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影响。方法 测定ACS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CRP与LDL、HDL、TC、TG含量变化。结果 ACS患者CRP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降脂治疗后4周CRP浓度比治疗前降低,P<0.01,但仍
比正常对照组高;辛伐他汀治疗4周后能够使TC、LDL-C及TG分别下降28.9%、26.9%18.6%,HDL-C较前增11.5%。结论 辛伐他汀有良好的调脂效果,并可降低ACS患者血清CRP水平。 相似文献
2.
3.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 ,C -反应蛋白 (CRP)这种由白介素- 6刺激肝脏产生的急性期反应蛋白 ,同时也是心血管疾病的直接致病因素 ,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演变和进展有关的促炎因子。是冠心病严重并发症的预测因子及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他汀类药物可有效地降低CRP增高患者的未来冠状动脉事件。本研究目的是检测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血清CRP的浓度及调脂药物对其影响。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选择ACS患者 6 0例作为观察组。男 4 0例 ,女 2 0例 ,平均年龄 (5 8 4± 10 2 )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AMI) 30例 ,不稳定型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辛伐他汀治疗组,疗程2周,常规治疗组服安慰剂,辛伐他汀治疗组每晚服辛伐他汀20mg,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血浆CRP水平,同时测定25例健康人血浆CRP水平。结果ACS患者血浆CRP水平高于健康人血浆CRP水平(P〈0.05);辛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后血浆CRP水平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症在ACS的发病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辛伐他汀具有独立于调脂的抗炎作用,而其抗炎作用对防治ACS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及稳定斑块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ACS患者80例,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40例,常规治疗加辛伐他汀)和对照组(40例,常规治疗),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分别测定2组治疗前后外周血PAPP-A、hs-CR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PAPP-A,散射比浊法检测hs-CRP。结果治疗前2组ACS患者血清PAPF-A、hs-CRP水平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PAPP-A和hs-CRP水平降低,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后辛伐他汀组患者血清PAPP-A和hs-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清PAPP-A、hs-CRP水平,其稳定斑块的作用可能与抑制这些炎症因子的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C 反应蛋白 (CRP)的血清学改变及其与ACS产生机制、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血脂变化的关系。方法 将经冠状动脉造影后诊断为冠心病的 96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CS组 5 3例 (急性心肌梗死 2 1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 32例 ) ;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NACS)患者组 4 3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 14例 ,稳定性心绞痛 2 9例 )。以 32例有胸痛症状而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CRP和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的浓度 ,并与 32例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ACS组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NACS组 (P<0 .0 5 )和对照组患者 (P<0 .0 1) ,NACS组的CRP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CRP水平的升高与冠状动脉病变累及范围呈正相关性 ,而与血脂水平无关。结论 ACS发生时有炎症表现 ,可能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CRP水平的升高不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关 ,而且也间接反映了血管病变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辛伐他汀对其影响。方法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辛伐他汀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0例,测定患者住院次日及治疗6周及12周的CRP水平。结果辛伐他汀治疗组血清中CRP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结论辛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ACS患者血清CRP水平,从而起到减轻炎症反应、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急性期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浓度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测定ACS患者和对照组血清CRP浓度及LDL、TC、TG含量.结果ACS患者CRP浓度显著升高,其中UAP52.38±4.98、NQMI79.36±8.14、AMI102.58±9.16,与对照组7.50±1.48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ACS患者CRP浓度和LDL、TC、TG含量呈同步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O.05,P<0.01),CRP与LDL、CRP与TC、CRP与TG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CRP浓度升高与ACS有极大的相关性,调节血脂水平,达到降低CRP水平的目的是防治ACS发生、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 )与炎症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反映急性炎症反应的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 (hs-CRP)可能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之一 [1] ,为探讨hs-CRP浓度与冠心病的关系 ,我们对2002年5月至2002年12月内科门诊或住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hs-CRP测定 ,现报道分析如下。1.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共72例 ,男性47例 ,女性25例 ;年龄47~80岁 ,平均 (63.6 +16.1)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标准参考2000年ACC/AHA(美国心脏病学会 )指南[2]标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分为3类患者 :1.1.1不稳定心绞痛 (UA…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50例ACS患者(ACS组),其中分为20例急性心肌梗塞,即AMI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即UA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组)及30例健康对照组的hs-CRP水平。结果ACS组、SA组血清hs-CRP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ACS组血清hs-CRP水平又明显高于SA组(P<0.01)。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hs-CRP水平与冠心病显著相关(r=0.367,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冠心病,尤其是与ACS密切相关,测定血清hs-CRP水平可预测ACS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采用前瞻性开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8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41例)采用常规治疗;B组(43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在治疗前以及治疗2个月后检测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常规治疗对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无明显影响;阿托伐他汀不但能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还显著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结论:阿托伐他汀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并具有抗炎作用,对于抑制心肌缺血的进展具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时的变化,以了解ACS与炎症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ACS组45例急性心肌梗塞(AMI)、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血清CRP含量,与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对照。结果ACS中CRP增高,AMI升高最为明显,AMI与UA、AMI与SA、UA与SA之间比较,结果均有显著差异(P〈0.01)。病人近期心脏主要事件的发生比AMI组与UA组与SA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血清CRP(C-反应蛋白)是预测ACS心肌损伤程度以及近期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清脂联素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5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正常对照组40例,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脂联素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和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脂联素相关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脂联素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41,P<0.05)。结论: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脂联素水平降低可能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是反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是构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合理的抗炎治疗进行早期干预可能成为预防冠状动脉疾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C反应蛋白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0例ACS患者(ACS组)、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SAP组)及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TNF-α、CRP水平,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以及TNF-α和CRP 的相关性。结果ACS组血清TNF-α、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而在ACS组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又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P<0.05);SAP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TNF-α与CRP水平呈正相关(r=0.5246,P<0.01)结论血清TNF-α、CRP与ACS 的发生有关,其水平反映ACS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及他汀类药物干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变化及他汀类药物干预治疗效果。方法:将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对照组,分别测定治疗前后HS-CRP、TC、HDL-C、LDL-C、TG。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浆HS-CRP的平均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了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浆HS-CRP浓度的降低与血浆TC浓度的降低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血浆HDL-C浓度的升高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CRP是ACS的炎性标志物,在预测斑块稳定性上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和精确性,可作为评价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非侵入指标。他汀类药物可改善内皮功能,稳定斑块,对ACS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血清高灵敏度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近期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测定血清hs-CRP、纤维蛋白原(Fg)、肌酸磷酸激酶(CPK)和其同工酶(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并观察住院期间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对ACS病人近期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组hs-CRP水平高于未发生组,且hs-CRP水平与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存在正相关(rs=0.37,P=0.008),血清hs-CRP升高组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血清hs-CRP正常组。结论:hs-CRP可以较灵敏地预测ACS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其预测的敏感性比Fg及cTnI等血清标志物好。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脉综合征B型钠尿肽、高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BNP)、高敏G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6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5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和42例健康对照者,放射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浆BNP,乳胶增强比浊法检测血浆hs-CRP。结果 AMI血浆BNP、hs—CRP显著高于不稳定心绞痛者和健康对照,AMI伴心功能Ⅲ、Ⅳ级者血浆BNP、hs—CRP显著高AMI伴心功能I、Ⅱ级者,不稳定心绞痛者血浆BNP、hs—CRP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结论血浆BNP、hs-CRP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早期预测AMI伴心力衰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脑钠尿肽(brain natrium peptide,BNP)和D-二聚体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其在ACS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诊断为ACS的患者10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62例。选取同期住院的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患者50例,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CRP含量,采用ELISA方法检测BNP含量和D-二聚体含量。并对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及SAP组比较,ACS患者CRP、BNP、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P〈0.01);其中AMI患者上述指标水平明显高于UAP患者(P〈0.01或P〈0.05)。结论 ACS患者血清CRP、BNP、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检测血清CRP、BNP、D-二聚体水平对ACS的辅助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肌钙蛋白I(cTnI)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3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34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2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或因心脏病猝死的患者,症状发作后6~8 h血清CRP和cTnI的含量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同时分析血清CRP和cTnI含量的高低与心脏事件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UAP组、SAP组、AMI组血清CRP和cTnI的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含量越高,心脏事件的发生率越高。其含量高低顺序为AMI组〉UAP组〉SAP组。AMI组和UAP组患者的血清CRP和cTnI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血清CRP和cTnI的含量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与cTnI联合检测对于ACS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更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妊娠相关蛋白-A (PAPP-A)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80例ACS患者,随机将其分为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每组40例,分别予阿托伐他汀40 mg/d及20 mg/d治疗,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及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40例分别纳入对照组及SAP组,比较不同组别研究对象的血清hs-CRP及PAPP-A的水平.结果 ACS组患者的血清hs-CRP与PAPP-A水平均较SAP组与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高剂量及低剂量组ACS患者血清hs-CRP、PAPP-A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高剂量组下降比低剂量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与PAPP-A水平明显增高,阿托伐他汀治疗ACS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且此效应与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