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冠心病的关系及IMT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对248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IMT,经冠脉造影分为冠心病组158例和非冠心病组(对照组)90例,158例冠心病患者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3个亚组:单支病变组48例,双支病变组44例,三支病变组66例。比较组间颈动脉IMT及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的差异,分析颈动脉IMT与冠脉病变支数及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结果:冠心病组的颈动脉IMT[(1.13±0.35)mm vs.(0.93±0.29)mm]及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20.43±1.32)分vs. (0.39±0.04)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9、9.578,P<0.01)。冠心病多支病变组(双支及三支病变组)的颈动脉IMT及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均高于单支病变组,且三支病变组的Gensini积分高于双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IMT与冠脉病变支数及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31、0.46,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颈动脉IMT增厚(OR=3.18)、尿酸水平较高(OR=4.08)、有吸烟史(OR=2.93)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颈动脉IMT与冠心病及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采用超声检测颈动脉IMT早期预测冠心病及冠脉病变程度有一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老年冠心病的关系,探讨颈动脉超声在老年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入选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每组20例,并设立对照组20例,分别给予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对4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冠脉造影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11例,单支病变组16例,多支病变组21例,比较不同组间IMT水平的差异。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增厚(P〈0.01),且在冠心病不同严重程度组中颈动脉IMT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冠脉造影正常组与单支病变、多支病变组间IMT进行比较,结果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颈动脉超声测定颈动脉IMT水平,对老年冠心病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春梅  智光  赵旭燕  荆丽敏  邱雪梅 《武警医学》2009,20(12):1100-1102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80例老年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入选者分为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组及非CAD组.比较两组IMT和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结果 CAD组颈动脉IMT较非CAD组明显增厚,并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而增加;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在CAD组与非CAD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结合颈动脉IMT与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检查可预测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存在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血管超声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2005年1月至2006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住院(≥60岁)患者共395例,其中男190例,女205例。年龄60—91岁,平均(69.5±7.9)岁。根据有无冠心病分为冠心病组(202例)及对照组(193例),应用颈动脉超声进行检测。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内膜粗糙,多处钙化斑形成,内中膜厚度增加,内中膜厚度与腔内径比值大于0.1。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395例中发现颈动脉斑块196例,冠心病组147例,对照组49例。冠心病组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利用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钙化斑形成,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可以早期发现病变血管,了解动脉硬化程度及性质,颈动脉的检查结果可用作冠心病的预测参数,因而能为冠心病预防提供动态性监测依据。  相似文献   

5.
超声波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波技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诊断的关系。方法:颈动脉超声采用Sono-Ace9900及PHILIPSHDll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80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波检测。根据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狭窄程度分为冠心病组117例,非冠心病组63例。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增厚发生率为82.9%,冠心病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1)。冠心病组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P〈0.01)。结论:超声波颈动脉中膜检测技术是一种显著有效的冠心病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硬化斑块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了解冠心病与颈动脉硬化斑块间的相关性,为防治冠心病提供有关诊疗依据。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患有冠心病,同时经颈动脉超声检查明确伴有颈动脉硬化斑块及IMT异常的冠心病患者240例为对象,按冠心病常规药物治疗,定期做颈动脉B超检查,对比治疗前后颈动脉硬化斑块及IMT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6、12个月,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数和斑块的总面积改善情况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冠心病经治疗后,颈动脉硬化斑块及颈动脉IMT随之明显改善,冠状动脉硬化与颈动脉硬化的发病和治疗转归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超声技术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外周血管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沈阳军区总医院2016年1—4月临床上确诊为CHD的患者52例(CHD组),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健康组),对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外周血管的超声检查。CHD组依据冠脉造影检查(CAG)结果显示累及的冠脉支数又分为3个亚组,其中,单支组17例,双支组16例,三支组19例。测量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各段血管的管腔内径、内-中膜厚度(IMT)、收缩期血流速度(PS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斑块的大小等指标,并估算斑块的Crouse积分。分析相关数据,探讨外周血管病变与冠状动脉疾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组比较,CHD组患者的颈部血管内径增加,下肢血管的内径减小,且随着冠脉受累支数的增加差异更显著;CHD组IMT、粥样斑块检出率以及斑块的Crouse积分均比健康组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IMT、斑块的Crouse积分均与冠脉病变的Gensini评分有关,其中,颈动脉IMT、股动脉IMT、颈动脉斑块的Crouse积分、股动脉斑块的Crouse积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0.69、0.53、0.58,均为正相关。结论外周血管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有一定相关性,且随着外周血管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也随之加重。外周动脉的超声检查作为一种简便、有效、可重复性好的检查手段,可以为CHD的早期筛查、预防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流灌注与颈动脉超声各项指标之间的联系,寻求脑血管硬化的预测因子.材料和方法: 对44例经SPECT证实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作颈动脉超声检查,作超声各项指标与平均脑血流的相关分析.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平均脑血流与患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末流速以及颈动脉CAS斑块积分成正相关,而与颈总动脉的阻力指数呈负相关.结论: 颈动脉血流速度以及颈动脉斑块CAS积分可有效的估计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情况以及缺血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特征 ,颈动脉因其解剖位置固定、表浅 ,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可作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窗口[1] 。本研究采用二维超声检测 191例临床怀疑或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 ,观察多项冠心病危险因素与IMT的关系 ,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1 材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191例研究对象均为在本院就诊的可疑或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 4组。 ( 1)对照组 :5 6例 ,男 2 7例 ,女 2 9例 ,年龄 3 5~ 70岁 ,平均 5 1.7± 8.1岁。高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冠心病与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01至2019-04医院老年科、心内科住院及体检中心老年患者共计606例,进行简易精神状况量表(MMSE)、临床痴呆评定量(CDR)、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检查,按是否患有冠心病分为冠心病组(186例)和对照组(420例),分析冠心病是否对 MMSE评分、认知功能程度存在影响,探讨冠心病和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MMSE 评分(26.18±3.21)分,CDR 评分(0.40±0.59)分,ADL评分(22.29±4.14)分 ,对照组MMSE 评分(27.18±3.36)分,CDR 评分(0.17±0.37)分,ADL评分(21.31±3.92)分,冠心病组MMSE、CDR、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与对照组认知功能程度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和老年认知功能障碍关系密切,临床上应关注两者共同的危险因素及影响因素。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应注意筛查认知功能状况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1.
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及其与冠心病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干部群体代谢综合征发病情况及相关指标的比例,探讨代谢综合征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对2007年度在我院体格检查的830例干部人群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及其冠心病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参加体检干部群体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为32.28%,无相关指标异常仅占11.08%.代谢综合征异常成分以两个指标异常发病最高,占25.54%;单项指标中BMI增高、高血糖和高三酰甘油居前3位;代谢综合征者患冠心病几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其中以高血压、高血糖、高三酰甘油组合危险度最高.结论 干部群体代谢综合征发病率较高,与冠心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7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4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与这43例处于恢复期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测其血清hs—CRP水平,与65例健康者对照比较。结果SAP、UAP、AMI三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依次逐渐升高。AMI恢复期患者血清hs—CRP水平同AMI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4组患者hs—CRP水平同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显著性升高(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hs—CRP不仅是冠心病的一种危险因子.而且与冠心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左卡尼汀治疗老年冠心病心衰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左卡尼汀(L-CN)对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80例冠心病心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利尿剂、硝酸酯类药物、B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3.0g/d静点。1次/d,疗程15d。观察治疗前后心功能状况、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径及E/A等心功能参数的变化,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①两组治疗后均有效;②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改善更为鼎著(P〈0.05),且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冠心病心衰患者短期适量补充外源性左卡尼汀有益于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张健  姚洪森  贺南方  张辉 《武警医学》2006,17(2):103-10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进行强化降脂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81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阿托伐他汀,20 mg/d)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10 mg/d),观察患者服药前及服药后6周及12周血脂、治疗达标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后,两组TC、LDL-C、TG(除治疗6周时)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减低(P<0.01或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6周及12周后,上述指标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治疗6周和12周后TC、LDL-C达标率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发生不稳定心绞痛者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20 mg/d可以显著提高血脂达标率,可明显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疗效与剂量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178例拟诊冠心病患者的静息心电图(ECG)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静息心电图(ECG)对冠心病诊断和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有冠心病典型症状及危险因素的患者,男109例、女69例,年龄62.5(61.5±11.1)岁.其中,99例患者ECG有心肌缺血表现(ECG阳性组),79例无心肌缺血表现(ECG阴性组).对所有拟诊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静息ECG阳性与阴性组患者,CAG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54.5%vs 59.5%,P>0.05);静息ECG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为56.4%,特异性为36.8%;静息ECG阳性组多支病变率明显高于ECG阴性组(66.7%vs 44.7%,P=0.029);静息ECG阴性组单支病变率明显高于ECG阳性组(55.3%vs 33.3%,P=0.026).静息ECG阳性组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ECG阴性组(P=0.042).结论静息ECG阳性对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低,对多支、多危险因素的高危冠心病患者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性激素、血尿酸与老年女性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老年女性冠心病与性激素和血清尿酸之间的关系。方法  115例绝经后女性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 (n =6 0 )和正常对照组 (n =5 5 ) ,测定两组血清性激素及尿酸水平 ,并进行比较。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用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表示。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差异 ;雌二醇、孕激素及雄激素水平两组无显著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女性冠心病发病与年龄、血尿酸及糖尿病有显著相关性。冠心病组内 3支病变患者血尿酸浓度显著高于单支病变及 2支病变患者。结论 血尿酸升高是老年女性冠心病发病的独立预测因素 ,并能够反映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性激素无此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高血糖和果糖胺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35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和38例无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的血清葡萄糖和果糖胺浓度。结果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及无糖尿病的冠心病组的血糖水平分别为(9.58±1.30)mmol/L、(5.16±0.60)mmol/L,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78±0.55)mmol/L,P〈0.05。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果糖胺(280±62)μmol/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果糖胺(180±35)μmol/L,P〈0.05,糖尿病组与无糖尿病组患者的果糖胺水平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无糖尿病冠心病组果糖胺水平(180±68)μmol/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糖与果糖胺对冠心病患者血糖增高的原因有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和冠脉造影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DM)患者的临床和冠脉造影特点。方法选择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515例,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其分为糖尿病组(353例)和非糖尿病组(16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冠脉造影资料。结果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发生高血压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P〈0.01),前者血甘油三酯水平也明显高于后者(P〈0.01)。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多发生多支病变,左主干病变也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者(P〈0.01)。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和冠脉病变复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对冠心病(CHD)合并高血压病(EH)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分析。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24例为对照组,冠状动脉主要分支有明显斑块、狭窄者72例为观察组。再根据有无高血压病史将患者分为单纯冠状动脉病变组(a组)39例,冠状动脉病变伴高血压病组(b组)33例,正常对照组(c组)24例,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对冠心病及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病变支数的影响。结果:血清Hcy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病变支数明显相关,狭窄程度越显著,病变支数越多,其血清Hcy水平越高(P〈0.01)。血清Hcy水平在冠状动脉病变合并高血压病组比单纯冠状动脉病变组及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血清Hcy水平与冠心病、高血压密切相关,检测血清Hcy对于冠心病及高血压预防、诊断和病情监控都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 164例分为硬化组 12 2例和非硬化组 42例 ,分析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心电图特点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冠状动脉病变者 12 2例 ,累积病变血管 2 45支 ,其中左前降支 98支 (40 % )、右冠状动脉 72支 (2 9.4% )、左回旋支 60支 (2 4.5% )、左主干 15支 (6.1% ) ;单支50例 (41% )、双支和三支各 3 6例 (2 9.5% ) ;狭窄程度以 75%~ 94%占大多数 10 4支 (42 .4% )、95%~ 10 0 %占次位 75支(3 0 .6% )。ECG对冠心病诊断存在假阳性 (9.5%~ 3 0 .9% )。硬化组的年龄、吸烟、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合并TC、TG、LDL C异常及GLU、TC、LDL C、SBP、DBP值与非硬化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2组间的饮酒 ,HDL C、APOA和APOB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但 2组的TG水平均高于异常临床界值 ,TG >1.7mmol/L。结论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从高到低的顺序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TC、TG和LDL C水平、吸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