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肝癌γ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的设计。方法:2008.05~2010.12采用γ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26例原发性小肝癌患者,29个计划靶区体积(Vptv)均≤100 cm3,PTV周边照射总剂量4000 cGy~5400 cGy,分割处方剂量400 cGy~600 cGy,每日治疗,6次/周。分析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结果:PTV均由70%~90%等剂量线包绕,每一计划至多需3个等中心。靶区剂量均匀指数1.06~1.43,没有正常组织受照剂量超过相应的耐受剂量。结论:能设计出优秀的原发性小肝癌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治疗计划所需等中心数少,靶区剂量均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入研究组、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取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常规放射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标、疗效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肺功能一秒峰值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有显著疗效,对患者肺功能等方面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体部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0 概述[1-3] 受治疗头颅肿瘤的启发,自1993年,瑞典Karolinska医院开始将X刀技术用于治疗纵隔、肝、腹膜后转移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听神经瘤的局部控制率及毒副反应。方法我们对65例听神经瘤患者进行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所有这些病人均有患侧听力的进行性下降或肿瘤进行性增大,或两者兼有。肿瘤的最大径在MRI上测量,平均3.2cm(1.8~3.8),接受剂量为2000~2400CGy/5~6次(80%等剂量曲线),所有病人均只有一个等中心。结果随访12~62个月,平均26个月,5年局部控制率为93%,听力保护率为75%,三叉神经功能保护率为92%,无面瘫、脑积水及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能有效的控制肿瘤的生长,听力保留率高,其它毒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胸腹部恶性肿瘤的定位,疗效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方法.方法应用ELKTA体部定位系统和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对肺癌、肝癌进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利用胸腹骨性标记验证重定位精度,每例治疗3~20次,每次剂量3~15GY,2~4次/周,共治疗肺癌43例,肝癌10例.结果经CT定位和重定位验证,重定位精度,在上下轴方向(VERT)6~14mm,平均9mm;左右轴方向(LAT)5~10mm,平均6mm;前后轴方向(AP)5~10mm,平均7mm.53例病人经6~20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肿瘤消失15例,缩小28例,不变5例,局部控制90.6%(48/53),增大5例.结论保证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胸腹部肿瘤定位精度可提高局部控制率,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颅内转移性黑色素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1998年5月至2005年11月间对23例颅内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28个病灶进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男性17例,女性6例,年龄45~80岁,中位年龄61岁.肿瘤最大径0.8~3.8 cm(平均2.5cm),剂量为(5~9)Gy×(3~7)次(80%等刺量曲线)(平均32Gy).结果 治疗后3~12个月评价治疗效果,经3~24个月(平均11.4个月)的随访,28灶黑色素瘤中完全消失为5灶(17.9%),部分消失为20灶(71.4%).临床症状减轻为20例(87.0%),3例无效(13.0%).死亡率为16/23(69.6%).结论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转移性颅内黑色素瘤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病情发展快,预后差,治疗主要采用综合疗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报告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椎体转移瘤的结果,并作临床分析。方法 1997年7月至2000年5月我院采用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8例椎体转移瘤,并进行了随访。肿瘤的临床靶体积(CTV)为7.5-60.5cm^3(平均为28.6cm^3),计划靶体积最小照射量为每次4.96-8.00Gy(平均为5.74Gy),计划靶体积最大照射量为6.25-10.08Gy(平均为7.29Gy),分次进行照射。结果 治疗过程中无一例死亡。患者一般计分标准(KPS),治疗前10-80分(平均50分),治疗后20-100分(平均78分)。在治疗后1-12个月随记期间,观察到87.65%受照射椎体转移瘤得到控制,疼痛得以明显缓解。结论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椎体转移瘤能有效且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相似文献
8.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胸腹部肿瘤技术和质量保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胸腹部恶性肿瘤的定位,疗效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方法。方法 应用ELKTA体部定位系统和三治疗计划系统对肺癌、肺癌进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利用胸腹骨性标记验证重定位精度,每例治疗3-20次,每次剂量3-15GY,2-4次/周,共治疗肺癌43例,肝癌10例。结果 经CT定位和重定位验证,重定位精度,在上下轴方向(VERT)6-14mm,平均9mm,左右轴方向(LAT)5-10mm,平均6mm;前后轴方向(AP)5-10mm,平均7mm。53例病人6-20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肿瘤消失15例,缩小28例,不变5例,局部控制90.6%(48/53),增大5例。结论 保证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胸腹部肿瘤定位精度可提高局部控制率,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定量分析剂量网格分辨率的大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计划剂量分布的影响,指导临床选用合适的剂量网格分辨率用于肺癌SBRT计划设计。 方法:选取10例NSCLC患者,采用容积旋转调强技术,使用0.20 cm的剂量网格分辨率设计SBRT计划,将治疗计划结果再分别用0.40、0.30、0.25、0.15、0.10 cm 的剂量网格分辨率计算最终剂量。比较6种不同剂量网格分辨率下的计划靶区(PTV):D2%、Dmean、D98%、均匀性指数(HI)、适形度指数(CI)和危及器官:全肺、胸壁、食管、心脏、脊髓、主动脉、气管树等的相关剂量学参数的差异。 结果:与0.20 cm剂量网格分辨率组计划相比较,0.40、0.30、0.25、0.15、0.10 cm剂量网格分辨率计算得到的计划的靶区D2%、Dmean、CI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I除0.15 cm剂量网格分辨率组以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危及器官受照剂量方面,与0.20 cm剂量网格分辨率组计划相比较,大于0.20 cm(0.40、0.30、0.25 cm)组计划全肺、胸壁、食管、心脏、脊髓、主动脉、气管树等的相关剂量学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0.20 cm(0.15、0.10 cm)组计划除全肺[V10]、[V20]、[V12.5]和[V13.5]有影响以外(P<0.05),胸壁、食管、心脏、脊髓、主动脉、气管树等的相关剂量学参数差异较小(P>0.05)。 结论:剂量网格分辨率的大小会影响剂量计算的准确性,在NSCLC患者SBRT计划设计时,建议使用0.20 cm或更小的剂量网格分辨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癌,开辟肺癌治疗新途径。方法 27例病人采用CT定位2mm层厚连续扫描并通过图像重建,计算出临床靶体积(CTV),计划靶体积(PTV)及受累器官体积的照射量-体积直方图。应用德国Leibinger的立体定向系统和Varian600c加速器进行治疗。结果 本组27例肺癌病人在接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过程中无一例死亡,患者一般评分标准采用Karmofsky(KPS)标准。术前KPS评分20-80分,平均59分,术后KPS评分20-100分,平均87分,随访患者按实体瘤疗效标准。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17例,无变化(NC)2例,进展(PD)4例,肿瘤控制有效率85%。结论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癌近期疗效良好,且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必将在肺癌的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照射野剂量分布特点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测量目前广泛应用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SRT-X 刀)准直器射野的临床剂量学参数,探索正确的临床使用方法。材料与方法:用组织等效固体水模、仿真人体头模和胶片剂量测量系统测量BrainLAB X刀系统在静态、单靶(中心)旋转、两靶旋转照射时的离轴比、半影、锐度、平坦度等剂量学参数。结论:了解和掌握不同照射技术时,X刀准直器射野剂量学参数的变化是正确使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的一个关键因素,特别是在鼻咽癌的多靶点补量治疗时尤为重要。本文提出了临床使用时的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锥形束CT(CBCT)图像引导下,测量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中肝癌的摆位误差,并讨论摆位误差对靶区PTV和危及器官(OAR)剂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SBRT的肝癌患者13例,每日放射治疗前行CBCT扫描,与计划CT图像进行灰度配准,根据肿瘤靶区及OAR位置获取患者移床参数,在计划系统中计算剂量分布,并分析移床参数对靶区PTV、OAR剂量和均匀性指数(HI)、适形度指数(CI)等一系列剂量学参数的影响。结果:校正后X、Y、Z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47±2.00)、(1.54±4.16)、(0.10±2.77) mm,Y方向上的摆位误差较大。相对于最小位移,最大位移对靶区、HI和CI影响大;对于OAR,与原始计划相比,左肾、小肠最大位移的剂量分布在Dmean、Dmax上具有统计学意义,右肾最小位移的剂量分布在Dmean上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3 mm的摆位误差对靶区剂量的影响比>5 mm的影响小,但对于最小剂量和覆盖率仍然影响显著。应该尽可能减小摆位误差,以实现精确放疗。 相似文献
13.
用于放射治疗的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ID)探测器主要有荧光屏摄像机系统、扫描矩阵电离室系统和有源矩阵平板探测器系统.基于非晶硅的有源矩阵平板探测器EPID,由于其具有使用方便、分辨率高、采集效率高及性能稳定等特点,已成为近年来用于放射治疗的主流探测器系统.EPID最初主要用于放射治疗的患者靶区位置和射野的验证,后逐步用于放疗设备本身的质量控制.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用于放射治疗的剂量验证.相信通过深入了解EPID特性,开发相应的算法及软件后,其用于放疗设备的常规质量保证、实现在线位置验证和剂量验证等将成为一种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靶体积对γ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设计的影响。方法:2008.05~2010.03采用γ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3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共146个靶区,以计划靶区体积(Vptv)大小分成三组:A组41个,Vptv<150cm3;B组77个,150 cm3≤Vptv<300 cm3;C组28个,Vptv≥300 cm3。比较分析各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结果:146个靶区均50%~90%等剂量线覆盖。靶体积越小,覆盖靶区的等剂量线越高;A组等中心数最少,C组最多,B组次之;A组剂量均匀性最好,B、C无明显差别。结论:靶体积大小影响原发性肝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设计,靶体积越小,所需的等中心数更少,靶区均匀性越好,覆盖靶区的等剂量线越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配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患者的耐受性。方法112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Ⅲa或Ⅲb期)患者均行EP方案(DDP 100mg/m2,ivgtt,d1,VP-16 100mg/m2,ivgtt,d1-3,4周为一周期)化疗,同时采用常规全纵隔 原发灶前后两野对穿外照射,肿瘤量达6MV-X DT40-44Gy/20-22次/4-4.4周后,行SRT,剂量为28-35Gy,4--6Gy/次,3次/周。结果112例全部顺利完成治疗计划,肿瘤中位剂量7008cGy(6780 cGy-7350 cGy)近期疗效为肺原发灶完全缓解(CR)占17.8%,部分缓解(PR)占75.0%,总有效率(CR PR)为92.8%。白细胞下降发生率为93.2%,其中3、4级白细胞下降为47.6%;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51.8%和11.3%,均为1、2级。结论由于提高了分割量及总剂量,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常规放疗配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由于减少了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并且缩短了治疗时间,能为绝大多数患者耐受。 相似文献
16.
17.
蔡俊涛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23,(7):822-826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使用图像引导技术从图像中获得患者的位置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放射治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研究介绍了现代SRS设备中包括伽玛刀、射波刀、直线加速器以及Zap-X使用的各种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对各种技术的引导方式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它们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最后展望未来融入不同成像方式的组合成像为个体化的SRS提供更精准的数据信息。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为探究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剂量通过率的特点及敏感性,分析SBRT验证计划γ通过率。方法:选取38例SBRT计划移植到PTW的OCTAVIUS模体,在Verisoft软件中将PTW 1600SRS采集的二维剂量重建为三维剂量,用Matlab分析Verisoft重建出的三维剂量(Dp)与放射治疗计划系统计算的三维剂量(Dt)间的γ通过率,并分析不同阈值及不同剂量区间内的γ通过率,检验γ通过率对不同剂量区间的剂量增加的敏感度。结果:阈值为10%时,3 mm标准下的γ通过率均大于90%;不同标准下的γ通过率的趋势较一致;3%/3 mm标准下,11%~20%区间内的γ通过率最高,所有γ标准下,51%以上剂量区间内(即照射区内)γ通过率均值低于90%,且波动性极大;γ通过率对51%以下剂量区间内(即照射区外)剂量增加敏感度较高。结论:阈值越小,γ通过率越高;低剂量区的γ通过率高于高剂量区,γ通过率对低剂量区剂量增加较敏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接受直线加速器X射线常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简称放疗)(3D-CRT组)与常规适形放疗加γ射线体部立体定向放疗加量治疗(SBRT加量组)之间的疗效差异。方法 40例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46~83岁,中位年龄72岁。3D-CRT组28例,SBRT加量组12例。ⅡA期(T3N0)6例,ⅡB(T1-3N1)5例,Ⅲ(T4N0-1)29例。单纯3D-CRT组计划总剂量46~50 Gy。SBRT加量组的常规适形放疗剂量计划为40 Gy(20次),然后采用SBRT追加加量16Gy(8次)。结果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随访时间3~44个月),全组适形放疗中位肿瘤靶体积(GTV)为75.3 mL(GTV为17.5~191.7 mL),中位CTV为349.7 mL(CTV为114.4~727.9 mL)。SBRT加量CT定位时中位GTV为47.5mL(GTV为11.7~96.9mL)。3D-CRT组中位照射剂量46Gy(照射剂量18~50Gy),SBRT组适形放疗中位照射剂量40 Gy(照射剂量40~46 Gy),γ射线立体定向放疗加量中位照射剂量16 Gy(照射剂量14~20 Gy)。全组中位生存时间8.4个月(生存时间1.4~35.1个月),3D-CRT组与SBRT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8.2个月(生存时间1.4~21.2个月)、17.7个月(生存时间2.9~35.1个月),P〉0.05。两组治疗相关急性和后期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适形放疗加γ射线立体定向放疗加量耐受性好,有提高生存期的趋势。能否真正地提高生存率,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剂量输出、机械性能和辐射性能方面比较两种进口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和3种国产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各项参数指标,对比分析国产医用直线加速器的技术和性能是否达到开展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基本标准。 方法:选取两种开展过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进口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和3种装机量较大的国产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利用电离室和静电计在水模体上测量加速器的剂量输出性能;利用坐标纸、前指针、刻度尺等工具测量加速器机械精度;通过PIPSpro5.3.1和doselab图形分析软件测量加速器辐射性能和到位精度,从而分析固体水和EBT免冲洗胶片记录辐射野。 结果:以AAPM TG-142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YY0832.2-2015为参考,建立一套完整的针对国产电子医用直线加速器的评价标准。检测发现国产加速器输出剂量精度、重复性、线性较高,旋转机架、准直器和治疗床辐射野等中心精度大部分小于1 mm,铅门和多叶准直器平均到位精度小于0.5 mm,两种国产加速器端对端偏差结果小于5%,说明国产加速器基本性能较好。 结论:部分国产加速器从剂量输出和治疗精度方面已达到开展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基本要求,但开展立体定向治疗需要相关放疗单位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相应设备做好加速器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