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 DibularJoint,TMJ)的锥形柬计算机体层摄影(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成像重建技术和关节结构测量方法,筛选适合TMJ双侧对比研究的指标。方法:选取TMJ需做CBCT影像检查的123例患者,确定标志点,CBCT扫描后对TMJ进行三维成像和重建,观察同一患者两侧TMJ重建后横断面的髁突半径值和水平角:平行于髁突长轴的斜位的关节间隙、髁突长轴径值、髁突垂直角;垂直于髁突长轴的斜位与矢状位的关节结节斜度、关节窝深度和关节间隙,分析每个患者左右两侧TMJ是否均能获得上述各项数据用于对比研究。结果:在矢状位和垂直于髁突长轴斜位的曲面测量关节间隙,当测定经过髁突中心点的30°、150°角分线时的关节间隙,部分病例测不到数值,不适合左右两侧对比研究。其余各项数据均可用于TMJ的左右两侧对比研究。结论:CBCT成像系统可以对颢下颌关节进行多层面重建和测量,适合TMJ双侧对比研究,可为临床诊断和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背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与颞下颌关节内有高应力密切相关。减数拔牙后伴随着磨牙位置的改变,建立新的咬合关系往往会导致颞下颌关节内应力环境发生改变。目的:在牙尖交错位时,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正畸减数拔牙后不同程度磨牙前移下颞下颌关节的应力分布。方法:选择在山东青岛市市立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正常牙合患者1例,收集其锥形束CT和MRI数据,分别建立减数前、减数后上下磨牙前移1/3拔牙间隙(拔除4颗第二前磨牙)及减数后上下磨牙前移2/3拔牙间隙(拔除4颗第二前磨牙)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建模软件分析牙尖交错位时颞下颌关节各部位的应力分布。结果与结论:(1)减数前后模型中髁突、关节盘、骨关节窝的受力分布基本一致,髁突的应力主要分布于髁突的前部及顶部,关节盘的应力主要分布于关节盘的中带及外侧,颞骨关节窝的应力主要集中分布在关节窝的前部及顶部。与减数前相比,减数后模型中髁突、关节盘及关节窝的等效应力值减小;正畸减数拔牙后,上下磨牙前移1/3拔牙间隙模型中髁突及关节盘的等效应力值小于上下磨牙前移2/3拔牙间隙模型。(2)从生物力学角度上讲,正畸减数拔牙可以降低颞下颌关节的应力,进而提供良好的生物力学环境。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国全新世女性颞下颌关节测量性状的时代变异问题。方法:对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 (47 例)、青铜铁器时代(112 例) 和近代(26 例) 成年女性13 项颞下颌关节测量性状进行测量, 并运用 SPSS19.0 软件对各时代测量性状数据进行平均值计算和不同时代间差异的假设检验。结果:髁突、冠突在全新世 厚度变薄,髁突的变薄主要在新石器- 青铜铁器时代,冠突的变薄主要在青铜铁器- 近代。髁突面积在全新世缩小, 尤其在青铜铁器时代- 近代缩小的幅度更大。下颌窝深度在全新世变化不大。髁突面积/ 下颌窝面积缩小,其变化 主要发生在新石器- 青铜铁器时代。结论:全新世女性颞下颌关节仍在进化,女性颞下颌关节的演变特点与男性 颞下颌关节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下颌骨定位导板在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单侧下颌骨缺损中定位髁突位置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南京市口腔医院应用下颌骨定位导板进行下颌骨节段性截骨后腓骨游离移植修复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22~65岁。下颌骨成釉细胞瘤4例,下颌骨中央性癌2例,下颌牙龈鳞癌4例;Brown Ⅰ类缺损7例,Brown Ⅱ类缺损3例。术前计算机模拟手术方案,3D打印数字化导板,术中应用数字化导板精确重建下颌骨,术后评估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利用图像融合技术评估残余下颌骨位置与手术设计中对应位置的偏差情况,并通过锥形束CT对比手术前后双侧颞下颌关节间隙的改变来评估髁突位置变化。结果 手术导板在术中均能顺利就位,腓骨瓣均存活,手术时间(482.56±59.83)min。1例患者术后即出现轻度张口受限,张口度2.5 cm,其余患者未出现钛板外露、术创感染、颞下颌关节区疼痛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面容对称,咬合关系良好。术后图像融合显示术后残余下颌骨位置与术前对应位置相比平均偏差为(-0.69 ± 2.28)mm。锥形束CT结果显示,术后双侧颞下颌关节上间隙、前间隙、后间隙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髁突位置较术前无明显改变。结论 下颌骨定位导板辅助游离腓骨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能有效定位残余下颌骨及髁突位置。  相似文献   

5.
背景:侯录等研发的颊侧多曲簧矫治器是一种新型的可全天戴用的矫治器,主要用于乳、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利用颊侧多曲簧柔和的弹力在推上颌骨向前促进其发育的同时,抑制下颌的过度向前发育,形成颌间Ⅲ类矫形力,引起颞下颌关节产生适应性改建,并使下颌功能性后退,解除反牙合。 目的:观察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矫治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前后颞下颌关节间隙测量值的变化。 方法:选择功能性或骨性下颌前突的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20例,其中男7例,女13例。初诊年龄5~13岁,平均年龄8.5岁。拍摄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矫治前后的颞下颌关节闭口位X射线片,测量颞下颌关节间隙。 结果与结论:矫治后患儿颞下颌关节间隙发生改变,关节前间隙增大、后间隙减小,髁突明显后移位,髁突位置基本正常。说明颊侧多曲簧矫治器适当的持续加力作用,能引起颞下颌关节适应性改建,髁突前移,不会对颞下颌关节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锥形束CT研究正畸治疗前后的单侧后牙正锁合的髁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研究分析单侧后牙正锁合患者的双侧髁突形态及其在关节窝内位置的差异,以及正锁合解除后,患者髁突形态及位置的代偿性改建情况,以期为正畸临床诊疗提供早期依据。方法 选择单侧后牙正锁合18~28岁患者20例为实验组,同期选择安氏Ⅰ类轻度拥挤错颌18~30岁患者25例为对照组,进行面部锥形束CT拍摄,利用3D Examvision成像系统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描记测量髁突形态及位置的点和线,对7个不同的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畸治疗前,对照组左右两侧髁突形态及其在关节窝内的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正锁合侧关节窝深度及髁突高度高于非锁合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271,t=15.278, P<0.01)。正畸治疗正锁合并稳定保持3个月后,实验组正锁合侧关节前间隙、关节后间隙变化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524,t=-5.119,P<0.01),关节前间隙治疗前大于治疗后; 关节后间隙治疗前小于治疗后。实验组非锁合侧治疗前后髁突形态及其位置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后牙正锁合患者双侧髁突形态及其在关节窝内的位置存在差异,矫治正锁合并稳定保持3个月后,锁合侧关节有向前下移动的趋势,而髁突形态并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研究分析单侧后牙正锁患者的双侧髁突形态及其在关节窝内位置的差异,以及正锁解除后,患者髁突形态及位置的代偿性改建情况,以期为正畸临床诊疗提供早期依据。方法选择单侧后牙正锁18~28岁患者20例为实验组,同期选择安氏Ⅰ类轻度拥挤错颌18~30岁患者25例为对照组,进行面部锥形束CT拍摄,利用3D Examvision成像系统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描记测量髁突形态及位置的点和线,对7个不同的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畸治疗前,对照组左右两侧髁突形态及其在关节窝内的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正锁侧关节窝深度及髁突高度高于非锁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271,t=15.278,P0.01)。正畸治疗正锁并稳定保持3个月后,实验组正锁侧关节前间隙、关节后间隙变化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524,t=-5.119,P0.01),关节前间隙治疗前大于治疗后;关节后间隙治疗前小于治疗后。实验组非锁侧治疗前后髁突形态及其位置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后牙正锁患者双侧髁突形态及其在关节窝内的位置存在差异,矫治正锁并稳定保持3个月后,锁侧关节有向前下移动的趋势,而髁突形态并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咬合接触对颞下颌关节生物力学影响的有限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用于研究咬合接触与颞下颌关节生物力学关系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设计不同的工况来分析不同咬合接触情况下颞下颌关节应力的变化规律。方法尸体头颅1具,平行于眶耳平面作CT扫描;取石膏模型,以三维扫描仪对牙列(牙合)面扫描;将石膏模型扫描参数与CT扫描参数换算到同一坐标系下,在髁突上方设均厚的类关节盘,关节盘顶及下颌角作约束设计,经划分网格生成有限元模型。工况一:左侧下颌不同牙位咬合接触面加载;工况二:在包括左侧下颌第二磨牙的颞下颌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上,设计下颌第二磨牙牙尖交错(牙合)、远中方向和颊侧方向三种加载部位的工况,研究不同工况下双侧髁突处应力分布变化的规律。结果(1)建立了包括双侧髁突、类关节盘及下颌牙列在内的用于分析咬合与颞下颌关节关系的三维有限元模型。(2)咬合加载牙位不同,双侧髁突应力效应不同,髁突外、中、前、顶等处为承受较高压强的区域。(3)咬合加载部位牙面承载形态不同,双侧髁突应力效应也不同,其变化包括应力性质和应力的分布特点等方面,远中加载和颊侧加载时分别可致加载侧髁突内极和加载对侧髁突内极应力集中。结论咬合接触部位及方向变化可影响髁突应力分布。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广东地区不同人群的下颌骨及髁突解剖参数进行三维分析。 方法 选取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的患者265名,利用CBCT分别测量男性和女性的髁突长度、髁突高度、下颌升支高度、下颌体高度以及下颌神经进入下颌升支的位置。 结果 所有患者髁突的平均长度(内极-外极)二维测量为19.2 mm、三维测量为20.3 mm,男性比女性长3.6 mm,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下颌骨高度、髁突高度和下颌升支高度分别为59.6 mm,22.8 mm和38.3 mm,其中下颌骨高度男性比女性长6.4 mm,两性之间有统计学差异。下颌升支的宽度、下颌小舌到升支前缘的距离和下颌小舌到升支后缘的距离分别为:29.4 mm,14.8 mm及14.6 mm,男女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CBCT测量颞下颌关节有着更显著的准确性,本实验结果丰富了中国人群下颌骨解剖数据,有助于开发适合广东地区的人工颞下颌关节。 【关键词】 下颌骨; 髁突; CBCT; 人工颞下颌关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正常的颞下颌关节有限元模型和髁突骨折切复内固定手术模型,为颞下颌关节系统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数字平台。方法获取正常颞下颌关节CT和MRI扫描图像数据,使用Mimics、Geomagic、ANSYS等软件建立颞下颌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和髁突骨折外科手术模型并进行初步的生物力学分析,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建立了颞下颌关节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和髁突骨折外科模型具有良好的生物形态。结论根据CT、MRI影像和解剖参数,利用医学影像三维建模软件Mimics以及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adio可以精确、可行地构建颞下颌关节系统的表面网格模型,并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构建颞下颌关节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该模型还原了TMJ的生物力学环境。  相似文献   

11.
背景:髁突是下颌骨的生长发育中心,不对称的咬合关系可能会导致其形态的变化。 目的:通过锥形束CT测量单侧后牙正锁牙合髁突体积和表面积,观察单侧后牙正锁牙合对髁突形态的影响。 方法: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正畸科就诊患者中选取29例成年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为实验组,同期从门诊检查者中选取32例成年正常咬合为对照组,所有对象均无经正畸治疗史。拍摄锥束CT,用 Mimics 10.0软件对髁突影像进行三维重建。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锁牙合侧髁突表面积和体积均大于非锁牙合侧(P < 0.05),实验组体积和表面积的不对称性指数明显大于对照组(P < 0.05)。结果证实,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双侧髁突对称性较差。 关键词:锁牙合;锥形束CT;髁突;体积;表面积;数字化图像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3.018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颞下颌关节盘早期的前移位临床上可无弹响症状,了解无症状颞下颌关节盘的早期移位个体的髁突运动中心轨迹特点,将有助于早期发现隐匿性颞下颌关节结构内紊乱疾病。 方法 动态磁共振(Cine-MRI) 和ARCUSdigma系统检查30例无症状个体开闭口过程中髁状突-关节盘运动特点和下颌运动范围。 结果 Cine-MRI显示30例无症状人群中,20例健康颞下颌关节、10例单侧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闭口位关节盘本体部仍呈双凹形、盘后区均有轻度增厚和前移位,盘-突关系在小开口(<2 cm)期恢复正常;无症状可复性关节盘的运动中心轨迹出现弹跳切迹和偏摆,光滑性、重复性及双侧运动中心轨迹的对称性不及健康人,但是切点运动轨迹平滑,与健康人的切点运动轨迹基本一致;运动轴在髁突轨迹弹跳时出现偏斜,然后保持平行,呈现开闭口初、末时密度比开闭口中时大;髁突运动中心运动距离(13.6±3.7)mm,下颌切点运动距离(40.5±3.4)mm。 结论 髁突运动轨迹能间接反映髁突-关节盘复合体在开闭口运动中的位置变化,为下一步临床使用下颌运动轨迹仪作为早期关节盘移位的诊断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研究(牙合)面形态变化对颞下颌关节应力影响的规律,建立包括下颌牙列(牙合)面形态及双侧髁突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尸头1具,平行于眶耳平面作CT扫描,获取下颌骨几何参数;取石膏模型,以三维扫描仪对牙列(牙合)面扫描(精度0.5mm);将石膏模型参数与CT参数换算到同一坐标系下,在髁突上方设均厚类关节盘,关节盘顶及下颌角作约束设计,经划分网格生成有限元模型.结果建立了包括双侧髁突、类关节盘及下颌牙列在内的用于分析咬合与颞下颌关节关系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论采用本方法可建立研究(牙合)面形态与颞下颌关节应力关系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48岁,因“左侧颞下颌疼痛不适5个月,加重伴肿胀半个月”入院。5个月前自觉左侧颞下颌关节疼痛不适,不伴发热,行抗炎治疗,效果不佳,近半个月来发现左侧颞下颌关节处肿胀,压痛,咀嚼时疼痛明显,张口受限,开口度约1.0 cm。查体:左侧颞部肿胀,皮肤无充血红肿,无破口。左耳前骨性饱满隆起,压痛明显,张口时压痛加重,通过外耳道有压痛。 CT检查示:左侧颞下颌关节髁突广泛不规则骨质破坏,密度不均匀,可见斑块状低密度影,关节间隙增宽,髁突向外下移位,周围软组织高密度影(图1)。 PET检查示:右侧颈部及双肺可见转移瘤。手术所见:左侧髁突骨质破坏至髁突颈部,肿物质地呈鱼肉状,界限不清,向前、下、内扩展,内界至蝶骨翼突外板,上界至颅底,外界至关节,关节囊完整,无明显破坏。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检查提示腺癌浸润。遂行肿物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在多层面二维动态MR成像上获取颞下颌关节组织的运动数据,构建颞下颌关节的三维动态模型,并进行初步生物力学分析。方法 MRI检查采用GE Signa 1.5T TwinSpeed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选取2例无症状男性志愿者行颞下颌关节MRI检查,将图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构建颞下颌关节的三维模型,动态分析张口幅度和关节盘横径的量化关系。结果建立的颞下颌关节三维动态模型清晰显示三维动态盘髁关系及关节盘在动态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志愿者1张口/关节盘横径拟合直线为:y=-0.03x+14.44,相关系数R2=0.591,志愿者2相关拟合直线为:y=-0.061x+13.48,相关系数R2=0.306,志愿者张口位置与关节盘横径变化具有直线趋势,关节盘横径随着张口幅度的加大而呈现减小的趋势,颞下颌关节盘对于髁突的包绕程度与张口幅度呈反比。颞下颌关节盘纵径厚度在张口活动中后带外份及中带内份的变化幅度最大。结论通过颞下颌关节二维动态MR成像数据可构建三维动态模型立体动态地观察颞下颌关节运动,可直观、准确显示颞下颌关节盘髁关系,可作为颞下颌关节二维静态MR成像的有益补充,弥补常规MRI检查的局限。  相似文献   

16.
颞下颌关节 (temporomandibularjointTMJ)是人体颌面部稳定而灵活的左右联动关节。CT、MRI等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 ,促进了颞下颌关节动态解剖的发展。本文就不同功能位颞下颌关节盘的解剖及影像解剖文献作一综述。1 关节盘的解剖1.1 关节盘的形态闭口齿正中咬合位关节盘多为椭圆形 ,有上、下两面 ,其形态分别与关节窝和髁突相适合。上面与关节窝接触 ,从后向前分为三段 ,后端形突、中段形凹、前端较平。下面与髁突邻接 ,分两段 ,后段与髁突的关节面接触 ,呈凹型 ,前段向下凸。关节盘周缘与关节囊相连 ,同时 ,盘内侧、外侧分别与髁突的…  相似文献   

17.
颞下颌关节韧带的断层影像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cT和MRI扫描,明确颞下颌关节韧带的形态、结构及其断层影像解剖特点。方法:选取6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行颞下颌关节CT、磁共振检查,观察颞下颌关节韧带的断层影像解剖特点。结果:颞下颌关节在cT图像中显示韧带呈等密度影,而钙化的韧带呈高密度影;在磁共振T1WI和T2WI图像中,翼下颌韧带、蝶下颌韧带、茎突下颌韧带、颞下颌韧带、下颌锤骨韧带(关节盘锤骨韧带)均显示为结构清晰的低信号影像,骨皮质在T1WI及T2WI图像中均显示为结构清晰的低信号影像,骨髓质均显示为结构清晰的高信号影像。结论:CT、磁共振成像可清楚地显示颞下颌关节韧带的断层影像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8.
背景:前牵引治疗能有效改变儿童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颅颌面结构关系,同时也改变了颞下颌关节结构。但是关于前牵引颞下颌关节改变和颅颌面变化的相关性,尚无确切研究结果。目的:分析儿童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前牵引矫治前后牙颌面改变与颞下颌关节改变的相关性,探讨前牵引矫治对儿童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儿童骨性Ⅲ类错(牙合)29例,男16例,女13例,年龄8-11岁,对前牵引矫治前后牙颌面和颞下颌关节的改变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坐标系统定位测量分析,数据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结论:前牵引治疗前后骨骼矢状方向发生明显改变,颞下颌关节窝和髁状突在X轴改变明显,在Y轴改变不明显,颞下颌关节后间隙明显减小;相关性分析发现,颞下颌关节与牙颌面结构改变之间存在中等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前牵引矫治后,牙颌面与颞下颌关节结构均有明显改变,且颞下颌关节骨改建与牙颌面改变之间存在中等相关关系,但没有密切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个性化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 PEEK)全颞下颌关节假体进行三维建模,通过有限元分析 3 种不同髁突头部形态(原型、80% 原型及圆柱形)假体的应力分布特征,评估 3 种不同髁突头部形态对 PEEK 全颞 下颌关节假体稳定性、关节运动以及关节窝的影响。 方法 建立颅颌面及 PEEK 全颞下颌关节假体有限元分析模 型Ⅰ、Ⅱ、Ⅲ,分析在牙尖交错位、切 颌位、左侧磨牙颌位及右侧磨牙颌位 4 种不同咬合条件下,关节窝假体、髁突 假体、钛钉最大应力,下颌骨应力、应变分布,以及 3 种模型的最大位移。 结果 3 种模型 PEEK 全关节假体及螺钉 的最大应力分别为 35. 22、16. 73 MPa,均低于其材料的屈服强度;模型Ⅰ、Ⅱ、Ⅲ下颌骨最大应力分别为 41. 47、42. 84、 56. 92 MPa,应变分别为 3. 896×10-3 、2. 175×10-3 、4. 641×10-3 。 3 种模型的最大位移为 209. 0 μm,位于模型Ⅲ的左侧下 颌角处。 结论 3 种不同髁突头部形态的个性化 PEEK 全颞下颌关节假体均显示出较为均匀的应力应变分布,但髁 突头部形态为 80% 原型假体的力学效果更好。 研究结果为 PEEK 全颞下颌关节的设计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计算机分析统计了118例(236侧)颞下颌关节的12项骨性指标及10项颅面指标的正常值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颞下颌关节各项指标之间、颞下颌关节与颅面各主要指标之间,均存在良好的相关关系。说明颞下颌关节,特别是关节窝和髁突的形态大小具有明显的规律性。由于颅面诸指标与颞下颌关节主要指标之间高度相关,因而本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由颅面特征指标推算髁突形态的回归方程。本文的结果可为该关节的形态研究及人工关节的设计和应用提供有益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