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对无创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方法:收集严重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12例,依据原发疾病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同时持续应用经面罩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出现躁动、焦虑、恐惧等精神症状时,给予右美托咪啶微量泵持续静脉注射。对治疗前后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脉博氧饱和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在接受镇静治疗后心率、平均动脉压稳定,氧合改善。结论:右美托咪啶在无创机械通气中的镇静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
右美托咪啶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镇静镇痛是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患者尤其是机械通气患者的基本治疗措施,理想和适度的镇静镇痛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1-2].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啶对外科重症患者的镇静、镇痛作用.方法:将本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需要镇静、镇痛120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右美托咪啶组(58例)和咪达唑仑组(62例).右美托咪啶组经静脉泵人负荷剂量1 μg·kg-1、10 min,继以0.2~0.7μg·kg-1·h-1维持;咪达唑仑组给予负荷剂量0.06 mg·kg-1,再以0.04~0.20 mg·kg-1·h-1维持.结果:右美托咪啶组视觉模拟法(VAS)评分低于咪达唑仑组[(2.38±0.48)分&(6.07±0.79)分,P<0.01];唤醒所需时间显著短于咪达唑仑组[(0.17±0.03)h&(1.63±0.56)h,P<0.01].右美托咪啶组出现血压下降3例,自主呼吸频率无明显变化;咪达唑仑组出现血压下降10例,出现自主呼吸频率下降3例(P<0.05).右美托咪啶组中有6例产生顺行性遗忘,咪达唑仑组所有患者均产生顺行性遗忘(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是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较为理想的镇静、镇痛药物.  相似文献   

4.
右美托咪啶辅助椎管内麻醉的镇静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啶用于辅助椎管内麻醉患者的镇静效应.方法 选择行椎管内麻醉择期手术患者80 例,ASAⅠ~Ⅱ级,随机右美托咪啶组(D 组)和对照组(C 组)每组40 例.麻醉后麻醉平面控制在T6 ~S5时开始手术,常规面罩吸氧(氧流量2 L/min).麻醉起效后D 组按照0.5 μg/kg 剂量给予4 μg/ml 的右美托咪啶静脉泵注(10 min)后改为0.1 ~0.3 μg/kg 维持;C 组以相同的方式静脉泵注生理盐水.监测并记录观察麻醉前、手术开始时、牵拉腹膜时、牵拉内脏时及术毕时各个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 )、Ramsay 分值.观察记录术中不良反应.结果 D 组患者在使用右美托咪啶后MAP 出现明显升高,与给药前及C 组同一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 组患者在使用右美托咪啶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率减慢,与给药前及C 组同一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SpO2 方面D 组与C 组比较稍有降低,但均在正常范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Ramsay 镇静评分:D 组给药后患者镇静明显,与给药前及C 组同一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D 组只有2 例发生躁动,发生率7.5%,C 组则有12 例恶心、2 例呕吐、17 例发生躁动,发生率7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辅助椎管内麻醉能产生可唤醒的镇静,呼吸抑制轻,可维持理想镇静状态,有效降低椎管内麻醉手术操作引起的不良反应,是一种理想的辅助镇静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镇静在重症医学科(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4—11月收治的40例机械通气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咪达唑仑组各20例,分别给予右美托米定和咪达唑仑镇静。比较两组的镇静起效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两组镇静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美托咪定组停药后苏醒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味达唑仑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也低于咪达唑仑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安全有效,且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右美托咪啶和丙泊酚对术后ICU患者的镇静、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SCI、SpringerLinker、ScinceDirect、CNKI、VIP、WanFang Data、CBM等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1年11月,收集所有右美托咪啶和丙泊酚对术后ICU患者镇静镇痛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位研究者对纳入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RCT,793例患者。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右美托嘧啶:0.2~2.5μg/(kg.h),丙泊酚:0.3~4.5 mg/(kg.h)],右美托嘧啶和丙泊酚提供治疗所需镇静效果相似。镇静治疗时,右美托咪啶组需追加的镇痛药剂量少于丙泊酚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镇静治疗期间,右美托咪啶组需追加镇痛药的人数比例少于丙泊酚组[OR=0.24,95%CI(0.08,0.68),P=0.008];与丙泊酚相比,右美托咪啶能显著减少患者ICU入住时间[WMD=–1.10,95%CI(–1.88,–0.32),P=0.006],但不能减少患者机械通气时间[WMD=0.89,95%CI(–1.15,2.93),P=0.39];镇静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心动过缓及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动过缓OR=3.57,95%CI(0.86,14.75),P=0.08;低血压OR=1.00,95%CI(0.30,3.32),P=1.00];与右美托咪啶相比,丙泊酚可能更容易引起镇静期间的呼吸抑制,但该结果尚需进一步研究。镇静治疗后,两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3,95%CI(0.54,1.99),P=0.92]。结论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右美托咪啶具有与丙泊酚相似的镇静效果,兼有镇痛作用,可节约镇痛药用量,并可减少患者的ICU入住时间,且较少发生不良反应和呼吸抑制。鉴于本系统评价样本量有限,纳入研究质量不高,所得结论尚需开展更多设计严谨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7.
右美托咪啶在重症监护病房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啶对重症患者的镇静、镇痛作用以及对机体的影响.方法 将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需要镇静、镇痛的73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右美托咪啶组(35例)和咪达唑仑组(38例).右美托咪啶组经静脉泵入负荷剂量的右美托咪啶1μg/kg、10 min,继以0.2~0.7μg·kg-1·h-1维持;咪达唑仑组给予负荷剂量咪达唑仑0.06 mg/kg,再以0.04~0.20 mg·kg-1·h-1维持.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机械通气时间、顺行性遗忘情况、唤醒时间、血氧饱和度、血压和心率等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通过调整药物剂量使两组患者Ramsay评分均在2~4分时,右美托咪啶组视觉模拟法(VAS)评分低于咪达唑仑组[(2.38±0.48)分比(6.07±0.79)分,P<0.01];唤醒所需时间显著短于咪达唑仑组[(0.17±0.03)h比(1.63±0.56)h,P<0.01].右美托咪啶组有2例出现血压下降,自主呼吸频率无明显变化;咪达唑仑组有7例出现血压下降,2例出现自主呼吸频率下降(P<0.05).右美托咪啶组中有4例产生顺行性遗忘;咪达唑仑组所有患者均产生顺行性遗忘(P<0.05).右美托咪啶组和咪达唑仑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6±1.68)h比(5.21±1.56)h,P>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可作为ICU镇静、镇痛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效果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入监护室行机械通气的咽成形术后患者45例,随机分为A、B、C组,每组15例,按分组静脉微泵给予右美托咪定.A组:负荷剂量0.5μg/kg,维持剂量0.2μg(kg·h);B组:负荷剂量0.75μg/kg,维持剂量0.3μg/(kg·h);C组:负荷刺量1.0μg/kg,维持剂量0.4μg/(kg·h).如患者躁动,静脉单次给予吗啡5 mg.机械通气24 h后,停止右美托咪定榆注,待患者完全清醒,肌力恢复,满足拔管条件后拔除气管导管.观察并记录给药前即刻(T0)、给药结束后即刻(T1)、给药后30 min(T2)、给药后1 h(T3)、给药后6 h(T4)、给药后12 h(T5)、给药后24 h(T6)的无创动脉血压和心率,观察并记录上述各时点的镇静评分(Ramsay分级法),记录各组吗啡的总用量,观察并记录各组停止右美托咪定榆注后至拔管所需时间.结果:血流动力学:A、B、c组部分时点动脉血压、心率较T0有所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与A、B组间部分时点动脉血压、呼吸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评分:A、B、C各组各时点镇静评分与T0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各组相同时点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吗啡总用量:A、B、C各组吗啡总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所需时间:B组与A组之间,C组与B、A组之间拔管所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右美托咪定给药剂量的增加,血流动力学变化加剧,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延长,但没有加深镇静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右美托咪定在重症监护病房镇静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70例有创机械通气的ICU患者应用右美托咪定镇静,控制镇静水平RamsayⅢ~Ⅳ级,以咪达唑仑作为对照,分别记录镇静起效时间、平均负荷剂量、维持剂量、停用镇静剂后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与咪达唑仑比较,右美托咪定起效迅速[(57.7±6.2)s vs (117.5±13.1)s,P<0.05],镇静的同时保持可唤醒能力[苏醒时间(0.20±0.03)min vs(11.30±2.10)min,P<0.05],治疗剂量内不诱发临床意义的呼吸抑制(发生率0.2%,P<0.05),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平均动脉压降低3.3%,心率减慢3.9%).结论 右美托咪定是重症患者镇静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耐药菌情况,指导临床进行有效防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2011年ICU所有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及其耐药菌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该医院ICU在2011年度共收治260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60例,感染发生率为23%。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多见,其次为创面感染。从感染病人标本中共分离出致病菌90株,革兰阴性杆菌占62.22%,其中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居前2位;革兰阳性球菌占30%和真菌占7.78%。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18种常用抗菌药物全部出现耐药,多数耐药率达到50%以上。结论该医院ICU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率较高,分离出的革兰阴性杆菌普遍耐药,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新生儿住院期间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危险因素,实施干预措施。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山东省立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3075例新生儿患者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2006~2008年,本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3075例新生儿住院患者中共51例发生55例次医院感染,感染发病率为1.66%,例次感染发病率为1.79%。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出生体重≤1500g、胎龄≤32周、窒息、侵入性操作、肠外营养等。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首位,占68.62%。结论通过调查分析,掌握了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加强对侵入性治疗的管理和护理、缩短有创操作及治疗,将有助于减少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重症监护室工作人员鼻腔带菌状况,为预防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采集鼻腔黏膜分泌物并进行细菌培养和分离鉴定,对114名重症监护室工作人员鼻前庭分泌物标本进行了检测。结果在4个工作日共采集114名工作人员鼻腔分泌物标本,共检出致病菌20例,重症监护室工作人员鼻腔致病菌携带率为17.54%。共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8例,占15.79%;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8例,构成比为44.44%。另外检出肺炎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各1例。结论重症监护室医务人员鼻腔中带有致病菌,部分为耐药严重的条件致病菌,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创伤外科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某急救中心2011年1月-10月创伤外科住院1周以上病人医院感染患者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调查期间该中心共有住院1周以上患者456例,发生医院感染124例、182例次,医院感染率为27.19%、例次感染率为39.91%。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构成比为95.05%;感染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占21.43%。创伤外科病人50岁以上感染患者占54.03%,感染病人中有35.48%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重叠感染。结论急救中心创伤外科病人医院感染率较高,呼吸道感染居多,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居多,存在细菌重叠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医院重症监护室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为采取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该医院2007~2008年期间重症监护室227例静脉留置导管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监测。结果在2年时间内,该重症监护室227例静脉留置导管患者中,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17例,感染率为7.49%。从感染病人标本中检出致病菌19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占47.37%,真菌占31.58%,革兰阴性杆菌占21.05%。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在1周以内,感染率为1.75%;留置时间2~3周,感染率为27.59%。股静脉留置者感染率为9.90%,颈内静脉留置者感染率为20%。结论重症监护室病人静脉留置导管时间是医院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股静脉留置感染风险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6.
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手卫生调查结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调查综合性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分析影响手卫生依从性的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和现场查看方法,对本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平均每ICU床日需要手卫生236次,其中直接接触占38.98%(92次),间接接触占61.02%(144次),平均执行率为38.98%。直接接触执行率为57.61%,明显高于间接接触的27.08%(P<0.01);日班执行率为47.54%,明显高于夜班(29.82%,P<0.01)。ICU内医生执行率最高52.78%,高于其他岗位(P<0.01)。随着病情严重度增加,需要手卫生次数也相应增加,但执行率却随之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ICU医务人员需要频繁进行手卫生,总体依从性较低。应合理分配工作量,配置足够的工作人员,加强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医院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以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该医院EICU 2009-2010年收治的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在2年内该医院EICU共收治住院患者469例,发生院内获得性感染患者48例、65例次,医院感染率为10.2%、例次感染率为13.9%。医院感染高发部位为下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构成比分别为55.4%和16.9%。患者的严重基础病,机械通气、血管插管留置和尿管留置等侵入性操作构成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结论该医院E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危险因素明确,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空气层流净化技术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空气采样检测和医院感染发生率的评价,对层流洁净技术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空气洁净效果和感染控制效果进行了观察。结果在连续2年运行中,对室内空气采样检测48次,合格率达到100%,室内物体表面共检测120次,卫生质量合格率为98.33%。在2年实际应用中,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共入住2 728例患儿,发生医院感染44例(47例次),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61%(例次感染率为1.72%)。结论应用空气层流净化技术能较好地保持NICU空气洁净度,有助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法对急性呼吸衰竭病人氧合状态的影响。方法对46例急性呼吸衰竭病人共进行了60次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监测仰卧位、俯卧位1、2h的呼吸循环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俯卧位1、2h后病人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较仰卧位时明显升高(t=4.042~7.923,P〈0.01),心率、平均动脉压、气道阻力、肺顺应性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仰卧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以氧分压增加幅度大于1.33kPa为有效标准,俯卧位通气法治疗有效率达86.7%。结论俯卧位通气法能明显改善急性呼吸衰竭病人的氧合状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神经外科手术病人麻醉苏醒期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神经外科手术病人50例,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和DEX组(D组),诱导插管后随机泵注生理盐水或0.8μg.kg-1.h-1 DEX至硬膜完全关闭。根据脑电双频谱指数(BIS)调节丙泊酚输注速度,记录两组术前、用药前、停药后及拔管期间血压、心率以及舒芬太尼使用总量。拔管后15min内记录病人呛咳次数、氧合不足的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拔管时心率均有所上升,C组更明显(t=2.355,P〈0.05)。D组拔管期血压比C组明显降低(t=4.106~4.456,P〈0.05)。舒芬太尼及丙泊酚使用量C组也多于D组(t=4.605、6.591,P〈0.05)。D组呛咳次数显著少于C组(u=4.000,P〈0.05)。结论 DEX可明显改善神经外科手术病人麻醉苏醒期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