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哮喘和慢阻肺重叠综合症(ACOS)患者中血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临床变化情况。方法选取ACOS患者(ACOS组)40例,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单纯慢阻肺阻)4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体检组)40例,测定各组血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ACOS组患者血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分别为(3.93±3.96)μg/ml、(6.26±2.24)g/L,明显高于单纯慢阻肺组的(2.25±0.94)μg/ml、(5.42±0.95)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COS组和单纯慢阻肺组患者的血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均高于健康体检者,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COS患者较单纯慢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存在更明显的血栓前状态,血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可以评估ACOS患者发生血栓性疾病的危险性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D-二聚体测定联合临床评分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以经过CT肺动脉造影确诊的急性肺栓塞(APE)患者为观察组(74例),以排除APE的患者为对照组(74例),两组患者均行D-二聚体测定及临床评分(改良Geneva评分)。结果观察组中,23例大面积APE患者经积极治疗后,21例痊愈,死亡2例,病死率为8.69%;51例非大面积APE的患者全部治愈,无一例死亡。74例APE患者的Geneva评分:0~3分4例(5.40%);4~10分50例(67.57%);≥11分20例(27.03%)。观察组的Geneva评分和血浆D-二聚体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D-二聚体测定联合改良Geneva评分对APE疑似患者的确诊有极大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以胸痛为主要表现于急诊就诊的病人采用CT肺动脉成像(CTPA)结合D-二聚体检测肺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1日—2017年6月30日于急诊以胸痛就诊并行CTPA检查的病人155例,其中男83例,女72例,年龄13~84岁,平均(55±16)岁。分析和记录肺栓塞的有无及其发生率,分析无肺栓塞病人伴发的有临床诊疗意义的病变。记录纳入病人的D-二聚体值。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分析D-二聚体阳性组和阴性组CTPA上肺栓塞的检出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D-二聚体异常组CTPA上肺栓塞病人和非肺栓塞病人的D-二聚体值。以CTPA诊断为参考标准,评估D-二聚体在诊断肺栓塞中的价值。结果155例病人中,50例(32.3%)病人经CTPA诊断为肺栓塞,105例(67.7%)病人无肺栓塞。152例病人进行了D-二聚体测量。按照常规D-二聚体参考值0.5 mg/d L为阳性阈值,其中二聚体值阳性128例,阴性24例。24例D-二聚体值阴性者CTPA上均无肺栓塞(0/24),CTPA上有肺栓塞的50例病人(50/128,39.1%)的D-二聚体值为阳性,78例D-二聚体阳性者的CTPA上无肺栓塞,2组肺栓塞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0.001)。D-二聚体值阳性组中,50例病人于CTPA上诊断为肺栓塞,78例CTPA上无肺栓塞,两者的平均D-二聚体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11±5.59)mg/d L和(5.26±6.67)mg/d L,t=0.741,P=0.460]。以CTPA检测结果为参考,D-二聚体诊断肺栓塞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23.5%、39.1%、100%。结论本研究提示结合D-二聚体的测定推荐CTPA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肺栓塞检测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4.
螺旋CT诊断急性肺栓塞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诊断急性肺栓塞的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肺栓塞108例患者行胸部扫描和肺动脉造影,同时检测患者血浆D-二聚体。结果:108例螺旋CT胸部扫描和肺动脉造影中,肺动脉栓塞53例,其中右肺动脉栓塞11例、左肺动脉栓塞6例和双侧36例,合并胸水10例、心包积液3例和肺梗死5例。血浆D-二聚体低于250μg/L的6例。排除肺栓塞并检出和诊断为其他疾病55例,其中包括心功能不全致间质性肺水肿、胸水10例,肺炎5例,肺结核5例,胸水、心脏增大3例,肺癌1例,纵隔淋巴结肿大2例,胸水、胰腺炎1例,降主动脉附壁血栓1例,肺间质纤维化1例。结论:螺旋CT肺动脉造影能早诊断和排除肺栓塞,造影前必须行CT平扫,以便检出和诊断胸部其他病变,螺旋CT可作为肺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有研究表明,D-二聚体(D—dimer,DD)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与脑梗死等血栓形成性疾病关系密切。因此,监测血浆DD含量对于防治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检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DD含量,并与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相比较,探讨其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西宁地区D-二聚体检测,探讨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意义。方法:对西宁地区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D-二聚体进行分析。结果:D-二聚体水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患者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D-二聚体明显下降(P〈0.01)。结论:西宁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D-二聚体水平的监测,在疾病的治疗,改善患者临床预后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西宁地区(海拔2260m)正常孕产妇血浆D-二聚体的医学参考值范围,了解西宁地区和平原地区孕产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产科健康晚期待产孕妇(〉37周)720例,产后第一天产妇368例,体检科健康非孕妇180例作为对照组。将健康晚期待产孕妇、产妇及健康非孕妇按不同年龄分组,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确定相应的医学参考值范围。结果: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孕妇组、产妇组及对照组间一致性较差,应制定不同的医学参考值范围。孕妇组(〉37周)、产妇组(产后第一天)及健康对照组的血浆D-二聚体医学参考值范围分别为≤5.36mg/L、≤7.30mg/L、≤0.94mg/L。结论:本研究初步确定,西宁地区孕产妇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值普遍高于正常人群,所以建立不同的医学参考值,可提高D-二聚体检测在西宁地区孕产妇人群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医生在诊治相关疾病时提供有效的依据,避免可能潜在的医疗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临产孕妇95例和健康非孕妇20例,检测血浆D-二聚体进行比较分析。结果:95例临产孕妇血浆D-二聚体较健康非孕妇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临产孕妇进行D-二聚体检测,有利于DIC早期诊断和防治,对降低临产孕妇DI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甘露糖凝集素(mannose-binding lectin,MBL)的含量在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80例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中甘露糖凝集素的含量。结果与结论80例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患者血浆甘露糖凝集素含量的平均值为(1036.13±143.20)μg/L;健康对照组平均值为(2183.25±862.78)μg/L。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患者血清MBL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MBL含量降低与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相关,检测血清MBL水平可作为诊断该疾病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肺通气血流灌注比值(V/Q)显像和螺旋CT肺动脉造影(SCTPA)以及血浆D-二聚体(dimer)检测对肺栓塞(PE)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可疑肺栓塞的患者,行V/Q显像、SCTPA检查和血浆D-二聚体测定以及相关检查,以最终临床诊断为依据,分别评价V/Q显像、SCTPA和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PE的诊断价值。结果 278例高度怀疑PE患者经上述检查确诊PE患者151例,V/Q显像、SCTPA检查和血浆D-二聚体测定诊断PE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6%(132/141)、96.0%(120/125)、96.4%(132/137)、93.0%(120/129);95.8%(137/143)、96.9%(124/128)、97.2%(137/141)、95.4%(124/130);99.3%(140/141)、43.1%(59/137)、64.2%(140/218)、98.3%(59/60)。结论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价值主要用于排除PE。对PE患者的检查应力求全面,V/Q显像、SCTPA检查均有其优点和不足,只有全面掌握各项检查的特点,才能对该项检查对疾病的诊断价值做出正确评价,从而正确运用这一诊断方法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万维佳  胡道予  林晨  肖明  张进华   《放射学实践》2012,27(9):960-962
目的:评价预注射双点监测法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CTPA)和肺静脉成像(CTPV)的成像技术及图片质量。方法:应用MSCT对30例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行CTPA及CTPV检查。对比剂剂量为20ml(370mg I/ml),所有患者均采用预实验时间-密度曲线法,监测平面定于支气管隆突水平。CTPA及CTPV的兴趣区(ROI)分别选在肺动脉主干及相应层面肺静脉内,分别获得肺动脉及肺静脉时间-密度曲线,以对比剂注射开始到增强峰值的时间为延迟时间。采用盲法对CTPA及CTPV图像中同级别肺动静脉CT值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例患者均同时获得肺动脉及肺静脉的时间-密度曲线。肺动脉对比剂达峰值时间为(10.2±1.8)s,肺静脉对比剂达峰值时间为(14.7±2.3)s。所有图像均能清晰显示肺动静脉1~4级血管。CTPA及CTPV图像中1~4级动静脉血管CT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注射双点监测法可同时完成CTPA及CTPV肺动静脉各级分支成像,并且达到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2.
64层CT肺动脉与主动脉增强扫描TDC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肺动脉与主动脉强化峰值和峰值时间的不同,分析肺动脉强化的特点,为优化多层螺旋Cr肺动脉成像提供理论基础。方法:50例行胸部cr增强检查的患者,以4ml/s的速率注入80ml对比剂(300mgI/m1),行肺动脉干层面连续动态扫描,分别绘制肺动脉与胸主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并计算二者的强化峰值、峰值时间、峰值时间差以及肺动脉强化CT值大于200HU起始时间(Tb200)和持续时间(T200)。结果:同层面肺动脉的强化峰值时间明显早于胸主动脉,肺动脉的强化峰值明显高于主动脉;肺动脉与胸主动脉峰值时间差为(8.2±3.1)s;肺动脉的Tb200和T200分别为(8.8±1.6)s和(19.95±4.65)s。结论:同层面肺动脉与胸主动脉的强化峰值和峰值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别,肺动脉强化较胸主动脉强化峰值高并且时间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CT阻塞指数(CTOI)与缺氧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24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栓塞组)的CT肺动脉造影(CTP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肺动脉CTOI与血氧饱和度(SO2)的相关性;以30例无栓塞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了解栓塞患者及无栓塞患者的SO2是否有差异;以SO2值94%为标准,将肺动脉栓塞患者分为缺氧组(<94%)和非缺氧组(≥94%),了解引起缺氧的肺动脉栓塞程度。结果:肺动脉栓塞组和对照组的SO2分别为:(89.96±7.68)%和(97.53±5.26)%,肺动脉栓塞组的SO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TOI与SO2之间呈明显负相关(r=0.45,P=0.03),随着CTOI的增加,SO2降低越明显;肺动脉栓塞患者中,非缺氧组CTOI值的95%可信区间为0%~49.20%,缺氧组CTOI值的95%可信区间为39.88%~100%,CTOI值为40%~50%时,患者处于氧供不足的临界状态。结论: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CTOI与缺氧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SO2值低于94%时,提示肺动脉栓塞超过约50%。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经皮血管内介入治疗肺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21例临床疑诊病例,经多层螺旋CT或心脏彩超诊断为大面积或次大面积肺栓塞后,立即接受经皮肺动脉内导管碎栓及溶栓治疗。观察肺循环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18例同时合并有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溶栓治疗后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结果:20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例改善不明显。治疗前平均肺动脉压(36±5)mmHg、动脉血氧分压(32±6)mmHg,溶栓治疗后分别为(20±3)mmHg、(66±4)mmHg,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大面积或次大面积肺栓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血清肌钙蛋白T(cardiactroponinTTnT)对烧伤后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免法测定157例烧伤患者血清TnT水平并与患者伤后血清心肌酶水平比较。结果:TnT在重度烧伤组为(0.58±0.18)ng/ml阳性率为56%,电烧伤组为(0.71±0.45)ng/ml阳性率为50%,中度烧伤组为(0.08±0.06)ng/ml,阳性率为13%,表明烧伤后血清TnT升高水平及阳性率与烧伤面积有关。而心肌酶谱并非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指标,在骨骼肌等其它脏器损伤时也出现增高。结论:血清TnT测定对于烧伤后心肌损伤诊断的特异性明显优于心肌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比剂剂量对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疑肺动脉栓塞患者行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扫描,30例使用低剂量(0.7ml/kg)对比剂,30例使用常规剂量对比剂(1.5ml/kg),注射速率均为4.5ml/s.扫描后同时获得肺动脉CTA及肺灌注图像.测量左、右叶肺动脉干及各肺叶动脉增强后的CT值,对比分析两组间增强后的CT值.判断肺灌注图像质量并分级,比较两组的肺灌注图像质量差异.结果: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左、右叶肺动脉干及各肺叶动脉增强后的CT值无明显差异(P>0.05).肺段及亚段肺动脉图像清晰显示.低剂量组肺灌注图像大部分信号均匀(26/30),常规剂量组肺灌注图像大部分信号均匀(24/30).常规剂量组上腔静脉、右心房高密度对比剂所致灌注伪影明显多于低剂量组(48:10).结论:低剂量与常规剂量双能量肺灌注成像的肺动脉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降低对比剂剂量可以减少双能量肺灌注图像的伪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排CT肺动脉造影(MSCTPA)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合并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并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进行16排CT肺动脉血管造影扫描,图像采用扫描层厚1mm,重建间隔为0.8mm,注射速率采用4.0mL/s获得容积数据进行MIP及VR重建。结果:4例均能显示部位,肺动脉及其分支均有单支或多支栓塞,3例有胸腔积液,1例有肺梗塞,1例有心包积液。结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是高原地区肺动脉栓塞的重要原因之一,MSCTPA是明确诊断高原地区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研究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检查技术和图像后处理方法,以期提高基层医院对急性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收集临床高度怀疑急性PE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采用相同检查流程,在不同扫描条件下进行CT肺动脉血管成像,原始图像在ADW4.3图像工作站中采用MPR、MIP及VR方法进行后处理.观察不同扫描条件和不同后处理技术对PE诊断正确率的影响.结果 ①对比剂浓度300mgI/ml、350或370mgI/ml均可,剂量80~90ml为宜,注射速率3~3.5ml/s即可;②延迟扫描时间17~20s,肺动脉及分支对比剂充盈良好;③吸氧及呼吸训练有助于减少伪影;④扫描范围从肺底至肺尖,足先进,对减少膈肌运动引起的呼吸伪影有好处;⑤肺叶及以上动脉内栓子在MPR、MIP和VR显示率相仿,但MPR有助于显示肺段及以下动脉内栓子.结论 16层螺旋CT采用合适的扫描技术和图像后处理方法,能有效提高PE患者的诊断正确率,在基层医院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低剂量对比剂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单次心跳内采集数据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时低对比剂用量的可行性。方法:将131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病例分为3组,A组对比剂剂量为0.8ml/kg,注射流率4.5ml/s;B组对比剂剂量0.7ml/kg,注射流率5.0ml/s;C组对比剂剂量0.6ml/kg,注射流率5.5ml/s。所有病例心率均<70次/分,单心跳采集心脏数据。分别在主肺动脉干、升主动脉、右冠状动脉和左冠状动脉主干内选择相同的兴趣区测量其CT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病例动脉强化程度的差异。结果:C组主肺动脉干CT值为(185.40±46.74)HU,强化程度最低,与A组和B组[分别为(225.77±79.69)和(216.79±51.06)HU]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之间升主动脉、右冠状动脉和左冠状动脉主干强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能显著降低单心跳扫描患者对比剂用量,并保证冠状动脉足够程度的强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全胸腔镜在胸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单操作孔全胸腔镜行胸部疾病诊断和治疗337例,其中自发性气胸84例,创伤性血气胸9例,胸膜疾病10例,乳糜胸3例,肺良性肿瘤73例,肺转移瘤4例,肺隔离症1例,肺癌39例,支气管扩张5例,肺炎性假瘤13例,肺结核瘤46例,肺囊肿4例,纵隔肿瘤43例,食管平滑肌瘤3例。结果:本组333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4例中转辅助小切口开胸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7.8±19.8)min,术中出血(88.6±47.2)ml;胸腔引流管拔出时间(2.4±1.1)d;术后住院时间(4.4±3.0)d。4例肺不张,5例肺部感染,4例出血等并发症,其中1例肺部感染并发呼吸衰竭术后12 d死亡,余患者术后恢复顺利。结论:单操作孔全胸腔镜行胸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