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目的 观察重骨颗粒对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患者临床症状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方法 纳入60例KOA患者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重骨颗粒,两组均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疗效性评价量表和中医症状评分的变化,检测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IL-6、IFN-γ、骨代谢生化指标(尿Ca、尿P、BALP、TRACP-5b、IGF-1)、基质金属蛋白酶指标(MMP-1、MMP-13)、血清OPG、RANKL水平及OPG/RANKL比值。结果 两组均无脱落病例,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指标较前均有所改善。治疗后观察组的疗效性评价量表、中医症状评分、CRP、ESR、IL-6、IFN-γ、尿Ca、尿P、TRACP-5b、MMP-1、MMP-13、RANKL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BALP、IGF-1、OP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期间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重骨颗粒可改善KOA患者临...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重骨颗粒(CGG)对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KOA)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 CGG 治疗KOA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名纳入患者随机分为氨基葡萄糖组和重骨颗粒组两组,每组30例。氨基葡萄糖组服用盐酸氨基葡萄糖片(0.75 g bid 口服),而重骨颗粒组则服用重骨颗粒(每日1付,两次分服),持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WOMAC量表评分、Lysholm评分以及血沉(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并且RT-PCR法检测外周血Wnt1、β-catenin、GSK3β mRNA表达量,ELISA法检测IL-6、IL-1β水平。结果 重骨颗粒组临床疗效优于氨基葡萄糖组(P<0.05),治疗后重骨颗粒组的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WOMAC评分,以及Lysholm评分中除使用支撑物方面外均较氨基葡萄糖组改善显著(P<0.05);重骨颗粒组ESR、hs-CRP、IL-6和IL-1β水平的降低程度也显著大于氨基葡萄糖组(P<0.05);重骨颗粒组Wnt1、β-catenin水平的降低程度以及GSK3β水平的升高程度也均大于氨基葡萄糖组(P<0.05)。结论 重骨颗粒可以有效降低肝肾亏虚型KOA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改善膝关节临床症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与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以及抑制促炎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鹿角补骨颗粒对大鼠骨代谢的影响及急性毒性检测,确定临床用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大鼠骨代谢实验:将大鼠随机分为低剂量组、高剂量组、空白组,给予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鹿角补骨颗粒连续灌喂6个月,空白组灌喂蒸馏水6个月,给药结束后测定三组大鼠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type Ⅰ collagen N terminal peptide,PINP)、骨钙素(bone glaprotein,BGP)、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type Ⅰ collagen carboxy-terminal peptide,CTX)含量,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急性毒性实验:采用最大耐受实验法,以116.4 g/kg剂量给予小鼠灌喂鹿角补骨颗粒,连续观察7 d。结果骨代谢结果:鹿角补骨颗粒能够提高大鼠血清PINP、BGP水平,且随灌喂剂量增加呈上升趋势;高剂量组大鼠CTX水平低于低剂量组,均高于空白组。急性毒性实验:动物小鼠活动正常,未见中毒及死亡症状。结论鹿角补骨颗粒能够改善大鼠骨代谢且对实验小鼠无明显急性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7.
自1999年7月-2004年7月,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t tibial osteotomy,HTO)治疗45例膝内侧间隙骨关节炎,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重骨颗粒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及对软骨基质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0月住院或门诊KOA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方案为盐酸氨基葡萄糖0.75 g/次,2次/d;对照组为重骨颗粒每次10 g,每日2次,两组均连续服用12周。每组治疗前后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WOMAC骨关节炎评分、Lequesne指数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来评定两组疾病活动度并检测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IL-17、IL-35水平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血清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蛋白聚糖水平。结果 治疗后各组KOA患者WOMAC评分、VAS评分、Lequesne评分、中医证侯积分等均有明显改善(P<0.01),MMP-13、COMP及IL-17、CRP、ESR水平明显下降(P<0.01);BMP-2、蛋白聚糖及IL-35水平显著上升(P<0.05或P<0.01)。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疾病活动度评分、MMP-13、C...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切口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侧室骨关节炎的效果.方法:2000~2003年,对28例(40膝)膝内侧室骨关节炎患者采用小切口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手术采用胫骨结节外侧约5~6cm纵弧形切口和胫骨结节内侧2cm纵切口,骨膜下充分暴露胫骨结节至关节面间胫骨,根据术前测量的截骨角度在距关节面约2cm处开放楔形截骨,然后将胫骨远端于轻度内旋前移位与近端对合并用胫骨平台外侧支持钢板内固定.结果:随访12~55个月(平均30个月),通过X线片及膝关节功能评定,其优良率为90%.结论:小切口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侧室骨关节炎符合生物力学,可降低胫骨后倾角度减小、髌骨低位、胫骨骨量丢失等问题的发生率,延缓骨关节炎的发展,早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慢性疼痛基因治疗相关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疼痛是组织损伤的生理性预警信号,而慢性疼痛则是一种病理状态。慢性疼痛常与痛觉感知、传递和调制有关的神经系统的改变一中枢或外周敏化有关。中枢敏化时神经元的反应性增加,疼痛甚至可以由非痛觉感觉神经纤维的激活产生;而神经末梢伤害感受器长期暴露在组织损伤或炎性产物(如细胞因子、缓激肽、花生四烯酸等)中将产生外周敏化,导致感受器活化阈值降低。由于慢性疼痛本身涉及到很复杂的中枢调控机制及神经元的结构重塑,目前的治疗手段和药物的疗效均尚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基因治疗可能的有广阔应用潜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股骨髁上外侧开放性楔形截骨治疗外翻性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4月至2015年6月,对21例(23膝)符合纳入标准的外翻性膝骨关节炎患者,采取股骨外髁上开放性楔形截骨后自体髂骨植骨并股骨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男8例(8膝),女13例(15膝),年龄30~54岁,平均41.2岁,所有患者伴有膝关节外侧间室疼痛及外翻畸形,术前通过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测量出胫股角平均为(162.0±2.6)°。通过观察术后骨愈合时间、手术并发症,比较治疗前后膝关节炎进展情况、HSS评分及胫股角等,综合评价该手术方法治疗外翻性膝关节炎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膝关节外翻畸形得到矫正,骨愈合时间(3.9±1.5)个月,未发现明显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HSS膝关节总评分从术前的57.3±3.1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8.6±2.7。胫股角提高到术后的(176.0±1.4)°。结论:股骨髁上开放性楔形截骨解剖入路清晰,术中容易控制截骨量,能够有效矫正膝关节外翻畸形,同时改善膝关节功能,是治疗中青年外翻性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1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采用VAS评分、HSS评分、KS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手术时间30~55(35±9)min,术中出血量17~30(22.6±3.5)ml,住院时间5~12(7.6±0.8)d。VAS评分术前3~9(7.1±2.4)分,术后0~4(1.6±1.4)分;HSS评分术前39~81(51.1±20.4)分,术后53~92(76.2±18.6)分;KSS临床评分术前22~71(46.3±23.7)分,术后51~96(74.8±21.9)分;KSS功能评分术前0~65(47.2±30.1)分,术后40~90(71.9±25.6)分。患者症状与功能均显著改善。结论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操作简单,早期效果明显,创伤小,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13.
膝骨关节炎(KOA)是慢性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其治疗仅限于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抗炎药和物理治疗等,全膝关节置换术是解决关节疼痛的最终选择。因此,对于KOA疼痛的产生机制需进一步了解,以希望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背景:对于内侧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胫骨高位截骨术(HTO)是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HTO主要分为双平面截骨和单平面截骨,其中改良单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术(DTT-HTO)的临床研究尚少。目的:分析DTT-HTO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对其影像学、功能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早期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行DTT-HTO的52例(52膝)内翻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中撑开高度、术后纠正角度,随访取板时间、丢失角度、截骨面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7 d、术后6个月、术后1年及之后每年进行随访,拍摄双下肢全长X线片评估髋膝踝角(HKA)、下肢负重力线百分比(WBL%)、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股骨远端外侧机械角(mLDFA);膝关节侧位X线片评估胫骨后倾角(PTS)、ISI指数;采用HSS评分、WOMAC指数、膝关节ROM和VAS评分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疼痛缓解情况。结果:术中平均撑开高度为(11.4±3.4)mm,平均纠正角度为10.4°±5.1°。52例(52膝)全部获得24~38个月随访,平均(30.4±4.2)个月,术后7 d至末次随访的HKA、MPTA、WBL%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至末次随访的mLDFA、PTS、ISI指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至末次随访的HSS评分、WOMAC评分、VAS评分及膝关节RO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各时间点的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的平均丢失角度分别为0.3°,0.7°,0.9°,1.1°。术后外侧合页骨折1例,切口皮下积液1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出现内植物感染1例。术后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的截骨间隙均正常愈合,无一例出现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结论:DTT-HTO能够较为精确地矫正内翻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胫骨畸形,术后接骨板稳定性较好,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较少,短期获得比较满意的临床随访结果,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5.
内侧撑开和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翻骨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两种胫骨高位截骨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结果.方法 膝内翻骨关节炎患者68例,其中37例采用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术(closed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CWO),31例采用内侧撑开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O).术后摄X线片测量胫骨平台后倾角、髌骨高度、胫骨股骨角、内侧胫股关节间隙宽度,并行HSS和Lysholm功能评分.结果 患者均随访24个月以上.术前、术后两组HSS和Lysholm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CWO组术前胫骨平台后倾角8.57°±1.63°、术后5.03°±1.24°,OWO组术前8.71°±1.66°、术后10.10°±1.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CWO组术前Insall-Salvati指数0.880±0.053、术后0.820±0.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WO组术前0.892±0.043、术后0.897±0.0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WO组术前Blackburne-Peel指数0.804±0.040、术后0.801±0.3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WO组术前0.815±0.039、术后0.766±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术后CWO组外翻8.06°±2.75°,OWO组外翻8.65°±1.46°.结论 膝内翻骨关节炎的内侧撑开和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术有相似的手术效果,内侧撑开截骨术截骨角度更加准确.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术后可出现胫骨后倾减小和髌韧带短缩,内侧撑开截骨术后易出现胫骨后倾增加和髌骨至关节线距离减小.  相似文献   

16.
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侧室骨关节炎的长期随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侧室骨关节炎的远期治疗效果。方法随访了1985~1996年12年间在德国基尔大学骨科医院行胫骨高位截骨术的194例(215膝)膝内侧室骨关节炎的患者。结果有161膝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5年(1.5~12年)。手术后2年内的优良率为97.3%,5年内的优良率为93.6%,手术后5年以上的优良率为78.2%。12膝发生手术并发症(5.6%),主要为感染(1例深部感染,5例浅表感染),骨不连或骨延迟愈合5例,腓总神经损伤1例。手术后有19膝(11.8%)因治疗效果的下降须再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以全膝置换为失败标准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2年98.7%,5年95.0%及10年为84.1%。结论胫骨高位截骨术是治疗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的一种有效手段,术中下肢力线的适当过度纠正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远期疗效呈下降趋势.有一部分患者须再次行伞膝关节詈换手术。  相似文献   

17.
陈鸣  季峰 《临床骨科杂志》2021,24(2):274-277
目的探讨胫骨高位双平面截骨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胫骨高位双平面截骨术治疗37例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测量手术前后膝关节站立负重位X线片胫股解剖角、髋—膝—踝角,记录手术前后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KOOS评分、KSS评分和疼痛VAS评分。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未出现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腓总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截骨处愈合良好,患者膝内翻畸形情况均得到矫正。3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30(18.6±7.0)个月。胫股解剖角、髋—膝—踝角、KOOS评分、KSS评分、VAS评分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胫骨高位双平面截骨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能够纠正下肢异常力线,缓解或者消除膝关节疼痛症状,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术(HTO)治疗膝骨关节炎合并半月板损伤的疗效。方法 采用HTO治疗6例膝骨关节炎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采用疼痛VAS评分、Lysholm评分、HSS评分、Tegner评分及健康状况SF-36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9~33(29.00±5.09)个月。手术时间150~230(181.17±35.01)min,术中出血量100~150(133.33±25.82)ml,术后引流量160~210(175.00±18.71)ml,住院时间9~14(12.17±1.83)d。术后12周胫骨截骨处均基本愈合。疼痛VAS评分、Lysholm评分、HSS评分、Tegner评分及健康状况SF-36评分中各维度评分:术后3、6、12个月均明显优于术前(P<0.01);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TO治疗膝骨关节炎合并半月板损伤,能有效改善下肢力线,缓解膝关节疼痛,同时能获得较好的下肢力线矫正维持效果,截骨处愈合良好,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对近年膝关节周围截骨术治疗膝外翻性骨关节炎的手术方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膝外翻性骨关节炎截骨手术治疗相关文献,对膝关节周围截骨术不同手术方式的优缺点、疗效进行总结。结果对于有症状且年轻、活动度大的膝外翻性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周围截骨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选择。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手术方式有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股骨远端外侧张开楔形截骨术、胫骨近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胫骨近端外侧张开楔形截骨术。不同截骨手术方式的适应证和优缺点不同,选择正确的截骨手术方式对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至关重要。结论膝关节周围截骨术治疗膝外翻性骨关节炎有多种手术方式,为获得良好预后、提高生存率、减少并发症发生,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制定最合理的手术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