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了“肝者,罢极之本”理论与气血的关系。肝之气血是“肝者,罢极之本”的物质基础。肝病时人体活动及活动时耐受和消除疲劳的能力下降,治疗当用“补、柔、养,清、疏、泻”等法,调肝之气血,重建“肝者,罢极之本”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罢极之本”是对肝生理功能的概括,是“木日曲直”的反映.罢,松弛之义;极,拘急之义.“罢极之本”同“生之本”“气之本”“封藏之本”“仓廪之本”一样,是对肝相反相成的整体生理功能的概括,即通过肝的调节作用,人体各脏腑组织在气血运行、功能调节等方面,都维持着弛张有度、无太过也无不及的状态,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3.
肝阳头痛主要是由于肝之阳气、火气亢逆,上冲于头,引动体内气血上行头目,是头目阳气抗逆、火气聚集,痰瘀凝聚所致。其病机归结于上实下虚。上实在头目,为病机之标;下虚在肝、肾,为病机之本。清上导下法治疗肝阳头痛是李敬林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归纳总结而成。通过探讨李敬林教授治疗头痛的临床经验,回顾性分析总结李敬林教授运用清上导下之法治疗肝阳头痛的临床经典病例。临床中通过运用清上导下、调肝之法治疗肝阳头痛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脾胃与免疫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李东垣通过长期的实践从病的本质到现象,从现象到本质,反复论证了这个问题。他指出真气、元气、谷气、阳气……虽然名称不同,其实本质则一,即胃气的衍化。胃气一病就“七神”无依,百脉皆从中变。如果胃气不虚,阳气固密而腠理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因为“正气存内”,“其邪不能独伤人”。说明胃气的重要性。“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正气与肺、脾、肾有密切关系,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是气血营养之原料供应  相似文献   

5.
赖雪莲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1):171-171
病因病机 阳微正虚是发病的根本:历代医家认为“阳微阴弦”是对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冠心病发病的根本原因是年高正虚,阳气不足。在《金匮》称为“阳微”。何处阳气不足,一是指上焦阳气不足,即心肺阳气虚;二是指中、下焦阳气不足,即脾、肾阳气亏虚,尤以肾的阳气不足为主,因肾阳为诸阳之本。以上是说阳气虚的部位。  相似文献   

6.
肝肾同源论     
“肝肾同源”的哲学思想源于《易经》,医学基础 源于《内经》。至明代,李中梓根据前人及自己的临 床经验,在《医宗必读》中提出了“乙癸同源,肾肝同 治”的理论。肝肾同源是指肝肾的结构和功能虽有 差异,但其起源相同,生理病理密切相关。由于肝 藏血,肾藏精,肝血与肾精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 互转化的关系,故亦称之为“精血同源”;同时根据五 行与五脏相互配属的关系,肝属乙木,肾属癸水,水 生木,即肾精滋养肝之阴血,故又称之为“乙癸同 源”。肝肾同源理论是前人理论和临床经验的总结。 随着对中医学理论现代研究的深入,肝肾同源理论 得到了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肝肾阴阳关系密切 “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 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景岳全书》)。 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本,具有滋养肝阴、制约肝阳的作 用;肾阳为人体阳气之基,具有温煦肝阳的作用。肝  相似文献   

7.
辛散补肝的理论源于《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这是《内经》治疗肝病的基本原则之一,于临床立法用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里所谓“辛”,是指药物之味,“欲散”,是指肝之性质。肝之特性,欲散而苦敛,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疏泄条达,则宣畅气血,气血调  相似文献   

8.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历代注家多有不同注释.从阳气升降浮沉之圆运动的角度出发,提出新的见解,认为其内涵为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一样,是持续的有规律的运动,总体表现出与太阳类似的升降浮沉之圆运动状态.只有阳气正常的收敛与潜藏,才能营卫血气调和而养神;只有阳气适时的萌动与升发,才能气血调达而筋肉有力.可见“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表达了阳气变动不居的特点,及其在不同的状态下对人们神与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 通常对“四肢为诸阳之本”的解释,我总觉似有牵强。考“本”字原意是指草木的根,如《国语·晋语一》:“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由此引申为根源、来源等意;而“末”原意指树梢,如《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后引申为末了、末尾等意,“本”“末”原意既明,而“四肢为诸阳之本”一语,却使人费解。究人身阳气之根本当在肾,正如全国高等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学基础》一书所云:“肾阳又叫“元阳”、“真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濡润、滋养的作用。”从临床实践来看,四肢厥冷多由脏腑阳虚或阳气被遏不能外达,四肢失其煦养所致。如肾阳虚衰的四逆汤证,脾阳虚的甘草干姜汤证,水饮停于中焦、阳气被阻、不达四末的茯苓甘草汤证,痰阻胸  相似文献   

10.
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藏精气,主生长、发育与生殖。其中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对脏腑起濡润、滋养的作用,肾阳为人体阳气的根本,对脏腑起着温煦生化的作用。《景岳全书·命门余义》曰:“命门为精血之海,为元气之根……五脏之阴气,非所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这里的命门,实指肾脏。由此可见肾在全身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肾又主人体的  相似文献   

11.
试论调肝治失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调肝治失眠许成群安徽省淮北市中医院(235000)关键词肝;不寐脏腑阴阳协调、气血冲和是人体睡眠正常的基本条件。《类证治裁·不寐论治》曰:“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阳动阴静的规律发生错乱,即可导致不寐的发生。其证型虽有心脾两虚、...  相似文献   

12.
试论肝者罢极之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者罢极之本 ,是肝的重要生理之一 ,正确认识和运用这一理论学说 ,直接关系着辨证论治水平和临床疗效。揭示了目前学术界对其涵义的曲解及其所造成的不良效果 ,指出肝之生化生发气血之功能才是“罢极”的原因所在 ,而非主筋主运动所为。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从肾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之范畴。冠心病的病因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指心、肝、脾、肺、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脏腑亏虚,其根本在于肾虚。心血依赖肾之阴精而补充,肾之阴精亏虚,心阴失于濡养,脉道失润,可致本病。肾又内寄元阳,为一身阳气之源,若肾气亏虚,不能蒸腾,心阳不足,可致心之运血无力,久之致气滞血瘀而发胸痹心痛。故本病肾虚为本,瘀血为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由于瘀血内积心脉,使气血运行受  相似文献   

14.
<正>“肝开窍于目”是中医眼科发展史上最具影响的理论学说,它强调目的生理病理由肝所主,目病从肝论治。但从根本上讲,其视瞻活动由肾所主宰,所谓“眼虽属五脏,而五脏之中肾最为贵”。本文就肾在“肝开窍于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加以探讨。1“肝开窍于目”的渊源和含义“肝开窍于目”源于《素问·金匮真言论》,文曰:“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认为目是肝与外界相通的窍道。东方为阳气升腾之位,阳升而风生;目为人体阳气之会,所谓“清阳出上窍”,同气相求,  相似文献   

15.
<正> 祖国医学对“肾”的功能,极为重视。肾为水肌,内藏真阴、真阳,与机体内外环境密切相关,认为各脏腑的阴均取资于肾阴、各脏腑的阳皆取助于肾阳。肾中的阴阳关系是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的,以保持相对的平衡,方能使机体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所以将肾称为“五脏六腑之本”。肾藏精为先天之本、主二阴、司开阖、为胃之关,直接参与水液的排泄。而肾中之阳气具有“气化”作用,其功能升清降浊,通过三焦将水变成津液,供养人体,并能把无用之水排出体外。则肾中阳气为一身阳气之根、脾阳的运化、  相似文献   

16.
探讨从“罢极之本”论治甲状腺结节的临床意义,为甲状腺结节治疗拓展思路。通过查阅中医古籍和现代文献,搜集部分医家对“罢极之本”理论的学术观点,探讨“罢极之本”理论内涵,从“罢极之本”提炼甲状腺结节的病因病机、临证思路和用药特色,并附一则医案加以验证。从“罢极之本”探析甲状腺结节病机核心在于肝之体用和生理功能失常为先、肝脏维持脏腑生理功能失常为变,最终导致气滞、血瘀、痰凝壅结颈前发病,关键环节在于“罢极之本”职能特性失常,治疗方面特此提出“肝实者宜疏泄、肝虚者宜柔补”总则,通过疏肝解郁、疏肝活血、培土缓肝、柔肝养血、清肝泻火的不同遣方用药思路而达到散结消瘿的目的,所举验案为肝郁气滞、痰凝血瘀之甲状腺结节,以疏肝理气、化痰活血、软坚散结为治则,方选自拟疏肝散结消瘿方治疗,临床获效显著。从“罢极之本”论治甲状腺结节合理可靠,建立甲状腺结节特色辨治体系,可为今后中医药治疗甲状腺结节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病名、病因的探讨一般而言,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可按“伤酒”、“胁痛”、“酒癖”等论治;而酒精性肝硬化则属“酒癖”、“酒臌”等病范畴。早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症并治》中记载的酒疸就类似于西医的酒精性肝病(ALD)。中医学认为,过量饮酒后,酒毒湿热内蕴,肝脾损伤,气血不和,痰浊内生,气血痰湿相互搏结,停于胁下,为本病发病之关键,而素体禀赋不足,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中医辨证及病机演变酒精性脂肪肝:证属肝气郁结。病机演变多为“伤酒”阶段,纵酒首先伤及脾胃,连及肝木,肝脾同病,而致脘胁胀满或痛。此阶段可归纳为酒伤肝脾,聚…  相似文献   

18.
肝气虚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观肝之生理,以阴血为体,以阳气为用,故称体阴而用阳。由此而及肝之病理,则证有虚实,历代医家多从肝之特性而言:在五行属本,在时令应春,春时阳生,阳气多动而升发;其病为升动无制,肝气偏亢,久甚化火,故有“肝无虚证”之说。其实则非,肝血不足,肝阴亏损,临证故为常见,然而肝之虚证既有阴血亏损的“体”不足,亦有阳气不足的“用”衰惫。观近代医籍,对肝气虚这一证型论及甚少;考古医籍,始见于《内经》有零散  相似文献   

19.
肝、胆、脾、胃等相关脏腑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肝脾同居中焦,关系密切,在结构上相互靠近,在生理上息息相关,在病理上紧密勾连。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肝脾建中”理论强调,辨治疑难杂病当从中焦出发,将肝脾作为一个整体,治脾不忘肝,调肝不忘脾,肝脾同治,以期达到中焦如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肾为“先天之本”,真阴真阳藏于此,水火者阴阳之兆也,故有“水火之宅”之称。水火为人生的根本,景岳谓“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正常情况下,肾阴、肾阳处于动态平衡,当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