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脉·经脉·经络——细筋·系·神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秀珍  朱兵 《中国针灸》2002,22(11):19-27
经络学说起源于对“脉”的解剖生理学认识,以脉行的路径为经脉,以脉行的分支横出的径路为络脉,从而渐形成了经脉和络脉的概念。对经络学说提出挑战的是来自西方医学的传入,即人们在认识神经学说的结构与功能这后,来阐释经络沟通人体体表与体表上、下之间,体表与内脏内,外之间特异联络,调控和反应功能,在明末传入的西方解剖生理学,或是在晚清西方医学科学的东传过程中,与经络功能相关的中医词汇如“细筋”“系”等曾作为“nerve”的汉泽名词,从而在中西医汇能的初创阶段,奠定了经络与神经功能活动相关的文字转换基础。  相似文献   

2.
人体的组织器官保持相对协调一致,进而完成日常的生理活动,关键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实现.经络系统详于头面躯干部,略于脑内,且循行路径模糊,影响临床取穴和疗效,限制针灸学科的发展.结合经络理论和相关的研究成果,构建“脑内经脉”的假设,希望充实完善经络学说,为针灸效应及脑机制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为发展经络理论、阐明针灸治病机制做一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马廷辉 《针刺研究》2002,27(4):308-310
本文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关于经络间的内在实质联系的论述总结出十二经络阴阳二气盛衰和经脉交接的规律 ,认为经络阴气变阳气在于手 ,阳气变阴气在于足 ,故十二经中经络阴气始于足 ,汇于胸 ,上散于手 ;经络阳气始于手 ,汇于首 (头 ) ,下泻于足。阴阳二气交换转变形成大周天。  相似文献   

4.
关于经络经脉脏腑相关研究的深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逸平 《针刺研究》2006,31(6):327-328
值此《针刺研究》创刊30周年之际,请允许我以我个人和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安徽中医学院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中心以及全省针灸界科研、医疗、教学人员的名义,向编辑部的全体工作人员致以诚挚的问候!你们为提高和弘扬中医药瑰宝———针灸的科学价值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你们严  相似文献   

5.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 ,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 ,从针灸、推拿、气功等各个方面积累的经验 ,结合当时的解剖学知识 ,按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模式而提出的机体功能调节理论。经络学说术语的英译必须忠实于这个事实。1 经络的英译 文献中将“经络”译作“channelsandcol laterals”或“meridian” ,这种意译令人费解。根据《内经》对经络的论述及现代经络研究的结果 ,表明经络结构包括血管网络(血行脉中 )、神经网络 (气行脉外 )和感传网络 (经气游行 ) ,故“经络”应译作“NeurovasoQid…  相似文献   

6.
经络学说起源于对“脉”的解剖生理学认识 ,以脉行的路径为经脉 ,以脉行的分支横出的径路为络脉 ,从而逐渐形成了经脉和络脉的概念。对经络学说提出挑战的是来自西方医学的传入 ,即人们在认识神经学说的结构与功能之后 ,来阐释经络沟通人体体表与体表上、下之间 ,体表与内脏内、外之间特异联络、调控和反应功能。在明末传入的西方解剖生理学 ,或是在晚清西方医学科学的东传过程中 ,与经络功能相关的中医词汇如“细筋”“系”等曾作为“nerve”的汉译名词 ,从而在中西医汇通的初创阶段 ,奠定了经络与神经功能活动相关的文字转换基础  相似文献   

7.
经脉终始篇     
《中医药通报》2009,8(6):16-16
雷公问于岐伯曰:十二经之脉既有终始,《灵》《素》详言之。而走头、走腹、走足、走手之义,尚未明也,愿毕其辞。  相似文献   

8.
<正> 经脉根结、标本理论始见于《灵枢·根结》篇和《灵枢·卫气》篇,是经络学说的重要内容。“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  相似文献   

9.
经脉动脉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卓廉士 《中国针灸》2006,26(11):793-795
目的:探讨“动脉”这一现象在人体经脉上的体现。方法:查阅古典医著,摘录出有关“动脉”方面的记述,并参考中国古代哲学关于运动往复方面的观念,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中医在辨识经脉的过程中曾以“动脉”为参照,经脉循环体系极可能建立在对“回环往复”的循环期待上;经脉之动力源于肾间动气,刺血疗法在上古时代应用于多种疾病。结论:研究经脉须注重“动脉”这一环节。  相似文献   

10.
小议十二经脉的气血旺衰及经脉之实质常锁平甘肃省漳县金钟乡扎树村卫生所(748304)十二经脉如环无端,往复无穷的周流传注,运行气血,从而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温煦濡润。聪慧的古代医家,经长期的观察总结,悟出了脏腑经脉之气血充溢旺衰的时刻规律,同时...  相似文献   

11.
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关于中药说明书英译研究的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文献数量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内容分析法研究中药说明书英译现状,并对其研究内容、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剖析,探讨目前中药说明书英译研究的特点及不足.结果提示,目前中药说明书英译研究领域主要存在研究数量较少、论文分布分散、论文内容以翻译实践为主、研究方法单一的问题.针对目前中药说明书英译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需重视理论指导,完善研究体系,加大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2.
曲丽芳 《中国针灸》2008,28(1):68-70
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藏象术语英译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海外学者对中医脏腑功能活动的正确和全面的理解。尽管30年中医海外传播之路使中医翻译水平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但藏象术语英译中仍有一些值得商榷和改进之处。本文试举例说明部分藏象术语英译中存在的问题,从古今词语变化、脏腑功能考证、临床病证观察等几方面对其值得改进之处提出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3.
尽管许多学者提出了中医英语翻译的原则和标准,但在翻译过程中,误译现象依然无法避免。本文从误译的原因、误译例析及翻译建议等方面,探析中医英语翻译的误译现象,以期对中医英语翻译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构建中医养生术语英译语料库的重要意义,整理建库的语料来源,以及国内外相关语料库的研究和中医术语翻译研究的成果,提出建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展望了中医养生术语英译语料库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从数术看经脉理论和针刺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卓廉士 《中国针灸》2009,29(10):811
本文梳理了秦汉文献中有关数术的记载,参考了国外学者的有关论述,并将其与中医典籍进行对照,以探讨古代数术与经脉理论和针刺方法的联系.结果发现十一脉体系是五输穴、原穴、全身腧穴的数理基础,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二经脉体系的建立使得脏腑经脉表里相合、营气环流得以实现.针灸在针具、刺法、禁忌等多个方面都受到数术的影响.经脉理论的构建充满了哲学思辨,具有一定主观成分,但并不影响古人对脏腑经脉的生理现象所进行的整体观察.  相似文献   

16.
毛发生  王惠珠 《中国针灸》2003,23(8):485-488
目的:探析针灸英译句子的基本特点及其翻译技巧。方法:从时态、语态、语气、条件句、祈使句、句子结构、文体等方面找出针灸英译句子的基本特点,从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音意结合法、西医借用法、释义法等方面分析汉英针灸翻译的方法。结论:针灸英译句子是有其自身特点的,所探讨的翻译技巧能够满足针灸汉英翻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Li SY  Zhao JS 《中国针灸》2011,31(5):462-466
系统考察明清至民国西医东渐过程中,西方"nerve"被译入我国的整个经过以及它对经络理论认识与研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nerve"在明清时期被译作"细筋""脑气筋"等术语,直至清末民初我国才由日本引入"神经"这一翻译方式,这时我国医家才开始探索经络与神经的联系,继而引发了我国对于经络实质探索及其研究思路的明显转变,并对此后直至当今的经络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由于没有明确、独立的解剖结构,经络的生物学本质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针灸等防病治病机理仍是中西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不解之谜。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动物神经系统的进化衍变,尤其是近年来逐渐发展成熟的植物信息传导系统,即所谓“植物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开拓解读生物界中有机体对于外界环境感应的共同结构基础与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本文开拓性地将生物体信息传导系统分为3个系统(水平):大脑相关高级神经系统(神经水平);没有神经结构但可传递生物电信号和递质的导管相关信息传导系统(导管水平);细胞间以及细胞与环境间的电信号与理化物质传导系统(细胞水平)。本文还提出生物体内的信息及其传导媒介,主要可分为电信号和化学信号2大类型。提出经络相关的信息传导机制为上述3水平、2类型作用的有机整体集成,简称“321集成理论”,进而一统解读错综复杂的经络现象的生物学本质。  相似文献   

19.
王鸿谟 《中国针灸》2003,23(9):537-539
目的:探讨经脉起止走向规律。方法:从分析古文献入手,对经脉全部起于肢端、经别经筋全部起于肢端、标本根结本输理论及经气流注进行分析。结论:十二正经全部起于四肢末端。向心行走,终于头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