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渡舟“人体津液链学说”的临床意义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渡舟医学全集》曰 :“中医学认为体内有一种比较重要的物质叫津液。实际上它包括了血液、精液、髓液、汗液、唾液……它们皆可统称之为津液。津液是一个相互联接又能相互转化的有机体 ,好像一条链联在一起 ,所以 ,我把它叫做津液链。”津液的来源 ,是从饮食分解出来的。例如 :《灵枢·邪气篇》说 :“五谷入于胃 ,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可见饮食变成津液而带有原始物质的意义。严格地讲 ,津与液还有分别。《灵枢·决气篇》说 :“何谓津 ?腠理发泄 ,汗出溱溱是谓津 ;何为液 ?骨入气满 ,淖泽注入骨 ,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 ,皮肤…  相似文献   

2.
谈谈人体的津液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有一种比较重要的物质叫津液.实际上它包括了血液、精液、髓液、汗液、唾液……,它们皆可统称之为津液.津液是一个相互联接又能相互转化的有机体,好像一条链联在一起,所以,我把它叫做津液链. 津液的来源,是从饮食分解出来的,例如:《灵枢·邪气篇》说:“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可见饮食变成津液而带有原始物质的意义.严格地讲,津与液还有分别,《灵枢·决气篇》说:“何谓津?……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为液?……谷入气满,淖泽注入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相似文献   

3.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汗液、关节液等),具有滋润和濡养的功能。正如《灵枢.决气》篇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津液耗损,就会导  相似文献   

4.
津液是人体內一切正常有机活动所需的水液的总称,也可以理解为人体新陈代謝的一种主要的液状营养物質。津属阳,液属阴。津是較为稀薄的,散而不留;液是較为浓厚的,留而不散。凡能弥散敷布于全身,潤溫肌肉,充养皮毛的为津;凡能較注关节,使关节屈伸自如,並渗溢于骨空脑腔,以及流注体表潤泽皮肤的为液。津液虽有阴阳的分划,但实际是一体的,所以通常津液並称。  相似文献   

5.
液脱症絮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液脱为津液耗伤重症.液属阴精,与津同源于水谷,津液可互相转化,故常津液并称.津清稀易流动,充溢肌肤,隶于胃、肺,属阳;液稠厚粘涎,不易流动,濡泽筋骨髓脑,隶于肾、肝,属阴.《灵枢·决气篇》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其病变分留滞与耗损两端.留滞者为肿、为痰.耗损者如该篇所云:“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临床见汗出、口渴、目陷、螺瘪.转筋等症,常屡见不鲜.可生津养阴以治标,益气扶阳以治本,使津速还.”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临床见口不渴、形瘦、肉脱、枯槁、肉(目闰)、蠕、颤等症.多由津伤干涸过甚,久病大病,高热稽留过久所致.液脱多兼津伤,津伤未兼液脱.液脱多难速复.凡津伤液脱者舌多光红少苔、少津,脉多细弱而数.  相似文献   

6.
血和水同属阴液,均为饮食水谷精气所化,它们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脏腑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必须得到血、水的充养滋润,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血证论·吐脓篇》说:“血得气之变蒸,亦化而为水。”指出在生理状态下,一部分血液经过脏腑气化作用,渗出脉外,遍布于组织间隙之中而成为津液,血足则津液亦充,如出血过多,则可影响到津液,即所谓“血不足以济水则气热。”另一方面,《血证论》说:“水与血相为倚伏”,血水“互相维系”,提示水能生血。《灵枢·邪客篇》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灵枢·痈疽篇》亦云:“津液和调,  相似文献   

7.
正1补液充髓与养脑精、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中所必需的重要物质基础。《灵枢·决气》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可知,精气血津液资于五谷,五谷运化于中焦,而精气血津液又各有部主,各自有其主要濡养的脏器。《灵枢·决气》云:"何谓液,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中医基础理论将液定义为: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  相似文献   

8.
治汗刍言     
汗是人体极为重要的津液,为五液之一。《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化液:心为汗……”。汗为津液所泄,津液化生心血,大汗必伤津而损及心血。《灵枢·决气篇》:“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素问·阴阳别论》云及作汗的机理:“阳加于阴谓之汗”。景岳进一步阐明:“然汗发於阴出於阳,其根本则由阴中  相似文献   

9.
“痰瘀同治”治疗高脂血症的体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脂血症是中老年较常见的一种脂质代谢紊乱综合征,祖国医学文献虽无血脂的概念,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脂膏的认识,如《灵枢·卫气失常论》:“人有脂、有膏、有肉”;张景岳也指出:“津液和合为膏,以填补于骨空之中,则为脑为髓,为津为血。”故可认为:膏脂源于水谷精微,并随津液的流行而敷布,有注骨空,补脑髓,润肌肤等作用,是人体化……  相似文献   

10.
一般以为寸口診脈始于难經,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內經中已有很多診取寸口的資料。也有以为起于齐梁之际,那种說法更属臆測。又有以为难經寸口的三部九候与內經的三部九候不同,而加以斥責的,那也是偏执己见。茲引論于下,以明是非。一尺寸之来源尺寸之义,来源甚古,說文:“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脈,謂之寸口,从又一”。段玉裁注:“却、犹退也,距手十分动脈之处,謂之寸口,故寸从又一会意也。周礼注云:“脈之大候,要在阳明寸口。”說文:“尺,十寸也,人手却一分动脈为寸口,十寸为尺,周制:寸、尺、咫、寻、常、(?),諸度量皆以人体为法。”說文:“脈、血理分袤行体中者。”“段玉裁注:“脈大候在寸口。”孙渊如亦曰:“血理謂之脈,动脈謂之寸口。則尺寸二字原出人体,古人以人体为度量法,医家以其脈动,故取此部位作診,故曰寸尺。”张山雷說:“据許叔重說文訓詁,知造字之源,即从人体取义,且因寸口动脈而制寸尺之字,可见診脈最重寸口,由来已古,且在文字之先”。按古人布指知  相似文献   

11.
浅论温病治疗中的顾护津液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建君  张葆花 《河北中医》2003,25(5):361-361
温病过程中 ,无论病邪在卫、在气、入营、入血 ,或在上、中、下三焦的不同脏腑 ,最易伤津损阴 ,酿生他变。因此 ,温病伤津是温病最突出的病理特征。吴鞠通云 :“温热阳邪也 ,阳盛伤人之阴也。”[1 ]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具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 ,与气血有着密切联系 ,气旺生津 ,气可摄津 ,亦可随液而脱 ,津合脉内则为血 ,血渗脉外则为津。《灵枢·邪客》曰 :“营气者 ,泌其津液 ,注之于脉 ,化以为血。”《灵枢·痈疽》曰 :“津液和调 ,变化而赤为血。”《灵枢·营卫生会》曰 :“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故有津血同源之说。由…  相似文献   

12.
“二注痛、苏合研。”“原註”入山林古庙,見非常之物,脉乍大乍小,若出兩人,宜苏合丸研而灌之。“淺說”:所謂“注”,中医多系用以指傳染之意,如一般所謂的“尸注”、“殃注”、“食注”……等等,均是指由于各种途經而致的傳染,  相似文献   

13.
“脾为之使”出自《素问·刺禁论》:“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以“脾为之使”的文辞解释以及含义为着眼点,结合上下文“胃为之市”分析其内在含义以及临床内涵:脾转输谷食精微,脾阳上输精微散精于肺,是化生精、气、血、津液的原材料,从而滋养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脾阳上输散布津液或四布输散津液,脾气散津并为胃行其津液,脾转输水液,是人体水液代谢的枢纽,滋润濡养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脾居五脏中央,与胃升降相因,维持五脏气机的协调。  相似文献   

14.
津液为人体水谷所化生的精微物质。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转输运化精微。因此,中焦脾胃是津液生化输布的源泉枢机。脾胃健运调和,则津液输化不息,源泉不竭。故健运脾胃以化输津液,往往是治疗津亏液竭诸病证的图本之法。笔者在学习和临证中对此理法爰抒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5.
子痈、子痰生于睾丸,囊痈、脫囊生于阴囊。治此四病,必先明其經絡所主。《內經》謂“厥阴病則舌卷囊縮”,舌卷是手厥阴証,囊縮是足厥阴証,睾丸一說属肝,如《內經》謂:“厥阴气絕則卵上縮而終”,一說属腎,如《外科真詮》謂:“子属腎,子之系又属肝”。由此可知,睾丸和阴囊疾患,总不离乎肝腎两經。  相似文献   

16.
(一)升降的概念升、降是对立統一的一个名詞,也是自然机轉的活动形态,循环不息地存在于天地万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在祖国医学理論体系內属于气化学說的重要一环。《內經》云:“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高下相召,升降相应,而变作矣”。这說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自然界有升无降,或有降无升,那么气候的寒暖就失去了調节,万物也无从生长,所以《內經》又說:“非升降无以生长收藏”。古人认为人是一个小天地,人体生理病理,往往也符合升降的原理,在中医文献上常常可以看到,如”清升浊降”“左升右降”“肝主升气”“肺主降气”等說法,都是說明人身气化的有升有降,循环不息,  相似文献   

17.
我们根据李东垣脾胃論“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后天之本”观点,用于治疗肺病八例,心病五例,肝病十例,腎病二十八例,都收到良效。脾胃和人体元气有密切的关系。元气卽真气,是人体生活动力,又是支持人体活动最基本的物质。五脏內伤的形成,就是人体內部元气不足的原因,而元气所以不足,又是脾胃虛弱的結果。《灵枢五味篇》說:“脾胃者,五脏六腑之海,水谷入胃,五脏六腑皆稟气于胃也。”这是說脾胃居于中焦,是升降运动的枢紐,升則上輸精气血液于心肺,降則下输精微营  相似文献   

18.
膈食反胃第八“膈食病,津液干, 胃脘閉,谷食难。”“原註”:①方書名膈者,以病在膈上是也,又名膈者,以食物不下而阻隔也,津液干枯为膈食病源。②胃腕干枯閉小,水飲可行,食物难下。“淺說”:所謂“膈食”,卽指食物被阻隔在膈以上不能下入胃腸道的一种疾患,素問通評虛实論謂:“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又謂:“病在膈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中对小便的论述,粗略统计约有60余条,内容丰富,临床意义广泛,综合简析如下。一明津液存亡小便系五液之一,膀胱为津液之府,“津液之余者,入胞则为小便”。若人体津液充盛,可外泽皮毛,内濡脏腑,小便亦会通利正常。若热盛伤津,或误用汗下伤阴,均可致津液亏耗,化源不足,常表现小便难、小便不利。因此在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观察小便量的多少、利与不利,可知体内津液之存亡。  相似文献   

20.
营卫气血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論之一,它是演述人体营养作用、卫外功能及气血循环的生理现象的理論;它与臟腑共同构成整体,故学者不可不有深刻的了解。一、人体之生成及精神气血之来源人生在孕育初期,乃由阴阳二气会合的“精”所生成的。此精藏在腎內,为生命的根源和生活的基本动力,此精称之为先天之精。“神”,和生命一切随着父精母血的媾合而孕育。灵福本神篇說:“生之来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指出神在兩精交合时节已产生了,而神与形是不能分开存在的,所謂“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灵樞天年篇)。无形則神亦不存在,故知在人体有形时,就有神的存在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