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肠黏膜肥大细胞活化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目的 探讨结肠黏膜肥大细胞活化在肠易激综合征 (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c Fos和类胰蛋白酶免疫组化双标方法 ,对应激和条件应激肠功能紊乱大鼠及符合罗马Ⅱ标准、连续就诊的发作期IBS患者 5 6例进行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黏膜肥大细胞活化程度研究 ,并与对照大鼠和健康对照组及 2例无症状超过 6个月的IBS患者相比较 ,观察应激和条件应激大鼠在应激前 30min腹腔注射 (i.p .)肥大细胞稳定剂色甘酸二钠 2 0mg/kg对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 ,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评价IBS患者症状严重指数与肥大细胞活化分数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应激 [(8.0± 0 .9)比(2 .5± 0 .8) ]和条件应激 [(7.8± 0 .8)比 (2 .5± 0 .8) ]大鼠结肠下段黏膜活化细胞明显增加 ,但肥大细胞总数无明显改变 ;色甘酸二钠显著降低应激大鼠 [(7.2± 1.2 )比 (3.8± 0 .8) ,P <0 .0 1]和条件应激大鼠[(6 .8± 0 .8)比 (3.8± 0 .8) ,P <0 .0 1]的内脏敏感性 ,对对照组大鼠却无影响。与 2 0例正常对照组相比 ,IBS发作期患者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黏膜肥大细胞数目和活化细胞分数显著增加 [(85± 12 )比 (15± 6 ) ,P <0 .0 1],肥大细胞活化分数与症状严重程度指数显著相关 (r =0 .86 2 ,P <0 .0 1)。结论 肠道黏膜肥大细胞活化  相似文献   

2.
肠易激综合征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通过检测肠易激综合征 (IB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 ,探讨IBS细胞免疫调节的变化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取双色直接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方法 ,对 30例临床诊断为IBS的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进行测定。结果 :30例IBS患者外周血CD3 、CD4 及CD8细胞数分别是 5 7 15± 9 17、36 0 1± 9 12及16 34± 5 2 1,其中CD3 及CD8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 (P <0 0 0 1) ,并且IBS患者CD4 /CD8比值是 2 6 7± 0 6 9,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0 1)。结论 :IBS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功能减弱和调节紊乱 ,细胞免疫异常可能参与IBS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与肠黏膜肥大细胞(MC)及脱颗粒之间的关系。方法正常人10例和腹泻型IBS患者11例。每例于结肠镜下取盲肠、横结肠和直肠黏膜组织各2块,用免疫组化方法行MC染色,计算每高倍视野下MC的数量及脱颗粒MC所占MC总数的比例。结果腹泻组IBS患者盲肠、横结肠黏膜MC数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及P<0·05);直肠黏膜MC数量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腹泻型IBS患者盲肠、横结肠、直肠黏膜脱颗粒MC比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肠黏膜肥大细胞在腹泻型IBS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肠易激综合征 (IBS)的发病机制是否与炎症免疫有关 ,有待于进一步证实。调查IBS患者血中T淋巴细胞计数及其亚群比例 ,旨在探讨IBS发病新机制。方法 对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的 30例IBS患者及 30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用AC 92 0全血细胞分析仪检查分析 ,采用免疫荧光法并用SimulSET自动软件分析方法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 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平均值为 (2 .1± 0 .5 )× 10 9/L ,健康对照组为 (2 .2± 0 .6 )× 10 9/L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IBS患者外周血CD8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5 ) ,CD4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 ,CD4/CD8比值下降 (P <0 .0 5 ) ,CD3 值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IB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正常 ,但CD8升高 ,CD4下降 ,CD4/CD8比值下降 ,CD3 正常 ,提示腹泻型IBS可能与免疫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5.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以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大便性状异常为特征的常见功能性胃肠病.IBS全球患病率为2%-15%.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多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染与炎症、神经-内分泌失调、精神心理、食物过敏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提出的"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理论在IBS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发现,胃肠道的肥大细胞(mast cells,MCs)在IBS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拟以MCs在IBS中的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肥大细胞在肠易激综合征 (IBS)患者肠道内分布、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并对其异型性在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相关研究。方法 经结肠镜钳取 2 4名正常人和 5 9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回肠末端、盲肠和降结肠黏膜 ,分别采用抗人肥大细胞类胰酶抗体标识肥大细胞 ,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肥大细胞数目、活性变化和其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差异。结果  1 IBS患者回肠末端和盲肠黏膜肥大细胞数目增多、活性增强 ,降结肠黏膜肥大细胞数目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别 ,但腹泻型IBS患者降结肠肥大细胞活性增强 (P <0 .0 1)。 2 肥大细胞与雌激素受体阳性 (ER + )细胞显著相关 (R =0 .884,P <0 .0 1) ,但每例肥大细胞和ER +细胞的积分不同。结论 回肠末端和盲肠肥大细胞活性增强提示此处可能为IBS发病的关键部位 ;肥大细胞异型性与IBS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肥大细胞的细胞生物学快速深入的研究证实,肥大细胞脱颗粒可由一系列物理、化学刺激经由不同途径诱发,而肥大细胞的功能不仅限于变态反应和前炎症反应,且与正常的生理、病理过程密切相关。近年来发现,肥大细胞在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中发挥关键作用:包括炎症和粘膜的免疫生理、产生大量多功能生物化学介质、与神经免疫联系和脑-肠轴的关系及在肠道高敏感性中都起到重要作用。为此,有必要对肥大细胞的生物学作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及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 lcerative colitis,UC)和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 le bowel syn-drom e,IBS)患者肠活检组织肥大细胞(M ast cells,MC)的变化。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3月~8月期间UC、IBS患者以及对照组的结肠和直肠活检组织,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EC、MC数量的变化,并应用病理彩色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21例IBS、13例活动期UC及12例IBS(+)UC组肠黏膜MC数量增多,分别为65.4±6.6、74.3±7.6和73.1±3.9,与12例对照组(45.5±4.5)及10例IBS(-)UC组(48.7±5.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IBS、活动期UC及IBS(+)UC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IBS(-)U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IBS及IBS(+)UC组以及对照组与IBS(-)UC组的阳染面积(Area)、阳染面积率(Pro-are-a)及平均积分光密度(IOD)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IBS及IBS(+)UC组与对照组及IBS(-)U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MC在UC及IBS发病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在IBS(+)UC中尤其明显,在IBS(-)UC中MC变化不明显,UC不同时期的MC存在不同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内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细胞和肥大细胞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经结肠镜钳取24名正常人和59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回肠末端、盲肠和降结肠黏膜,分别采用抗人肥大细胞类胰酶抗体标识肥大细胞和抗人雌、孕激素受体抗体标识肠黏膜上雌、孕激素受体;同时应用免疫组化双染(DAB和BCIP/NBT染色)检测肥大细胞上雌激素受体的存在。结果 雌激素受体阳性细胞与肥大细胞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884(P<0.01);肠道黏膜未见孕激素受体表达;IBS患者回肠末端和回盲部黏膜肥大细胞有雌激素受体表达。结论 肥大细胞为雌激素在消化道的重要靶点,肥大细胞上存在雌激素受体在IBS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肥大细胞在肠易激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肥大细胞的细胞生物学快速深入的研究证实,肥大细胞脱颗粒可由一系列物理、化学刺激经由不同途径诱发,而肥大细胞的功能不仅限于变态反应和前炎症反应,且与正常的生理、病理过程密切相关。近年来发现,肥大细胞在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中发挥关键作用:包括炎症和粘膜的免疫生理、产生大量多功能生物化学介质、与神经免疫联系和脑-肠轴的关系及在肠道高敏感性中都起到重要作用。为此,有必要对肥大细胞的生物学作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及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1.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的光镜和电镜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光镜、电镜下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MC)的改变及其与P物质(S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P物质受体(SPR)阳性细胞的关系,探讨其在IBS病理生理机制中的可能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黏膜标本取自19名正常人和22例腹泻型IBS(D-IBS)患者、20例便秘型IBS(C-IBS)患者的回肠末端、回盲部、升结肠、乙状结肠,应用特殊组织化学染色法(甲苯胺蓝改良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对MC和SP、SPR进行染色,并应用彩色病理图像分析软件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采用石蜡连续切片及原位包埋法透射电镜观察MC与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关系。结果 IBS患者回肠末端、回盲部、升结肠MC明显增多(P<0.01),乙状结肠MC无明显变化,IBS患者MC存在显著变异;IBS患者肠黏膜S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表达增强(P<0.01);S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与MC靠近或毗邻,有些存在“膜膜”接触,增强的阳性纤维强度、面积与MC的面积、密度密切相关;部分肥大细胞呈SPR反应阳性。结论 MC与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及其相互作用在IBS内脏高敏感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前认为胃肠道动力异常、内脏敏感性增高、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异常等与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有关,肥大细胞(MC)及其相关介质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此文综述了肥大细胞相关的介质如类胰蛋白酶、5-羟色胺(5-HT)、组胺等在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IBS患者结肠黏膜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肥大细胞(MC)的变化及其在IBS中的可能作用。方法:20例腹泻型IBS患者、22例便秘型IBS患者和18名正常对照者纳入本研究.取回盲部、乙状结肠黏膜行SP、VIP免疫组化染色和MC计数。结果:IBS患者回盲部、乙状结肠黏膜SP、VI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较正常对照组增多、增粗,阳性增强(P〈0.05)。IBS患者乙状结肠黏膜SP、VI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与回盲部相比无显著差异。IBS患者回盲部黏膜MC计数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乙状结肠黏膜MC计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IBS患者乙状结肠黏膜MC计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低于回盲部(P〈0.01)。结论:SP、VIP和MC在IBS的发病中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与神经纤维的关联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 探讨肠黏膜肥大细胞与神经纤维之间的关联及其与肠易激综合征 (IBS)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电镜和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技术 ,对 5 6例符合罗马Ⅱ标准的腹泻型IBS患者和 12例非IBS对照组患者末端回肠和直肠 乙状结肠交界部位肠黏膜内的肥大细胞与神经纤维的关联进行了检测。结果 IBS患者和对照组肠黏膜内多数肥大细胞与神经纤维紧邻。患者末端回肠、直肠 乙状结肠交界处黏膜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P物质、5 羟色胺 (5 HT)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肥大细胞周围NSE、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5 HT的表达也明显增强。IBS患者末端回肠黏膜内肥大细胞的数目 (10 .98± 2 .96 )与对照组 (6 .0 5± 0 .5 1)相比明显增多 (P <0 .0 1)。IBS患者与对照组相比 ,末端回肠内NSE(6 .73± 1.0 2比 4 .2 5± 0 .5 0 )、P物质 (6 .84± 0 .85比 4 .2 8± 0 .4 0 )、CGRP(6 .73± 0 .82比 4 .33± 0 .5 4 )、5 HT(6 .72± 0 .81比 4 .0 0± 0 .6 3)阳性神经纤维紧邻的肥大细胞数目亦明显增多 (P <0 .0 1)。结论 IBS患者肠黏膜内肥大细胞数量的增多及其周围神经肽表达的增强表明 :免疫系统与肠神经丛之间通路的活化可能与IBS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肥大细胞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syndrome, IBS)发病机制的影响, 为今后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方面分析研究IBS的发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用兔抗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多克隆抗体, 测定染色阳性的CGRP, 用特殊染色的方法测定染色阳性的肥大细胞.结果: 四型IBS与对照组肠黏膜肥大细胞的数目相比在回盲部的分布不同( t = 11.8, 6.8, 2.5,12.2, P<0.05或0.01); 在乙状结肠部位只有腹泻型不同( t = 2.1, 0.01< P<0.05). IBS腹泻型患者回盲部、乙状结肠部肠黏膜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神经肽纤维强度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强(11.13±1.3 vs 7.9±1.5, 9±2.1 vs 7.5±1.2, P<0.05或0.01). IBS回盲部黏膜中肥大细胞数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神经肽纤维强度的表达呈正相关( r = 0.7, P<0.01).结论: 肥大细胞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IBS的发病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结肠黏膜肥大细胞(MMC)参与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病已有报道。MMC是一氧化氮(NO)的内生来源之一,NO在胃肠道生理及病理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关于NO在IBS发病中的作用报道较少。本研究初步探讨IBS时NO和MMC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与P物质的相关性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Dong WZ  Li ZS  Zou DW  Xu GM  Zou XP  Zhu AY  Yin N  Gong YF 《中华内科杂志》2003,42(9):611-614
目的 研究肠易激综合征 (IBS)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 (MC)、P物质 (SP)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探讨其在IBS内脏高敏感性中的可能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黏膜标本取自 2 2例腹泻型IBS患者、2 0例便秘型IBS患者和 19例正常人的回肠末端、回盲部、升结肠、乙状结肠 ,应用甲苯胺蓝改良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对MC和SP、SP受体 (SPR)进行染色 ,并应用彩色病理图像分析软件及免疫组化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黏膜SP含量 ;采用石蜡连续切片观察MC与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SPR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关系 ;采用原位包埋法透射电镜观察MC与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关系。结果 IBS患者回肠末端、回盲部、升结肠MC明显增多 (P <0 0 1) ,乙状结肠MC无明显变化 ;IBS患者MC存在显著变异 ;IBS患者肠黏膜S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表达增强 (P <0 0 1) ,其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1) ;S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与MC靠近或毗邻 ,有些存在“膜膜”接触 ,增强的阳性纤维强度、面积与MC的面积、密度密切相关 ;部分MC呈SPR免疫反应阳性。结论 MC、SP及MC与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相互作用在IBS内脏高敏感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精神心理因素、肠黏膜肥大细胞(MC)及5-羟色胺(5-HT)变化在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别对27例IBS患者和27例对照者进行精神心理因素评分.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回盲部肠黏膜MC含量.应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法测定回盲部肠黏膜5-HT含量.应用直线相关分析焦虑抑郁评分、回盲部肠黏膜MC数目和脱颗粒比率、5-HT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IBS组焦虑抑郁评分HAMA(18.26±6.23)和HAMD(20.93±6.96)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15±4.91,9.89±5.31),差异有显著性(P<0.05).IBS组回盲部肠黏膜MC数目、MC脱颗粒比率便秘型(22.1±6.5/HP,35.4%±7.1%)和腹泻型(28.4±7.3/HP和42.3%±10.1%)明显高于对照组(15.6±6.9/HP和24.8%±7.2%),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腹泻型较便秘型明显升高(P<0.05).IBS组回盲部肠黏膜5-HT浓度便秘型和腹泻型明显高于对照组(2669±920,2628±906 ng/g vs 1893±984 ng/g,P<0.05),其中便秘型和腹泻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IBS患者焦虑抑郁评分与回盲部肠黏膜MC数目、MC脱颗粒比率呈正相关性(rHAMA=0.784,0.842,rHAMD=0.711,0.860,P<0.01),与回盲部肠黏膜5-HT浓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IBS患者回盲部肠黏膜5-HT浓度与MC数目、MC脱颗粒比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IBS精神心理因素异常,回盲部肠黏膜MC含量及活化比例增高,5-HT浓度增高.精神心理因素异常与肠黏膜MC含量增加及肠黏膜MC的脱颗粒有关.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普遍认为IBS与感染和炎症、内脏高敏、肠道局部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紊乱、心理压力及肠道食物过敏等多因素有关.近年来IBS的低度炎症更是关注的热点,尤其是肥大细胞与IBS的关系探讨.多项研究结果表明IBS肠道肥大细胞的数量及表达...  相似文献   

20.
活跃的脱颗粒状态,而电镜下可见患者结肠黏膜上皮细胞膜完整,膜与膜之间桥粒样结构连接,细胞间隙增宽(1例于增宽处见肠道细菌).肠黏膜微绒毛分布尚规整,但密度不均,长短不一,多处微绒毛断裂,线粒体嵴突消失,粗面内质网发达.在黏膜固有层中见较多肥大细胞、浆细胞等神经内分泌细胞紧密相靠,其内可见大量高密度内分泌颗粒,伴有脱颗粒后的空洞,呈现功能活跃和分泌旺盛状态.结论 感染后IBS患者结肠黏膜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改变,提示IBS并非一种单纯的消化系统功能性疾病,其发病具有分子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