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breast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PB-DLBCL)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例PB-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为49(21~77)岁,均接受化疗,其中17例接受CHOP方案,4例接受EPOCH方案。8例接受化疗序贯放疗,13例接受单纯化疗。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21例患者无痛性肿块为主要表现。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e-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74%和66%。EPOCH方案与CHOP方案之间在复发或进展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3)。行预防性鞘内注射的患者无中枢神经系统复发,未行鞘内注射患者有2例中枢神经系统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2)。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β2微球蛋白(HR=0.431,95%CI为0.432~ 0.967,P=0.044)和放疗(HR=0.495,95%CI为1.073~2.508,P=0.002)与PB-DLBCL的OS均相关。  结论  PB-DLBCL好发于女性,多累及单侧乳腺,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肿块。β2微球蛋白水平为不良的预后因素。化疗联合放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期。鞘内注射对于预防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复发可能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临床表现、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和预后均具有显著的异质性,近年来靶向药物利妥昔单抗联合常规化疗的运用,改善了DLBCL患者的预后.本研究总结在利妥昔单抗使用背景下DLBCL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方法 应用PubMed及万方数据库检索系统,以“利妥昔单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预后因素”作为关键词,检索2007-2016年相关文献,检索到英文文献322篇,中文文献38篇.纳入标准:(1) DLBCL的研究内容;(2)利妥昔单抗时代DLBCL预后影响因素.剔除标准:(1)无原始数据的综述;(2)个例报道;(3)重复内容的文章.根据纳入标准和剔除标准,符合分析文献37篇.结果 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大类型,临床表现、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预后均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利妥昔单抗前时代,常规化疗能使约40%的患者获得长期缓解,近年来靶向CD20药物利妥昔单抗的运用使DLBCL患者的缓解率明显提高,预后显著改善,同时也改变了一些指标在预后评估系统中的地位.结论 重新评估DLBCL预后影响因素,以及建立更为完善的预后评估体系,将有助于更准确的对DLBCL患者行危险度分层,并给与相应治疗,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疗效和生存.  相似文献   

3.
目的:验证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LBCL )患者免疫化疗后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8年1 月至2013年1 月收治的168 例初治DLBCL 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采用NCCN-IPI和国际预后指数(IPI)进行危险度分层和预后评估。结果:全组患者中位年龄58(24~80)岁,男性92例(54.8%),AnnArbor分期Ⅲ~Ⅳ期94例(56.0%),ECOGPS ≥ 2 分19例(11.3%);发病时LDH 水平升高(> 245 U/L)占71.4% 。中位随访42(15~88)个月,3年和5 年生存率(OS)分别为(75.9 ± 3.4)% 、(65.1 ± 5.2)% 。全组患者根据IPI 评分系统,低危组占30.4% ,中低危27.4% ,中高危25.0% ,高危17.3% ;3 年OS分别为91.8% 、76.7% 、67.9% 和47.1% 。根据NCCN-IPI评分,低危组19.0% ,中低危38.1% ,中高危31.5% ,高危11.3% 。3 年OS分别为94.5% 、85.4% 、61.2% 和38.1% 。与IPI 评分相比,NCCN-IPI评分区分高危和低危患者的能力更强(NCCN-IPI:3 年OS:94.5% vs . 38.1% ;IPI:91.8% vs . 47.1%)。 结论:在利妥昔单抗一线治疗中,与IPI 指数相比,NCCN-IPI更好地整合了年龄和LDH 水平两个变量的预后作用,可作为DLBCL 患者强有力的预后分层工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 CHOP 方案治疗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39例2006年1月-2012年6月我院住院确诊为 DLBCL 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 R - CHOP 方案治疗,每3周1疗程,共4-6疗程。结果:39例患者中16例获完全缓解( CR),CR 率为41.0%,12例获部分缓解( PR),PR 率为30.8%,总有效率(CR + PR)为71.8%(28/39),好转(MR)和无变化(NC)各4例(10.3%),疾病进展(PD)3例(7.7%);单因素分析发现,CR 及 PR 率与性别、年龄、ECOG 评分、结外病变数目无关(P ﹥0.05)。但与临床分期、LDH 水平、β2- MG 水平、B 细胞来源( GCB 型、Non - GCB 型)及有无大包块病变有关(均 P ﹤0.05),患者28个月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分别为(54.8±5.2)%和(65.4±5.7)%。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 R - CHOP 方案治疗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近期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微,可作为该病的一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testicular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T-DLBCL)的临床特征、治疗、疗效及预后。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2年04月至2022年04月收治的30例PT-DLBCL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1%、76.8%、66.3%;1、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9.7%、62.6%、62.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IPI评分、LDH水平、Hb水平、综合治疗模式、近期疗效与患者总生存均有关(P<0.05);年龄、IPI评分、Hb水平、综合治疗模式、是否联合利妥昔单抗、近期疗效与患者无进展生存均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联合利妥昔单抗是影响PT-DLBCL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T-DLBCL属罕见的侵袭性结外淋巴瘤,复发率较高,是否联合利妥昔单抗是影响PT-DLBCL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 临床病理特点与利妥昔单抗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DLBCL临床病理特征对疗效的影响.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Bcl-2、survivin及bax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利妥昔单抗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 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初治DLBCL患者,有效率为90.7%,完全缓解(CR)率为69.8%;难治或复发患者的有效率为80.8%,CR率为30.8%.分期晚(P=0.046)、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较高(P=0.024)、难治或复发(P=0.009)以及合并大肿块(P=0.013)的患者疗效明显差.Bcl-2表达阳性者的疗效明显好于阴性者(P=0.04);bax和survivin的表达则与疗效无关(P>0.05).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DLBCL患者,有效率和CR率较高,且患者耐受性良好.但分期较晚、LDH水平较高、难治或复发、合并大肿块以及Bcl-2表达阴性患者的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7.
R—CHOP方案治疗25例初治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R-CHOP)治疗初治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的疗效以及毒副反应.方法 25例初治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DLBCL)接受3~6周期R-CHOP方案治疗,利妥昔单抗375 mg/m2d1,环磷酰胺750 ms/m2d3,阿霉素50mg/m2d3,长春新碱2 mg d3,泼尼松60 mg/m2d3~7,21 d为1周期.结果 完全缓解或不确定的完全缓解17例(68.0%),部分缓解7例(28.0%),进展1例(4.0%),总有效率为96.0%.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未观察到利妥昔单抗输注相关反应.结论 R-CHOP方案治疗初治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具有较高缓解率,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8.
王汉姣  曹爱玲 《现代肿瘤医学》2012,20(11):2376-2378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盐酸吉西他滨和奥沙利铂(R-GEMOX)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利妥昔单抗375mg/m2化疗前1天静脉滴入,吉西他滨1000mg/m2,静脉滴入d1,d8,奥沙利铂130mg/m2,静脉滴入d2,以3周为1个化疗周期,3周期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4例。1例稳定(SD),3例进展(PD)。总缓解率为63.6%。化疗毒副反应主要为轻度的胃肠道反应,少数患者出现轻度的骨髓抑制,如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盐酸吉西他滨和奥沙利铂(R-GEMOX)对复发或难治性进展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大部分患者可以承受其毒性,是一个值得进一步验证的补救性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起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例乳腺DLBC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在18例患者中,17例为女性,中位年龄为57岁,病变主要累及右侧乳腺(11/18,61.1%)。将其分为原发性乳腺DLBCL(PB-DLBCL)和继发性乳腺DLBCL(SB-DLBCL)两大类。11例(57.6%)PB-DLBCL与7例(42.4%)SB-DLBCL相比,其具有Ann Arbor分期多为Ⅰ-Ⅱ期(P<0.01)、B症状少(P=0.013)、相对更高的白细胞计数(P=0.041)、骨髓未累及(P=0.043)、完全缓解(CR)率高(P=0.049)等特点。生存分析发现PB-DLBCL患者5年总生存期(OS)显著长于SB-DLBCL患者(P=0.013)。本研究以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居多,生发中心型(GCB)与non-GCB型之间OS无显著差异(P=0.885)。所有获得CR患者的生存期均显著延长(P=0.008)。结论:乳腺DLBCL多见于中年女性,以右侧乳腺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分子分型多为non-GCB型。与SB-DLBCL患者相比,PB-DLBCL患者具有Ann Arbor分期早、B症状少、相对更高的白细胞计数、骨髓未累及、CR率高等特点,并且生存期显著延长。无论是PB-DLBCL和SB-DLBCL,还是GCB型和non-GCB型,获得CR提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96例临床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多种因素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Kaplan Meier法分析患者治疗后的生存期,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1、2、3和5年生存率Ⅰ、Ⅱ期患者为98.8%、91.5%、87.5%、70.3%;Ⅲ期、Ⅳ期患者为62.1%、55.5%、40.1%、23.8%。结论:年龄、乳酸脱氢酶水平、临床分期、身体状况评分是影响DLBCL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枢神经系统(CNS)侵犯的治疗方法.方法 报道接受利妥昔单抗鞘内注射治疗的2例DLBCL CNS侵犯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中1例达脑脊液完全反应,随访15个月仍无病生存;1例颅内肿块完全消失,目前仍在治疗中.结论 鞘内注射利妥昔单抗治疗DLBCL CNS侵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放疗在早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化疗后达CR患者中的地位。方法 回顾分析2004—2012年本院治疗的376例Ⅰ、Ⅱ期DLBCL患者资料,均接受至少3个周期CHOP和利妥昔单抗+CHOP方案化疗(R-CHOP)后达CR者。R-CHOP组92例,R-CHOP+放疗组79例,CHOP+放疗组98例,CHOP组107例。放疗为累及野照射30~56 Gy。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Cox回归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5年样本量为188例。全组5年DFS、OS分别为80.7%、87.6%,R-CHOP+放疗组和R-CHOP组的分别为94.9%和88.1%(P=0.030)、97.9%和86.0%(P=0.026),CHOP+放疗组和CHOP组的分别为74.2%和71.4%(P=0.623)、87.0%和82.1%(P=0.420)。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指数<500、IPI<2、加用利妥昔单抗是预后有利因素(P=0.034~0.000)。结论 放疗对早期DLBCL可以提高R-CHOP化疗后CR者的DFS和OS。建议DLBCL使用含利妥昔单抗的化疗,R-CHOP化疗后应接受放疗。希望开展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明该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发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Waldeyer’s ring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WR-DLBCL)的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6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23例初治原发韦氏环DLBCL患者,对其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生存情况比较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3、5年生存率,Log 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123例患者中位年龄为56岁(16~80岁),男72例。Ann Arbor分期:Ⅰ期20例,Ⅱ期63例,Ⅲ期23例,Ⅳ期17例。中位随访54月,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4.7%和56.3%,早期(Ⅰ/Ⅱ期)患者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4.2%和69.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质状况、B症状、临床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乳酸脱氢酶(LDH)水平、近期疗效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和近期疗效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原发韦氏环DLBCL多为早期,肿瘤负荷较轻,生存率较高,多数可长期生存。IPI评分和近期疗效是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反应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友谊医院25例MCL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反应及预后因素.结果 25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65岁,男女比例3.4∶1,其中骨髓侵犯15例(60%),Ann Arbor分期Ⅲ期6例(24%),Ⅳ期17例(68%),10例(40%)患者有B症状,5例(20%)患者乳酸脱氢酶(LDH)升高,16例(64%)患者β2-微球蛋白(β 2-MG)升高.17例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者完全缓解率为64.71%、2年总生存(OS)率为69.6%、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45.1%,高于常规化疗者(P<0.005).预后分析显示:母细胞变异型、骨髓侵犯、LDH升高、Ki-67指数、简化的MCL国际预后指数(sMIPI)> 5分.白细胞升高为预后不良因素,而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脾大、年龄、B症状及β2-MG对预后无显著影响.结论 MCL恶性度高,预后差.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明显提高CR率、PFS率及OS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testicular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TDLBCL)的临床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确诊的9例PT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64岁(50~72岁),以右侧睾丸受累为主;Ann Arbor分期以早期为主,其中Ⅰ期6例,Ⅲ期1例,Ⅳ期2例;细胞来源以非生发中心来源为主,非生发中心B细胞来源7例,生发中心B细胞来源2例;肿瘤增殖指数Ki-67偏高,Ki-67中位数为80%.治疗以手术加术后辅助化疗为主,其中单纯手术治疗1例,手术联合CHOP方案为主的化疗8例.获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2例,疾病进展1例.随访时间5~34个月,存活6例,死亡3例.结论 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组罕见的疾病,复发风险高,一线治疗方案推荐患侧睾丸根治性切除术后联合R-CHOP方案化疗,同时对对侧睾丸及受累野进行放疗及预防性甲氨蝶呤鞘内化疗.  相似文献   

16.
杨绍灵  苏鹏  施玲玲 《现代肿瘤医学》2011,19(10):2069-2071
目的:比较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联合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与单用CHOP方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的意愿,49例DLBCL患者分别接受6疗程CHOP方案或CHOP加利妥昔单抗方案化疗,每3周1疗程,共6个疗程。结果:R-CHOP组的CR率高于CHO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6%VS 65.4%,P=0.173)。中位随访时间为35月(4-66月),R-CHOP组及CHOP组的3年OS分别为75.0%±19.6%,54.9%±20.4%,P=0.043;而3年EFS分别为69.7%±20.9%,45.8%±20.6%,P=0.029。R-CHOP组的3年OS及EFS优于CH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别。结论:与单用CHOP方案相比,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明显提高DLBCL患者的EFS及OS,而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联合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与单用CHOP方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的意愿,49例DLBCL患者分别接受6疗程CHOP方案或CHOP加利妥昔单抗方案化疗,每3周1疗程,共6个疗程。结果:R-CHOP组的CR率高于CHO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6%VS 65.4%,P=0.173)。中位随访时间为35月(4-66月),R-CHOP组及CHOP组的3年OS分别为75.0%±19.6%,54.9%±20.4%,P=0.043;而3年EFS分别为69.7%±20.9%,45.8%±20.6%,P=0.029。R-CHOP组的3年OS及EFS优于CH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别。结论:与单用CHOP方案相比,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明显提高DLBCL患者的EFS及OS,而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原发胃肠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与原发结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N-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预后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肿瘤中心2013年6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确诊为PGI-DLBCL 70例和PN-DLBCL 80例,卡方检验比较原发胃肠与结内的DLBCL临床病理特征、治疗特点,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行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PGI-DLBCL较PN-DLBCL分期偏晚,LDH增高多,联合有手术治疗多,放疗相对较少。单因素分析提示,PGI-DLBCL的年龄、LDH、IPI积分这3项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内DLBCL患者组年龄、双表达、LDH、IPI积分、KI67%值、分期这6项是预后的影响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提示PGI-DLBCL的年龄≥60岁、LDH升高是其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IPI≥3分、KI67≥70%是影响结内DLBCL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GI-DLBCL患者应提高早期诊断率,治疗上可根据年龄、LDH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制定综合治疗方案,目标超过结内DLBCL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13例高龄(年龄≥75岁)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均接受了R-CHOP方案为基础的个体化治疗,观察其临床特征、治疗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高龄DLBCL患者的中位年龄82岁(范围:75~89岁);69.2%(9/13)的患者Ann Arbor分期为Ⅲ~Ⅳ期;84.6%(11/13)的患者ECOG评分≥2;46.2%(6/13)的患者存在多处淋巴结外器官受累;8例(61.5%)完成了3个周期以上的化疗,客观缓解率(ORR)为15.4%(2/13)。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23.1%,2年生存率为53.8%。61.5%(8/13)的患者出现了3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30.8%(4/13)的患者出现了3级及以上血小板减少;76.9%(10/13)的患者出现了肺部感染。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改良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高、RCHOP方案不足3个周期及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者生存率低(P<0.05)。结论高龄DLBCL患者往往表现为侵袭性强、不...  相似文献   

20.
关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是国际预后指数IPI,但它仅是一些临床指标的结合,对相当大的一部分患者的预后不能做出准确评估。一些基因及其表达蛋白在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Bel-6、Bcl—2、survivin、p53等分子生物学预后指标对指导DLBCL的预后评估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