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无痛消化内镜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8年1-12月在深圳市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进行无痛消化内镜检查的15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择取2017年1-12月在同一医院进行无痛消化内镜检查的15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干预。比较护理服务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血压与心率指标的变化,同时评价两组患者对于本次无痛消化内镜检查的护理满意度。结果检查后观察组舒张压、收缩压与心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对于本次无痛消化内镜检查护理总满意率为98.03%,高于对照组的92.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能够有效保证无痛消化内镜检查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性,并提高其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本院放射科患者分布现状进行调研与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改进工作流程,调整各检查室的功能划分,合理安排特殊患者检查等方法,做到科学、合理安排检查,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通过改进方法,达到了科学分流住院患者,使全天单位时间段受检人数趋于平均,提高检查室利用率,减少患者候检时间和由此引起的纠纷。  相似文献   

3.
目的 预防由内镜检查治疗所造成的医源性感染,探讨加强内镜的清洗消毒方法以及灭菌质量管理.方法 制定完善的手术室内镜管理制度,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建立内镜器械分科分套的标识体系,强化内镜清洗消毒训练.结果 完善规范的制度和严密周到的管理措施,确保了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防止医疗质量事故的发生,该院2008-2010年清洗消毒内镜1万余例,无1例发生内镜手术后的感染.结论 根据卫生部的相关规范要求和医院设施条件,严格并细化手术室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建立健全手术室内镜清洗消毒的各项规章制度,是预防手术室内镜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改进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对内镜的消毒效果。方法采用现场采样检测方法,对消毒后内镜进行监测,传统的内镜清洗消毒流程方法作为改进前,优化清洗流程作为改进后,统计分析内镜清洗消毒流程改进前后内镜消毒的合格率及生物膜清除率。结果改进前后均抽查内镜1160件,改进后抽查内镜消毒合格率99.57%,高于改进前合格率77.41%(χ~2=6.365,P0.001);改进后抽查内镜生物膜清除率为100.00%,高于改进前的清除率91.47%(χ~2=9.265,P=0.024)。结论改进后的内镜清洗消毒流程能够提高内镜消毒合格率,去除内镜管腔的生物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痛消化内镜检查术中应用舒适护理干预对患者精神状态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行无痛消化内镜检查术的93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舒适护理,观察患者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SAS、SDS评分低,护理满意度高,心率、血压存在差异,疼痛程度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无痛消化内镜检查术中应用舒适护理干预,患者精神状态较好,能改善患者心率及血压情况,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快速有效的内镜清洗操作流程,简化现有清洗步骤,缩短清洗时间.方法 将180条待清洗肠镜随机分为6组进行不同处理,分别为不同清洗流程、清洗流程中不同刷洗次数:即现有清洗流程、简化清洗流程刷洗1~3次,处理后采样做细菌学检测.结果 90条处理前内镜的平均菌落计数对数值为7.4909,处理后为0.4843,不同清洗流程之间的清洗效果相似、不同刷洗次数之间的效果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简化清洗流程较现有清洗流程节约了时间和一个清洗槽.结论 使用简化的清洗流程对内镜管腔刷洗1次即可达到规范要求,较现行的清洗流程更为适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内镜使用率,为新的内镜清洗消毒规范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规范医院各种内镜诊疗技术的管理.方法 成立内镜中心,把医院原来分散多种内镜诊疗手术项目,集中统一管理.结果 内镜诊疗手术统一规范管理使医院业务量持续增长,内镜诊疗质量和病人满意度不断提高,医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论 医院内镜集中管理,能有效的把医院的资源整合,再合理的调配使用,从而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有利于规范内镜预约、诊疗手术及内镜清洗、消毒灭菌的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冲洗后内镜不同部位的有菌率,比较清洗方法改进前后的清洗效果。方法对《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中酶处理和刷洗的方法进行改进,刷洗时调整大小螺旋的方向,并在清洗剂中初洗;刷洗手法从直刷改为螺旋式刷洗;延长冲洗时间,流程改进前后采集内镜不同部位的标本进行细菌学检验,改进后采集不同清洗阶段的标本进行ATP值测定,以检测清洗效果。结果内镜有菌率45°孔道最高为48.0%、90°孔道次之为44.0%、镜表最低为20.0%,不同部位有菌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清洗方法前细菌阳性率为34.5%,改进后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离体后-预处理-初洗后(酶洗后)-冲洗后污染物下降明显,提高了内镜清洗的清洁度。结论流程改进后清洗内镜效果优于流程改进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同时进行无痛胃镜和肠镜检查的方法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3年1月-2014年5月进行无痛胃镜联合无痛肠镜检查患者180例,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进行规范的护理。结果 180例患者都顺利完成无痛胃肠镜检查,未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发生氧饱和度降低4例、血压下降5例、心率减慢8例,经处理后均恢复正常。结论无痛胃肠镜联合检查前、检查中及检查后细致、规范的护理,有助于缩短检查时间,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将精细化护理模式应用于无痛消化内镜检查中的效果和作用.方法:本次研究选取136例患者作为临床样本,均为本院接受无痛消化内镜检查的患者,其检查时间均为2020年1~9月.随机将其划分为两组:普通护理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和精细护理组(实施精细化护理干预措施),每组各68例,比较两组患者检查后的视觉模拟量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痛胃、肠镜检查时的护理配合与技巧。方法对本院2013年12月—2014年3月无痛胃、肠镜检查的146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地完成胃、肠镜检查,无1例未出现内镜检查并发症与麻醉意外情况。结论无痛胃、肠镜检查具有舒适、安全、有效的优点,通过高质量的护理配合,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缓解其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从而提高检查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正>消化道内镜检查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常常是不愉快的经历者来说常常是不愉快的经历,有的患者甚至因心理上的恐惧而拒绝或推迟检查迟检查,有的患者因过度的紧张、焦虑不能配合医师的检查而增加操作难度难度。为减少患者痛苦,增加耐受性性,于是便产生了"无痛"内镜。检查不痛苦,治疗更方便无痛内镜术是在内镜检查或治疗时给患者适当的镇静催眠药或麻醉性镇痛药醉性镇痛药,使患者处于清醒镇静或  相似文献   

13.
刘玲 《职业与健康》2009,25(14):1566-1567
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护理工作更注重“以病人为核心,个性化护理”的新模式,提高患者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舒适度。目前,无痛胃肠镜诊疗技术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此技术效果良好,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我院开展无痛消化内镜检查及治疗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正确有效的护理是无痛消化内镜诊疗术成功的关键。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肠镜在消化内科疾病检查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我院收录的胃肠镜在132例疑似胃肠疾病等消化内科检查中的临床疗效资料,包括74例常规胃肠镜(插入式电子胃肠镜)临床使用资料与58例无痛胃肠镜(医用无线内镜)临床使用资料.结果 无论常规胃肠镜还是无痛胃肠镜,都能很好地检查出消化内科疾病(如胃肠疾病)的病灶所在.医师认为,应该加大胃肠镜中消化内科中临床使用的推广力度,同时要普及规范胃肠镜临床使用的科学知识.结论 胃肠镜在消化内科中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不可或缺.另外,常规胃肠镜与无痛胃肠镜各有千秋,无痛胃肠镜病人的痛苦降到了最小,而且治愈率高;常规胃肠镜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容易导致病人放弃治疗,治愈率不高.医师在2种胃肠镜临床使用中要注意区分,依照病人的意思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的质量控制和规范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由消化内镜诊疗所造成的医源性感染,确保医疗安全。方法参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引进现代化清洗消毒设施,加强内镜检查质量控制,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强化医务人员消毒灭菌观念。结果本院消化内镜中心自成立以来,内镜的清洗消毒合格率均达到100%。结论认真从各个环节把关好内镜清洗消毒的质量,使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是预防现代消化内镜中心感染的根本手段。  相似文献   

16.
内镜清洗消毒的规范化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规范内镜的清洗消毒管理工作,防止由内镜诊疗所造成的医院感染.方法 制定和完善内镜中心管理的各项制度,加大对内镜及有关消毒设施的投入,加强人员培训,规范清洗消毒工作流程.结果 清洗消毒后的内镜内壁和外壁的消毒合格率均达到100%.结论 内镜的清洗消毒的规范管理是内镜消毒灭菌达到标准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改进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对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效果,为临床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医院内镜中心提供的内镜抽检结果及该段时间内医院感染情况为改进前资料,其后,改进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并统计2014年6月-2015年6月内镜抽检结果以及同期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其中,抽检内镜及其附件500件,调查患者1 000例,比较改进前后效果,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改进前内镜检测阳性率为19.60%、合格率为79.40%、感染率为4.90%;改进后阳性率为3.20%、合格率高达96.60%、感染率降至0.70%,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可明显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有利于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蒋仲娣 《工企医刊》2009,22(5):85-86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化系统疾病越来越多,内镜检查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内镜的应用提高了消化系统疾病诊断准确率,是最常用的诊断手段,由于其准确性高,又可进行镜下活检和镜下治疗,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存在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但内镜检查是一项侵人性操作检查,有一定的风险和创伤,内镜检查和治疗本身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导致许多患者拒绝检查治疗,贻误最佳诊疗时机,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无痛内镜的技术开展使这一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因此,异丙酚静脉麻醉辅助内镜的检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消毒纤维支气管镜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纤维支气管镜清洗消毒机消毒失败原因,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达到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消毒效能最佳化。方法 2013-2014年按国家规范对内镜内腔面采样,针对7例阳性标本进行细菌学鉴定,从内镜预处理、设备维护管理、消毒剂管理、人员培训4个方面查找失败原因,分别从管理、培训、标准流程的制定、设备清洗保养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结果通过根因分析,发现主要原因为人员培训不到位、操作人员对设备过度依赖、未实施有效预清洗、全自动清洗消毒机自身清洁消毒不到位、未建立标准化操作及维护保养流程等;通过建立内镜首洗负责制、设备预防性维护计划、标准化操作及管理流程、强化人员培训4项改进措施,进行针对性管理,纤维支气管内镜清洗消毒后期采样合格率达标。结论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运用过程必须加强预处理、设备的维护保养、注重人员的培训和标准化流程的建立,才能确保清洗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查找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策略,持续提高内镜消毒质量。方法应用FOCUS-PDCA程序,查找影响内镜消毒失败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整改、培训考核。改进前(2014年11月-2015年3月)检测内镜24件,改进中(2015年4月-2016年4月)检测内镜120件,改进后(2016年5月-2017年6月)检测内镜350件;应用倾注培养加滤膜接种的方法检测内镜消毒后菌落总数,比较不同阶段内镜消毒合格率以及护士、清洗工人知识掌握情况。结果内镜菌落总数的合格率由改进前的75.0%、改进中的86.7%,提高到改进后的98.6%(χ~2=36.673,P<0.01),呈线性趋势;胃镜、肠镜和支气管镜的检测合格率均升高(χ~2=7.250,P=0.019;χ~2=11.012,P=0.003;P<0.01);机器清洗的胃镜菌落总数合格率由改进前的66.7%提高到100.0%(χ~2=7.030,P=0.048);手工清洗的肠镜合格率由50.0%提高到100.0%(χ~2=18.096,P<0.01);手工清洗的支气管镜合格率由77.3%提高到99.4%(P<0.01);护士与工人的知识技能评分也由91.2分提高到96分(t=8.232,P=0.001)。结论利用FOCUS-PDCA模式可对软式内镜清洗、消毒各环节及时进行管理和改进,规范了内镜洗消流程,持续提高了内镜消毒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