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血源性乙肝疫苗接种7年后的抽查,深入了解血源性疫苗的远期免疫效果,藉以评价血源性疫苗在阻断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血源性乙肝疫苗对肝癌高发区632例血清乙肝二对半标志物HBVDNA,并进行AFP及肝功能检测。结果 HBsAg阳性率为6.0%(18/300),其中仅有44.4%(8/18)应用PCR方法检测到HBVDNA,HBVDNA阳性仅占全部抽检对象的2.7%(8/300)。抗-  相似文献   

2.
血源性乙肝疫苗能有效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已被大量研究证实。但是,由于血源供应紧张和血液传播疾病增多等原因,使血源性乙肝疫苗正逐渐被基因重组疫苗所替代。国外许多报道认为,乙肝基因重组疫苗与血源性疫苗在安全性和免疫源性等方面没有显著的区别。而我国乙肝基因重组疫苗生产历史较短,对其免疫效果报道不多。为了解国产乙肝基因重组疫苗的免疫效果,我们把HBsAg阴性母亲所生70名新生儿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按0、1、2月和0、1、6月免疫程序接种乙肝基因重组疫苗,观察其免疫效果,现将3年来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精神病专科医院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及特点,以制定正确有效防护措施。方法:根据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各科室上报登记的“医务人员意外职业暴露卡”,对职业暴露人员的职业、工龄、操作环节、暴露源分布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人员主要是护士,占85.42%;(2)发生职业暴露工作年龄以1~5年所占比例大;(3)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主要以HbsAg为主;(4)发生职业暴露的48例医务人员中有25例针刺伤,占52.08%,18例抓咬伤,占37.50%,黏膜接触5例,占10.42%。结论:针刺伤和抓咬伤是精神病医院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重要原因。制定内部安全防护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加强新上岗职工职业防护培训,特别是护理人员,另外根据专科医院特点加强职业安全培训、规范操作行为、加强职业暴露后的监控管理等,是减少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关键,也是有效预防血源性暴露后感染发生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4.
母婴传播是传播乙型肝炎的一种特殊途径,传播率高达20~70%。目前我国生产的血源性疫苗及基因工程疫苗在预防乙肝母婴传播方面确实有积极效果。但我们在实践中感到乙肝疫苗的使用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疫苗注射后的应答率及保护率都达不到预期效果,现就此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5.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于1981年11月正式批准生产乙型肝炎血源性疫苗,并且在1982年6月开始出售,这是美国第一次直接用人血制成的第一代疫苗.由于各种原因,如HBsAg阳性血浆来源困难,价钱昂贵等,使血源性疫苗的生产受到限制.因此,近年来正在通过各种途径致力于寻找纯度更大,来源容易而又价廉物美的疫苗,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下面就近年来有关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及应用情况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6.
我国属于乙型肝炎高发地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占总人口的10%左右。1985年我国成功研制了血源性乙肝疫苗,多年来对预防乙型肝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血源性乙肝疫苗采用的是血浆为原料,使用血清分离技术制造,而血浆的供给受到限制,且有时亦难以保证血源的质量。 近几年研制成功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将乙肝病毒的DNA基因与酵母菌整合,经纯化、灭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建国 《广西医学》1998,20(2):243-246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传染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对乙型肝炎最有效的预防途径是对易感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1985年以前,世界各国使用的乙肝疫苗均为血源性疫苗。1986年酵母重组的乙肝疫苗获批准正式使用“‘,这种通过DNA重组技术制备的乙肝疫苗,不仅为控制和消除乙型肝炎在世界范围内的感染流行提供了新武器,而且避免了血源性疫苗可能传播疾病(如艾滋病)危险,解决了人类血浆供应的限制,可以大规模地生产,,降低了乙肝疫苗生产的成本。现将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研究近况综述如下。1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的种类1.1国外使用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及其防护情况,探讨减少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措施。方法:选择24名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人群分布、发生环节、暴露源以及暴露后处理情况等。结果: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人群以医生为主(70.83%),年龄<40岁、工龄<3年和≥ 9年以及初级职称血源性职业暴露较多,分别占79.17%、37.50%、33.33%、54.17%。暴露部位以手为主,占91.67%,左手暴露部位拇指和中指较多,右手主要为示指。血源性职业暴露最主要的方式为锐器伤,占91.67%,手术中分合、传递、操作器械和手术缝针是主要环节,分别占45.83%和37.50%。暴露源病原体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占83.33%。暴露后所有人员均立即作了局部处理,局部处理正确率为83.33%;暴露后18人(75.00%)接受预防用药处理,最主要的方式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疫苗,其次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治疗。结论:明确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主要环节和锐器物,通过规范操作流程、必要防护用品以及暴露后正确处理可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和暴露后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张宏 《吉林医学》2008,29(24):2442-2442
临床护士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最高危职业群体。医院内护士是污染危险最高的,占60%,血液及血液制品是最危险的体液,占68%,而手是身体中最易受污染的部位,占25%。锐器损伤后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远大于其他途径,有些疾病一次锐器损伤就可以传播,而一次污染锐器损伤引起丙型肝炎及艾滋病为5%-10%及0.3%~0.6%。  相似文献   

10.
答:乙型肝炎(HB)疫苗用于临床是近10年来医学上的一大成就,对于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尤其是阻断HBV的母婴传播有显著效果,但需合理使用方能达到预期目的.HB疫苗属于主动免疫,无论是血源性疫苗还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疫苗(简称乙肝疫苗)于1981年11月批准使用,该疫苗的问世对于控制乙肝病毒感染是一项重大突破。乙肝疫苗是利用健康 HBsAg携带者血清为原料超速离心纯化后,用尿素、胃蛋白酶和甲醛3次加工灭活,加氢氧化铝为佐剂制成,分装为每剂含 HBsAg 蛋白10μg/ml 及20μg/ml 两种。1000ml 血清大约能加工制成200剂乙肝疫苗,使疫苗的生产最受到限制。因此,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乙肝疫苗推广应用之前,合理使用血源性乙肝疫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武鸣县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的发生特征,评价疫苗的安全性,改善预防接种服务质量。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武鸣县发生的AEFI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武呜县在2008—2012年共报告AEFI病例76例,累计发生率为6.61/10万,男性多于女性,〈1岁儿童占47.36%。AEFI报告发生率居前3位的疫苗是两个不同公司生产的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和卡介苗,其中一般反应占38.16%、异常反应占47.37%、心因性反应占3.95%。治愈病例占90.79%,好转病例占9.21%。AEFI监测系统及时报告率97.37%,个案报告完整率100.00%。结论疫苗自身安全性良好,全县AEFI疫情上报及时、完整,监测体系走上正轨,今后应继续加强预防接种人员在发生AEFI后合理解释、规范处置等方面的培训,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3.
王景  李晓玲  张莹 《中国热带医学》2013,13(8):1020-1022
目的 分析珠池医院2010~2012年疑似预防接种反应(AEFI)发生特征,了解预防接种安全性,为提高预防接种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收集的AEFI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珠池医院2010~2012年共报告AEFI为273例,发生率为70.47/10万,3年分别为132例(110.20/10万),67例(55.24/10万),74例(50.58/10万),一般反应有246例占90.11%,偶合反应24例,占8.79%,异常反应3例,占1.10%,无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一类疫苗发生AEFI为205例,发生率为71.52/10万,以百白破、白破二联、含麻疹类疫苗、A群流脑疫苗、乙脑疫苗为主,二类疫苗发生AEFI为68例,发生率为67.51/10万,以甲型流感(裂解)疫苗、流感疫苗、口服轮状病毒疫苗、水痘疫苗、狂犬疫苗、23价肺炎疫苗为主.2010年、2011年一类疫苗之间、二类疫苗之间AEFI发生率差别均有显著性. 结论 认真做好接种前告知、接种规范培训、接种后观察工作,同时开展AEFI诊断、处理、调查培训,可以有效减少AEFI和接种事故的发生,同时能提高AEFI监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陈继君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4):136-136
麻疹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出疹性呼吸系统传染病。普种疫苗前流行间隔与人口密度有关,易感人群积累至一定人口比即可发生流行,城市1—3年1次,农村2—6年1次。普种疫苗后这种流行间歇规律不明显,流行间歇延长,发病年龄后移。普种疫苗前发病者98%为10岁以下儿童,尤以0~4岁为多,占80%左右,普种疫苗后1992~1993年广西某地流行0—4岁仅占18.0%,5岁以上儿童与青少年占80%以上。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血源性疫苗和基因重组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对500例HBsAg阴性的人群分为两组,分别注射乙型肝炎血源性疫苗和基因重组疫苗。用ELISA法检测HBsAb和HbsAg。结果:两组的免疫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b阳转率与年龄有关,HBsAb的阳转率为71.6%;10~19岁年龄组的HBsAb阳转率最高,50岁以上者阳转率最低。结论:所使用的两种疫苗对人具有良好的免疫性,阳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6.
668例接种基因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的“乙肝”大国,现有HBsAg携带者1.2亿。用于预防乙型肝炎传播的血源性乙肝疫苗早已广泛应用于乙肝的预防接种,且免疫效果已得到充分肯定,注射三针后HBsAb阳转率一般为70%。80%。但因其要用人血清制备,其来源受到很大限制且存在生物制品安全问题,正逐渐被基因工程疫苗所取代。鉴于基因工程疫苗的实际应用效果的报道很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发生血源性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本医院200例不同科室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护士的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所在科室等基本情况以及护士血源性感染的途径、不同科室血源性感染的构成情况和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等。结果护士发生血源性感染最常见的因素为针刺伤,发生200例次,占83_3%。其中乙型肝炎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是最易感染的病毒。32例护士中由此种原因引起的为28例,占87.5%。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普遍较为淡薄。结论血源性感染是影响护士工作、生活的重要危险因素,医院相关部门应通过一系列有效干预措施最大程度地保护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18.
国产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应用近况百色地区医学情报所宋卓孙当今全球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持续携带者最少有2.8亿,其中1.5亿在中国。中国和东南亚同属乙型肝炎(HB)高发区。我国通过70万人群抽样调查,人群HBV感染率为45%~60%,携带率为7%~1...  相似文献   

19.
常熟市2008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常熟市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客观评价疫苗免疫的安全性,以制定科学免疫策略。方法对常熟市2008年发生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进行分析。结果2008年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258例中一般反应201例,占84.45%;异常反应35例,占14.71%;偶合症2例,占0.84%。报告发生反应的疫苗品种共15种,各种疫苗总AEFI发生率为71.09/10万,全细胞百白破、无细胞百白破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率最高,分别为546.45/10万和333.66/10万。结论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加强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增加人员配备和强化预防接种规范操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56名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情况,为完善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接触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卫医发[2004]108号)、《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GBZ/T 213-2008),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登记表。然后分析2004~2011年期间因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登记在册的256名医务人员的年龄、职业、接触方式等情况。结果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接触的256名医务人员的年龄段分布:≤29岁159例,占62.11%,30~39岁71例,占27.73%,≥40岁26例。不同年龄段间(针刺伤、血液体液污染、利器割伤、病人咬伤)构成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中,针刺伤是最主要的接触方式,其次是血液体液污染。职业:医生53例,占20.70%,护士151例,占58.98%,实习生40例,占15.63%,其他12例,占4.69%。不同职业的接触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职业中以针刺伤为主要的接触方式。接触源以HBsAg阳性病原体排第一位,占28.13%。结论应加强职业防护意识教育,改善防护设备,强化标准预防,在医务人员中推广疫苗的接种,降低职业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