毛细血管消化铺片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糖尿病组的视网膜可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比值升高、无细胞毛细血管形成、周细胞线粒体肿胀、内皮细胞增生和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管饲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组的视网膜血管形态无明显改变;但管饲肌醇组的视网膜血管改变较管饲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组明显。结论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可有效预防实验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形态学改变,肌醇能部分阻止视网膜形态学异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性角膜病变(DK)并不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疾病或病理改变,然而许多患者却因并发DK而致视力降低或丧失。因此作为一种潜在的致盲性疾病,探讨其发病机制以及探索对其有效的防治措施是很重要的。近年来,同外对DK的研究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经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醛糖还原酶(AR)作为多元醇通路的关键限速酶,与其发病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是,AR活性增高使多元醇通路代谢增强.由此启动高渗应激、箭萄糖及脂质氧化应激、蛋白质的非酶糖基化单独或损伤协同作用。就AR与DK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尽管各种类型的白内障发病机制不同,但临床最常见的现象之一是晶体水肿膨胀。这一现象在实验性糖内障,微波内障,先天性白内障,电离性白内障,以及萘性白内障中得到证实。而老年性白内障膨胀期晶体水肿,更早已为人所知。为进一步探讨白内障形成过程中,晶体水肿的变化规律、机理及其形态学基础,我们在对实验性糖性白内障进行  相似文献   

10.
氧化损伤是白内障形成的基本病理过程之一。牛磺酸是晶状体内重要的抗氧化物质。体外补充牛磺酸是否可达到防治早期老年性和糖性白内障的目的 ?本研究对此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 分组 :将 90只鼠龄 30d的Wistar大鼠进行分组 :( 1)对照组 :15只大鼠 ,正常喂养 ;( 2 )半乳糖组 :15只大鼠 ,每日每公斤体重腹腔注射 80 0 %半乳糖 2 0ml,饮用水为 10 0 %半乳糖 ;( 3)牛磺酸A1、A2、A3组 :各 15只大鼠 ,按照半乳糖组处理的同时 ,分别以 0 5 %、2 0 %及 4 0 %牛磺酸眼液滴眼 ,4次 /日 ;( 4)牛磺…  相似文献   

11.
糖性白内障是一种代谢性眼病,它的发生与体内多元醇通路异常活跃、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自由基对晶状体的氧化损伤、晶状体信号转导的异常以及晶状体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变性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中药可通过作用于以上环节而起到预防或治疗糖性白内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许多研究表明非酶糖化和葡萄糖自身氧化伴随着游离基的产生,是一个糖化氧经过程,多原醇途径使视网膜内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酶(NADH)和氧化型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比率升高,模拟低氧反应,发迹了视网膜内氧化氧化还原平衡,非酶糖化和山梨醇途径引起的氧化还原损伤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14.
自从动物实验证实醛糖还原酶(AR)可诱发大白鼠糖性白内障以来,醛糖还原酶抑制剂(ARI)便被作为一种治疗人糖尿病性眼部合并症的新药,开始受到重视。但本文作者认为,临床上判断ARI的疗效既复杂而又困难,因此,有必要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加以验证。作者所用的方法是,选择体重约200克的SD系大白鼠,按50mg/kg的剂量从尾静脉注入链脲霉素后,半数大白鼠再给予混合有  相似文献   

15.
HSP70在STZ-糖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HSP70在链脲佐菌素—糖性白内障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将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与白内障组。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发糖性白内障,每周观察晶状体的变化,在实验开始后2,4,8周末,分别摘取眼球,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中的表达。结果:对照组晶状体一直保持透明,白内障组晶状体在2周末出现空泡,8周末全部混浊。HSP70在对照组中未见表达,在白内障组中表达明显,并随着白内障的发展而表达增加。结论:HSP70可能通过调节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生长在糖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生长因子与后发性白内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长因子与后发性白内障的关系正在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是因为眼晶体和房水中存在着增殖性及抑制性两类生长因子,在白内障囊外摘出术时打破了两类生长因子间的平衡,引起残留的晶体上皮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导致后发性白内障形成。近年来,对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结构、基因定位和表达的研究,特别是对信号传导通路机理的研究,都已取得了显著进展。因而,促进了人们对生长因子与细胞增殖作用的深入了解。本文主要综述生长因子与细胞增殖的关系,生长因子与后发障的研究近况和抑制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药物研究简况,为开展在不同水平阻断生长因子对后发性白内障作用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生长因子与后发性白内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长因子与后发性白内障的关系正在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是因为眼晶体和房水中存在着增殖性及抑制性两类生长因子,在白内障囊外摘出术时打破了两类生长因子间的平衡,引起残留的晶体上皮增殖,迁移和分化,导致后发生白内障形成。  相似文献   

18.
后发性白内障是目前白内障术后导致视力下降的最主要并发症之一。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发现并提纯了许多细胞因子 ,并发现其在后发性白内障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机制、细胞因子的概况以及细胞因子与后发性白内障形成关系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生理状态下,自由基对细胞生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当机体受到有害刺激导致氧化应激时,自由基产生增多或清除减少,造成细胞及组织的氧化损伤.糖尿病性白内障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包括多元醇通路的激活、氧化应激和晶状体蛋白的非酶糖基化等三种假说,其中氧化应激作用作为中心环节备受关注,其与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密切相关.酶促和非酶促防御抗氧化系统的开发应用为白内障防治提供了一种策略,为缓解和预防糖尿病性白内障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后发性白内障碍是目前白内障术后导致视力下降的最主要并发症之一。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发现并提纯了许多细胞因子,并发现其在后发性白内障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就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机制、细胞因子的概况以及细胞因子与后发性白内障形成关系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