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手术切除Toyama Ⅲb和Ⅵ型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可行性及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0例Toyama Ⅲb和Ⅵ型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患者,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40~65岁,平均56.2±7.8岁。神经鞘瘤8例,神经纤维瘤2例。肿瘤位于C1/25例,C2/3 3例,C3/4 2例。Toyama Ⅲb型7例,Ⅵ型3例。术前行MRI测量椎管外肿瘤距离硬膜囊边缘的最大径为4.0~6.5cm,平均4.8±0.7cm;JOA评分平均为9.5±3.5分;ASIA分级,B级1例,C级1例,D级2例,E级6例。均采用一期后路手术切除肿瘤及单侧内固定重建颈椎的稳定性,术后行JOA评分及ASIA残损分级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复查X线评估颈椎的稳定性。结果:所有的肿瘤均一期后路完全切除,其中椎管外瘤体均是完整的整块切除,无椎动脉损伤、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手术时间为210~270min(231.0±18.5min),术中出血量为400~700ml(550.0±87.9ml),住院时间为6~8d(7.2±0.8d)。随访6~15个月,平均12.0±3.0个月,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者,患者的神经症状及阳性体征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半年的平均JOA评分为15.4±1.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分级D级1例,E级9例,末次随访时D级1例也恢复到E级,末次随访与术前ASIA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患者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和后凸畸形的发生。结论:Toyama Ⅲb和Ⅵ型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可经一期后路手术切除并恢复颈椎的稳定性,短期的临床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前路颈动脉鞘内外联合入路手术治疗ToyamaⅡb和Ⅲb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2006年2月~2010年10月对17例ToyamaⅡb和Ⅲb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患者采用经前路颈动脉鞘内外联合入路手术切除肿瘤、髂骨或钛网支撑植骨并钛板内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34~53岁,平均43.6岁。ToyamaⅡb型9例,Ⅲb型8例。术前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10例,E级4例。随访观察患者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17例患者均一期手术切除椎管内外肿瘤,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90~170min,平均130min;失血量150~700ml,平均280ml。1例术后即刻出现前臂神经症状加重,予激素及脱水剂治疗3d后症状缓解,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17例随访10~48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或缓解,末次随访时,7例患者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改善1级,3例改善2级。1例恶性神经鞘瘤患者术后1年出现局部肿瘤复发而再次行后路手术切除,其余患者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结论:ToyamaⅡb和Ⅲb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可经前路颈动脉鞘内外联合入路一次手术切除,手术创伤小,瘤体切除彻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高位颈椎椎管内肿瘤各病变指标与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改善率之间的关系,探讨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8年4月—2014年10月收治并施行手术切除的52例高位颈椎椎管内肿瘤病例资料,记录临床表现、肿瘤位置与大小、手术前后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和JOA评分、并发症等信息,统计分析各因素与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前ASIA分级C级及以下的患者术后JOA评分改善率较低。相关性分析提示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与肿瘤横断面定位和肿瘤长径之间存在线性相关,髓内肿瘤患者的JOA评分改善率较其余部位的低,肿瘤长径值越大,JOA评分改善率越低。年龄、病理征、肿瘤病理类型、术中出血量等与JOA评分改善率无明显相关性。并发症也影响JOA评分改善率,尤其髓内肿瘤术后出现的颈髓神经后遗症,严重影响术后神经功能。结论高位颈椎椎管内肿瘤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总体理想。但术前ASIA分级C级及以下、肿瘤较长、髓内肿瘤、术后出现并发症等因素可能提示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高位颈椎椎管内肿瘤各病变指标与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改善率之间的关系,探讨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8年4月—2014年10月收治并施行手术切除的52例高位颈椎椎管内肿瘤病例资料,记录临床表现、肿瘤位置与大小、手术前后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和JOA评分、并发症等信息,统计分析各因素与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前ASIA分级C级及以下的患者术后JOA评分改善率较低。相关性分析提示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与肿瘤横断面定位和肿瘤长径之间存在线性相关,髓内肿瘤患者的JOA评分改善率较其余部位的低,肿瘤长径值越大,JOA评分改善率越低。年龄、病理征、肿瘤病理类型、术中出血量等与JOA评分改善率无明显相关性。并发症也影响JOA评分改善率,尤其髓内肿瘤术后出现的颈髓神经后遗症,严重影响术后神经功能。结论高位颈椎椎管内肿瘤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总体理想。但术前ASIA分级C级及以下、肿瘤较长、髓内肿瘤、术后出现并发症等因素可能提示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椎管哑铃形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Asazuma分型在手术入路选择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总结我院2004年2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13例颈椎管哑铃形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方式及手术前后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前按照Asazuma分型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观察临床疗效,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3例患者术前均经CT和MRI检查作出临床诊断,2例Ⅰ型,1例Ⅱa型,2例Ⅲa型,2例Ⅲb型,1例Ⅴ型,1例Ⅵ型采用后方入路,2例Ⅱc型采用前方入路,2例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其中肿瘤完全切除11例(84.6%),大部切除2例(15.4%)。3例患者术中同时切除宿主神经根。10例行内固定和植骨融合术。13例随访3个月至3年,平均1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恢复。结论颈椎哑铃形椎管内肿瘤有较高的误诊、漏诊率,MRI检查对明确病变性质和位置有重要意义。Asazuma分型对颈椎管哑铃形神经鞘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合并无骨折脱位型下颈髓损伤的特点、机制和诊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2015年10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7例齿状突骨折合并无骨折脱位型下颈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7~71岁,平均51.4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例,摔伤2例,击打伤3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 h~3 d,平均9 h。齿状突骨折采用Anderson-Grauer分型,ⅡA型1例,ⅡB型3例,ⅡC型2例,浅Ⅲ型1例。颈髓损伤受累节段:C_(4、5) 1例,C_(4~6) 2例,C_5~7 4例。颈椎退变程度:轻度2例,中度3例,重度2例。无骨折脱位型下颈髓损伤采用下颈椎损伤分型系统评分(SLIC)为4~6分,平均5.1分。枕颈部疼痛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8±1.0)分。神经功能采用ASIA分级,B级1例,C级4例,D级2例;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为(9.2±3.9)分。齿状突骨折采用前路螺钉固定术4例,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3例;下颈髓损伤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术4例,椎间盘切除Cage植骨融合术3例。结果手术时间178~252 min,平均210.2 min;术中出血量60~140 m L,平均96.5 m L,均未输血。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6个月,平均18个月。均未出现与颈椎手术直接相关的并发症。术后植骨均完全融合,融合时间6~9个月,平均7.7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物松动、脱落。末次随访时枕颈部疼痛VAS评分为(1.7±0.7)分,JOA评分为(15.1±1.7)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t=18.064,P=0.000;t=–7.066,P=0.000)。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ASIA分级为D级5例,E级2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30,P=0.011)。结论复合暴力和下颈椎退变是齿状突骨折合并无骨折脱位型下颈髓损伤的主要原因,依据齿状突骨折的类型与下颈髓的损伤状态制定并实施一期手术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颈椎哑铃形肿瘤MRI分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哑铃形肿瘤MRI分型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3年颈椎哑铃形肿瘤患者34例。根据患者术前MRI设计颈椎哑铃形肿瘤的MRI分型。将颈椎哑铃形肿瘤按MRI分型设计分为4型,Ⅰ型:肿瘤跨椎间孔生长,主体位于椎管内;Ⅱ型:肿瘤向后方结构破坏性生长;Ⅲ型:肿瘤跨椎间孔生长,主体位于椎管外,其中Ⅲa型为椎动脉被推挤移位但未被肿瘤包绕,Ⅲb型为椎动脉被肿瘤包绕;Ⅳ型:肿瘤侵及前方椎体,其中Ⅳa型为肿瘤侵及椎体<1/3,Ⅳb型为肿瘤侵及椎体≥1/3。结果依据MRI分型,本组患者中I型7例,Ⅱ型9例,Ⅲ型13例,Ⅳ型5例。行单纯扩大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27例,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7例。结论颈椎哑铃形肿瘤MRI分型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外科手术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高颈段椎管哑铃型肿瘤及椎管固定融合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高颈段椎管哑铃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ToyamaⅡ型6例,Ⅲ型4例,Ⅴ型1例。均行显微手术切除,其中远外侧入路3例,颈后正中入路8例。同时行椎管固定融合6例。结果本组全切10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病理学诊断为神经纤维瘤9例,脊膜瘤2例。术后症状明显改善9例,改善2例,无感染及死亡病例。随访10例,平均时间27个月(3个月~3年),患者的症状和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颈椎不稳及后凸畸形。结论高颈段椎管哑铃型肿瘤显微手术切除并椎管固定融合能明显改善症状,安全性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椎板切除、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上颈椎哑铃形肿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5例PUTHⅠ、Ⅱ、Ⅲ、Ⅴ型上颈椎哑铃形肿瘤患者行后路椎板切除摘除肿瘤,同时行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个月~5年。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9例D级恢复至E级,3例C级恢复至D级,1例C级、1例D级及1例E级术后无改变。术后3例出现脑脊液漏,2例行腰大池引流、1例抬高床尾引流后好转;2例出现单侧肢体肌力减弱,1例出现霍纳综合征,均经康复治疗后好转。1例复发,行二次手术治疗。13例疼痛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或消失,2例无明显变化。结论后路椎板切除暴露摘除肿瘤,同时行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PUTHⅠ、Ⅱ、Ⅲ、Ⅴ型上颈椎哑铃形肿瘤,可彻底切除肿瘤病灶,解除颈脊髓及神经根压迫,重建上颈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硬膜外脓肿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4月,本院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12例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硬膜外脓肿患者。病变侵犯节段:C3/C4 1例,C4/C5 2例,C5/C6 6例,C6/C7 3例。术前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B级1例,C级2例,D级7例,E级2例。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为(9.83±4.45)分。术前红细胞沉降率(ESR)为(34.67±18.25)mm/h。术前所有患者规范抗感染治疗1周,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6~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疗效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感染播散。随访12~30个月,平均16.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年随访时,B级和C级各1例患者恢复至D级,余C级1例和D级7例患者恢复至E级。术后1年随访时JOA评分改善至(15.50±2.02)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ESR为(7.58±5.32)mm/h,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植骨融合,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无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复发。结论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硬膜外脓肿较为少见,容易误诊,对可疑病例应进行血清学排查。在规范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正中入路治疗胸椎管内脊膜瘤的随访结果。方法2004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胸椎管内脊膜瘤41例,女35例,男6例,年龄24~84岁,(56.3±13.6)岁。肿瘤位于脊髓背侧16例(39.0%),腹侧及侧腹方13例(31.7%),侧方12例(29.3%)。 McCormick脊髓功能评分Ⅰ级10例,Ⅱ级17例,Ⅲ级10例,Ⅳ级4例。行标准后正中入路胸椎椎板切除(34例)或胸椎椎板回置(7例),显微镜下行肿瘤切除术。后22例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手术。术后随访McCormick脊髓功能评分。结果手术无死亡,手术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13例(31.7%),Ⅱ级切除28例(68.3%)。术后伤口感染1例,经清创后痊愈。术后2周脊髓功能评分Ⅰ级15例,Ⅱ级15例,Ⅲ级7例,Ⅳ级4例,较术前无显著差异( Z=-1.445,P=0.149)。41例随访时间4~73个月,(24.9±18.3)月,局部复发1例。末次随访脊髓功能评分Ⅰ级30例,Ⅱ级8例,Ⅲ级3例,较术前明显改善(Z=-4.135,P=0.000)。其中12例随访>36个月,脊髓功能评分Ⅰ级8例,Ⅱ级2例,Ⅲ级2例。结论后正中入路治疗胸椎管内脊膜瘤手术效果良好,术中精细操作及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应用可以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刘培太  廖文波 《实用骨科杂志》2009,15(9):641-645,686
目的通过磁共振分型研究,探讨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后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对4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过伸性颈髓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MRI上显示的脊髓压迫情况将颈髓损伤分为五型,Ⅰa型(限于1~2个间盘层面前方压迫型)11例、Ⅰb型(3个间盘层面及以上前方压迫型)6例、Ⅱ型(单纯发育性椎管狭窄型)2例、Ⅲa型(限于1~2个间盘层面前后压迫型)8例、Ⅲb型(3个间盘层面及以上前后压迫型)17例。手术方式分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三种减压植骨固定术式。Ⅰa型患者均采用前路术式;Ⅰb型和Ⅱ型患者7例采用后路术式,1例采用联合入路术式;Ⅲ型(Ⅲa型和Ⅲb型)患者8例采用前路术式,9例采用后路术式,8例采用联合人路术式。研究各型所采取的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经6~24个月随访,比较手术前后的Frankel分级及ASIA运动功能评分变化。41例脊髓功能有改善,较术前提高1~3级。Ⅰa型前路组、Ⅰb型和Ⅱ型后路组及Ⅲ型前路组、后路组、联合人路组术后较术前ASIA评分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型前路组ASIA评分增加值最小,其中联合入路组大于后路组大于前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联合入路组和后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伸性颈髓损伤的磁共振分型有助于术式选择,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是治疗Ⅰa型损伤的有效术式,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是治疗Ⅰb型和Ⅱ型损伤的有效术式;前后路联合术式和后路术式治疗Ⅲ型损伤的疗效均优于前路术式,单纯前路术式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的检测结果和分型在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手术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随访7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CSM患者,男49例,女27例;年龄55—74岁,平均62.4岁。将术前检测SEP的波形分为5型:Ⅰ型为正常SEP,Ⅱa型为单独幅值异常,Ⅱb型为单独潜伏期异常,Ⅲ型为幅值和潜伏期同时异常,Ⅳ型为SEP消失。根据术前和术后随访的JOA评分评估临床症状和计算康复率,统计分析SEP与临床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结果SEPⅠ型18例,Ⅱa型16例,Ⅱb型17例,Ⅲ型14例,Ⅳ型11例。SEP与术前JOA评分有显著相关性(X^2=53.9,P〈0.05)。比较术后2年随访时的康复率发现Ⅰ型和Ⅱa型、Ⅱb型和Ⅲ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Ⅰ型和Ⅱa型、Ⅱb型和Ⅲ型、Ⅱb型和Ⅳ型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独立样本检验,P〈0.05)。结论SEP分型为临床提供客观、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准确了解脊髓的受损程度和评估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新型大鼠脊髓慢性压迫模型,进一步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对慢性压迫性脊髓症的诊断价值及其对应的病理生理改变.方法 15只大鼠经后路手术于颈椎管内植入吸水性聚氨酯胶片,植入体内会逐渐吸水胀大,形成对脊髓的慢性持续压迫.术后6个月,对慢性压迫脊髓进行SEP、影像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15只造模大鼠脊髓均出现侧后方明显压迫性形态学改变,微焦点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脊髓灰质和白质扭曲变形.9只表现为潜伏期延长和(或)波幅F降等SEP异常,SEP反应分为Ⅰ型6只、Ⅱa型5只、Ⅱ b型2只、Ⅲ型2只.正常和异常SEP的脊髓压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EP反应异常的大鼠与反应正常者脊髓的组织学、组织化学比较,脊髓后索髓鞘染色显著减少(Ⅱ a:106±12,Ⅰ:121±8,P=0.038),脊髓后索的对比剂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 a:95±5,Ⅰ:87±6,P=0.042),而且后角内神经元也明显较少[Ⅱ a:(25±8)/mm~2,Ⅰ:(29± 6)/mm~2 P>0.05];Ⅱ b型和Ⅲ型不仅脊髓后索髓鞘着色减少,灰质后角神经元密度只有(16±5)/mm~2和(14±5)/mm~2;均出现基质海绵样变和静脉扩张.结论 在慢性压迫性脊髓症发展过程中,SEP出现异常迟于形态学改变,但是反映了脊髓后索和后角神经元损伤的严重程度.为深入研究脊髓型颈椎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和疗效评估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PSD-93反义寡核苷酸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250~350 g,随机分为4组(n=8):假手术+生理盐水组(C组);C7脊神经压迫+生理盐水组(N组);C7脊神经压迫+PSD-93误义寡核苷酸10μg组(M组);C7脊神经压迫+PSD-93反义寡核苷酸10μg组(A组).N组、M组和A组采用60 g微血管夹压迫大鼠右侧C7脊神经15 min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经枕骨大孔鞘内置管至颈膨大处.术毕当日开始给药,每日1次,连续4 d.于术前2 d(T0)、术后1、3、5和7 d(T1-4)时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术后7 d处死大鼠取C7段脊髓,免疫组化法检测神经压迫侧脊髓PSD-93蛋白和nNOS的表达.结果 与T0时比较,N组和M组各时点机械痛阈及热痛阈降低(P<0.05);与C组比较,N组和M组各时点机械痛阈及热痛阈降低,N组、M组和A组脊髓背角PSD-93蛋白和nNOS表达上调(P<0.05);与N组和M组比较,A组各时点机械痛阈及热痛阈升高,脊髓背角PSD-93蛋白和nNOS表达下调(P<0.05).结论 鞘内注射PSD-93反义寡核苷酸可抑制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nNOS表达,nNOS在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可能受PSD-93蛋白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