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肠平滑肌肿瘤术前临床诊断较困难。近年来 ,笔者应用选择性动脉造影方法对疑及小肠肿瘤患者进行检查 ,取得了满意效果。1 材料与方法本组共 9例 ,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男 7例 ,女 2例 ,年龄3 0~ 5 7岁 ,平均 44.3岁。病程 6个月~ 5年。临床表现均为间歇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均曾经纤维胃镜及 /或纤维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异常 ,疑出血来自小肠而行选择性动脉造影以明确诊断。采用Seldinger法 ,经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2 结果本组 7例造影诊断为平滑肌瘤 ,大小直径为 2 .5~ 5 .0cm ,有较均一的致密肿瘤染色 ,其…  相似文献   

2.
介入诊断和治疗在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介入诊断和治疗在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消化道出血病例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19例患者采用动脉药物灌注治疗或动脉栓塞治疗。结果:DSA检查阳性19例占60%。其中肿瘤7例,动脉瘤8例。弥慢性肠黏膜病变和球溃疡出血3例,Crohn’s病1例。13例DSA检查阴性占40%。对19例(包括DSA阴性7例)采取动脉栓塞或血管加压素灌注治疗,10例得到完全止血,9例止血不彻底。结论:选择性动脉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的价值,动脉血管加压素灌注和栓塞治疗是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止血措施。  相似文献   

3.
出血性烟雾病的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研究出血性烟雾病的出血机制及检查诊断方法。方法 对 6 7例颅内出血患者经头部CT和脑动脉血管造影检查 ,部分病例经腰穿检查。结果  6 7例患者诊断为烟雾病 ,其累及血管为单侧、双侧颈内动脉分支和 (或 )椎动脉分支 ,其病变区出现异常增生的小血管 ,CT检查患者颅内有不同部位出血灶。结论 烟雾病的诊断方法主要为全脑动脉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动脉造影对于消化道出血诊断价值及介入治疗疗效价值.方法:33例消化道出血病例中,经动脉血管造影26例发现出血动脉.9例手术治疗,22例进行介入治疗,其中16例灌注血管加压素或止血药,6例进行栓塞治疗.结果:随访2~6个月,3例复发出血,9例手术切除,2例内科治疗,22例介入治疗.结论: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行动脉造影,可发现内镜和其他检查方法不能发现的出血部位,动脉造影是上述检查的重要补充,同时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亦能为手术做好准确的定位准备.  相似文献   

5.
我院从1988~1994年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肝癌肝动脉-门静脉短路及门脉癌栓患者44例,并对其进行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44例,男性31例,女性3例,年龄27~68岁,平均50岁。肝癌的诊断均经临床、生化、B超、CT及DSA证实。肿块类型:巨块型16例,弥漫型28例。病变部位:右肝31例,左肝7例,左右肝均有者6例。1.2造影方法采用Selrdinger’s法,经股动脉插管,行肝总、肝固有及肠系膜上动脉DSA检查,以2~3ml/s的速率注入38%~76%泛影葡胺6~9ml,采像帧率为2帧人,共采像10~20s,观…  相似文献   

6.
消化道出血的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研究消化道出血的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断的价值及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意义。资料与方法 经选择性动脉DSA后明确消化道出血部位或原因共57例,对非肿瘤性出血采用相应供血动脉栓塞或血管加压素局部灌注;肠道肿瘤及介入治疗止血不彻底者行外科切除。结果 非肿瘤性出血41例,肿瘤出血16例,其中44例经动脉栓塞或灌注血管加压素治疗,25例得到完全止血,14例止血不彻底,5例复发,共有32例经外科切除后得到病理诊断,分别为贲门溃疡1例,十二指肠溃疡7例,小肠憩室炎7例,小肠平滑肌瘤8例和平滑肌肉瘤7例,恶性淋巴瘤1例,脾动脉真性动脉瘤1例。结论 选择性动脉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的价值;对多数非肿瘤性出血应用选择性动脉栓塞可以得到完全止血,预防栓塞并发症的关键是尽可能超选择和选用较大的栓塞颗粒。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传统DSA造影结合3D-DSA、XperCT功能诊断下消化道大出血的意义.方法 收集15例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病因不明确.所有患者均作股动脉或肱动脉穿刺,5 F Yashiro导管或RLG导管选择至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及髂内动脉作造影,对疑有病变部位用3F微导管作超选择造影,同时作3D-DSA和XperCT扫描.诊断后即行外科切除术.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DSA结合3D-DSA、XperCT检查.8例诊断为血管畸形(小肠6例,结肠2例),6例诊断为肿瘤性病变(小肠肿瘤5例,结肠肿瘤1例),1例定位于小肠出血(原因不明).外科手术切除病变后病理学诊断显示血管畸形8例(53.3%),小肠间质瘤4例(26.7%),小肠腺癌1例(6.7%),结肠癌1例(6.7%),小肠憩室1例(6.7%).结论 传统DSA造影结合3D-DSA、XperCT用于定性、定位诊断下消化道大出血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肾内血管损伤的血管造影诊断价值和选择肾动脉栓塞术的治疗价值、适应症以及一些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 16例 (男 13例 ,女 3例 ,年龄 9~ 4 7岁 ,平均 30 .5± 11.8岁 )肾内血管损伤患者的血管内介入放射学资料 ,所有患者于栓塞前行肾动脉造影检查 ,栓塞材料选用明胶海绵和弹簧钢圈。结果 :16例肾内血管损伤患者经血管造影检查均能获得明确的诊断 ,12例可见对比剂外溢 (其中 6例合并有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和 /或动脉瘘形成 ) ,9例可见假性动脉瘤形成 (其中 3例合并有动静脉瘘形成 ) ,单纯动静脉瘘形成者 1例。 16例肾内血管损伤者经弹簧钢圈栓塞者 7例 ,明胶海绵栓塞者 3例 ,弹簧钢圈加明胶栓塞者 6例。 9例随访了 3~ 2 5个月 (平均 14个月 ) ,无血尿等症状复发。结论 :血管造影有利于指导肾内血管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选择性肾动栓塞术是一种微创的疗效可靠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部急性出血选择性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行选择性动脉血管造影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腹部及盆腔急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0例均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后作选择性血管造影,用碘化油、明胶海绵或弹簧圈栓塞治疗,80例中完全止血68例、再出血9例、无效3例。结论介入方法不仅可确定出血部位,而且可达到止血目的,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0.
下消化道出血的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断及栓塞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下消化道出血的选择性造影表现及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1996年2月~2002年2月间,对42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行选择性动脉造影,并对其中15例诊断明确患行灌注或栓塞治疗。结果 明确出血部位及病变30例,诊断准确率71.4%(30/42),30例中,小肠出血10例,大肠20例;对其中3例肠道血管畸形患行明胶海绵栓塞治疗,成功率100%;12例行动脉内血管加压素灌注,8例出血停止,4例无效,有效率66.7%。结论 选择性血管造影是诊断下消化道出血最有效可靠的检查手段,动脉内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造影诊断及栓塞治疗胃十二指肠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方法。资料与方法12例胃十二指肠动脉假性动脉瘤均为腹部外科手术后急性消化道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而急诊行血管造影及栓塞治疗。其中消化道出血前2例有感染征象,2例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升高。结果11例栓塞后迅速止血;1例消化道出血栓塞胆囊动脉6h后再出血,再次造影发现胃十二指肠动脉残端假性动脉瘤破裂,栓塞胃十二指肠动脉残端后止血。栓塞后复查造影示假性动脉瘤供血动脉完全闭塞,假性动脉瘤未见显影;栓塞术后3例有一过性上腹部疼痛。术后随访3~46个月,无复发及并发症。结论血管造影诊断及经导管栓塞是诊断及治疗胃十二指肠动脉假性动脉瘤迅速、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急性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与介入治疗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急性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的诊断价值及介入治疗疗效。方法 47例急性消化道出血,经动脉血管造影41例发现出血部位(87.2%)。6例手术治疗,1例保守治疗,4例食管胃底静脉出血另行处理,30例进行介入治疗,9例灌注加压素,21例进行栓塞治疗。结果 随访1个月-3个月,7例复发出血(2例手术切除,1例内科治疗,4例病死),23例治愈(76.6%)。结论 急性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可发现内窥镜和其他检查方法不能发现的出血部位,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亦能为手术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3.
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结果分析(着重阴性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血管造影阴性结果的原因,提高消化道出血诊断的阳性率.方法3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男24例,女6例,年龄14~72岁,根据病情选择及超选择性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造影.结果30例中阳性发现18例,均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阳性率60%.12例为阴性结果,原因分析显示与病情急缓、出血量多少、出血部位、临床用药与否及造影方法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密切结合临床、选择合适病例及出血时机、改进检查方法是提高诊断阳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血管造影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血管造影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学医师按双盲法对16例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血管造影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然后共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结果16例患者经血管造影均能明确诊断,动脉瘤位于颈总动脉者1例,颈动脉分叉处9例,颈内动脉5例,颈外动脉1例。血管造影主要表现为瘤腔内造影剂滞留(12例),瘤腔内形成涡流(9例),动脉瘤开口处“喷射征”(7例),颈动脉分叉角度增大,颈内、外动脉移位(9例)。结论血管造影是诊断颈动脉假性动脉瘤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其不但可明确诊断,而且有利于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输尿管囊肿的X线与超声诊断(附23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目的:探讨X线与超声对输尿管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3例输尿管囊肿的静脉肾盂造影(IVP)及超声检查资料,其中男性1例,女性12例;年龄2个月-43岁,平均年龄20.6岁。23例均行静脉肾盂造影、B超检查,2例行膀胱造影,1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例CT检查。结果: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左侧9例,右侧7例,双侧7例。静脉肾盂造影显示膀胱内边界清晰的充盈缺损16例,5例呈“眼镜蛇头”征,诊断正确率为91.3%(21/23)。B超显示囊肿呈类圆形无回声暗区23例,形态可随排尿而改变,诊断正确率为100%(23/23)。结论:静脉肾盂造影结合超声检查诊断输尿管囊肿可靠性高,二者相互弥补,可对此病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X线气钡双重造影的影像表现,提高对早期胃癌的影像学认识和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搜集25例经我院手术及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的患者,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38-65岁,25例均行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结果:9例为I型(隆起型),10例为Ⅱ型(浅表型,6例为Ⅲ型(凹陷型)。结论:充分利用X线气钡双重造影影像表现有助于早期胃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进一步提高消化道出血的诊断率,探讨DSA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30例原因不明胃肠道出血病例行选择性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在常规PUCK快速摄片后,再行DSA,比较两种方法所见。结果:30例中24例发现病理血管,检出病变,检出率为80%。其中肿瘤6例(胃肠平滑肌瘤或肉瘤5例,腺瘤1例),血管病变11例(AVM6例,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4症,胃底静脉曲张1例);炎症性病变6例(麦克尔憩室2例,胆道出血1例,胃溃疡或糜烂3例)和十二指肠粘膜异位1例。DSA较常规血管造影片显示病变更清楚,血管结构更仔细。2例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在常规血管造影片上仅见小血管密集,紊乱,而DSA则能清楚显示病变肠段较正常肠段染色异常增浓,因此术前得以确诊。本组资料显示DSA对于提高胃肠道出血的病变检出率和诊断正确率很有价值。1例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出血第一次检查阴性。一周后采用山莨菪碱药物血管造影,PUCK及DSA见造影剂外溢及肠管异常染色而得到诊断。结论:胃肠道出血的血管造影检查结合应用DSA,可进一步提高病变检出率和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管造影对美克尔憩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选择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例美克尔憩室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36岁,平均23岁.对其临床资料及血管造影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美克尔憩室并发出血的典型血管造影表现.结果 6例中有5例显示典型的卵黄管动脉,其中4例来源于回肠动脉分支,1例来源于胃网膜右动脉分支;1例未显示明显卵黄管动脉,但可见对比剂溢入肠管.病变肠段位于右上腹部1例,左下腹2例,下腹部3例.结论 血管造影对美克尔憩室并出血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其中显示的卵黄管动脉最具特征性.  相似文献   

19.
作者回顾性研究了9例AIDS急性胃肠出血的部位、病因及经导管治疗的效果。男7例,女1例,年龄24~45岁,1例7月女婴。动脉造影前,6例作食管、胃十二指肠镜检,5例结肠镜检,5例乙状结肠镜检,1例内窥镜逆行胆管胰造影,5例放射标记红细胞闪烁图检查,2例作Mcekel扫描。9例行常规选择性动脉造影,如需要则进行放大超选择性动脉造影。经导管加压素或栓塞治疗。动脉内以0.05~0.2U/min速度输入加压素,持续12~24小时。经导管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钢螺圈和铂纤维微螺圈。 6例出血部位局限于小肠,3例为结肠。其中7例能用血管造影确定出血部位。2例出血原因为小肠卡波济氏肉瘤,2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例  相似文献   

20.
大动脉炎的血管内介入诊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大动脉炎的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价值。方法 38例大动脉炎患者行血管造影检查。由2名有经验的介入放射学医师按盲法对其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然后共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结果38例中,经血管造影按Lupi-Herrem综合分型法,Ⅰ型11例,Ⅱ型15例,Ⅲ型7例,Ⅳ型5例。主要受累的动脉包括锁骨下动脉20例(52.6%),腹主动脉15例(39.5%),肾动脉,4例(36.8%),胸主动脉lO例(26.3%),颈动脉9例(23.7%),髂动脉9例(23.7%),腋动脉7例(18.4%),肠系膜上动脉4例(10.5%),冠状动脉3例(7.9%)和肺动脉3例(7.9%)等。22例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12例行狭窄段支架置人术均获成功。结论 血管造影有利于大动脉炎的临床诊断与指导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的疗效可靠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