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环维黄杨星D对大鼠心律失常双向作用的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环维黄杨星D(CVB—D)对大鼠离体心室乳头肌的电生理作用,探讨其抗心律失常和致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观察记录大鼠离体右心室乳头肌跨膜电位。结果(1)CVB—D在13.3~63.3μmol/L剂量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延长动作电位复极化时程(APD),主要延长APD50、APD70和APD90;在33.3~63.3μmol/L剂量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抑制静息电位(RP)、动作电位幅度(APA)和0相最大去极化速率(Vmax)。(2)CVB—D还具有时间依赖效应,当20μmol/L灌流心室肌10min后开始出现作用,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APD50、APD70和APD90也逐渐增大,但是到30~40min左右时作用达最高峰,此后并不继续延长。(3)CVB—D明显延长动作电位的有效不应期(ERP)、增大ERP与APD的比值。(4)CVB-D在较高浓度(33.3μmol/L)作用超过45min后有些细胞出现频发、多源性自发性活动。结论CVB—D具有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其机制与延长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及其有效不应期(ERP)和增大ERP与APD的比值有关,同时也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其致心律失常作用可能与抑制RP、APA、Vmax以及过度延长APD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环维黄杨星D对大鼠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心肌梗死模型,分别测定手术后各组大鼠的心电图S-T段,心肌损伤范围(坏死及缺血范围),心肌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磷酸肌酸激酶(CPK)活性。结果:环维黄杨星D(1.1,2.2 mg/kg)能明显减轻结扎冠状动脉致心肌损伤,减小模型大鼠心肌梗死面积,显著抑制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S-T段升高,显著抑制模型大鼠心肌中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显著抑制模型大鼠心肌中CPK活性降低。结论:环维黄杨星D对结扎大鼠冠状动脉所致心肌缺血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环维黄杨星D分离方法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环维黄杨星D新的分离方法.方法:黄杨木总生物碱通过酰化、酸溶分离得到环维黄杨星D三乙酰化物,经水解得目标物。结果:用化学分离方法可得到纯度较高的环维黄杨星D。结论:改进后的工艺操作简单、成本低、产品质量稳定,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4.
环维黄杨星D对大鼠肾脏毒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环维黄杨星D连续注射给药对大鼠的肾脏毒性作用。方法环维黄杨星D不同剂量组连续给大鼠腹腔注射3个月,观察动物的一般状况、血液生化和肾组织病理变化。结果8mgk/g剂量组有3只动物给药期间出现精神萎糜、反应迟钝、活动呆板、呼吸急促、行走不稳等毒性反应。8mgk/g剂量组大鼠血清的BUN明显升高,4,8mg/kg剂量组部分动物出现肾脏的远曲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及蛋白管型等病理改变,以8mg/kg剂量组较为严重。结论一定剂量的环维黄杨星D连续注射给药可致肾脏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环维黄杨星D(CVB—D)连续灌胃给药对大鼠肝脏的毒性作用。方法整体实验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VB-D(3,6,12mg/kg),灌胃给药4周,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整体实验表明环维黄杨星D长期给药可引起大鼠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以大剂量较为严重。结论整体试验证明一定剂蘑的CVB—D连续灌胃给药可致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6.
环维黄杨星D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环维黄杨星D(Cvb-D)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致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给大鼠灌服Cvb-D0.55,1.1和2.2mg/kg,连续21d,以Iso复制心肌缺血性模型大鼠,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的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末端标记TUNEL法测定Cvb-D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凋亡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平均百分比表示。结果Cvb-D可显著减轻Iso诱发的心肌缺血致心肌肌纤维排列紊乱,坏死细胞胞浆溶解,坏死间质区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Cvb-D可显著抑制Iso诱发的心肌缺血性模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结论Cvb-D具有抗Iso致心肌缺血,改善心肌缺血致细胞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化环维黄杨星D及环维黄杨星D对大鼠长期静脉给药肝、肾毒性的影响,探讨聚乙二醇修饰小分子技术的减毒作用。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环维黄杨星D组及聚乙二醇化环维黄杨星D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各药物组大鼠尾静脉注射5mL/kg,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48d。测定大鼠体重,眼眶取血测定血液生化学指标,并取大鼠肝脏和肾脏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环维黄杨星D组尿酸含量较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聚乙二醇化环维黄杨星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未见差异。提示环维黄杨星D组可能对’肾功能有影响。环维黄杨星D组及聚乙二醇化环维黄杨星D组对肝脏有病理学改变,同等剂量下环维黄杨星D组肝毒性作用大于聚乙二醇化环维黄杨星D组。结论聚乙二醇修饰环维黄杨星D后可降低环维黄杨星D在体内的肝、肾毒性。  相似文献   

8.
环维黄杨星D对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通过在体微循环实验研究环维黄杨星Dig对小鼠耳廓微循环和家兔球膜微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环维黄杨星D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能明显扩张小鼠耳细动脉和细静脉,拮抗高分子右旋糖酐所致家兔球结膜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9.
环维黄杨星D对实验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环维黄杨星D(Cycloirobuxiure D,CVB-D)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PC12细胞缺氧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成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和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引起的PC12细胞缺氧损伤模型,探讨CVB-D对模型大鼠神经行为、脑梗塞范围、脑含水量、脑指数的影响,以及其对PC12细胞缺氧样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CVB-D能降低模型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塞率、脑指数、脑含水量,抑制Na2S2O4造成的PC12细胞缺氧样损伤,降低LDH的漏出,增加细胞存活率。结论:CVB-D对实验性脑缺血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环维黄杨星D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机制和最佳吸收部位.方法 采用改良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吸收实验模型,运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浓度,考察各肠段的吸收情况和药物浓度对肠吸收的影响.结果 环维黄杨星D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在十二指肠和空肠段较小,在回肠和结肠段较大,且二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5);17.05 ~ 178.90 mg·L-1的药物浓度对Ka和Papp无显著性影响(P>0 05).结论 环维黄杨星D在肠道中下部吸收较好:药物在肠道的吸收呈现一级吸收动力学,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1.
黄杨宁质量标准改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改进黄杨宁质量标准。方法TLC分离检查了黄杨宁中共存2种杂质;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了黄杨宁含量。结果提高了杂质检查方法的专属性和可靠性。含量测定黄杨宁在1.6~8.0μg·mL-1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含量测定结果较之非水滴定法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能有效地控制黄杨宁质量且含量测定灵敏度大为增加。  相似文献   

12.
刘新国  周莉玲  邹吉利  吴金虎 《中成药》2012,34(8):1469-1473
目的 建立模拟环维黄杨星D透皮贴剂体外经皮渗透过程的BP神经网络模型.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4个药物浓度环维黄杨星D透皮贴剂(分别为0.25 mg/cm2、0.50 mg/cm2、1.00mg/cm2、2.00mg/cm2)在9个不同时间点的大鼠腹部皮肤累积透过量作为输出神经元计算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神经网络分析工具建立模拟贴剂体外经皮渗透过程的神经网络模型.建模过程中训练样本与测试样本的比例根据模型的拟合精度进行调整.结果 根据训药样本与测试样品比例选择的结果,以80%数据作为训练样本,20%数据作为测试样本建立的模型拟合精度较高.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比较分析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结论 环维黄杨星D透皮贴剂BP神经网络模型较经典动力学方程拟合方法均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环维黄杨星D基质型贴剂的体外释药机制.方法:分别制备环维黄杨星D单层和双层贴剂,采用体外释放度法和体外经皮渗透法研究其体外释药机制.结果:单层贴剂以一级方程拟合较优,其释药速率随药物量减少而降低;双层贴剂以Higuchi方程拟合较优,属于骨架型释药系统.两种贴剂的体外经皮渗透均以零级动力学方程拟合为优,符合Fick扩散定律.结论:贴剂的结构能改变药物的释药模式,双层贴剂中药物储库层的参与释放,能够获得平稳的释药曲线和稳定的透皮速率.  相似文献   

14.
高畅  阮静雅  张紫鑫  吴丽杰  王涛  张祎 《中草药》2021,52(17):5437-5444
环维黄杨星D(cyclovirobuxine D,CVB-D)为小叶黄杨Buxus microphylla及其同属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保护心脑血管等多种药理作用。以其为主要成分的临床常用药黄杨宁片对于冠心病和心绞痛具有明确治疗作用。但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发现,黄杨宁片作为一种口服片剂,存在着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在胃肠道内具有多个吸收位点、释药不稳定,难以透过血脑屏障,并具有心脏蓄积及肝肾毒性等缺点。因此,有必要通过结构修饰或剂型改变来解决CBV-D存在的上述问题。对CVB-D的结构修饰及黄杨宁片剂型改进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复方丹参注射液Ⅱ中丹酚酸B在大鼠体内的HPLC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Ⅱ的制备及其指标成分丹酚酸B在大鼠体内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通过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增加降香挥发油溶解性;用HPLC法测定主成分丹酚酸B在大鼠体内的含量。结果:成功制备复方丹参注射液Ⅱ,建立注射液中指标成分丹酚酸B在大鼠体内的HPLC测定方法。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Ⅱ的制备工艺可行,指标成分丹酚酸B在大鼠体内的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环维黄杨星D(Cyclovirobuxine D,CVB-D)返针晶结晶体对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方法:使用Langendorff灌流系统离体灌流心脏,急性酶解法分离获得心肌细胞。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电流钳模式记录动作电位。Tyrode氏液和药物溶液交替反复灌流单个心室肌细胞。结果:CVB-D中浓度组用药后动作电位0相除极幅度(APA)从(113.3±6.3)mV下降至(110.2±6.4)mV(n=6,P0.01),复极至50%时动作电位时程(APD50)从(616.3±68.0)ms延长至(657.4±79.5)ms(n=6,P0.01),复极至90%时动作电位时程(APD90)从(633.5±71.2)ms延长至(669.2±74.4)ms(n=6,P0.01),复极50%至90%动作电位时程(APD50-90)从(15.9±6.0)ms延长至(20.1±5.2)ms(n=6,P0.01),动作电位3相复极速率(V3)从(-2.6±0.8)V/s减慢至(-2.4±0.7)V/s(n=6,P0.01)。Tyrode氏液和高浓度药物溶液交替反复灌流后APD50-90呈递增趋势而V3呈递减趋势,其他指标的变化趋势与中浓度组一致。CVB-D低浓度组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缺乏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应用CVB-D返针晶结晶体引起心室肌细胞APA减小,APD50,APD90,APD50-90延长,V3减慢。以上影响可能是其在临床上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和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秦娜  杜天信  魏立伟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9):3353-3357
目的: 观察人参总皂苷(TG)对野百合碱(MCT)所致大鼠右心室肥厚的影响并探讨其与一氧化氮途径的关系. 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TG低、中、高剂量组(20,40,60 mg·kg-1·d-1)以及L-精氨酸组(L-arg,200 mg·kg-1·d-1,L-a组);另外,为探讨TG的作用与NO释放的关系,另设TG+L-N(NOS合酶抑制剂NG-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组和L-a+L-N组.在腹腔注射TG 40 mg·kg-1·d-1L-arg 200 mg·kg-1·d-1的同时分别灌胃NOS抑制剂L-N 20 mg·kg-1·d-1,各组动物均给药18 d.测定各组大鼠的右心室收缩压(RVSP)、右室肥厚指数(RVHI)、右心重/体重(RVW/BW);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硝酸还原法检测心肌组织NO2-/ NO3-的含量;Real time RT-PCR检测心肌组织心房利钠因子(ANF)、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mRNA的表达. 结果: TG低、中、高剂量和L-arg预防给药均使RVSP,RVSP,RVHI,RV/BW及ANF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改善细胞线粒体肿胀、变性,L-N能阻止L-arg对上述指标的影响,而同样剂量的L-N并不能影响TG 40 mg·kg-1对上述指标的降低作用;TG 20,40 mg· kg-1不影响eNOS mRNA的表达,但60 mg· kg-1可提高eNOS mRNA的表达. 结论: TG能明显改善MCT诱导的大鼠右心室肥厚,其抗心肌肥厚作用部分是通过NO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白藜芦醇对豚鼠左心室流出道自律组织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细胞内微电极技术研究白藜芦醇对豚鼠左心室流出道自律组织的电生理效应。方法:选取体重250~300g豚鼠,应用玻璃微电极技术记录动作电位并观察给药前后动作电位的变化。观察指标:MPD、APA、Vmax、VDD、RPF、APD90。结果:(1)白藜芦醇可抑制左心室流出道自律细胞的电活动,白藜芦醇可显著降低左心室流出道自律细胞的APA、Vmax、VDD、RPF(P<0.01);而对MDP和APD50及APD90无明显作用(30、60μmol/L)。(2)白藜芦醇对L-Ca2 通道的影响,预先应用L-Ca2 开放剂BayK8644灌流标本可取消白藜芦醇对流出道起搏细胞的电生理效应;预先应用L-Ca2 阻断剂Verapamil灌流标本可加强白藜芦醇对流出道起博细胞的电生理效应。结论:白藜芦醇可抑制左心室流出道自律细胞的电活动,这些效应可能与其抑制钙离子内流有关,同时提示白藜芦醇与Verapamil对流出道起搏细胞有相似的抑制Ca2 通道电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19.
N—去甲基蝙蝠葛碱抗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哇巴因iv致豚鼠心律失常、乌头碱iv致大鼠心律失常、氯化钙-氯化乙酰胆碱iv致小鼠房颤、电刺激致家兔室颤、大鼠冠脉结扎诱发的心律失常等模型证实N-去甲基蝙蝠葛碱的具抗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作用,其作用剂量依赖性增强。离体试验表明N-去甲基蝙蝠葛碱浓度依赖性延长豚鼠乳头肌快反应和慢反应动作电位的APD50、APD90,降低APA,减慢Vmax。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环维黄杨星D长期给药对大鼠肝脏产生毒性的研究。方法:大鼠连续灌胃给药4、8周,观察不同剂量(3mg/kg、6mg/kg、12mg/kg)环维黄杨星D对血液生化指标及肝脏病理的影响,并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对肝组织钠钾ATP酶表达的影响。结果:环维黄杨星D给药4周,大剂量组(12mg/kg)血清谷草转氨酶(43.45±5.26)、谷丙转氨酶(201.51±22.7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给药8周,小剂量组(3mg/kg)谷丙转氨酶(182.14±21.61)、中剂量组(6mg/kg)谷草转氨酶(28.56±5.03)、谷丙转氨酶(188.79±23.26),大剂量组(12mg/kg)谷草转氨酶(35.14±5.66)、谷丙转氨酶(193.26±22.49)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各剂量组(3mg/kg、6mg/kg、12mg/kg)大鼠肝脏病理表现均有不同程度变性坏死,同时大剂量组(12mg/kg)的钠钾ATP酶蛋白表达量(0.35±0.093)和中剂量组(6mg/kg)(0.75±0.133),较对照组显著下降。结论:环维黄杨星D对肝脏毒性可能与抑制Na+-K+-ATPase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