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讲汉语普通话的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ation,以下简称CI)使用者对侧佩戴助听器(Hearing Aid,以下简称HA)的获益。方法:选取对侧使用HA的14名母语为汉语普通话的CI使用者,分别测试其在使用CI和CI+HA(即双模式)两种助听模式下的声调、双音节词、及句子的识别表现,并分析助听器耳残余听力对双模式言语表现的影响。结果:安静环境下使用CI和CI+HA模式下的声调识别率分别为67.6%±10.5%、71.6%±12.5%,双音节词识别率分别为72.3%±21.8%、74.2%±23.3%,句子识别率分别为62.3%±28.3%、61.8%±31.3%,噪声环境句子识别率分别为37.6%±36.5%、42.4%±35.9%。统计分析发现声调识别表现在CI+HA模式下显著优于CI模式(t=-2.285,P=0.04),其余言语识别表现在两种聆听模式下均无显著差异;且1000Hz及以下频率的助听器耳残余听力与CI+HA模式下言语识别表现显著相关。结论::对于"大龄"语前聋患者,一侧人工耳蜗植入联合对侧助听器的双模式应用,需考虑助听器耳的残余听力情况,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助听器辅助效果有限,必要时需考虑双侧人工耳蜗植入。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解放军总医院微创人工耳蜗术后残余听力保留情况的初步观察结果,探讨术后听力稳定性以及低频残余听力与言语功能的关系。方法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对29例有残余听力的患者行微创人工耳蜗植入术,并对其术后低频残余听力及听觉言语能力进行随访1-2年,探讨分析不同低频残余听力水平及其他因素对言语识别能力的影响。结果29例患者术后1周低频残余听力保留率100%,完全保留率72.4%(21/29),部分保留率27.5%(8/29)。25例随访成功,平均随访时间为18.8个月,低频残余听力保留率100%,完全保留率72%(18/25),部分保留率28%(7/25)。术后18个月pre-GLFH组言语识别率高于pre-PLFH组,post-GLFH组言语识别率高于post-PFLH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中术后言语识别率与植入前耳聋时间、植入年龄、性别等未见明显相关性,语前聋患者术后言语识别率高于语后聋患者(P<0.05)。结论微创人工耳蜗植入术能很好的保留患者低频残余听力,保留率可达到100%;较好的术前低频残余听力可能预示较好的术后听觉言语功能;CI患者术后残余听力可较长时间保留,为术后获得较好的听觉言语功能提供基础;语后聋患者术后言语感知能力要优于语前聋患者,尤其是在困难聆听环境下。  相似文献   

3.
本期无重点号。论著《低频残余听力保留患者声电联合刺激短期效果观察》观察12例保留低频残余听力的单侧人工耳蜗植入者在使用声电联合刺激前、使用即刻、使用后2个月的言语识别率、声调识别和音乐测试, 发现声电联合刺激提供的低频声学信息以及声电刺激模式可为人工耳蜗植入者在噪声下的言语、声调识别和音乐感知提供丰富的听觉线索, 短时间内即可促进已接受长期电刺激植入者复杂聆听能力的提高, 综合改善其听觉水平。《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前庭神经鞘瘤术后短期和长期面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分析308例显微镜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的前庭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发现肿瘤直径是与术后面神经功能相关的独立因素, 肿瘤越大术后面神经功能更差;术中电生理监测的肌电图微小电流刺激(刺激阈值≤0.05 mA)可以预测短期和长期的面神经功能预后;系统的面部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手术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LARS2和HARS2基因致病变异所致的Perrault综合征分析》从2例以双耳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为特征的男性Perrault综合征先证者入手, 对2个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进行系统分析, 发现了LARS2 基因c.1079...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3岁以内单侧植入人工耳蜗、使用普通话交流且言语康复半年以上的语前聋儿童术后单字声调产出特点和发展规律.方法 以19例3岁以内单侧植入人工耳蜗的语前聋儿童(C I组,生理年龄平均3.79±1.23岁,植入年龄平均1.28±0.55岁)和24例生理年龄与CI组匹配的正常听力儿童(N H组,生理年龄平均3.90±1...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随着声电联合刺激(Electric Acoustic Stimulatlion,EAS)技术的发展,学者们越来越重视保存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残余听力.EAS是一种结合了助听器功能的新型人工耳蜗装置,它通过联合使用人工耳蜗与助听器来改善患者的听觉.中、高频重度听力损失,低频区有残余听力,配戴助听器效果不佳的患者,EAS植入后能够获得良好的听功能.EAS的作用原理是中、高频区借助人工耳蜗的电刺激产生听觉,而低频区的残余听力由助听器来放大,从而有效提高植入后耳聋患者的听力表现,尤其是声音的定位、音调的感知以及噪声环境下的言语识别率[1,2].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语前聋患儿一侧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 ,CI)对侧佩戴助听器模式下的聆听效果,以及非植入耳残余听力对聆听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一侧人工耳蜗植入对侧佩戴助听器的语前聋患儿18例,分别测试其在单侧人工耳蜗植入、一侧人工耳蜗植入对侧佩戴助听器的双耳聆听模式( bimodal fitting ,BIM )安静环境及稳态噪声环境下标准中文短句、双音节词、单音节词的识别率。结果安静状态下本组患儿CI、BIM 模式单音节词言语识别率分别为82.67%±12.23%、83.61%±12.22%,双音节词分别为76.00%±16.13%、78.11%±14.84%,标准中文短句分别为60.11%±17.18%、65.43%±16.76%;信噪比10 dB环境下CI、BIM 助听模式患儿单音节词识别率分别为75.50%±14.12%、76.83%±14.15%,双音节词分别为68.22%±17.15%、77.18%±16.83%,标准中文短句分别为49.39%±19.26%、56.33%±19.55%,除两种模式下单音节词外其余言语识别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非植入耳250、500 Hz助听听阈与BIM 模式言语识别率呈负相关。结论语前聋患儿双耳双模式聆听时有一定优势,这种优势可能主要来自低频残余听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语后聋长期全聋耳的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方法 双侧听力下降时间不同步、双侧耳聋程度不一致的语后聋患者4例,对重度聋时间较长(均>10年)、耳聋程度较重侧进行植入人工耳蜗,分别在开机后6个月、12个月,使用心理物理学测试(T/C值),术后声场内最佳助听条件下言语频率平均听阈(pure-tonethreshold average,PTA).安静及噪声环境巾的言语识别率(HINT句表),单音节词识别率(HOPE词表),汉语声调识别(MESP),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P),成人生活质量调奁问卷等评价指标,评价其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结果 4例受试者在开机半年至一年内均达到了较为理想的康复效果,PTA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安静环境中的言语识别率平均达到90%以上,噪声环境中平均达到70%;植入者可以很好地识别汉语声调;人工耳蜗为植入者带来了较高的社会效益.患者对人工耳蜗的植入效果均表示满意.结论 4例受试者都选择重度聋时间较长侧作为人工耳蜗植入侧,开机后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良好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充分发挥了人工耳蜗的功能和优势的同时.听力相对较好侧耳还町继续佩戴助听器,保留了患者双耳聆听和日后接收其它治疗的机会,最大限度地为患者创造了最佳聆听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年龄段经人工耳蜗植入的语前聋儿童经过开机一段时间后声调识别的变化特点。方法:选择29例已经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低年龄语前聋儿童,按植入时年龄分为2组,即A组:3.0~4.5岁,B组:5.0~6.5岁,植入后平均开机时间为1.5~2.0年。采用聋康系统的《聋儿听觉言语康复评估词表》中主要反映声调识别的相应评估内容进行封闭项测试。结果:A组:同音单音节声调识别率为(63.00±16.75)%,双音节声调识别率为(75.60±11.18)%,单音节词识别率为(72.38±11.39)%。B组:同音单音节声调识别率为(49.46±13.91)%,双音节声调识别为(64.71±9.64)%,单音节词识别率为(55.71±8.59)%。所有正确识别率结果均大于机会水平。人工耳蜗植入后不同年龄组患儿有关声调识别的三项测试内容,低年龄组患儿均好于高年龄组,结果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语前聋行人工耳蜗植入的低年龄儿童,植入时年龄仍是影响植入后声调识别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更能反映汉语声、韵、调特点的单音节词中差异更为明显,因此植入年龄是术后汉语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通过客观及主观听力学评估来确定人工耳蜗植入是否对语前聋成年患者言语发育有促进作用。采用回顾分析患者术后的开放式言语识别率等客观指标及患者生活质量等主观指标。结果是 1989~ 1999年共完成 198例成年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其中4 4例为语前聋 ,分别植入美国Nucleus 2 2、Nucleus2 4或Clarion人工耳蜗装置。患者平均手术年龄 34岁 (14~ 6 2岁 ) ,通过开放式言语识别率测试 (包括字词、短语和短句识别 )可以发现自幼接受不同听力训练的语前聋患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语前聋患者手术效果的确不如语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成人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及言语康复效果情况,探讨成人行人工耳蜗植入适应症的选择。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18岁以上行人工耳蜗植入术患者52例进行测试,分为语前聋无干预组(9例)、语前聋佩戴助听器组(27例)、语后聋(16例)三组。采用声场助听听阈测试、电刺激听觉反应阈值(Threshold,THR)、最大舒适阈值(Maximum comfort level,MCL)评价其声音感知能力;采用普通话言语测听材料MSTMs中双音节词表评价其言语分辨能力。分别在开机6个月及24个月进行评估。结果开机6个月后三组声场助听阈值、THR、MCL均值无统计学差异。双音节识别率在开机6个月时语前聋无干预组8.78%、语前聋助听器组16.44%、语后聋组53.13%;在开机24个月时各组双音节识别率均上升,语前聋无干预组达18.22%、语前聋助听器组达52.89%、语后聋组达84.31%,语前聋助听器组提高明显。结论成人语前聋患者术后可获得与语后聋相近的听觉感知水平,长期使用人工耳蜗可加强言语识别能力,对术前有听觉言语基础的成人语前聋患者应积极行人工耳蜗植入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单侧聋(single-sided deafness,SSD)成人患者人工耳蜗植入远期效果。以为单侧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适应症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选择一例单侧聋20年成人进行人工耳蜗植入,随访其残余听力、言语识别率、声源定位能力、以及言语空间和听觉质量主观量表(SQQ)。结果 该患者术后残余听力早期保持良好,但五年后残余听力未能保留。言语识别率随术后随访时间延长而有所提升,但没达到较高水平。声源定位能力随时间有所改善。随访SQQ量表可以看出SSD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对于言语理解、空间听觉、声音聆听能力都有所帮助,尤其对于空间听觉帮助较大。结论 SSD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可以改善患者噪声下的言语识别率与声源定位能力及生活质量。建议进一步大样本研究,为SSD患者人工耳蜗植入适应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龄语前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听力、言语、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长期康复效果。方法选取了68例2012年-2016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术的语前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7岁及7岁以上患者34例,为本次研究的研究组(A组),6岁及6岁以下患者34例,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B组)。利用CAP量表、SIR量表、声场听阈、言语识别率以及生活质量相关问卷等对其术后听力、言语、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结果所有植入人工耳蜗的患者术后2年均可观察到听觉言语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两组患者术后2年的声场听阈无明显差异。术后24个月CAP得分、SIR得分及言语识别率方面,低龄对照组均要优于大龄研究组;但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CAP评分以及3个月的SIR评分,研究组要优于对照组。结论大龄语前聋患者植入人工耳蜗后可以获得听觉、言语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提高。因此术前进行听力、心理、期待值等多方面综合评估,人工耳蜗植入也能成为大龄语前聋患者改善听觉言语障碍及日常生活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人工耳蜗植入对侧耳不同听力损失的患儿联合使用助听器与人工耳蜗语前聋患儿的听觉、语言及学习能力进行评估和比较,探索对患儿更为有效的助听方法,帮助患儿获得最大限度的言语交流。方法:将30例3~6岁语前聋患儿按照植入人工耳蜗对侧耳听力损失程度及是否佩戴助听器,分为一侧人工耳蜗+对侧重度听力损失助听器组(CI+SHA组)、一侧人工耳蜗+对侧极重度听力损失助听器组(CI+PHA组)、单耳人工耳蜗组(CI组)。评估各组在康复3、6、9、12、15、18个月时听觉、语言及学习能力,并记录结果。结果:随着术后康复时间的延长,聋儿听觉、语言及学习能力逐渐提高(P<0.05),CI+SHA组听觉能力优于CI+PHA组及CI组(均P<0.05),语言能力及学习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语前聋患儿单耳人工耳蜗植入后,若对侧耳尚有残余听力,佩戴助听器后听觉能力效果显著,长期佩戴有助于患儿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AN)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方法用纯音听阈、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se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meaningful auditor integration scale,MAIS),对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18例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语前聋AN患者、4例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语后聋AN患者进行术后效果调查,并与非综合症且无明显病因的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比较,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例AN患者术后平均助听听阈(250Hz、500 Hz、1000 Hz、2000 Hz、4000 Hz)为(38.64±6.36)d B HL。AN组语前聋患者术后发声情况得分、对声音的自发性觉察能力得分与对照组语前聋患者术后得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声音的理解能力得分、MAIS总得分与对照组语前聋患者术后得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组语前聋患者对声音的理解能力得分、MAIS总得分均低于对照组语前聋患者得分。AN组语后聋患者术后CAP评分、SIR评分与对照组语后聋患者术后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语前聋AN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发声情况、对声音的自发性觉察能力与耳蜗形态正常且无任何已知综合症的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语前聋患者术后无明显差异,但是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语前聋AN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对声音的理解能力明显低于耳蜗形态正常且无任何已知综合症的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语前聋患者术后对声音的理解能力。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语后聋AN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言语能力与耳蜗形态正常且无任何已知综合症的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语后聋患者术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语前聋青少年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CI)的获益情况,为这类患者的术前选择、咨询方式、术后评价内容提供依据。方法 以语前聋青少年30例为研究对象,使用CI平均16月,利用自行设计的CI使用效果和满意度调查问卷,了解其交流能力和生活质量改善状况,并进行听力言语测试等主客观评估分析术后获益效果。结果 调查表明术后30例患者及其家长均认为从CI能获得良好的声音,其中27例(占90%)术后的唇读能力改善;21例(70%)能理解环境声和部分言语声,问卷显示辨别环境声能力好于理解言语声;术后24例(80%)唇读 口语的交流能力明显改善,患者本人及家长都愿意选择CI。结论 CI对语前聋青少年在综合交流能力和生活质量改善方面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人工耳蜗植入技术(Cochlear Implant)使双侧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语后聋患者和年龄较小的语前聋患者在言语识别方面改善较大,但对语前聋青少年人工耳蜗植入患者术后是否受益尚存在争议。本文研究语前聋青少年人工耳蜗的获益情况。方法:以语前聋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关注交流能力和生活质量改善等情况,设计语前聋青少年CI使用效果和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并分析患者人工耳蜗术后获益效果和满意度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家长均对孩子植入人工耳蜗后的声音获得非常满意,且认为人工耳蜗对整体综合交流能力的改善有一定帮助,患者本人及家长都愿意选择CI。结论:对语前聋青少年CI植入者不应把言语测试识别率得分的提高作为评判人工耳蜗获益情况的唯一标准,还应考虑人工耳蜗在提高患者综合交流能力和生活质量方面的帮助效果。  相似文献   

17.
多道人工耳蜗植入5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和术后效果。方法 533例(534耳)重度和极重度聋患者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其中语前聋495例,语后聋38例。植入时年龄:1~3岁167例,~5岁77例,-7岁73例,-14岁136例,~17岁28例,>17岁52例。内耳中耳畸形共76例,其中Mondini畸形26例、共同腔畸形10例、前庭水管扩大综合征20例。术前纯音听阈(听力级)为105.5 dB,听性脑干反应阈>95 dB,40 Hz相关电位(500 Hz)>101.7 dB。使用装置:Nucleus 22M 27耳,24M 308耳,24R Contour 131耳,24RST 21耳;Med El C40 44耳;Clarion CI 3耳。常规手术采用面隐窝进路方法。共同腔畸形病例采用经水平半规管进路。部分病例行术后声场测听和听觉言语评估。结果 Mondini畸形26例中有20例术中出现脑脊液井喷。电极平均植入深度:耳蜗正常病例中Nucleus 30环,Med El为31 mm。Mondini畸形病例中Nucleus 28环。共同腔畸形病例中Necleus 26环。语后聋患者的平均开放言语识别率为71%,17岁以下语前聋的问卷调查满意度为94.7%。结论 人工耳蜗是使重度和极重度聋患者恢复听觉功能的有效方法,术前评估,手术和术后康复都是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影响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前语言交流能力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的语前聋患儿 31例进行随访调查,平均植入年龄为46.71±24.78月,术后1个月开机进行康复训练;采用视频分析法于开机后12个月对患儿的轮流交流、主动交流、视觉交流及听觉注意等进行分析,并根据以下方面分组:按植入年龄分为≤36个月组16例,>36个月组15例;按术前有无正规康复训练(时间超过3个月)分为康复组14例,未康复组17例;按术前残余听力分为≤80 dB HL组6例,>80 dB HL组25例;按术前是否使用助听器(时间超过3个月)分为使用组21例,未使用组10例.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各组前语言交流能力的差别.结果 术前进行康复训练、术前佩戴助听器、术前残余听力好的人工耳蜗植入患儿的前语言交流能力得分高于术前未进行康复训练、术前未佩戴助听器、术前残余听力差的人工耳蜗植入患儿(P<0.05);植入年龄≤36个月组与>36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残余听力好、佩戴助听器、进行过正规康复训练的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其前语言交流能力较好,而植入年龄对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语前聋患儿6岁前与6岁后植入人工耳蜗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6岁前与6岁后两个年龄组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听觉言语康复的效果. 方法对31例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术后随访0.5~4年,按手术年龄分成A组(1.0~5.9岁)和B组(6.0~17.9岁),进行术后的听觉和言语识别率的评估. 结果 31例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全部手术成功,全部建立了主观听性反应.A组的纯音听力水平平均为30dBSPL,开放式言语识别率平均为90%.B组的纯音听力水平平均为36dBSPL,开放式言语识别率平均为85%. 结论植入人工耳蜗的语前聋患儿1.0~5.9岁与6.0~17.9岁比较,在术后的言语识别率和语言清晰度两方面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有显著性差异,年龄越小效果越好.因此,为达到满意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人工耳蜗植入的时机最好在6岁之前.  相似文献   

20.
助听器与人工耳蜗的联合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的适用范围已经从全聋患者扩宽到有残余听力的重度聋者,成为重度以及极重度聋患者恢复听力的重要康复手段。对于术后对侧耳仍具有残余听力的患者或者由于人工耳蜗植入电极的限制,使得植入耳的低频残余听力不能得到利用的患者,其残余频率段的言语识别率可能在随后的几年里呈进行性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