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对7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主要发生在出血后2周内(75.34%),脑血管痉挛与血压升高相关(P〈0.05),过早活动与不良刺激可致脑血管痉挛,男女性别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应充分认识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积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丹参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效果及其机制.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诊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病人8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使用一般的诊治方法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丹参注射液进行诊治,之后使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两组血浆内皮素的水平.结果 对照组用药前血浆内皮素水平为(66.64±14.78)ng/L,发病第3天为(59.67±12.91)ng/L,发病第10天为(56.18±9.27)ng/L;实验组分别对应的是(65.21±15.55)ng/L,(47.38±10.26)ng/L,(49.58±8.99)n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有一定效果,值得在临床当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方法:分别采用尼莫地平注射液和尼莫地平片对122例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进行预防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对照观察。结果:尼莫地平注射液组(60例)预防蛛网膜下隙出血脑血管痉挛疗效优于尼莫地平片组(62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尼莫地平注射液预防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盐酸法舒地尔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1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均先行常规治疗,对照组29例再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治疗组32例再给予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治疗.两组均以疗效标准判断疗效并测定两组治疗前后得分.结果: 治疗组通过盐酸法舒地尔治疗后,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出血痉挛有积极疗效,与对照组相比,两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盐酸法舒地尔是一种有效性高的新型抗脑血管痉挛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特点和应对策略。方法将同是基底池部位的6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出血原因分为外伤组及动脉瘤组,对比其CT的Fisher分级、入院GCS评分及通过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结果两组出血部位一致,出血量相似,但是血管痉挛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相比,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表明二者的发病机制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对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治疗原发病因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可再采取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对7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主要发生在出血后2周内(75.34%),脑血管痉挛与血压升高相关(P<0.05),过早活动与不良刺激可致脑血管痉挛,男女性别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充分认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积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但有效的方法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在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方法:将12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尼莫地平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绝对卧床休息,6-氨基己酸防止再出血,脱水降颅压及支持对症治疗,尼莫地平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持续微泵静脉注射7~14d后改口服,根据血压调整剂量.观察2周内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后2周内尼莫地平组临床缓解率高、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病死率低,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尼莫地平在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安全有效,应早期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平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首先都采用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治疗,然后治疗组患者配合前列地尔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只输入等量生理盐水治疗.结果:40例患者中16例患者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40.0%,其中治疗组7例,对照组9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显示治疗组GOSE≥7分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前列地尔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柴湘婷  崔焕礼 《医学综述》2003,9(11):690-692
脑血管痉挛 (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 ] 。因此国内外医学界人士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研究工作不断深入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 无创性药物治疗1.1 钙拮抗剂尼莫地平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防治中的作用 尼莫地平选择性作用于脑血管 ,能阻滞Ca的跨膜向细胞内流 ,使细胞内Ca浓度保持在一定水平 ,并能对抗 5 羟色胺的缩血管作用及通过减少血小板TXB1 的释放 ,从而解除SAH后的脑血管痉挛。临床研究表明 ,尼莫地平注射液与大剂量尼莫地平片剂均降低CVS发生率及SAH病死率 (P <0 .0 5 )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法舒地尔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6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与研究组(32例)。研究组给予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标准血流速度(VMCA)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VMCA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法舒地尔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赵黎明  李连 《医学综述》2008,14(23):3634-3637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虽然新的治疗方法如经皮血管介入成形术及使用罂粟碱应用较普遍,但临床治疗仍局限于三高治疗及使用钙离子拮抗剂治疗。本文将就目前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加以综述,并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①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②方法 将有不同程度血管痉挛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血管内治疗+尼莫地平治疗组和单纯尼莫地平治疗组,观察治疗后TCD检测情况及临床症状的改善.③结果 血管内治疗组发生神经功能缺损的病例少于尼莫地平治疗组,无死亡病例,尼莫地平治疗组死亡2例.④结论 血管内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风险是否与内皮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的多态有关.方法 选择3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脑血管痉挛组(n=98)、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脑血管痉挛组(n=96)和动脉瘤性或者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但未发生腩血管痉挛组(n=195).病例组194例和对照组195例中的100例的亲代也被检查且采用传递不平衡分析,一种基于家族的研究设计以便检验相关性.结果 检查了内皮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的4种多态,在病例对照比较中有两种多态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脑血管痉挛有关:在启动子的-786位点上一个T变成C的替换和在内含子4内的a缺失或b的插入.对于前者,C等位基因纯合体比另外两种基因型诱发脑血管痉挛的风险更高(优势比2.8,95%CI:1.4 to 5.6).对于后者的多态,携带a缺失的个体比不携带的个体患病风险更高(优势比2.3,95%CI:1.3 to 4.0).两种多态作为单倍型一起以家系为基础的研究采用传递不平衡分析进行分析.C或者a缺失单倍型从杂合体亲代传递到成为有蛛网膜下腔出血且脑血管痉挛比期望的频率更高(P=0.005).结论 内皮一氧化氮合酶的DNA序列的差异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脑损伤是今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患之一,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高达30~50%,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的脑血管痉挛。本文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理和防治作一综述。 1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 颅脑损伤后发生的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与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机制相似,都可引起脑血管痉挛(CVS),而CVS是导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护理及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观察2周内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组13例患者中有1例发生脑血管痉挛。结论:尼莫地平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确切,应早期使用。  相似文献   

16.
内皮素受体介导了内皮素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时的血管舒缩功能,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在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文章就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对脑血管痉挛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发病率高 ,死残重 ,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的难点 ,治疗方法虽多种 ,但疗效差。近年来 ,尼莫通针剂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目前尼莫通针剂用于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报告极少。我院 1 998- 2 0 0 0年对1 8例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 ,采用尼莫通治疗取得一定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临床资料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共 36例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1 8例 ,男 1 0例 ,女 8例 ,年龄31~ 67岁 ,平均 47 5岁。入院时意识清楚 1 5例 ,嗜睡 3例 ,血压增高 6例。按C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分级 (Ti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以9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尼莫地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具有显著临床效果,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对病情改善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总结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46例,临床表现为最初发病后,再次出现症状加重及意识障碍,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DSA示脑血管痉挛,MRI表现为分水岭区及丘脑区点片状梗死病灶.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扩血管和激素抗炎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6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血管内皮因子水平、炎性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GC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NIHSS评分及血清内皮素-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MCA平均血流速度慢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慢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可提高GCS评分,降低NIHSS评分、血清内皮素-1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炎性因子水平和MCA平均血流速度,效果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