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敏  曹秉振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2):110-114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在脑缺血中的作用,明确抗核因子κB的治疗是否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95-01/2005—12关于运动猝死的文章。检索词“cerebral isehemia,NF—κB”并限定文章的语种类为English。同时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2—01/2004—12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脑缺血,核因子κB”。 资料选择:选择关于核因子κB与脑缺血方面的文献,不排除其是否为随机、盲法等论证推荐的文章。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符合上述要求的文献85篇,排除20篇重复性研究。65篇符合纳入标准。 资料综合:脑缺血后核因子κB被激活,通过促进细胞因子、黏附因子及炎性酶的转录、诱导神经细胞凋亡、调节胶质细胞的活性、介导自由基损伤等来参与缺血性脑损伤。抗核因子κB的治疗可以有效地减轻缺血后脑组织损伤。 结论:脑缺血可诱导核因子κB的激活,核因子κB通过调控多种基因的表达参与了缺血后的炎症反应和神经元的凋亡,在缺血性脑损伤中起到重要作用。针对核因子κB作为治疗脑缺血损伤的靶点对有效防治脑缺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概述核转录因子κB与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相关研究,分析核转录因子κB与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资料来源:检索PubMed和OVID循证医学数据库1996-01/2006-01与转录因子κB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的文章,检索词“NF-κB,reperfusion injury,neutrophils,endothelium,vascular,macrophages,alveolar,NF-κB”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语。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为①随机对照研究。②包含平行对照组。③处理组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或缺氧再复氧)。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从检索到的文献中选择主要研究再灌注损伤相关文献100多篇,其中以近5年发表的为主。符合纳入标准的为20篇,排除重复性研究。资料综合:核转录因子κB具有启动基因转录的功能,它调节的转录产物是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的主要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其中涉及各效应细胞的激活及各效应分子的分泌、释放。结论:核转录因子κB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抑制核转录因子κB活性能减轻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3.
鼠脑缺血再灌注时葛根素对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近年研究证明,炎症反应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核因子κB作为一种转录因子在脑缺血再灌注炎症反应中起着调控多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关键作用。先期实验表明,葛根素具有抗氧自由基和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如果还具有抗炎作用,则可进一步阐述葛根素的脑保护作用机制。目的:探讨葛根素在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核因子κB的影响。设计:随机平行对照设计。单位:卫生部北京医院急诊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病理学教研室、实验动物中心和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统计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3—04/12在同济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进行。将健康清洁级的Wistar大鼠7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和葛根素组3组各25只,每组按再灌注的时间又分为2,6,12,24和48h共5个观察时间点,每个时间点5只大鼠。方法:①假手术组:不电凝双侧椎动脉,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不夹闭,不给药。②脑缺血再灌注组:电凝双侧椎动脉后用无创动脉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10min后松开,行再灌注,在再灌注开始时腹腔注射1mL的生理盐水,以后每隔6h注射1次。③葛根素组:处理程序同脑缺血再灌注组,只是将生理盐水改为葛根素100mg/kg。主要观察指标:在大鼠全脑缺血10min后再灌注2,6,12,24和48h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CA1区核因子κB和抑制蛋白κB的活性;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存活神经元数目。结果:经补充后75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核因子κB的活性:脑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2h即明显升高,6h达到高峰,48h仍高于假手术组(P均〈0.01);葛根素组在各个时间点均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0.01)。②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脑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2h即明显升高,12h达到高峰,48h仍高于假手术组(P均〈0.01);葛根素组在再灌注6~48h均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0.01)。③抑制蛋白κB的活性:脑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2h有明显下降,6h降至最低点,以后逐渐升至2h水平,葛根素组在各个时间点均高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0.01或0.05)。④存活神经元数目:脑缺血再灌注组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P均〈0.01)。在各对应时间点,葛根素组均多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0.05或0.01)。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注时,葛根素可通过抑制抑制蛋白κB的降解及核因子κB的活性,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鼠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时NF-κB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全脑缺血再灌注时核因子κB(NF κB)、IL 1β、TNF α和存活神经元数目水平的变化 ,探讨NF κB在全脑缺血再灌注时的作用。【方法】采用Pulsinelli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2 5例 ,分别于缺血再灌注后 2h、6h、12h、2 4h、4 8h时取脑海马CA1区组织切片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测定NF κB ,原位杂交方法测定IL 1β、TNF α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大鼠脑海马CA1区NF κB和IL 1β、TNF α水平在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均明显增加 (P <0 .0 5 ) ,且三者间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 ;NF κB与存活神经元数目呈显著负相关 (P <0 .0 5 )。【结论】NF κB在全脑缺血再灌注时与IL 1β、TNF α间可相互促进表达 ,并显著降低存活神经元数目 ,提示NF κB可能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背景:近年研究证明,炎症反应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核因子κB作为一种转录因子在脑缺血再灌注炎症反应中起着调控多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关键作用.先期实验表明,葛根素具有抗氧自由基和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如果还具有抗炎作用,则可进一步阐述葛根素的脑保护作用机制.目的:探讨葛根素在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核因子κB的影响.设计:随机平行对照设计.单位:卫生部北京医院急诊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病理学教研室、实验动物中心和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统计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3-04/12在同济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进行.将健康清洁级的Wistar大鼠7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和葛根素组3组各25只,每组按再灌注的时间又分为2,6,12,24和48 h共5个观察时间点,每个时间点5只大鼠.方法:[1]假手术组:不电凝双侧椎动脉,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不夹闭,不给药.[2]脑缺血再灌注组:电凝双侧椎动脉后用无创动脉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10 min后松开,行再灌注,在再灌注开始时腹腔注射1 mL的生理盐水,以后每隔6 h注射1次.[3]葛根素组:处理程序同脑缺血再灌注组,只是将生理盐水改为葛根素100 mg/kg.主要观察指标:在大鼠全脑缺血10 min后再灌注2,6,12,24和48 h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CA1区核因子κB和抑制蛋白κB的活性;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存活神经元数目.结果:经补充后75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1]核因子κB的活性:脑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2 h即明显升高,6 h达到高峰,48 h仍高于假手术组(P均<0.01);葛根素组在各个时间点均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0.01).[2]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脑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2 h即明显升高,12 h达到高峰,48 h仍高于假手术组(P均<0.01);葛根素组在再灌注6~48 h均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0.01).[3]抑制蛋白κB的活性:脑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2 h有明显下降,6 h降至最低点,以后逐渐升至2 h水平,葛根素组在各个时间点均高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0.01或0.05).[4]存活神经元数目:脑缺血再灌注组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P均<0.01).在各对应时间点,葛根素组均多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0.05或0.01).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注时,葛根素可通过抑制抑制蛋白κB的降解及核因子κB的活性,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核因子κB结构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因子κB是一种多功能核转录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调控多种炎症介质的基因转录。现主要阐述核因子-κB的结构、激活过程、与DNA的特异性结合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脑组织核转录因子κB、热休克蛋白和一氧化氮合酶(eNOS、iN-OS、nNOS)表达变化揭示老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实验于2003-01/2004-09在河南中医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完成。SD雄性青年(五六月龄)、老龄(21月龄)大鼠各44只,采用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法复制动物模型,排除手术过程中死亡和造模不成功者,设青年假手术组(n=6)、青年模型组(n=30)、老龄假手术组(n=6)、老龄模型组(n=30)。各模型组又分为缺血3h和再灌注1,3,6,12d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观察缺血3h和再灌注1,3,6,12d神经症状积分、脑组织含水量、病理变化、核转录因子κB、热休克蛋白、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变化。结果:实验大鼠青年组36只、老龄假组36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青年模型组和老龄模型组脑组织含水量(各时间点)、神经症状积分(再灌注1,3,6d)、核转录因子κB(再灌注1,3,6,12d)、热休克蛋白(缺血3h,再灌注1,3,6d)、eNOS(再灌注1,3,6d)、nNOS(各时间点)和iNOS(再灌注1,3,6d)的表达分别高于同时段青年、老龄假手术组。②老龄模型组神经症状积分(缺血3h,再灌注6d)、核转录因子κB(再灌注1,3d)、nNOS(缺血3h,再灌注1d)和iNOS(再灌注1,3d)表达高于青年模型组,而eNOS(再灌注3,6d)和热休克蛋白(缺血3h,再灌注1d)表达低于同时段青年模型组。③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观察,假手术大鼠大脑皮质各层神经元结构完整,无炎性浸润、出血灶等。青年模型组大鼠神经元、胶质细胞肿胀,血管扩张充血、管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积聚。老龄模型组大鼠神经元、胶质细胞肿胀,排列紊乱,血管扩张充血、管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套),血管外细胞外间隙水肿。④脑组织神经细胞、微血管基底膜电镜观察,假手术组神经元细胞器形态结构正常。青年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胶质细胞造模3h胞质、线粒体开始水肿,线粒体嵴和膜开始消失,内质网脱颗粒;微血管周围轻度水肿,部分基底膜断、水肿;1~3d逐步加重,12d损伤减轻。老龄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胶质细胞造模3h后胞质、线粒体高度水肿,线粒体嵴和膜消失,微血管周围水肿,基底膜缺损;3d超微结构破坏达到最严重,微血管基底膜大部分溶解、破坏,甚至消失,内皮细胞胞膜缺损,绒毛缺失。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核转录因子κB、iNOS、nNOS表达增强有关,老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可能为随着增龄核转录因子κB、iNOS、nNOS表达增强和热休克蛋白、eNOS表达降低所致。  相似文献   

8.
自1986年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被发现以来,它引就起人们的广泛兴趣.NF-κB是在进化学上高度保守的一种转录因子,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它可调控多种基因转录,广泛参与细胞生长、转化、凋亡、免疫反应及肿瘤发生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早期神经元IκB及核因子κB(NF-κB)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IκB、NF-κB的动态表达,并与假手术组对照。结果 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脑缺血再灌注后,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IκB阳性细胞数逐渐减少(P〈0.01),NF-κB蛋白阳性细胞逐渐增加(P〈0.01)。结论 脑缺血区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IκB降解,引起NF-κB的激活,进一步导致自由基大量产生,加重了细胞内DNA的损伤,从而促进损伤区的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脑组织核转录因子κB、热休克蛋白和一氧化氮合酶(eNOS、iN-OS、nNOS)表达变化揭示老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实验于2003-01/2004-09在河南中医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完成.SD雄性青年(五六月龄)、老龄(21月龄)大鼠各44只,采用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法复制动物模型,排除手术过程中死亡和造模不成功者,设青年假手术组(n=6)、青年模型组(n=30)、老龄假手术组(n=6)、老龄模型组(n=30).各模型组又分为缺血3 h和再灌注1,3,6,12 d 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观察缺血3 h和再灌注1,3,6,12 d神经症状积分、脑组织含水量、病理变化、核转录因子κB、热休克蛋白、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变化.结果:实验大鼠青年组36只、老龄假组36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青年模型组和老龄模型组脑组织含水量(各时间点)、神经症状积分(再灌注1,3,6 d)、核转录因子κB(再灌注1,3,6,12 d)、热休克蛋白(缺血3 h,再灌注1,3,6 d)、eNOS(再灌注1,3,6 d)、nNOS(各时间点)和iNOS(再灌注1,3,6 d)的表达分别高于同时段青年、老龄假手术组.②老龄模型组神经症状积分(缺血3 h,再灌注6 d)、核转录因子κB(再灌注1,3 d)、nNOS(缺血3 h,再灌注1 d)和iNOS(再灌注1,3 d)表达高于青年模型组,而eNOS(再灌注3,6 d)和热休克蛋白(缺血3 h,再灌注1 d)表达低于同时段青年模型组.③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观察,假手术大鼠大脑皮质各层神经元结构完整,无炎性浸润、出血灶等.青年模型组大鼠神经元、胶质细胞肿胀,血管扩张充血、管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积聚.老龄模型组大鼠神经元、胶质细胞肿胀,排列紊乱,血管扩张充血、管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套),血管外细胞外间隙水肿.④脑组织神经细胞、微血管基底膜电镜观察,假手术组神经元细胞器形态结构正常.青年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胶质细胞造模3 h胞质、线粒体开始水肿,线粒体嵴和膜开始消失,内质网脱颗粒;微血管周围轻度水肿,部分基底膜断、水肿;1~3 d逐步加重,12 d损伤减轻.老龄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胶质细胞造模3 h后胞质、线粒体高度水肿,线粒体嵴和膜消失,微血管周围水肿,基底膜缺损;3 d超微结构破坏达到最严重,微血管基底膜大部分溶解、破坏,甚至消失,内皮细胞胞膜缺损,绒毛缺失.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核转录因子κB、iNOS、nNOS表达增强有关,老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可能为随着增龄核转录因子κB、iNOS、nNOS表达增强和热休克蛋白、eNOS表达降低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大鼠脊髓背角中核转录因子-Kb(NF-Kb)在慢性坐骨神经挤压性损伤(CCI)疼痛模型中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 雄性SD大鼠48只,分为手术组和假手术组,每组24只,于CCI前1天、CCI后第1,4,7,14,21天各时间点测定机械痛阈及热痛阈后立即处死大鼠,每个时间点4只,取腰髓,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NF-Kb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手术组大鼠术侧机械痛阈及热痛阔明显降低,脊髓背角中NF-Kb水平表达增加,明显高十对侧和假手术组;NF-KB蛋白水平于CCI后第1天开始增加,第7天达到高峰(P<0.01),于CCI后第21天仍维持于较高水平(P<0.05).结论 CCI致大鼠脊髓背角NF-Κb活化,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调控过程.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in the lumbar spinal cord in chronic constrictive injury(CCI)of the sciatic nerve.Methods Foay-eight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n=24 in each).The operation group received CCI of the sciatic nerve and the sham-operation group received a sham operation as a control.Their mechanical and thermal nociceptive thresholds were assessed with paw withdrawal latency (PWL) using von Frey filaments and radiant heating.Four rats were sacrificed at each time point and segments of their lumbar spinal cords were examined using Western blotting.Results Mechanical and thermal stimulation thresholds were reduced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operation.Expression of NF-Κb protei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ipsilateral dorsal horn of the spin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alateral side and compared with the sham-operation group.NF-Κb protein expression began to increase on the 1 st day after the operation,reached a peak at the 7th day,and stayed high throughout the experiment.Conclusion NF-Κb in the dorsal horn of the spine may be involved in neuropathie pain after CCI.  相似文献   

12.
核因子-κB在小鼠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10,他引:9  
目的 探讨核因子 (NF) κB在内毒素 (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小鼠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腹腔内注射LPS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LPS注射后 0、 1、 3、 6、 12测定肺湿重 /干重比值 (W/D) ,迁移率改变电泳法检测肺组织NF κB活性 ,同时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肺组织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白介素 (IL) 10浓度 ,RT PCR检测mRNA表达。结果 LPS注射后 ,W/D比值明显增高 ,6h升高最明显 (4 82± 0 10 ) ,显著高于LPS注射前 (3 6 7± 1 0 4 ,P <0 0 5 )。LPS注射后肺组织核蛋白NF κB活性明显增强 ,6h达到峰值 (40 5 7± 6 2 4 ) ,显著高于LPS注射前 (44 8± 30 9,P <0 0 5 )。肺组织匀浆TNF α和IL 10浓度分别在LPS注射后 6h和 12h升高最明显 ,分别为 (197 1± 5 2 4 )pg/ml和 (6 4 9± 39 7)pg/ml,显著高于LPS注射前 [分别为 (6 1 2± 10 7)pg/ml和 (71 6± 15 9)pg/ml]。与LPS注射前比较 ,LPS注射后 3~ 12h ,肺组织匀浆TNF α和IL 10mRNA表达显著增高。肺组织病理显示肺泡出血、水肿、大量炎症细胞浸润 ,电镜下见Ⅰ型肺泡上皮细胞断裂 ,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变性。结论 LPS导致肺组织NF κB的活化 ,介导炎症介质大量表达 ,参与急性肺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13.
以往核转录因子κB的研究多限于免疫细胞,而近年来,核转录因子κB在肌细胞的研究方面备受关注.核转录因子KB的靶基因编码不同的功能蛋白,藉此,核转录因子κB既能诱发炎症加剧、蛋白降解、组织损伤,也能促进细胞生长和维持.核转录因子κB阻断剂的阻断作用与其氧化性无关.运动会激活核转录因子κB,此时,核转录因子κB的作用可能与其在病理性条件下的作用不同,是促进细胞生长发育的.文章总结并分析核转录因子κB对细胞生长的作用,及运动介导下骨骼肌中核转录因子κB的变化趋势和影响,为肌肉康复及运动适应性变化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背景:破骨细胞作为一种终末细胞,获取困难,而且没有成熟破骨细胞株等因素限制了其应用。先前国内外对破骨细胞的获取一般采用基质细胞诱导培养或共培养,或运用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共同作用诱导形成成熟的破骨细胞。目的:观察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的一般生物学特征,分析其在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诱导下形成成熟破骨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培养RAW264.7后,用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诱导RAW264.7细胞7d后观察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结果,以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细胞核≥3个为破骨细胞。以鬼笔环肽荧光染色观察纤维性肌动蛋白环,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牛骨片表面的吸收陷窝隋况。结果与结论: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可诱导RAW264.7细胞形成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的多核细胞,形成纤维性肌动蛋白环,电镜下可见骨片上圆形或椭圆形的吸收陷窝。提示RAW264.7是一种较好的破骨前体细胞模型,可用于破骨细胞分化研究。单用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诱导RAW264.7细胞分化成熟,减少了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应用,使培养体系更加简单,易于操作,诱导出的细胞纯度高,适合于破骨细胞的生物学和生化研究。  相似文献   

15.
背景:大量研究显示高热可诱导机体细胞发生广泛凋亡,但对于高热如何介导神经元细胞凋亡并没有深入研究报道。目的:检测热打击细胞模型中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对活性氧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使用细胞培养箱建立细胞热打击模型,热打击组分别将细胞置于39,41,43℃培养箱中进行热打击2 h,对照组(37℃组)将细胞置于标准37℃、体积分数5%CO 2细胞培养箱。使用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方法检测不同温度热打击下神经元细胞凋亡率,Westen blot 检测caspase-3及抗-核因子КB65蛋白表达,DCFH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含量,同时检测活性氧抑制剂MnTMPyP及核因子κB抑制剂PDTC对热打击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与结论:39℃热打击对细胞凋亡无影响,41℃热打击诱导细胞少量凋亡(10.19%),43℃热打击诱导诱导细胞大量凋亡(43.02%)。caspase-3和抗-核因子κB65蛋白的表达于热打击温度依赖的方式增加。MnTMPyP及PDTC均可有效阻断热打击引起的caspase-3、抗-核因子κB65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凋亡。结果证实热打击后细胞内活性氧增加诱导神经元细胞凋亡,提示核因子κB可能作为中间信号通路参与了热打击引起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6.
背景:核因子κB活化因子受体直接参与破骨细胞的活性及功能调节,在骨吸收类疾病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基因工程得到的可溶性核因子κB活化因子受体蛋白可能为防治骨质疏松等骨吸收类疾病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目的:观察重组重组核因子κB活化因子受体蛋白对体外培养破骨细胞活化、吸收活性的影响.方法:取新生24 h内SD大鼠胎鼠的四肢长骨,机械分离获得破骨细胞,采用不同浓度重组重组核因子κB活化因子受体蛋白干预后,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及骨吸收陷窝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其对破骨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与结论:重组核因子κB活化因子受体蛋白对破骨细胞作用3 d后,破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以10-4 mol/L重组核因子κB活化因子受体蛋白最为显著.核因子κB活化因子受体蛋白作用9 d时,骨片吸收陷窝数明显减少.由此认为,在体外重组核因子κB活化因子受体蛋白可以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化及骨吸收活性.  相似文献   

17.
健心方对核因子-kB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航  蔡克银  黄浩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09-112,F0003
目的;观察脂多糖对CHO-K1细胞核因子-kB活性的影响及健心方含药血清对脂多糖刺激的调节作用。 方法:①实验于2005-03/05在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实验中心和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肿瘤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清洁级SD大鼠12只。随机将鼠分为2组:动物治疗组和动物对照组,每组6只。②动物治疗组给予3.2kg/L健心方口服液(水煎醇提法制备,主要成分:黄芪、太子参、川芎、当归、葶苈子、云苓、桂枝、香附等),动物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以获得空白对照血清。灌胃体积均为10mL/kg。1d剂量分2次服。连续给药3d,第4天1次服用全天剂量后采血制备含药血清和空白对照血清。③体外培养CHO-K1细胞,分为6组:对照组:转染质粒(pNF-kB-TA-Lue和pCMV-β-半乳糖苷酶共0.5μg)后加用脂多糖刺激;感染1组:转染质粒并加含Toll样受体4全长的重组腺病毒感染;刺激1组:转染质粒并加含Toll样受体4全长的重组腺病毒感染后用脂多糖刺激;治疗组:转染质粒、加含Toll样受体4全长的重组腺病毒感染并用脂多糖刺激后加用古药血清干预;感染2组:转染质粒并加含Toll样受体4细胞外段的重组腺病毒感染;刺激2组:转染质粒并加含Toll样受体4细胞外段的重组腺病毒感染后用脂多糖刺激。(4)检测各组细胞核因子-kB相对活性,即相对发光值(荧光索酶强度值/β-半乳糖苷酶值)。⑤数据作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组间比较用LSD检验和Dunnett(双侧)检验。 结果:大鼠1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表明,相对发光值:对照组细胞明显高于感染1组(3560&;#177;57,1634&;#177;38,P〈0.05);刺激1组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感染1组(8767&;#177;82,P〈0.05,0.01);感染2组、刺激2组细胞明显低予对照组(530&;#177;74,536&;#177;71,P〈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刺激1组(1820&;#177;24,P〈0.05),但明显高于刺激2组(P〈0.05),略低于转染后对照组,但差异不明显(P〉0.05)。 结论:健心方古药血清可部分拮抗脂多糖导致的核因子-kB激活作用;Toll样受体4是脂多糖激活细胞的关键受体,健心方含药血清的拮抗作用可能是通过阻断了Toll样受体4对脂多糖的识别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脑缺血过程中Akt的抗损伤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9-01/2005-01与Akt,脑缺血相关文章,检索词“Akt,ischemic,brain”,限定为English。资料选择:纳入标准:①随机对照实验。②Akt生物学特性研究。③脑缺血损伤研究。排除标准:综述类文献。对检索出的文献查找全文,筛除不相关的文献和重复的文献,保留近期和发表在权威杂志的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8篇,其中8篇关于Akt生物学特性、5篇脑缺血损伤、余下5篇与两者均有关系。资料综合:Akt是磷脂酰肌醇-3羟基激酶下游关键效应分子,激活后可通过灭活凋亡效应分子如叉头转录因子、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糖原合成酶激酶3和BAD等而促进细胞存活。增加其活性具有抗缺血损伤作用。脑缺血可导致能量缺乏、Akt活性变化和细胞死亡。结论:增加Akt的生物学活性特征决定其活性可提高脑组织抗缺血损伤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