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和脑脊液(CSF)中装奋性氨基酸浓度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了32例正常对照组和86例脑梗死患者起病后6h-10d的血及CSF中谷氨酸(Glu)和甘氨酸(Gly)浓度的变化。结果:脑梗死组Glu和Gly的浓度在6h后已开始升高,24h明显升高[CSF中Glu(62.8&;#177;Glu(62.8&;#177;25.9)μmol/L,t=4.71,P&;lt;0.01,Gly(82.1&;#177;24.5)μmol/L,t=3.52,P&;lt;0.01;血中Glu(134.1&;#177;25.3)μmol,t=3.07,P&;lt;0.05,Gly(195.1&;#177;27.1)μmol/L,t=3.03,P&;lt;0.05]。二三天达高峰[CSF中,Glu(78.1&;#177;14.2)μmol/L,t=7.26,P&;lt;0.01,Gly(106.0&;#177;26.3)μmol/L,t=5.95,P&;lt;0.01;血中Glu(146.3&;#177;6.4)μmol/L,t=14.43,P&;lt;0.01,Gly(248.1&;#177;12.5)μmol/L,t=16.69,P&;lt;0.01]。3d后渐下降,7-10d后基本接近正常。同时还发现脑梗死后血及CSF中Glu浓度呈正相关(r=0.826,P&;lt;0.01)。CSF中Glu浓度的变化与梗死灶的直径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也呈正相关(r=0.628,P&;lt;0.01,r=0.718,P&;lt;0.01),而与病程呈抛物线型相关(3d前r=0.806,P&;lt;0.01呈显著正相关,3d后r=-0.382,P&;lt;0.05呈负相关)。结论:动态观察血和CSF中Glu和Gly的浓度变化,可作为临床观察病情变化和判断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1.1 对象 根据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标准选择细菌性脑膜炎患儿40例,男24例,女16例。其中年龄最大12岁,最小40日龄。~6月龄9例,6月龄~1岁13例,1~3岁10例,4~6岁6例,6~12岁2例。选择具有腰穿指征但最后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儿16例作对照组,其中急性白血病缓解期8例,鼻窦炎4例,上呼吸道感染3例,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3例,急性胃炎2例。  相似文献   

3.
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利宏  暴璐  郑伟 《临床荟萃》2003,18(19):1130-1130
兴奋性氨基酸 (excitatoryaminoacid,EAA)主要指谷氨酸(glutamate,Glu)和天门冬氨酸 (asparticacid,Asp) ,它们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兴奋性突触的主要神经递质。大量研究证实谷氨酸不仅具有营养神经 ,促使神经元生长发育及轴突生长等重要生理作用 ,同时也是一种神经毒素[1] 。动物实验应用微透析法测定脑细胞外液兴奋性氨基酸 ,此法难以用于临床研究。据文献报道[2 ] 脑细胞外液和脑脊液之间一些亲水性小分子如Glu和Asp可以自由双向扩散 ,脑脊液中含量能相对体现细胞外液中的含量 ,故检测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 (Glu ,Asp)有重要临床意义。我…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脑脊液兴奋性氨基酸的变化与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后谷氨酸(Glu)、甘氨酸(Gly)的变化规律及与梗死恶化进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112例发病24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2例正常对照组血和脑脊液(CSF)中Glu、Gly浓度的变化。结果 脑梗死患者血和CSF中Glu、Gly浓度在发病24h内明显升高,其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显著相关。恶化进展性脑梗死Glu、Gly浓度较稳定性脑梗死升高更为显著。结论 Glu和Gly在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血和CSF中Glu、Gly浓度不仅与发病24h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并可作为脑梗死后48h病情恶化进展的一个临床观察直接客观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脑梗塞患者血及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递质的改变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观察脑梗塞患者血及脑脊液 (CSF)中兴奋性氨基酸 (EAA)浓度的动态变化与梗塞面积、神经损害的关系 ,从临床方面探讨EAA在脑梗塞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 33例脑梗塞患者急性期和病后 1 0d的血和脑脊液中谷氨酸 (Glu)和天门冬氨酸 (Asp)浓度进行测定 ,进行不同时程间对照 ,并与 1 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 Glu及Asp的浓度在 2 4h后开始明显升高 ,3d达高峰 ,5d开始下降 ,7d后基本接近正常。急性期脑脊液EAA升高与梗塞体积呈正相关。结论 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的兴奋毒性是神经元缺血损伤的重要因素 ,其浓度可作为推测脑梗塞病程及预后的一项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清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水平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30例脑出血患者起病后24h内和6d后的血清谷氨酸的水平,并与在24h内采用改良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candinavia stroke scale,SSS)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20d后功能独立性量表(function independent measure,FIM)的评定值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血清谷氨酸(24h)的水平和SSS得分呈显著的正相关(r=0.8782,P&;lt;0.001),和FIM得分呈显著的负相关(r=-0.4859.P&;lt;0.001).将24h测量的血清谷氨酸浓度与6d后血清谷氨酸浓度值比较,分为持续增高组与降低组,两组20d后的FIM平均得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58,P&;lt;0.01),血清谷氨酸浓度持续增高组的FIM得分[(66.82&;#177;23.01)分]远远低于谷氨酸浓度降低组[(94.13&;#177;8.32)分]。结论:脑出血患者血清谷氨酸浓度可影响脑组织的损伤程度,并参与继发性的脑损伤,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脑外伤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外伤患者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的变化.方法用邻苯二甲醛柱前衍生后,采用梯度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42例脑外伤,9例对照者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天门冬氨酸(Asp)和谷氨酸(Glu).结果 42例脑外伤患者脑脊液中Asp,Glu测值(Asp:1.878±0.729 μmol/L, Glu:7.985±6.325 μ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sp:1.362±0.220,P<0.05),Glu:1.914±1.507,P<0.001).26例重伤组脑脊液中Asp,Glu测值(2.402±1.157 μmol/L,10.252±6.570 μmol/L)明显高于轻伤组(1.732±0.595 μmol/L,P<0.001,4.301±3.741 μmol/L,P<0.05).脑外伤预后良好(良好;中残)组(Asp:1.835±0.705 μmol/L,Glu:6.307±4.171 μmol/L,n=24)与预后不良(重残;植物生存;死亡)组(Asp:2.588±1.089 μmol/L,Glu:12.530±7.269 μmol/L,n=18)相比较,二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Asp:P<0.01,Glu:P<0.001).结论脑外伤患者伤情愈重,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浓度愈高;浓度愈高,脑外伤预后愈差.  相似文献   

8.
程方敏  刘在贵 《临床荟萃》1998,13(3):130-131
近年许多研究发现,脑缺血时兴奋性氨基酸(EAAS)明显增高,其在神经元缺血损伤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脑梗塞患者和对照组脑脊液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和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水平。探讨其变化规律及在脑梗塞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兴奋性氨基酸与脑梗死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兴奋性氨基酸(EAAs)在缺血性脑损性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层析方法测定了4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28例对照者的血浆及脑脊液谷氨酸(Glu)和天门冬氨酸(Asp)含量。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及脑脊液Glu,As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均为P<0.001),Glu,Asp与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均为P<0.001)。结论:EAAs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具有兴奋性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诱发电位对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a,LA)的临床诊断价值及与血管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5例经颅脑CT或MRI证实的单纯LA患者及部分伴有脑梗死的患者,并以60名正常健康老年人作对照,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脑干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测。结果:LA患者中,SEP总异常率95.6%,其潜伏期和波幅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BAEP总异常率71.1%,其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01);VEP总异常率64.4%,其各波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显著(P<0.001)。3种诱发电位的时间参数及波幅的异常率及异常程度均随LA的病损程度的加重而增加。LA并脑梗死患者3种诱发电位的异常率及异常程度明显高于单纯LA组。结论:在LA的临床早期,虽然还未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脑电生理已出现异常,诱发电位的检测可以作为早期诊断该病的一个敏感的辅助检测方法。LA并脑梗死患者诱发电位的异常率及异常程度明显高于单纯LA组,提示LA与血管因素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早期运用益气活血醒脑开窍方法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治疗组(40 例)和对照组(28 例)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醒脑静注射液,并口服益气活血醒脑开窍中药治疗。2 组均治疗5 个疗程(10 日为1 个疗程)为观察时限,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颅脑CT变化。结果: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 ,对照组为821% ,2 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χ2= 589,P< 005)。治疗组颅脑CT总有效率为900% ,对照组为714% ,2 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561,P< 005)。结论:早期中西医结合并予足疗程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少病残率和病死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