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卒中所致抑郁、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及其与临床类型、病情程度、脑卒中发作次数的关系。方法应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Hachinski缺血计分、神经功能测试量表对10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43%,痴呆发生率为31%,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共患率为20%。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抑郁、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就越高(均为P<0.05);多发性脑梗死组的血管性痴呆发生率高于其他脑梗死组(均为P<0.05)。复发性脑卒中患者的抑郁与血管性痴呆发生率显著高于初发者(均为P<0.01)。结论抑郁和血管性痴呆在脑卒中患者中较常见,其发生率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类型、脑卒中反复发作有关,抑郁的发生率比血管性痴呆高,两者有较高的共惠性。应加强两者的旱期甄别,以便有效地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所致的抑郁与血管性痴呆的分析——附8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玮琳  朱敏嘉  吴京平  梁浩 《新医学》2001,32(8):466-467,484
目的:探讨脑卒中所致抑郁、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及其与临床类型、病情程度、脑卒中发作次数的关系。方法:应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Hachinski缺血计分,神经功能测试量表对84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44%,痴呆发生率为23%,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共患率为17%。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抑郁,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就越高(均为P<0.05);多发性脑梗死组的血管性痴呆发生率高于其他脑梗死组(均为P<0.05)。复发性脑卒中患者的抑郁与血管性痴呆发生率显著高于初发者(均为P<0.01)。结论:抑郁和血管性痴呆在脑卒中患者中较常见,其发生率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类型,脑卒中反复发作有关,抑郁的发生率比血管性痴呆高,两者有较高的共患者,应加强两者的早期的甄别,以便有效地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清心化痰汤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予以西药双益平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中药清心化痰汤口服;观察两组综合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认知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7%(P〈0.05);两组治疗后HDS积分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治疗后ADL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毒副反应。结论:清心化痰汤治疗血管性痴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管性痴呆发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与血管性痴呆(VD)发生的关系。方法:对43例脑梗死,33例有脑卒中危险因素病人和30例年龄匹配正常人进行简易智力状态试验(MMSE),认知能力筛选试验(CCSE)和听觉ERP测试。结果:脑梗死组MMSE,CCSE和ERP的N2和P3峰潜伏期(PL)均与危险因素组和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后两组的N2PL和P3PL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轻度和中度脑梗死组的MMSE和CCSE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间P3PL差异显著(P<0.01),而且ND得分与P3PL呈显著正相关(r=0.373,P&;lt;0.02),脑梗死组MMSE,CCSE和P3PL和异常率分别21%,37%和49% 3者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脑梗死的部位的数量对MMSE,CCSE,ERP和P3PL未见明显影响。结论:ND与卒中后认知障碍有关,与P3PL呈显著正相关,脑梗死灶的部位,数量在VD的发生中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比较帕金森病(PD)患痴呆组与非痴呆组的脑电图特点,探讨PD患痴呆与脑电活动的关系。方法:将经临床确诊的PD患分为痴呆组和非痴呆组,分别作脑电图(EEG)描记,结果:痴呆组EEG异常率明显高于非痴呆组(P<0.01);痴呆程度与EEG异常程度有关,痴呆组EEGα波低波幅,低波率,低指数及有泛化均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痴呆组异常EEG快波(β)与慢波(θ,δ)出现率均高于对照组,但以θ,δ波为(P<0.01或P<0.05)。结论:EEG可用以帮助判断PD痴呆的严重程度,并可作为评价PD智能状况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37例脑梗死患者和133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 Hcy水平。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将患者分成轻、中、重3组,并分析各组 H cy水平与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组 H cy 水平为(21.39±9.02)μmol/L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74±3.11)μmol/L ,且随病变程度增加而升高;其轻、中度组 Hcy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 r=0.569,P<0.01和 r=0.604,P<0.01);而重度组 H cy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无相关性( r=0.037,P>0.05)。结论 H cy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首次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与病变部位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首次脑卒中病变部位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发生的相关性。方法: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对首次脑卒中患者(脑梗死患者269例,脑出血患者94例)考核,并于脑卒中后3个月随访,用头颅CT或MRI确定病变部位。结果:患者脑卒中后3个月VD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17.8%(48/269);脑出血组为19.2%(18/94),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082,P&;gt;0.05)。脑卒中后痴呆及非痴呆患者病变部位经Logistic分析提示:脑梗死患者丘脑梗死对痴呆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依次为梗死伴皮层下白质脑病、颞叶及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患者丘脑出血对痴呆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颡叶出血。结论:血管性痴呆在首次脑卒中患者中常见,脑卒中后VD的发生与否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血管性痴呆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176例脑卒中患者中痴呆(VD组58例)与非痴呆(非VD组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与非VD组比较,VD组受教育时间偏少,嗜烟及脑血管伴发疾病、脑卒中复发例数均较高(P〈0.01或0.05)。结论:VD的危险因素较多,应予以针对性预防和及时治疗,以减少或延缓VD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58例脑梗死患者按有无2型糖尿病分组,根据空腹血糖、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抑郁障碍、痴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指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①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中患者的高血压、高血脂、抑郁障碍的发生率均较非糖尿病脑梗死组有明显增高(P〈0.05)。②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痴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重型的发生率较非糖尿病脑梗死组有显著性增高(P〈0.01),而年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轻型和中型与非糖尿病脑梗死组相比则没有差异。③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中多灶性梗死、大面积梗死所占比例明显较非糖尿病脑梗死组高(P〈0.05),而腔隙性梗死、混合性卒中及出血性梗死所占比率两组差异不显著,但两组中腔隙性梗死所占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其他梗死类型。结论糖尿病多与高脂血症、高血压同时存在,而且糖尿病能加重脑梗死的症状,是影响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背景:载脂蛋白E是血浆主要载脂蛋白之一,具有多形性,参与机体脂质代谢及调节胆固醇平衡,同时参与神经系统的正常生长和损伤后的修复过程。目的: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并与脑梗死、健康者进行对照,探讨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设计:病例一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1—08/2003-10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门诊或住院的脑血管病患者以及健康查体者,包括35例血管性痴呆患者,36例脑梗死患者,以及40例健康者。方法:全部受检者禁食12h后,采取肘静脉血4mL,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35例血管性痴呆患者、36例脑梗死患者以及40例健康人的载脂蛋白E基因型,同时检测其血脂及载脂蛋白的含量。主要观察指标:①所有被检者的载脂蛋白E等位基因频率。②不同载脂蛋白E等位基因的血管性痴呆患者三酰什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A以及载脂蛋白B水平。结果:35例血管性痴呆患者、36例脑梗死患者以及40例健康对照者血样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管性痴呆组和脑梗死组患者ε4频率均高于对照组(22.86%,22.22%,7.5%,P〈0.01),ε3频率均低于对照组(70%,69.45%,86.25%,P〈0.05),而两组患者间各等位基因频率基本一致(P〉0.05)。②血管性痴呆患者载脂蛋白E ε4等位基因携带者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水平均较载脂蛋白E ε2,ε3携带者高[(5.85&;#177;1.03),(4.73&;#177;0.29),(4.96&;#177;0.87)mmol/L;(3.91&;#177;0.87),(312&;#177;0.65),(3.06&;#177;0.33)mmol/L;(1.34&;#177;0.21),(1.00&;#177;0.28),(0.94&;#177;0.32)g/L,(P〈0.05)]。结论: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有关,ε4基因可能为该病的危险因子,且可能与其在脑梗死中的作用相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将75例脑梗死组患者按照1995年中国脑中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的评分结果分为轻度脑损伤(轻度)组,25例;中度损伤(中度)组,28例;重度损伤(重度)组,22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正常者7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细胞介素-1B(IL-1B)、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TNF—a、IL-1B、IL-6和CRP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01),脑梗死组中各亚组之间比较:重度组的含量分别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P〈0.05和〈0.01),中度组含量高于轻度组(P〈0.05),随着患者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含量的升高,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score)也增加,两者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脑梗死急性期存在炎症反应,检测血清TNF—a、IL-1B、IL-6和CRP的含量有助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判断。其中CRP对神经功能损伤有独立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艾地苯醌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53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51例,3组患者在降糖、调脂、降压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应用艾地苯醌、尼莫地平和两药联合治疗,疗程3个月,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价 3组疗效。结果疗程结束后,3组MMSE、MoCA 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 <0.05),ADL 评分则明显低于治疗前(P <0.05)。治疗后艾地苯醌组和尼莫地平组 MMSE、MoCA、AD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用药组MMSE、MoCA 评分均明显高于其他2组(P 均<0.05),ADL 评分则明显低于其他2组(P <0.05)。联合用药组、尼莫地平组分别有2、1例患者应用尼莫地平后出现面部红热、血压下降,调整降压药后好转。结论艾地苯醌和尼莫地平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疗效相近,两药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胜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7,28(8):699-700,704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探讨两者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74例脑梗死患者和7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Hcy、hs-CRP含量,并分析其与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组间血清Hcy、hs-CRP水平两两比较,Hc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含量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31,P〈0.05)。结论血清Hcy、hs-CRP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hs-CRP能反映脑梗死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多发性脑梗塞的临床表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取《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Banthel指数计分法,Hachinski缺血性积分评分法和Zung抑郁量表等标准来评估患的预后。结果:轻度神经功能缺损29例,治愈20例(34%),好转9例(16%);中度神经功能缺损14例,治愈10例(17%),好转4例(7%);重度神经功能缺损15例;治愈2例(3%),好转5例(9%),无改善4例(7%),死亡4例(7%)。日常生活能力重度依赖15例;血管性痴呆20例;脑卒中后抑郁状态13例。结论:急性多发性脑梗塞的临床表现与预后呈正相关,两间有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5.
血管性痴呆患者甲状腺功能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患者甲状腺功能及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方法:所有病例均为2004—02/2005-12期间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其中血管性痴呆组患者38例(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按文化程度,文盲≤17分,小学文化(教育年限≤6年)≤20分,中学及以上文化(教育年限〉6年)≤24分);对照组为同期收治非痴呆脑梗死患者40例(均经脑CT证实)。两组性别、年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放射免疫检测法测定所有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由接受培训的专职人员对血管性痴呆组患者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Hachinski缺血量表和老年抑郁量表量表评分,评分在入院后24h内完成,根据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划分血管性痴呆患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20~24分)、中度(10-19分)、重度(10分以下)。结果:血管性痴呆患者38例和非痴呆脑梗死对照组患者40例均测得各项指标,并完成量表评定,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管性痴呆组T1(三碘甲状腺原氨酸)、L(甲状腺素)、FT,(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3:(0.9&;#177;0.4),(1.3&;#177;0.3)μg/L,t=5.0129,P=0.0000];[T4:(92.9&;#177;26.4),(110.2&;#177;28.7)μg/L,t=2.7666,P=0.0071];[FT3:(3.9&;#177;1.8),(7.2&;#177;2.1)μmol/L,t=7.4336,P=0.0000],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29.57&;#177;7.12),(24.53&;#177;4.98)μmol/L,t=3.6377,P=0.0005];两组间FT4(游离甲状腺素)、TSH(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轻、中、重不同程度血管性痴呆患者之间的F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T3:(4.7&;#177;0.4),(3.5&;#177;0.5),(3.1&;#177;0.3)μmol/L,F=32.4,P=0.0000];[T3:(1.0&;#177;0.2),(0.9&;#177;0.1),(0.8&;#177;0.1)μg/L,F=5.91,P=0.0061];[血浆同型半胱氨酸:(26.52&;#177;4.84),(29.59&;#177;5.56),(32.71&;#177;6.17)μmol/L,F=3.59,P=0.03801;T4(甲状腺素)、凡(游离甲状腺素)、TSH(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甲状腺激素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作为血管性痴呆严重程度的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诺易平,Reviparin)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30例脑梗死患者均发病48h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用香丹注射液作基础治疗,治疗组80例同时加用诺易平腹壁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续10d。2组治疗前及治疗10及30d时采用中风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监测血常规吸凝血指标;评定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等。结果;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治疗第10d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第30d时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P<0.01,对照组P<0.05。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总有效率88.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0%(P<0.01)。各项凝血指标2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未发现出血倾向。结论:诺易平治疗脑梗死安全有效,是理想的抗凝剂。  相似文献   

17.
背景:很多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导致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死和脑出血发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可能影响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因素。设计:病例-对照实验。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3—01/11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住院患者57例,其中脑卒中57例(脑出血组21例,脑梗死组36例),并以同期到本院作体检的健康人28例作为对照组。方法:所有被试者均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2mL,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叶酸、肌酐等含量,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脑出血组患者根据CT摄片计算出每例患者的血肿体积。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被试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②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叶酸,维生素B12,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血肿体积的相关性。结果:57例脑卒中患者和28例健康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组、脑出血组男性和女性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均高于同性别对照组[(25.2&;#177;21.4),(18.3&;#177;10.9),(11.5&;#177;2.9)μmol/L:(22.8&;#177;18.9),(14.7&;#177;7.4),(10.8&;#177;2.6)μmol/L,P〈0.05~0.01]。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基本接近(P〉0.05)。②脑梗死组、脑出血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叶酸水平呈极显著负相关(r=-0.442,-0.531,P〈0.05),与维生素B12,水平无显著相关性(r=-0.086,-0.111,P〉0.05)。脑梗死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无显著相关性(r=-0.139,P〉0.05),脑出血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血肿体积无显著相关性(r=0.225,0.425,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危险因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叶酸水平呈负相关,与维生素B12、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血肿体积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寓教于乐健康教育对首次住院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首次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给予寓教于乐集体健康教育。实施健康教育前、实施后1个月、实施后3个月评价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患者实施教育后1、3个月自我效能感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P<0.01),日常生活能力巴氏指数得分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寓教于乐健康教育能引导首次住院脑卒中患者主动参与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个案护理管理计划在痴呆综合征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痴呆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个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主要护理问题的改善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及痴呆严重程度,对两种护理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出院时,观察组患者的主要护理问题:不知饥饱、躁动不安、激越、昼夜颠倒、便秘问题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下降(P<0.05),两组患者的妄想行为、两便失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时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出院时痴呆严重程度临床评定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出院时( P<0.01)。结论个案护理能减少痴呆综合征患者的主要护理问题,提高护理效果及患者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20.
西宁地区老年期痴呆41例CT测量径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期痴呆与头颅CT的关系。方法:通过Hackinski缺血计分及头颅CT检查区分血管性痴呆(VD)及阿尔彩默痴呆(AD),进行头颅CT检查,测量有关径线与无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对比。结果:AD组与VD组在脑萎缩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0.01)。VD组与对照组在脑萎缩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AD组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老年期痴呆的患者经头颅CT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且AD的脑萎缩程度重于VD。中8度以上脑萎缩与痴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