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胸腔镜食管切除术治疗食管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电视胸腔镜食管切除术是治疗食管癌的一种新的手术方法,该方法在食管外科中的地位仍在争论之中。作者自2000年5月至2002年5月开展了9例食管癌胸腔镜食管切除术。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42-56岁,平均51岁;颈段肿瘤1例,上胸段2例,中胸段5例,下胸段1例;病理均为鳞状细胞癌,分期为Ⅱ期以下。1例因肿瘤外侵粘连重,术中中转为开胸手术,8例顺利行胸腔镜食管切除及胃食管颈部吻合术。胸腔镜游离食管时间平均70min(40-120min),总手术时间平均252min(230-27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50ml(150-400ml),平均摘除胸部淋巴结7个(5-12个)。术后并发喉返神经损伤1例;颈部切口感染1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结果提示,胸腔镜食管切除术安全可行,近期结果与开胸术相当,远期结果及其在食管外科中的地位有待于进一步证实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体重对小儿全胸腔镜心脏手术的影响及小儿全胸腔镜心脏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体重20kg以下(A组)、20~30kg(B组)、30kg以上(C组)行全胸腔镜心脏手术的患儿各20例,比较各组住院相关时间、血常规主要指标变化以及出血和输血量.结果 所有手术均获得成功.A组术后发生肺炎1例;B组术后发生脑缺血1例;C组因术后胸腔引流量大,二次开胸止血1例;经治疗后均痊愈,无术后死亡病例.三组患儿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A组相比,B、C两组主动脉阻闭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以及ICU滞留时间较短(P<0.05),胸腔引流量、输血浆量较多(P<0.05),手术前后血红蛋白、白细胞以及血小板变化较小(P<0.05).B组与C组主动脉阻闭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以及ICU滞留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小儿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是安全有效的.其中体重20kg以上的患儿对手术耐受能力较强,术后早期恢复快,更适合在全胸腔镜下行心脏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行研制的小儿股静脉双极管在小儿全胸腔镜心脏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患儿28例,年龄4.2±1.3岁,体重14.6±3.9kg,其中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3例,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4例,三尖瓣关闭不全3例.采用仰卧位,右肩垫高30°,气管插管,高频通气;分别在右胸胸骨旁第四肋间,腋中线第四、六肋间作胸壁小切口,以全胸腔镜经股动脉、股静脉双极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完全在胸腔镜下行房间隔修补.结果 患儿手术顺利,体外循环时间53.5±17.8min,主动脉阻闭时间25.2±7.9min,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均自动复跳.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均痊愈出院.术后半年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右心房、心室缩小,肺动脉直径变小,心功能改善,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自行研制的小儿股静脉双极管用于全胸腔镜心脏手术治疗小儿心脏病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孤立性肺结节术前三维CT引导下钩丝定位技术对胸腔镜手术的增益价值。方法收集行胸腔镜手术切除孤立性肺结节患者共92例,其中术前行三维CT引导下钩丝定位者37例,未行定位者55例。回顾性分析术前钩丝定位对胸腔镜转为开胸手术的几率、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的影响,并对其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三维CT引导下钩丝定位成功率100.0%,定位操作时间平均(11.5±7.2)min,并发气胸及出血发生率为56.8%(21/37)。钩丝定位后胸腔镜转为开胸手术的几率为5.4%(2/37),平均手术时间为(21.7±8.0)min,平均住院时间为(9.5±3.5)天。未定位直接行胸镜手术,转为开胸手术的几率为29.1%(16/55)、平均手术时间(45.9±10.4)min,平均住院时间为(14.1±4.5)天。分别进行X。检验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三维CT引导下钩丝定位技术安全、准确,降低了转为开胸手术的几率,缩短了胸腔镜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对于孤立性肺结节胸腔镜手术具有很好的增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胸外科纵隔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2012月10月间,我科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切除胸部纵隔肿瘤65例的临床资料。手术采用三臂法,即一个镜头臂,两个操作臂,不设辅助口,建立8mmHg人工气胸。根据肿瘤的位置和大小等情况选择切口位置。对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手术患者体位、如何选取适宜的手术切口部位进行总结。结果本组65例纵隔肿瘤中:实性肿瘤41例,囊肿24例。其中64例顺利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完成肿瘤切除,1例联合电视胸腔镜系统顺利完成肿瘤切除术。手术时间为3~210(50.63±46.35)min,术中出血量为0~200(22.62±33.64)ml,胸引管拔出时间为术后第1~14(4.02±2.62)天。所有患者均恢复顺利出院。术后随访1~21(7.61±4.58)个月,所有患者目前恢复良好,无复发。结论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治疗胸外科纵隔肿瘤,具有手术更加安全、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带管时间短、患者痛苦轻、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必要时,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与电视胸腔镜系统联合应用,可取得更佳的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全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我科21例纵隔肿瘤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在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结果全组患者单操作孔手术16例,三孔手术5例;平均手术时间95(30~160)min,术中出血平均110(20~450)ml;术后总引流量平均430(300~950)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6.3(4~8)d;全部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22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单操作孔全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安全可行,疗效肯定,对于囊肿和直径小于4 cm的实性肿瘤,可以作为首选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海拔1517m)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与开胸手术治疗胸部疾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16例VATS和836例开胸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引流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止痛药用量、肺癌患者淋巴结清扫效果、术后生存率。结果:VATS切口长度(4.6±1.7)cm、手术时间(85.5±35.7)min、引流时间(2.3±1.3)min、术中出血量(130.6±64.6)ml、术后并发症(7/916)、术后止痛药用量(175.5±25.5)mg均优于开胸手术,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海拔地区(≥1500m)VATS明显优于开胸手术,老年、高龄患者胸部疾病治疗应首选VATS。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下辅助小切口,采用简易推结器与传统开胸手术器械相结合,行肺叶或全肺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07年7月,35例肺叶或全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26~71岁,平均47.7岁;原发性肺癌16例,肺良性病变19例;肺叶切除32例,左全肺切除3例。结果:手术时间80~235min,平均171min;术中出血150~600ml,平均270ml。33例患者均在术后3d内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余2例病人术后因持续漏气,置胸管时间分别为5d和7d。术后住院6~24d,平均10.5d。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行肺叶切除或全肺切除是可行的,但对肺恶性肿瘤行根治性肺切除时,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电视胸腔镜行双侧胸交感神经链T2节段阻断术治疗头面部多汗的远期疗效及术后生活质量。方法2002-01至2007-12,通过阻断T2交感神经干的手术方式治疗头面部多汗症20例,每年进行定期电话随访,最近一次随访时间为2014-06,术后最短随访时间均超过5年。结果20例头面部多汗患者,手术持续时间30~45 min,平均(37.5±7) min。术后头汗消失率为100%,代偿性出汗总发生率为100%。代偿性出汗主要集中在后背和前胸,分别为96.7%,100%。其他部位如腹部、大腿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代偿性出汗。随访结果对于手术效果“满意”10人(50%),“一般”7人(35%),“不满意”3人(15%)。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9人(45%),改善8人(40%),无改善3人(15%)。结论胸腔镜下阻断T2交感神经干治疗头汗症效果确实,但术后出现代偿性多汗不可避免,对术后生活质量和心理影响较大,应谨慎实施这类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治疗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疗效及操作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5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在电视胸腔镜下切除肿瘤,对无法在电视胸腔镜下手术者中转开胸。结果 52例患者中49例顺利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3例中转开胸,无死亡和复发病例;手术时间平均为(112.3±38.4)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229.4±105.3)ml,术后胸腔闭式引流平均时间为(2.9±0.9)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6.2±2.7)d;术后病理报告神经鞘瘤24例,神经纤维瘤20例,神经节细胞瘤8例;术后SF-36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术后发生一过性Honor综合征2例,皮下气肿2例,肺不张1例;肿瘤直径<6.00 cm组的患者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均明显优于≥6.00 cm组;<6.00 cm组患者中转开胸率为0%,低于≥6.00 cm组患者的中转开胸率1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治疗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具有微创、切口美观、损伤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可作为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 90年代初开展起来的电视胸腔镜下外科手术(video assistedthoracoscopicsurgery VATS),与常规开胸手术相比,创伤小,术后疼痛减轻,术后呼吸抑制和肺不张减少,术后恢复快,因此,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开展 [1]。我们应用电视胸腔镜行胸椎前路手术 15例,现将麻醉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5例患者ASAⅠ ~Ⅳ级,男 9例,女 6例,年龄 22~63岁,其中胸椎骨折、脱位 8例,胸椎结核 5例,胸椎肿瘤 2例。1 2 麻醉方法 所有病例麻醉诱导时静脉推注丙泊酚(异丙酚 )2. 0mg/kg,芬太尼 4. 0μg/kg,维库溴胺 0. 1mg/kg,插入F35~39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单孔法与三孔法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肺大疱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行肺大疱106例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情况,其中行单孔法切除术51例称单孔法组,行三孔法切除术55例称三孔法组,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胸管引流总量、胸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疼痛程度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孔法组较三孔法组手术切口总长度小[(4.1±0.4)cm vs(4.9±0.5) cm],术后胸管引流总量减少[(186±79)ml vs(219±80)ml],胸管留置时间缩短[(2.3±1.6) d vs(2.9±1.6)d],术后疼痛程度比对照组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三孔法相比,单孔法有利于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电视胸腔镜辅助腋下小切口治疗自发性气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腋下小切口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07~2009-0758例自发性气胸患者接受电视胸腔镜辅助腋下小切口治疗的临床资料,并与既往4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行常规开胸手术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所有病例术中均不使用昂贵的一次性材料,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5~41个月,无术侧复发。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切口疼痛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术中失血量及术后总并发症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腋下小切口治疗自发性气胸疗效确切、微创、安全、经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自发性气胸现多采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其技术已日趋成熟,我们自2009年5月起,采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45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9年5月—2012年9月,共完成电视胸腔镜手术45例,男42例,女3例,年龄15~53(26.36±8.9)岁,术前患者均有胸痛,胸闷,气短等症状,查体:患侧  相似文献   

15.
<正>自发性气胸现多采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其技术已日趋成熟,我们自2009年5月起,采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45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9年5月—2012年9月,共完成电视胸腔镜手术45例,男42例,女3例,年龄15~53(26.36±8.9)岁,术前患者均有胸痛,胸闷,气短等症状,查体:患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全胸腔镜下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可行性并总结相关经验。方法回顾我科61例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在单操作孔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结果全组平均手术时间55(20~145)min,术中出血平均60(10—400)ml;术后总引流量平均280(50~1600)ml;术后胸腔引流管保留时间2.5(1~10)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5.5(2~12)d;1例术后持续漏气,再次单操作孔腔镜下手术修补成功,其余患者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20个月,复发1例,经胸腔闭式引流治愈。结论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安全可行,疗效和三孔手术相似,且创伤进一步降低,应作为自发性气胸的主要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腔镜对比传统手术在多发肋骨骨折固定中的微创性、出血量、疼痛、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2013年3月—2017年3月手术治疗的198例多发肋骨骨折并血气胸患者,按其手术方式分为胸腔镜组和传统开胸组。胸腔镜组125例,男性84例,女性41例;年龄16~75岁,平均35.8岁;开胸手术组73例,男性53例,女性20例;年龄20~76岁,平均37.6岁。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切口长度、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第1天Pa O2、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并于出院后半年电话回访,对患者手术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胸腔镜组切口长度(4.5±1.2)cm、术中出血量(150.5±28.5)mL、术后第1天VAS评分(3.8±0.7)分、住院时间(10.5±1.8)d均优于开胸组[(15.5±3.3)cm、(300.6±35.6)mL、(5.3±1.2)分、(15.4±2.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87.4±12.7)min vs.(91.3±19.4)min、术后第1天Pa O2(98.5±11.5)mm Hg vs.(95.4±10.6)mm Hg、住院费用(3.5±0.7)万元vs.(3.7±0.9)万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患者满意度95.2%明显优于开胸组6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发肋骨骨折并血气胸患者需早期手术干预,采用胸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等优势,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电视胸腔镜手术15例经验体会张永奎,乐涵波,韩辉,张斌杰我院从1995年10月至1996年3月为舟山岛上患者施行胸腔镜手术1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5例中,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14~68岁,平均40岁;职业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弹簧圈术前定位在胸腔镜下肺结节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47例患者,55个结节在胸腔镜手术前进行CT引导下弹簧圈置入定位。统计定位时间、定位深度、并发症及楔形切除时间、住院时间并随访术后病理等情况。结果 55个结节平均直径为(10. 4±5. 7) mm,病灶距离胸膜平均垂直距离(7. 5±5. 7)mm。55个结节中,49个术中可看到定位弹簧圈,5个可触及定位弹簧圈,1例发生脱落。电视胸腔镜手术全部行楔形切除术。CT定位时间平均(25. 3±10. 3) min,楔形切除手术时间(25. 5±18. 5) min,平均住院时间为(7. 4±2. 3)天。55个结节术后随访病理,18例实性结节中,良性结节14个,恶性结节4个; 37例磨玻璃结节中,良性结节9个,28个结节为恶性。结论 CT引导下弹簧圈置入可为胸腔镜下肺结节楔形切除提供良好的定位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心脏外科手术技术逐渐成熟 ,给重症心脏瓣膜病人提供了更多手术机会。许多患者心功能很差 ,心脏极度扩大 ,术后并发症多 ,因此提高体外循环管理技术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重要保证。我们自 1 994- 0 6~ 2 0 0 2 - 0 5共施行 85例瓣膜替换术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35例 ,女 50例 ;年龄 1 2~ 66岁 ,平均37.5岁 ;体重 2 8~ 96kg ,平均 57.3kg ;体表面积 1 .0~2 .1m2 ,平均 1 .46m2 。二尖瓣替换 55例 ,主动脉瓣替换 1 7例 ,双瓣膜替换 1 1例 ,冠状动脉搭桥加二尖瓣替换 2例。本组胸心比例 0 .5~ 0 .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