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文[1]已证明,电刺激家兔坐骨神经可使肱二头肌的自发肌电增多,由此刺激大脑皮层运动区诱发的肌电反应持时延长。表明本体感受性刺激对不同脊髓节段的骨骼肌的兴奋性和主动运动均有易化作用。本文进一步对此现象的产生机理进行了探讨。发现切断皮层感觉区与运动区之间的联系后,上述现象消失,提示本体感受性神经肌肉易化作用有赖于脑皮层机能上的完整。  相似文献   

2.
电刺激鼠骨骼肌后肌血流量及肌纤维结构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运动训练中骨骼肌的保护、提高骨骼肌收缩的生物学效应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电刺激大鼠股神经的同时,测定股四头肌局部微循环血液灌流量的变化。分析肌纤维结构的改变。结果:电刺激时的股四头肌肌血流量组明显高于安静时(P<0.01)。1次/s刺激时的肌血流量值>5次/s时值。刺激后各型肌纤维横断面积均显著下降,红肌终板面积明显下降(P<0.05)。透射电镜下,实验组股四头肌肌原纤维出现“Z线流”线粒体有破裂现象,结论:电刺激引起骨骼肌收缩过程中,肌血流量明显上升,但并非与刺激强度的变化呈线性关系。即使肌血流量上升也同样会引起骨骼肌结构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易化区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 stimulation,NMES)对脑卒中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 将91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治疗组(44例),对照组(47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治疗组采用北京奔奥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BA2008-II型四通道治疗仪,处方选择:神经肌肉电刺激,电极放置:采用Rood的易化区(诱发部位)患侧躯干:胸锁乳突肌-胸大肌,斜方肌-菱形肌,患侧上肢:旋前圆肌-旋前方肌;肱三头肌-前臂旋后肌,患侧下肢:臀中肌-缝匠肌,胫骨肌-腓骨肌,电极均放置于肌肤上,肉眼可见肌肉颤动收缩,患者感觉舒适放松.评定方法:上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定,ADL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 两组治疗前Fugl-Meyer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个月、2个月后Fugl-Meyer上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平衡功能、Barthel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易化区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提高ADL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电刺激治疗对大鼠脑梗塞后运动功能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观察正常SD大鼠在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后,使用电刺激治疗6周时,大鼠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合透射电镜对大鼠脑内坏死边缘区(A区),远隔区(B区)及镜区(C区)3个脑区的突触数目及突触界面某些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治疗组运动功能较对照组有一定的改善,治疗组在坏死边缘区有突触数目的增多,突触间隙变窄,突触活性区长度增加,突触后膜致密物质厚度增厚,而在远隔区及镜区,突触的数目及结构改变不明显。结论:电刺激可以改善急性脑梗塞偏瘫的运动功能,可能与电刺激通过外周神经通路,传到中枢,引起突触可塑性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吕金龙 《浙江医学》2016,38(23):1913-1914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早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早期合并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及神经肌肉电刺激,对照组仅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评估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提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于靖  赵沂敏 《北京医学》2010,32(10):804-806
目的探讨肌电诱发神经肌肉电刺激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3组,第1组为常规康复治疗组;第2组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神经肌肉电刺激;第3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测定上述患者肌肉静态及收缩时肌电值,应用简式Fugl-Meyer功能评价表评价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在疗程开始与结束时分别予以评价和比较。结果第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肌肉静态及收缩时肌电值、应用Fugl-Meyer评价表进行评分的分值均有显著性提高,在改善下肢运动功能上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训练和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P〈0.05)。结论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是一种有效的临床康复治疗方法,可以用于偏瘫患者足下垂治疗,其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方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相似文献   

7.
神经重复电刺激对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电生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正常对照组与重症肌无力组不同肌肉的运动前后在高频和低频重复电刺激相关运动神经时肌肉复合动作电位的变化。为确定神经重复电刺激在诊断重症肌无力中的价值。方法:用电生理学方法分别对正常对照组和重症肌无力组进行了不同肌肉的运动前后的低频和高频神经重复意刺激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重症肌无力组神经重复刺激的波幅衰减主要出现在低频刺激时,所检查的口轮匝肌、三角肌、肘肌、大鱼际机、小鱼际肌5块肌肉中近端肌肉中近端肌肉波幅衰减百分率最明显,而远端肌肉波幅递减不明显,有时个别肌肉还出现递增现象。结论;用电生理学的方法对神经作用重复电刺激是诊断重症肌无力的有效方法。神经重复电刺激的阳性率随疾病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发展的一定阶段,部分患者出现痉挛,导致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疼痛、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把脑卒中痉挛期上肢屈、伸肌肌张力失衡归因于“阴阳失衡”,调节阴阳的盛衰是治病的关键所在。调衡屈肌与伸肌的肌张力包含了阴阳平衡理论。屈伸肌交替电刺激属于功能性电刺激的一种,其根据患肢痉挛程度,调整屈伸肌刺激比例和刺激量,有助于降低肌张力、协调肌群间肌张力的平衡,通过刺激部位的不同,促进分离运动的产生,实现手部抓握、拿取等功能性任务,调节阴阳平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短波胃电刺激对糖尿病胃轻瘫的治疗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和胃电起搏组,分别予空白溶剂(对照组)和链脲霉素(糖尿病组和胃电刺激组)腹腔注射,同时于各组大鼠胃浆膜面埋设两对电极,于给药前1周和给药后第4周记录大鼠胃肌电活动,6周后采用酚红排空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胃液体排空,同时取胃幽门区组织作nNOS神经染色,胃电起搏组于检测同时通过胃近端电极给予短波胃电刺激。结果①链脲霉素可诱导大鼠糖尿病,表现为血糖显著升高和体重显著下降,并导致胃幽门区nNOS阳性神经减少;②糖尿病大鼠正常胃肌电活动百分率和胃排空均显著低于对照组;③短波胃电刺激可加速糖尿病大鼠胃排空。结论糖尿病大鼠存在胃运动异常,表现为正常胃肌电活动减少和胃排空延迟,短波胃电刺激可改善该异常,可能是治疗胃运动障碍性疾病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是临床上一种高发病、高致残、高病死率的病症之一,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头痛呕吐、偏瘫等症状,降低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是脑卒中患者治疗方式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其可通过一定强度的低频脉冲对肌肉进行电刺激,以改善患者的肌肉功能,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1]。而视觉运动想象是以感知患者自身本体感觉及视觉感官为主,通过想象来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2]。目前,临床上关于视觉运动想象与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在脑卒中患者中联合应用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视觉运动想象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在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刘雪洁  王敏  朱贵芹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3):317-319, 324
目的观察MOTOmed智能训练联合痉挛肌电刺激对脑卒中病人下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3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病人按电脑抽取随机分为常规组、电刺激组、MOTOmed组,常规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电刺激组采用常规康复及痉挛肌电刺激疗法,MOTOmed组在常规康复上增加痉挛肌电刺激及MOTOmed智能训练,每组各31例。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对病人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比较。结果3组病人治疗后与各自治疗前MAS、FMA及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治疗后MOTOmed组与常规组及电刺激组MAS、FMA及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且MOTOmed组病人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组及电刺激组(P < 0.01)。结论MOTOmed智能训练联合痉挛肌电刺激可明显降低卒中后痉挛病人下肢肌张力,改善病人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低频调制中频电流佐治脑卒中早期肩关节半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凭  周洁信  付金霞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7):2663-2664,2668
目的观察低频调制中频电刺激肩关节周围稳定肌对脑卒中早期肩关节半脱位的复位是否有增加复位率的作用。方法将47例脑卒中早期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肩关节半脱位,其中一组并用低频调制中频电刺激肩关节周围稳定肌运动点,每点刺激10min,休息10min,再刺激10min,每日1次。4周后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低频调制中频电并常规康复训练组复位率(66.67%)明显高于常规康复训练组(30.43%)(P〈0.05)。结论低频调制中频电刺激肩关节周围稳定肌能够增加脑卒中早期肩关节半脱位的复位率。  相似文献   

13.
对40只兔在注射阿托品、酚妥胺,及切断迷走神经、内脏大神经前后,电刺激下丘脑视前内侧区(MPO),观察括约肌肌电频率变化。结果:注射阿托品或切断迷走神经前刺激MPO区,肌电频率增加,注药或切断神经后再刺激,肌电少量增加或基本不变,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P<0.05)。注射酚妥胺和切断内脏大神经结果相似。提示兔下丘脑MPO区支配Oddi括约肌是通过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14.
电刺激家兔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观察对内脏躯体反射(VSR)腹肌肌电的影响,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中脑导水管脑脊液中亮氨酸脑啡肽(LEK)样免疫活性物质含量变化。结果:电刺激PAG明显抑制VSR腹肌肌电,平均抑制率为52.3±4.1%,有1min后作用;电刺激中脑顶盖(TM)区对VSR腹肌肌电无抑制作用。电刺激PAG时中脑导水管脑脊液中LEK样免疫活性物质含量明显增加,其变化率与VSR腹肌肌电抑制率呈正相关。本文还讨论了两者可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电刺激对大鼠脑梗塞运动功能及突触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评价电刺激治疗对大鼠脑梗塞后运动功能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观察正常SD大鼠在右仙大脑中动脉闭塞后,使用电刺激治疗6周时,大鼠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合透射是镜对大鼠脑内坏死边缘区,远隔区及镜区3个脑区的突触数目及突触界面某些结果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静息、背屈、外翻、内翻及 屈等不同肌肉运动过程中肌电发放指标的测试,观察不同肌肉的运动方式对肌电发放的影响。结果提示:肌电的发放与肌肉运动之间的关系甚为密切,四种不同运动方式中均有肌电的发放,其中背屈运动肌电发放率及振幅最高。肌肉运动引起的肌电发放没有循经性,呈弥散性。针刺或气功激发的肌电与肌肉运动产生的肌电相类似,但其发生机理不一样。  相似文献   

17.
面神经逆行诱发电位实验提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刺激伪迹和肌电对豚鼠面神经逆行诱发电位(Antidromicevoked potential,AEP)的影响,观察了不同刺激条件下刺激伪迹的改变及其和AEP的时序关系;使用肌松剂前后肌电及AEP波形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过大的刺激伪迹影响AEP早期成分的识别。选择适当的刺激部位,适宜的刺激信号波宽,极性及强度可使刺激伪迹和AEP充分分离;在生理状态下,肌电不影响AEP的识别,但在病理状态下,仍应注意肌电对AEP晚期成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实验在20只氨基甲酸乙酯麻醉的成年家兔上进行,观察电刺激面核背内侧区(DMNF)和腹内侧区(VMNF)对肾交感神经呼吸节律性放电的影响。结果表明:1.电刺激DMNF时膈肌肌电活动持续增强,出现长吸效应,肾交感神经呼吸节律性放电活动明显抑制。2.电刺激VMNF时隔肌肌电活动完全消失,出现长呼效应,肾交感神经呼吸节律性放电呈连续增频增幅反应。结果提示:DMNF和VMNF可能与延髓交感中枢之间存在某种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颅皮层电刺激法对糖尿病患者神经近端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糖尿病人100例,健康人对照组120例。将大脑皮质电刺激仪与肌电诱发电位仪相连,用表面电极记录左侧拇展肌的电刺激下的运动诱发电位,弓形表面刺激电极阳极在上、阴极在下,将阴极分别置于T12棘突、S1棘突和腘窝三点,用电压500V,脉冲宽度150μs的经颅皮层电刺激。结果糖尿病人与对照组在电刺激诱发运动诱发电位的潜时及波幅均有显著差异。三节段的传导时间顺时差,糖尿病人较对照组延长。糖尿病人较对照组,T12-S1段、T12-腘窝段运动传导速度减慢。结论经颅皮层电刺激法对糖尿病人神经近端损害的定位及节段性诊断是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刺激伪迹和肌电对豚鼠面神经逆行诱发电位(Antidromicevokedpotential,AEP)的影响,观察了不同刺激条件下刺激伪迹的改变及其和AEP的时序关系;使用肌松剂前后肌电及AEP波形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过大的刺激伪迹影响AEP早期成分的识别。选择适当的刺激部位、适宜的刺激信号波宽、极性及强度可使刺激伪迹和AEP充分分离;在生理状态下,肌电不影响AEP的识别,但在病理状态下,仍应注意肌电对AEP晚期成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