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名老中医郭维淮应用补阳还五汤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虹 《四川中医》2009,27(3):6-6
用3个病例说明名老中医郭维淮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外科疾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杨从鑫主任是安徽省第三批名老中医,从医50余载,是亳州市最著名的中医专家,学验俱丰,病者云集,疗效卓著,享誉皖北。古人有百病皆生于痰怪病多痰之说。《医宗必读》说: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  相似文献   

3.
名老中医治疗癫痫用药经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37篇名老中医医案的分析,总结出名家癫痫用药类别及药物的使用频数,结果显示各医家用药大多以补虚、平肝熄风、化痰止咳平喘、清热安神为主;治疗药物剂型为散剂、丸剂和汤剂,并根据患者发病时间调整服药时间,控制虫类药的剂量及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4.
万健民  苗冲  赵中玮 《新中医》2011,(11):144-145
现代化发展创新是中医药学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名老中医经验代表着当前中医药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发掘、继承、研究、创新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甘肃平凉作为针灸鼻祖皇甫谧的故里,中医学氛围浓厚,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成长起来不少誉满陇东的名中医,  相似文献   

5.
<正>蓝青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在治疗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及咳嗽等疑难杂症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蓝教授在学习继承前人治疗咳嗽的经验基础上,结合西医学对咳嗽病因及相关病理的认识,主张咳嗽证治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常收到较满意的疗效。笔者有幸师从蓝教授,受益匪浅,现将其咳嗽证治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国家级名老中医温振英教授学验俱丰,思维活跃,用药既重视传统理论又结合现代药理的研究成果,表现出不泥古人的独到之处,本文通过对先生治疗儿科疾病时药物的选择配伍的特色及对待药物毒性和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的态度等方面的介绍,以窥先生用药思想之一斑。  相似文献   

7.
广州地区中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社会基础,有一批老字号中医药品牌,有一批著名的中医药学家,亚热带气候又极利于中草药生长,发展中医、中草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2006年,“关于广州地区名老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得到广州市科技局立项资助,截止到项目结题时间止,共收集到现代82位广州地区名老中医的验方730首(包括名医献方214首),涉及内科、妇科、儿科、骨伤科、肿瘤科、五官科等9个专科的81个病种。笔者通过对广州地区名老中医验方的分析,将其用药特点初步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8.
名老中医治疗痤疮的经验探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魏辉 《陕西中医》2005,26(3):247-248
痤疮为常见皮肤病,近代中医名家治疗各具特色,体现了时代的特点,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名老中医足中医学术造诣最深、临床水平最高的群体,他们治疗男性不育症多有效验,对我们临床实践和规范渗治研究都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和意义。纵观各医家对本病的认识,男性不育症均为肾虚、气滞血瘀和湿热痰浊三者单独为害或相互作用、夹杂的结果,病位在肾、肝、脾:治疗上补肾同时注意疏肝调畅气机,佐以益气健脾以期通过补益后天滋养先天的效果,并注重调节患者情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名老中医治疗头风病的证治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共收集了100篇总结当代名老中医治疗头风病经验的文献,对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54篇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在病因方面,头风病与风邪有关(83.3%),其次为瘀血、痰浊、热邪、血虚;在与脏腑的关系方面,头风病主要与肝(81.5%)相关,其次为脾(40....  相似文献   

11.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心系疾病中常见的一种,西苑医院名老中医在多年临床中以"心"为主线,围绕心气、阳虚,血瘀水停等病机,将心衰分为气虚血瘀型、中阳虚衰、水湿内停、肾阳虚衰、水饮淩心型.临证多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法治疗,整体全面的把握心衰疾病的发展转归,减缓心衰病程进程.诸位名老中医的经验,对于建立及优化中医心衰诊治的规范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模式.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梳理现有的传承模式,挖掘新的传承模式.结果:名医经验的传承既包含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的传承,也包含医德的传承;其传承模式也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为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结论:多元化的传承模式有利于中医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名老中医郭维淮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痹证经验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虹 《中医药学报》2008,36(3):45-46
名老中医郭维淮是洛阳平乐郭氏正骨第六代传人,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全国著名骨伤科专家。郭老认为,痹者,闭也,是指气血为病邪所阻闭而引起的疾病。即为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邪流注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和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的一类病证。故扶助正气、祛风散寒除湿是其治本之法,但因机体强弱及感邪不同,表现各异,治法亦有偏重,并在I临床上将其分为痛痹、行痹、热痹、血痹、湿痹进行论治。  相似文献   

14.
名老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的组方用药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近10年以来国内知名的名老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的组方用药规律,以便较好地指导临床。方法:搜集并整理29位名老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方剂共33首,对其组方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3首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方剂中用中药137味,累积频次484次,补虚药最多,其次是活血化瘀药,药物多归于心肝肾经,四气多为温平寒,五味多为甘苦辛。结论:该病是以本虚标实为主,本虚以气血阴阳俱虚为主,标实以血瘀、痰浊为多。治疗该病的基本原则为调补气血阴阳、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名老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名老中医医案60例,涉及疗效确切、处方完整、治愈率较高的方剂63首,建立数据库,并应用excel等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用药规律。结果 63首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方剂中,共用中药140味,共用药次:584次;补虚药、温甘药、肝心经药物使用最多;使用次数在20次以上的有16味,使用次数最高的为远志,共36次。结论虚、瘀、痰致神机运行失常是老年性痴呆的主要病因病机;治疗老年性痴呆应补虚泻实,标本同治;补肾益智、活血通络、化痰开窍为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基本法则;同时认为远志、石菖蒲、丹参、川芎、何首乌、熟地黄、山萸肉、茯苓、甘草、枸杞子、黄芪、赤芍、半夏、益智仁、胆南星、郁金高频药物为治疗老年性痴呆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6.
许鸿照教授于1965年自河南平乐正骨学院毕业后,一直在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正骨科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在治疗创伤疾病等方面有许多独特之处。提出了“治血重治水”,正骨“扶骨捋筋,扶骨抚肉”等学术观点,倡导微动逐步复位法治疗骨折等,现就其创伤“治血重治水”的学术思想和经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从4个方面对张崇泉名老中医的成才经验进行了总结:正规系统教育,奠定成才之基;基层一线磨炼,积累成才之本;名医名师指点,确定成才之路;临床科研结合,结出成才之果.  相似文献   

18.
王世杰 《现代中医药》2007,27(4):49-50,72
从风寒湿痹、风湿热痹、三邪并重、骨痹等方面对8位当代名老中医临床用药经验进行了整理研究,既找到了共性规律性的东西,又体现出名医临床用药经验特点。  相似文献   

19.
王清贤 《河北中医》2011,33(1):143-145
名老中医是中医学术造诣最深、临床水平最高的群体,是将中医理论、前人经验与当今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名老中医鲜活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是中医药薪火相传的主轴,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总结当代名老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干燥综合征治疗组方用药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名老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文献。运用Excel 2010和SPSS Clementine 12. 0软件,统计分析药物使用频次,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探索名老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组方用药规律。结果:符合纳入标准文献122篇,包含处方137首,其中涉及中药共271味,使用频数≥20次的中药共有28味,累及使用频次1038次,占总使用频次的51. 28%,其中以补虚药为主。使用频数排名前5位的药物是甘草、生地、麦冬、石斛、北沙参。经关联规则分析,药对中最高支持度和置信度为北沙参、麦冬; 3味药组合中最高支持度为玄参、生地、麦冬,最高置信度分别为北沙参、玄参、麦冬,北沙参、麦冬、石斛,麦冬、玄参、天花粉,北沙参、麦冬、枸杞子,北沙参、麦冬、白芍,北沙参、麦冬、黄芪,北沙参、麦冬、山茱萸; 4味药组合中最高支持度为玄参、麦冬、生地、甘草,最高置信度分别为生地、玄参、麦冬、天花粉,生地、玄参、麦冬、北沙参,生地、麦冬、北沙参、石斛,生地、麦冬、北沙参、甘草。结论:名老中医在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上主要以养阴生津药物为主,辅以益气养血、清热、活血化瘀等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