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再次行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探讨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再次心瓣膜置换术的病因、术中技术环节及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105例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在我中心再次行心脏手术,男59例,女46例;年龄50.2±10.6岁。其中二尖瓣置换术或/+三尖瓣成形术(TVP)31例,主动脉瓣置换或/+TVP 38例,Bentall手术(包括全根置换)11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或/+TVP7例,三尖瓣置换术8例,瓣周漏修补术6例,其它手术4例。再次心脏手术距第一次手术时间为3个月~18年(46.3±31.9个月)。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27例,Ⅲ级53例,Ⅳ级25例。结果手术死亡6例,总病死率5.71%(6/105),其他患者术后心功能均恢复到Ⅰ~Ⅱ级。死亡原因为: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术前心功能Ⅳ级、术后严重低心排血量1例,术后假性动脉瘤破裂1例,严重脑部并发症导致感染1例,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VE)2例。人工机械瓣置换后再次心瓣膜置换术原因为:瓣周漏67例(63.80%),PVE 16例(15.23%),血栓形成14例(13.33%),继发其它瓣膜病变8例。术后随访11~107个月,因心搏骤停、脑出血远期死亡2例。结论机械瓣置换术后有一定的再手术率,其再次心瓣膜置换术的重要原因包括:瓣周漏、人工瓣膜心内膜炎和血栓形成。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手术时机的选择、不同体外循环方法的应用及合理的术中技术环节的应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21例心瓣膜置换术后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行再次二尖瓣置换术和主动脉瓣置换术,植入适当大小的机械瓣;术前、术后均进行内科治疗。结果本组近期死亡6例,其中3例患者死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毒血症及中毒性休克,3例死于术后心力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随访15例,随访时间5个月至13年,远期再发感染性心内膜炎4例,其中2例死于感染性心内膜炎复发、败血症及中毒性休克;2例经内科治疗后痊愈。其余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射血分数>0.45),9例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未发现瓣周漏。结论心瓣膜置换术后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应早期诊断、适时手术和内外科联合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再次直视心脏瓣膜置换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ou LJ  Xu ZY  Wang ZN  Lang XL  Han L  Lu FL  Xu JB  Tang H  Ji GY  Wang ES  Wang J  Qu Y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6):1214-1216
目的 总结再次直视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治疗体会.方法 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完成再次直视心脏瓣膜置换术104例,占同期瓣膜置换手术的2.92%(104/3557).男性53例,女性51例,年龄13~72岁,平均(46±14)岁.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7例,Ⅲ级67例,Ⅳ级30例.其中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其他瓣膜病变28例,二尖瓣瓣膜成形术后再发二尖瓣关闭不全10例,瓣周漏19例,生物瓣衰败7例,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再发瓣膜病变18例,人工瓣膜心内膜炎10例,人工瓣膜机械功能障碍9例,其他3例.再次手术方式包括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2例,二尖瓣置换59例,主动脉瓣置换24例,三尖瓣置换16例,Bentall术3例.两次手术间隔1个月~19年.结果 全组早期死亡8例,早期死亡主要原因为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肾功能不全或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7.7%.术中大出血2例,术后再次开胸止血2例,胸骨正中切口感染1例.随访3个月~7年2个月,平均3年4个月.晚期死亡2例,1例抗凝过量颅内出血,另1例原因不明.其余存活患者术后半年随访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67例,Ⅱ级27例.结论 再次换瓣手术如恰当掌握手术时机、术中加强心肌保护、保证准确的手术操作、注重围手术期处理,临床近、远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的手术时机、疗效,总结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6月至2008年10月42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接受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男25例,女17例;年龄28~64岁,平均年龄45.5岁;病程0.5~30.0年。风湿性心脏病3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11例;行二尖瓣置换术27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1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术4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18例,左心房血栓清除术22例。结果术后早期(30d内)死亡4例,手术死亡率9.52%;其中死于鱼精蛋白过敏、严重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脑出血和广泛脑栓塞各1例;其余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2.5d。随访35例,随访时间2~112个月,随访期间死亡5例,其中1例术后1个月余因头部外伤致颅内出血死亡,1例3年后死于脑出血,1例5年后死于肺癌,2例6年后死于心力衰竭;其余患者生存状况良好。失访3例。结论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效果良好,应根据心瓣膜病变程度、心功能状况以及脑栓塞的程度决定手术时机。脑栓塞后有以下情况者可尽早手术治疗:(1)急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经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2)梗塞灶小,偏瘫轻,或偏瘫后恢复快;(3)伴左心房血栓或心瓣膜赘生物,短期内可能再次栓塞者。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牛心包生物瓣膜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报告牛心包生物瓣膜置换治疗瓣膜疾病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效果.方法 自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52例患者接受心瓣膜置换术,其中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11例,Ⅲ级34例,Ⅳ级7例,36例患者合并心房颤动;行二尖瓣置换术25例,三尖瓣置换术6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3例,肺动脉瓣置换术1例,主动脉瓣加二尖瓣置换术6例,二尖瓣加三尖瓣置换术1例;术后通过电话随访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住院期间死亡1例,手术死亡率为1.9%(1/52);术后并发呼吸道感染2例,51例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术后住院时间10.8±3.3 d(6~22 d).术后随访37例,随访时间15d~24个月,随访率72.5%(37/51),心功能均恢复到Ⅰ~Ⅱ级,无1例患者出现出血和栓塞,无再次瓣膜手术.结论 生物瓣膜具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患者的心功能恢复较好,术后出血、栓塞、瓣膜毁损和感染性心内膜炎、再次瓣膜手术的发生率可能较低,具有较好的疗效,患者的生活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6.
生物瓣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生物瓣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疗效。方法1979年1月至2001年12月施行生物瓣心瓣膜置换术303例,按年龄分为两组,≥55岁者123例(≥55岁组);<55岁者180例(<55岁组)。其中160例早期使用经戊二醛处理的猪主动脉瓣,143例使用经环氧氯丙烷改性的新型猪主动脉瓣。所有心瓣膜置换术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进行。结果术后早期死亡9例,随访267例(90.8%),随访时间3~20年,5年生存率94.1%±2.3%,10年生存率85.0%±2.7%,15年生存率78.3%±1.2%。51例出现瓣膜衰坏,40例再次手术;5年、10年、15年累计瓣膜未衰坏率分别为90.1%±2.2%、79.4%±3.6%和36.8%±1.6%。且≥55岁组患者瓣膜未衰坏率高于<55岁组(P<0.05)。经环氧氯丙烷改性的新型生物瓣10年瓣膜未衰坏率明显高于早期戊二醛处理的生物瓣。全组血栓发生率低,15年为0.014%。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7例,3例治愈,4例死亡。结论人工生物瓣心瓣膜置换术后疗效良好,尤其适合老年患者。经环氧氯丙烷改性的新型生物瓣有较强的抗衰坏能力;术后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198 3年 12月至 1998年 12月 ,我们应用上海侧倾碟瓣施行瓣膜置换术 12 2例 ,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全组中男 5 7例 ,女 6 5例 ;年龄 14~ 5 7岁。风湿性心脏病 119例 ,其中二尖瓣病变 6 1例 ,主动脉瓣病变5例 ,多瓣膜病变 5 3例 ;细菌性心内膜炎 2例 ;房室管畸形矫正术后二尖瓣关闭不全 1例。术前有脑栓塞史 4例 ,肢体动脉栓塞史 1例。二尖瓣闭式分离后再狭窄关闭不全 5例 ,二尖瓣置换术后生物瓣衰坏 7例 ,瓣膜栓塞 1例 ,二尖瓣分离、置换术后生物瓣衰坏、第 3次瓣膜置换者 1例。术前心胸比率 >0 6者 89例 ,其中 >0 7者 12例 ;房颤6…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生物瓣二尖瓣单瓣置换后的远期疗效。方法  16 6例使用广东I型猪瓣(GD I)行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单瓣置换病人中男 79例 ,女 87例 ;平均年龄 (2 9 4± 9 9)岁。按年龄分为第1组 (<30岁 ) 84例 ,第 2组 (≥ 30岁 ) 82例。 76 3 %的病人为房颤心律 ,6例术前有脑梗塞病史 ,98%的病人术前心功能为NYHAIII~IV级。结果  14年累计生存率 (5 2 5± 7 0 ) %。术后 90 %心功能恢复至I~II级。晚期 89例出现瓣衰坏 ,5 9例再手术 ,13年累计瓣膜未衰坏率为 (15 5± 4 3) % ,其中第 2组衰坏率较低。衰坏瓣膜病理改变为严重瓣膜钙化并瓣叶撕裂 ,右冠瓣病变较重。 7例感染性心内膜炎 ,1例脑梗塞。结论 GD I猪瓣能有效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 ,改善病人心功能。病例选择应为老年病人。生物瓣膜衰坏率较高 ,制作工艺有待改进。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合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替换术的疗效。方法:从2000年9月至2002年10月,共13例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行人工瓣膜替换术,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9例,二尖瓣置换术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3例,二尖瓣置换术均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三尖瓣成形术1例,左心房血栓清除术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术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例。结果:术后无死亡,无严重低心排、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并发肾功能不全1例,术后并发大量心包积液,行二次心包开窗引流术1例,13例均康复出院。结论:提高这类病人手术疗效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时机、妥善的围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10.
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心瓣膜手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为了提高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与心瓣膜手术的疗效 ,降低死亡率 ,总结手术及围术期处理的经验。 方法  2 4例患者中 ,二尖瓣病变 11例 ,主动脉瓣病变 3例 ,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病变 10例。 1支冠状动脉病变 1例 ,2支 11例 ,3支 6例 ,另 6例为心瓣膜手术中发现左冠状动脉开口有阻塞 ,急症行 CABG。全组行二尖瓣成形术 2例 ,二尖瓣置换术 9例 ,主动脉瓣置换术 3例 ,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 10例 ;移植 1支血管 7例 ,2支 11例 ,3支 6例。 结果 术后早期 (30天内 )死亡 2例 ,分别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随访 2 2例 ,随访时间 8个月~ 7年 ,晚期死亡 1例 ,其余 2 1例心功能明显改善 ,心功能 (NYHA分级 ) 级 15例 , 级 5例 , 级 1例 ,心绞痛消失 7例。 结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心脏瓣膜疾病并存时 ,应同期施行CABG和心瓣膜手术 ,彻底纠正心脏病变。术中加强心肌保护 ,尽量缩短心肌缺血时间 ;术后妥善处理心、肾等器官功能衰竭 ,是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