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李润智  王瑞来 《铁道医学》2000,28(6):396-397
目的 探求实用、安全的食管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方法。方法 对385例食管、贲门癌切除术患者,采用单纯食管-胃吻合术和食管粘膜延长、胃-食管单层宽边吻合术,并进行两种吻合方法的比较。结果 251例采用单纯食管-胃吻合术患者,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4.8%,吻合口狭窄1.6%,死亡2例;134例采用食管粘膜延长、罗-食管单层宽边吻合术者无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结论 延长食管粘膜的食管-胃单层宽边吻合术是一种简单、实用、、安全的吻合方法。  相似文献   

3.
程波  张国强  姚珂 《重庆医学》2000,29(4):339-340
我科自 1989~ 1997年 ,应用上海GF - 1型 2 8号吻合器及CDH2 5圆形吻合器行胸腔内食管胃吻合术 6 84例。1 临床资料6 84例 ,均采用左侧开胸。其中男性 5 38例 ,女性 146例 ;年龄 2 7~ 78岁 ,平均 5 6岁 ;食管癌 5 82例 ,贲门癌 10 2例 ;食管胃弓上吻合 471例 (其中 8例是胃经主动脉弓后吻合 ) ,弓下吻合 2 13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 4例 (其中 3例经保守治疗痊愈 ) ,占 0 5 8% ;吻合口狭窄 17例 ,占 2 4%。手术方法 :左后外侧剖胸切口进胸 ,游离食管 ,切开膈肌游离胃 ;在病灶上缘切开食管前壁 ,放入吻合器头 ,在距病灶上缘5cm处行…  相似文献   

4.
脚内食管胃吻合口瘘是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也是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降低胸内吻合口瘘的发生是胸外科医生研究课题之一。我院从1972年以来,对胸内吻合口瘘8例采用二次开胸手术治疗中,发现常用的开放二层缝合法存在不少缺点。我们从1976年改用开放三层(分层)缝合进行食管胃吻合,胸内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本文结合该组病例分析,初步探讨吻合口瘘的预防问题。临床资料我院从1956年4月~1983年3月共收治食管、贲门癌887例,切除683例。胸内吻合650例,术后并发吻合口瘘18例,发生率为2.8%,占术后各种并发症的第一位。颈部吻合33例未包括在内。  相似文献   

5.
6.
我院自1986年6月以来,对食管贲门痛切除食管胃吻合,连续无选择地作食管胃 Gambee 单层吻合术105例,本文着重对该吻合方法和吻合口瘘的关系等提出一些体会和看法。  相似文献   

7.
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返流性食管炎是食管癌贲门癌手术治疗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如何有效地预防其发生 ,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现将植入套筒式食管胃吻合法治疗食管癌、贲门癌 32 4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我们于 1991~ 1997年采用植入套筒式食管胃吻合法 ,治疗食管癌、贲门癌 32 4例 ,其中男 189例 ,女 135例 ,年龄30~ 75岁 ,平均 5 2岁。食管癌 2 16例 ,包括胸上段 2 7例、胸中段 132例、胸下段 5 7例 ,均采用左开胸 ,其中食管胃弓上吻合 5 7例 ,颈部吻合 15 9例 ;贲门癌 10 8例作胸内食管胃弓下吻合。结果未发生 1例吻…  相似文献   

8.
9.
使用GF-Ⅰ型吻合器,行食管,胃肠吻合1455例次,术中出现吻合失误32例。其中24例再次吻合成功,8例改用手工吻合。术后发生吻合口瘘3例,吻合口狭窄37例,无手术死亡,认为妥善使用机械吻合,方便可靠,并发症少,但不能完全替代手工缝合。  相似文献   

10.
预防吻合口并发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方法:我们对263例食管贲门癌患者行食管胃粘膜吻合口插入”僧帽状”浆肌瓣复盖式吻合术。结果:术后无吻合口瘘。0.5-4年随访,未见有吻合口狭窄及返流性管炎。生活质量调查显示:94.2%的病人能进普食,进食量恢复正常者占87.4%,75.2%的病人体重有所增加,95.4%的病人能从事一般工作的劳动,,约有4.5%的高位吻合病人右侧臣位时有返现象,体位改变后症状可完  相似文献   

11.
为预防吻合口远期狭窄,作者设计了食管-胃浆膜肌层套式吻合术。管腔内前后壁用3-0肠线连续缝合。通过实验与“套叠式”吻合术对比观察,发现肠线吸收快、反应轻,吻合口不易狭窄;吻合口丝线残留、纤维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为导致远期狭窄的主要原因。临床应用180例,同样取得良好结果。术后无吻合口瘘、狭窄及反流发生,其操作技术不难,安全可靠,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贲门癌中第10号染色体丢失的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PTEN)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2例贲门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PTEN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贲门癌中PTEN基因表达率为43.1%。而癌旁正常组织为100%。PTEN基因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相关(P〈0.05)。结论从蛋白水平证明PTEN基因表达缺失或降低与贲门癌的发生发展有关,PTEN蛋白表达的检测可能成为判断贲门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及部分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孔杰  甘从存  邬显琨  程岭 《河北医学》2008,14(8):917-919
目的:探讨贲门癌手术入路的最佳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贲门癌经腹切口,经左胸切口,经胸腹联合切口手术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手术入路分为经腹组和经胸组,比较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清扫淋巴结数,上切缘癌阳性率,吻合口瘘发生率,心肺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的平均清扫淋巴结数,上切缘癌残留率,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心肺并发症少。结论:贲门癌术前需认真分析病情,合理选择手术入路,病情允许者经腹为首选。  相似文献   

14.
对高龄食管贲门癌患者手术指征的选择,不宜把病人年龄、心电图改变、肿癌大小作为绝对指征。决定病人可否手术是病人的“生理年龄”比实际年龄更为重要。凡肿瘤在一年以内,食管钡餐相小于10cm,软组织影不大,无远处淋巴转移,心脏代偿功能较好。在作好术前准备,如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了解各系统情况;矫正低蛋白、贫血、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加强支持疗法,抗感染,且术中仔细操作,加强麻醉处理,心脏监护,确保血压平稳,避免使用对呼吸道剌激性大的药物等,这样均可使患者耐受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预防食管胃吻合口的并发症。方法:作者设计了食管胃部分切除后胃底成形再造术重建消化道,同期经胃切口行幽门扩张治疗食管下段癌、贲门癌。结果:采用该术式治疗食管下段鳞状细胞癌43例,贲门腺癌125例,无手术死亡。手术后近期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返流性食管炎等吻合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有效地预防了食管胃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胃、贲门癌手术疗效,用介入放射学的方法,为20例胃癌、贲门癌患者行术前动脉灌注美蓝染色标记。其方法是经皮股动脉插管,管端送至肿瘤相应供血动脉,注入1%美蓝8~16ml,术中观察到原发灶及区域内淋巴结染色清晰,转移淋巴结染色率占96.4%.因染色标记醒目,病变部位与正常组织界线分明,可为临床医师在手术中验证清扫范围,也为手术廓清提供了依据,从而有利于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孙新  张志勇  公斌  朱斌  李萌 《医学综述》2006,12(9):576-576,F0003
1995年1月~2004年12月间,我院为85例患食管癌、贲门癌的老年人施行手术,在术前、术中、术后采用各种围手术期处理,死亡2例。现将围手术期治疗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变化对贲门癌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了120例贲门癌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因子Ⅷ凝血活性(Ⅷ:C)、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及纤维蛋白原含量(Fbg)变化。结果 贲门癌患者术前血浆ⅧR:Ag、Ⅷ:C及Fbg含量均明显增高(P<0.01),AT-Ⅲ:Ag和AT-Ⅲ:A明显降低(P<0.01),术后各项指标均明显恢复(P<0.05)。随着病期的发展,贲门癌患者血浆ⅧR:Ag、Ⅷ:C及Fbg含量逐渐增高,AT-Ⅲ:Ag和AT-Ⅲ:A逐渐降低。结论 卉门癌患者凝血活性增加,而抗凝血功能降低,测定贲门癌患者凝血功能判断病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56例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过程中应用食管插入胃吻合术进行胸内食管胃吻合。食管插入胃吻合术具有预防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返流性食管炎等优点,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FQ-PCR)技术分析贲门癌组织中增殖诱导配体(APRIL)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方法在APRIL及其受体基因的高保守区设计相应引物和荧光探针,实时检测PCR产物的荧光强度,根据标准品建立的标准曲线,由软件自动计算出待测样本中靶基因mRNA的准确含量,并以靶基因和内参β2MmRNA含量的比值作为评价靶基因表达水平的指标。结果RFQ-PCR检测靶基因mRNA含量的线性范围为109~101pg/ml,批内和批间重复性测定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87%~10.12%和6.86%~12.29%。40例贲门癌组织样本的检测结果显示,贲门癌及癌旁组织中APRIL和B细胞成熟抗原(BCMA)的水平均显著高于远端正常组织(P〈0.01),而穿膜蛋白活化物(TACI)的表达水平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建立RFQ-PCR检测APRIL及其受体mRNA含量的方法,具有较好的检测灵敏度和重复性;而且发现APRIL在贲门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有可能还参与了肿瘤细胞的转移,并主要是通过受体BCMA而不是TACI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