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肋骨转移是肺癌骨转移最常见的部位之一~([1])。由于肿瘤压迫肋间神经造成神经病理性疼痛,肿瘤侵犯导致病理性骨折,肿瘤侵袭性生长刺激胸膜造成胸膜痛等原因,导致一部分病人即使应用放疗、局部治疗、双膦酸盐药物以及三阶梯止痛药物等治疗方法~([2])仍然难以控制。背根神经节射频和阿霉素椎旁注射作为治疗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有效方式之一,单独或联合使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地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3~5])。但两者应用于癌痛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镇痛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系统性整体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60例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后镇痛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接受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镇痛,对照组接受硬膜外镇痛,2组均接受系统化整体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术后2、4、6、12、24、48 h的镇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并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评分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4、6、12 h的活动痛、静息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24、48 h的活动痛、静息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2、4、6、12、24、48 h的Ramsay镇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2组NOSIE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但观察组NOSI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硬膜外镇痛相比,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镇痛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前期镇痛效果更好,但镇痛作用持续时间较短,且存在过度镇静、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问题,更需进行系统性整体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3.
半导体激光加“音频电”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3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资料和方法  患者 33例 ,男 19例 ,女 14例 ;年龄 54~ 81岁 ,平均 6 8.7岁 ;累及三叉神经 7例 ,肋间神经 2 3例 ,臂丛神经 2例 ,腰骶神经 1例 ;病程 3~ 4 1个月。采用北京产 30 0 -Ⅰ型半导体激光治疗仪 (AlGaAs半导体激光 ) ,波长 810nm ,功率 0~ 50 0mW连续可调 ,光斑直径 5mm ,根据患者痛侧选定穴位 (阿是穴及同侧相应神经根 ) ,将激光探头对准并贴近治疗部位 ,功率大小因人而异 (平均 387mW ) ,每穴或部位照射 3min ,重复照射 2次 ,每次 4~ 6个部位 ,2 0次为 1疗程。“音频电”疗采用YL - 3音频电疗机 ,频率 2…  相似文献   

4.
自 1996年 3月~ 2000年 2月,采用 0.375%布吡卡因肋间神经阻滞镇痛 252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 随机将 660例病人分为肋间神经阻滞组 (Ⅰ组 )和未作肋间神经阻滞组 (Ⅱ组 )。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手术种类无显著性差异。 方法:Ⅰ 组 252例剖胸术后采用 0.375%布吡卡因注射液 20 ml,行肋间神经阻滞。方法以 7号针头于胸部切口两端行肋间神经阻滞,每处注药 2.0~ 3.0 ml,上下包括 3个肋间,注意避免注入血管内。Ⅱ组 408例,术后未行肋间神经阻滞。两组均观察术后 24、 48、 72 h。镇痛效果及阿片类药物应用情况。2 结…  相似文献   

5.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本组全部为本院疼痛门诊 1998年 10月~ 1999年 5月就诊病人共 9例。男 3例,女 6例,年龄 15~ 84岁。疱疹病毒侵犯胸神经 2例,腰神经 3例;有 2例是首诊, 3例是其他科治疗无好转而转诊。疱疹后 3~ 6肋间神经痛 2例,腰神经痛 2例。 9例病人均无心肺疾患及糖尿病史。方法:全部病例都以神经阻滞为主。 55岁以下患者,在门诊采用单次硬膜外阻滞治疗。药物为 2%利多卡因注射液 4ml+维生素 B121mg+维生素 C500mg+三磷酸腺苷注射液 20mg(痛重者加地塞米松 5mg)共 10ml混合液,一次注入硬膜外腔。病人平卧后用迈瑞公…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尺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在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评价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西安市中医医院尺骨、尺侧指骨或掌骨骨折患者,共50例,剔除5例术中探查发现尺动脉损伤的患者,共4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行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于阻滞前(T0)、阻滞后5 min(T1)、阻滞后10 min(T2)、阻滞后15 min(T3)、阻滞后20 min(T4)、阻滞25 min(T5)和阻滞后30 min(T6)测定尺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针刺痛触觉评分,将T6时针刺痛触觉评分为2分的纳入A组(28例),<2分的纳入B组(17例)。记录不同时间点的尺动脉多普勒频谱;比较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尺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针刺痛触觉评分;比较A组、B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尺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所有患者T1~T6时舒张早期负向波消失。与T0时相比,T1~T6时尺动脉横截面积(CSA)、前后径(APD)增大,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时间平均流速(TAV)增快,血流量(BF)增多,阻力指数(RI)降低,针刺痛触觉评分升高(P<0.01)。与T0时比较,...  相似文献   

7.
我们应用自己配制的芳香止痛搽剂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PHN)获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 5 0例 ,男 2 3例 ,女 2 7例 ,年龄 4 2~ 83岁。 4 2~ 5 0岁 2例 ,5 1~ 6 0岁 16例 ,6 1岁以上 32例。病程 3~ 6个月 13例 ,7~12个月 2 8例 ,>12个月 9例 ,患者均因疼痛难忍 ,活动受限 ,以至影响饮食及睡眠而就诊。受累神经 :肋间 2 9例 ,腰骶神经 11例 ,三叉神经 6例 ,颈神经 4例。将 5 0例PH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30例 ,对照组 2 0例 ,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程、部位等…  相似文献   

8.
红光治疗带状疱疹痛3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对象与方法 本组患者 30例,男 18例,女 12例,年龄 8~ 74岁,平均 41岁。疱疹特点为数个簇集水疱群,排列成带状,沿肋间神经分布,多为单侧性,伴有神经痛。疼痛沿受累神经支配区域放射,老年患者常于损害消退后遗留较长时间神经痛。 方法:应用北京中科院电子所生产 KDH- 150B红光治疗仪,输出功率 3 W,波长 700 nm,距皮肤 10 cm,照射 20 min,水疱密集部位轮流照射, 2次 /d。2 结果 照射 1~ 3次疼痛减轻不影响入睡 23例; 4~ 6次疼痛减轻 6例; 10次 1例。病情康复或痊愈时间,病人己无神经痛、皮痛或结痂未脱。经照射 5次…  相似文献   

9.
肺癌不仅可以转移到中枢神经系统,还可以引起癌性神经肌肉疾病,并可以此为首发症状而易误诊。本文报告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的肺癌35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23~72岁,平均利.5岁。发病至确诊时间4天~24个月。入院时误诊为颅内占位病12例,脑血管病7例,脊髓病变5例,颅内感染及坐骨神经痛各3例,格林一巴利综合征及肌病各2例,运动神经元疾病1例,入院后均确诊为肺癌。其中脑实质、脑膜转移15例,脊柱、椎管转移5例,并发脑梗塞6例,脑出血1例,肺癌引起的癌性神经肌肉病8例。入院至确诊时间1~22天…  相似文献   

10.
董人平  蒋敬庭 《护理研究》2005,19(3):245-246
在肿瘤病人中 ,尤其是肺癌、乳腺癌晚期常伴有胸腔积液 ,临床上常在胸腔内注射丝裂霉素、顺铂、阿霉素等 ,由于病人耐受力较差 ,疗效不理想 ,副反应重[1] ,尤其是老年人更明显。应用肿瘤病人的自体胸腔积液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TIL)治疗 2 1例癌症病人恶性胸腔积液 ,效果较好。现将疗效观察及护理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 1例均为我院收治的住院病人 ,男 13例 ,女 8例。年龄 62岁~ 81岁 ,平均 69.5岁。肺癌伴胸膜转移 14例 ,其中腺癌 12例 ,鳞癌 2例 ;乳腺癌术后胸膜转移 4例 ;贲门癌术后胸膜转移 3例。 2 1例均经病理学…  相似文献   

11.
带状疱疹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毒感染 ,皮疹痊愈后 ,在瘢痕部位的皮下长期存在剧烈的疼痛 ,目前还没有理想的治疗药物及手段。我院疼痛门诊 1998年 12月至 2 0 0 0年 6月用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遗留痛 (PHN) 5 0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选自我院疼痛门诊 PHN5 0例 ,男 36例 ,女 14例 ,年龄 2 8~ 70岁 ,病程 2~ 12个月。1.1 方法 用阻滞合剂 (内含 2 %利多卡因、维生素 B1 、维生素B1 2 、氟美松 )进行与病变部位相对应的肋间神经阻滞 ,每点 2~3ml,每例阻滞次数 2~ 6次 ,所有患者均同时口服免疫增强剂多抗甲素片 10 mg,每日 3…  相似文献   

12.
罗哌卡因持续胸膜外肋间神经阻滞用于开胸术后镇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持续胸膜外肋间神经阻滞用于开胸术后镇痛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年龄40—60岁的贲门癌及食管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Ⅰ组传统的肌内注射哌替定镇痛组;Ⅱ组静脉吗啡镇痛组;Ⅲ组罗哌卡因持续胸膜外肋间神经阻滞组。在术后镇痛的不同时间点分别监测MAP、HR、RR、SpO2,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价镇痛效果,记录整个镇痛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7天随访患者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VAS评分Ⅱ组和Ⅲ组差异无显著性,但都明显低于Ⅰ组(P〈0.05);患者对镇痛满意度评估优良率Ⅱ组和Ⅲ组明显高于Ⅰ组;术后7天Ⅰ组有2例、Ⅲ组有1例发生肺部并发症;Ⅱ组有1例发生轻度皮肤瘙痒。3组患者术后各观察点MAP、HR、RR、SpO2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罗哌卡因持续胸膜外肋间神经阻滞用于开胸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无头晕、嗜睡和呼吸抑制等副作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开胸术后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布托啡诺和舒芬太尼两种不同阿片受体激动剂联合肋间神经阻滞,在电视辅助胸腔镜(VATS)下肺叶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VATS肺叶切除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布托啡诺组(B1组)、布托啡诺联合肋间神经阻滞组(B2组)、舒芬太尼组(S1组)和舒芬太联合肋间神经阻滞组(S2组),每组20例.手术结束前30 min,B1、B2组给予布托啡诺负荷量30 μg/kg,S1、S2组给予舒芬太尼负荷量0.1 μg/kg.在关胸前,B2组和S2组以0.375%罗哌卡因20 mL阻滞切口至胸腔闭式引流管所在的肋间神经根.术毕B1、B2组分别以布托啡诺3μg/(kg·h)静脉维持,S1、S2组以舒芬太尼0.075 μg/(kg·h)静脉维持.记录术毕、术后6、12、18、24、36、48 h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脉搏氧饱和度、患者平静时的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及Ramsay镇静评分,以及患者术后24、48 h和术后第7天咳嗽时的VAS疼痛评分.术后第1天作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术后48 h内四组患者各观察时点的呼吸循环指标、Ramsay镇静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在术后6~24h各时点,以及术后24、48 h和术后第7天患者咳嗽时,B2组和S2组VAS评分均低于B1组和S1组(P<0.05).术后第1天,B2组和S2组的动脉氧分压和氧合指数均高于B1组和S1组(P< 0.05或0.01).结论:布托啡诺或舒芬太尼两种不同阿片受体激动剂联合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均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VATS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14.
持续肋间神经阻滞对剖胸术后镇痛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持续肋间神经阻滞对于剖胸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40例剖胸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术后分别施行持续肋间神经阻滞镇痛(n=20)与病人自控镇痛(n=20),按Prince-Henry评分法,对术后3天内不同时段疼痛程度进行定量评估,并对两组病人术后因镇痛所致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术后自觉疼痛减轻,持续肋间神经阻滞组术后平均疼痛评分(2.15±0.31)低于病人自控镇痛组(2.94±0.45,P<0.05),而镇痛副反应更少。结论:持续肋间神经阻滞操作简易直观,镇痛效果相对明显,更有助于术后呼吸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RAO)是眼科临床常见的急重症之一 ,常造成视力永久性丧失。我院于 1997年 8月~ 2 0 0 1年9月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 (SGB)联合高压氧治疗RAO 15例16只眼 ,并追踪观察 6个月以上 ,效果满意。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5例RAO患者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 ,男 12例 12只眼 ,女 3例 4只眼。年龄 4 6~ 89岁。 15例病人均具有典型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眼底特征性改变。发病后就诊时间为 6~ 72h ,平均 5 1 3h。就诊视力为光感~0 0 8。 15例病人均有高血压病史。1 2 方法1 2 1 由麻醉科医师实施SG…  相似文献   

16.
我院自 2 0 0 0年以来共收治各类恶性胸水 4 7例 ,其中选择性的通过胸膜固定术治疗 2 6例 ,现将其方法及临床效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 2 6例中男 19例 ,女 7例 ,年龄 4 2~ 78岁 ,平均年龄 6 1岁。本组均经组织或细胞学诊断证实为恶性胸水。原发性肺癌并胸水 18例 ,其中鳞状细胞癌 6例 (33% )腺癌 8例(4 4 % )。未分化小细胞癌 3例 (17% ) ,腺鳞癌 1例 (6 % )。转移性肺癌或胸膜转移并胸水 8例 ,其中乳腺癌术后转移 4例(5 0 % ) ,肝癌转移 1例 (13% ) ,肠道肿瘤转移 2例 (2 5 % ) ,原发灶不明 1例 (13% )。本组中各类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垂直锁骨下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60名ASAI~Ⅱ级需于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组I,n=30)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A,n=30)。使用局麻药40mL(20mL0.5%罗哌卡因+10mL2%利多卡因+10mL生理盐水),记录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肋间臂神经感觉阻滞情况、手臂运动阻滞情况以及成功率和相关副作用等。结果除I组肋间臂神经阻滞成功率显著高于A组外(P〈0.05),2组在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效果几乎没有差异,但A组有更高的血管刺破率(P〈0.05)。结论2种方法都能为外科手术提供良好的麻醉和镇痛,但垂直锁骨下方法能更好阻滞肋间臂神经而腋路方法出现刺破血管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不同方法肋间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肋间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阻滞成功率、镇痛效果和并发症情况。方法:胸背部带状疱疹伴神经痛患者93例随机分成两组,超声组和对照组,观察治疗后1、2、4、8周镇痛效果和不同疼痛缓解度比例及第8周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超声引导下完成所有48例超声组患者后入路肋间神经阻滞,阻滞后15 min测定感觉阻滞区完全覆盖皮损疼痛区域。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方法完成后方入路肋间神经阻滞,13例患者肋骨触摸不清改为外侧入路完成阻滞,其中6例阻滞不完全。两组患者阻滞后均未出现胸闷或呼吸困难等表现。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均显著降低(P<0.01),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第8周饮食、睡眠、情绪、日常生活、交际和生活兴趣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超声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行后路肋间神经阻滞术安全有效,准确率高,是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有效的一项新技术。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支气管癌 (肺癌 )胸外转移最多见于骨转移 ,骨痛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 ,部分肺癌患者可无呼吸系统症状或原发病症状不明显 ,而以骨痛为主要症状或首发症状 ,易误诊。我院 1984年~ 2 0 0 2年收治2 0 82例肺癌 ,伴有骨转移 74 1例 ,占 35 6 % ,其中 37例以骨痛为主要症状 ,占骨转移的 5 % ,均误诊。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2 1例 ,女 16例 ;年龄 4 6~ 81岁 ,平均 (5 9± 9)岁 ,其中 5 0~ 6 5岁 19例 ,占5 1 4 %。1 2 临床表现  37例均以骨痛为主要表现 ,其中肋骨痛 15例 ,脊柱痛 10例 ,四肢骨痛 …  相似文献   

20.
肋间神经阻滞和静脉麻醉用于乳腺肿块切除术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梅苓  尹华  朱赟 《中国临床医学》2004,11(6):1113-1114
目的:比较肋间神经阻滞麻醉和静脉麻醉在乳房肿块切除术中的镇痛效果,并发症,不良反应及费用,为麻醉医师选择合理的麻醉方式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4年1月~2004年8月10年间3689例经肋间神经阻滞麻醉和.356例经静脉麻醉行乳房肿块切除术的病例。比较两种麻醉方式的镇痛效果,并发症,不良反应及费用。结果:静脉组镇痛满意率99%,术中呼吸抑制需面罩加压通气为55例,15.5%,术后恶心呕吐56例,15.6%,麻醉费用平均705.4元。肋阻组镇痛满意率92.5%,并发症气胸2例,0.054%,局麻药中毒5例,0.14%,均为双侧肋间神经阻滞,平均费用233.56元。结论:两种麻醉方式各有利弊,麻醉医师应综合分析病人病情和自身对该技术的掌握程度,做出一个合理的麻醉选择,在确保安全无痛的前提下,兼顾病人的经济承受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