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胸痹的养心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胸痹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指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病证。究其病因病机,或年老、体弱、久病而至心阳不足,心血虚少,心失所养;或阴寒凝滞痹阻胸阳,络脉不通;或饮食不节,恣食肥甘酒酪、或饮食无度损伤脾胃,以致痰浊内生,痹阻脉络;或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滞血瘀,脉络瘀阻。均导致心阳不展,心脉不通,以致不通则痛而发生胸痹。胸痹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临床护理,都是以调养心气、疏通络脉为主要原则。因此。胸痹患者的“养心”之道,在疾病治疗、康复和预防中显得颇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心痹辨治心得443600湖北省秭归县中医院余韵星心痹与现代医学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相类;病情复杂,治疗棘手。《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合于心",又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隘干,善噫,厥气上则恐"。揭示了心痹系...  相似文献   

3.
治疗心痹 毋忘理脾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黄奕乐(200040)关键词:心痹,理脾心痹,内脏痹证之一。《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指出心痹之病机是心脉瘀阻不通,包括心...  相似文献   

4.
路志正教授从肝论治心痹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痹一病首见于《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本病是因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两亏,痰湿内生,阻滞络脉,心脉蜷缩或痹阻不通而卒然  相似文献   

5.
“心血淤阻”,即指淤血阻滞心脉,故有心痹之称。《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此证,以胸闷或刺痛、痛引肩背、四肢厥冷、口唇青紫、指甲青、舌质隐青或有淤斑、脉细涩或结代为证候特点。心区刺痛,心血淤阻不通;引臂内侧痛,手少阴  相似文献   

6.
对心痹的认识及用药注意点盐城市中医院(224002)姚映芷关键词心痹1心痹的病因病机心痹,是中医学中五脏痹之一。《素问.痹论》说:“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逆则恐。”这说明了心痹是由反...  相似文献   

7.
清胆和胃疗心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心痹”首见《内经》,“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气上则喘”,阐明心痹是由脉道不通所致,以心悸、烦满、甚至突然短气窒闷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其病因病机除胸阳  相似文献   

8.
痹病治疗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者闭也,闭阻不通之意。广义的“痹”泛指机体为病邪闭阻而致气血运行不利或脏气不宣所发生的各种病证,如五体痹、五脏痹、咳痹、食痹、小瘕痹、血痹、孟春痹等。狭义的“痹”即今所谓之“痹病”。是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临床上具有渐进性和复发性的特点。其主要机理是气血闭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痹病一词,首见于宋·窦材《扁鹊心书·痹病》:“风寒湿气合而为痹,走注疼痛,或臂腰足膝拘挛…  相似文献   

9.
古人认为,血液的循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流动不已,以通为顺。然而诸多因素皆可影响其运行而产生血瘀证。1 阴寒凝滞 《素问·调经论》所曰“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说明寒邪或阴寒内盛是形成血瘀证的机理之一。血遇温则行、遇寒则凝,寒主收引,脉络收缩则营血运行不畅。《素问·痹论篇》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故证见心痹心悸、遇寒加重或遇冷诱  相似文献   

10.
胸痹是以病位和病机命名,痹是闭塞不通之意,不通则痛,故胸痹是以胸膺部疼痛为主症.心痛是以病位和症状命名,主要是指心窝部位的疼痛症。陶汉和心痛两病均有疼痛症状,心罚是胸好的重症。根据临床辨证,心血瘀阻者,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以血府通瘀汤加减;痰浊塞塞,则通阳泄浊,拥疾开结,括美蓝白半夏汤加味;明家没滞,则辛温通职,开痹散结,据美蓝白白酒汤加味;心肾明虚,则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加减;气阴两虚,则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出台人参养菜场加减;阳气盛衰,刚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参附访台右归饮加减。以…  相似文献   

11.
李容娟 《江西中医药》1997,28(1):55-57,59
近5年中医对冠心病辨证论治的概况李容娟(广西省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科桂林541000)关键词冠心病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综述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痹”、“真心痛”等范畴。该病的病理机制在“痹论”中认为:“心痹者,脉不通。”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  相似文献   

12.
治痹琐谈     
<正> 痹者,闭也。乃因正气不足,腠理不固,风、寒、湿三邪乘虚而入,导致经络不通,气血受阻而运行不畅之故。偏于风气胜,谓行痹;偏于寒气胜,谓痛痹,偏于湿气胜,谓着痹。若三痹经久不愈,邪留经络,使素有蕴热的阴亏病体复受外邪,势必郁而化热,痹阻脉络,酿致热痹。临床常见风湿病日久,迁延不愈,或关节僵直畸形;或侵入心脏(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肌炎等);或侵入大脑(风湿性脑脉管炎)此即“心痹者脉不通”,“脑痹者痛生风”。痹症临床多见。现代医学所谓风湿热、风  相似文献   

13.
100例"心痹病"临床辨病与辨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痹病"属中医古病名."心痹"一词,语出《素问·痹论》,原文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称之为"胸痹心痛".  相似文献   

14.
《内经》痹论篇云:“凡痹之客五脏……,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这里明确提出了心痹一证。指出它的病机是血脉不通畅。症状是胸中窒满、心悸、心痛、突发气喘、易惊恐、咽干、暖气、脉沉弦或沉涩结代。痹证的成因为“风寒湿杂至。但单就六淫论心痹的病因,则失全面。于是在《内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明扬 《光明中医》1997,12(4):25-27
心房颤动的辨证论治徐明扬江苏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226001)心脏颤动是以心悸、惊恐、胸闷气短、脉促结为主症,属于中医心悸等病范畴。该病的论述首见于《内经·痹证》:“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则喘,嗌干,善噫,厥气上逆则恐。”介绍心痹危重阶段...  相似文献   

16.
心痹浅议     
心痹是风寒湿邪或体内的代谢产物——痰湿、瘀血痹阻心脉而引起的以心悸、气短、心胸烦闷、时发心痛及脉率失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脏疾患。痹,指气血不通。以痹命名心脏寓有心气郁滞不舒,心脏闭塞不畅之意。很多心脏病迁延日久都可产生此病理改变。就心痹的含义及病机而论,在祖国医学中包括的范围较广,并不限于风寒湿三气痹阻心脉一证,可见于多种心脏疾病所表现的证候群中。  相似文献   

17.
刘丽坤 《光明中医》2003,18(1):20-22
老年胸痹是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关于胸痹治疗的报道甚多 ,多以活血化瘀为法。然胸痹的发生除瘀血外 ,与痰浊的关系亦十分密切 ,临床上在化瘀的同时加祛痰药 ,往往可获意外之效。痰浊与瘀血同样在胸痹发病中起重要作用。1 痰浊、瘀血均是老年胸痹发病的重要因素心脏为五脏之首 ,心主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曰 :“心者生之本 ,……其充在血脉” ,《素问·痿论》云 :“心主身之血脉”。血脉运行正常与否主要取决于心的功能。痹者 ,痹阻不通也 ,胸痹病位在心 ,即心脉不通也。《素问·痹论》谓“心痹者 ,脉不通”。对于心脉不通的原因 ,…  相似文献   

18.
中医之“心痹”,乃心气痹阻,脉道不通所致,包括西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心包炎、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以及一些心脑相关的病症等。心与胃在生理上有共同的基础,病理上相互影响,休戚相关,因此从胃论治心痹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对心痹与胃关系的探讨,进一步强调了从胃论治心痹的重要性,有利于指导临床辨证、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19.
正风痹候导引法原文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其状:肌肉顽厚,或疼痛。由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也。病在阳日风,在阴日痹,阴阳俱病,日风痹。其以春遏痹者为筋痹,则筋屈。筋痹不已,又遇邪者,则移入肝其状夜卧则惊,饮多,小便数。夏遇痹者为脉痹,则血凝不流,令人萎黄。脉痹不已,叉遇邪者,则移入心。其状心下鼓,气暴上逆,喘不通,嗌干  相似文献   

20.
风湿热是一种以侵犯心脏、关节为主的、易复发的全身性变态反应性结缔组织疾病。大致相当于祖国医学的心悸、历节、痹证(尤其热痹)、心痹与喘证等范畴。一、病因病理现代医学认为风湿热的发生可能与已知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咽部感染引起的变态反应有关。祖国医学认为与风寒湿邪侵犯正虚机体有关,其一方面可使机体经络关节气血凝滞不通,不通而痛,产生风寒湿痹。风寒湿之邪可伤心气致心气虚,使搏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