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优缺点,及在基层医院开展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将112例住院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组58例,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组54例。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住院天数、球囊及特殊导管使用率、手术操作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经桡动脉组与经股动脉组成功率无显著差异,而局部血管并发症少(P<0.05),住院天数明显缩短(P<0.01),但经桡动脉组球囊使用率高(P<0.05),特殊导管使用率也较经股动脉组高(P<0.01),手术耗时长(P<0.01),动脉痉挛发生率也高于经股动脉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患者痛苦少、血管并发症少,且手术成功率高,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但在开展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前,应积累大量的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和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术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冠心病诊断和治疗最主要的方法和手段。目前PCI常用的途径包括经股动脉介入治疗(TVI)和经桡动脉介入治疗(TRI)途径。与TFI相比,TRI具有术后无需卧床、无体位限制、患者更舒适、穿刺并发症少等独特优势,已成为临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一种理想入径,受到更多的患者和医生的认可。因此,本研究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2006年中国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注册调查研究(TRI—China2006),旨在了解国内TRI开展情况、应用现状以及临床医师对该技术的掌握情况,以期能进一步推进该技术在国内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经桡动脉穿刺途径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并发症。方法  184例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 ,经桡动脉穿刺组 4 6例 ,对照组为经股动脉穿刺者 138例 ,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经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为 92 .2 % ,与经股动脉组 (94 .9% )相比无明显差异 (P>0 .0 5 )。但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 ,经桡动脉组明显少于经股动脉组 (10 .8% vs 2 8.3% ,P<0 .0 5 ) ;术后卧床时间也明显短于经股动脉穿刺组 (P<0 .0 1)。而经桡动脉组从穿刺开始至指引导管放置成功所需的时间长于经股动脉组(P<0 .0 5 )。结论 经选择的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成功率。经桡动脉途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
陆凤花 《内科》2014,(4):507-51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被广泛应用。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可立即拔除动脉鞘管,加压固定6h即可。但由于桡动脉细小、易痉挛特有的解剖特点使得器械操作较为困难,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类型并发症,影响临床疗效,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对该类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和精心护理,正确认识并及时处理各类并发症显得尤为重,通过采取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可提高介入诊疗的安全性与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复杂病变时间、治疗成功率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近8个月来100例冠状动脉复杂病变介入治疗经桡动脉(A组50例),股动脉(B组50例)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相似(94%vs90%,P>0.0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总时间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62±14与62±10min,P>0.05)。但A组术后并发症显著低于B组。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与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复杂病变成功率相似,但前者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8年9—2010年12月215例行经桡动脉冠脉造影和PC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98.1%,经桡冠脉造影成功率100%,PCI成功率95.4%;术后并发症:出现皮下小血肿和淤斑5例、桡动脉闭塞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常规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临床工作中,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的优势以及可行性。方法对在2011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2例需行冠脉介入治疗(TRI)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对、分析,观察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以及并发症。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穿刺成功有110例,成功率为98.21%,而术后并发症:桡动脉发生痉挛3例,术后穿刺部位出现小血肿有1例,前臂出现肿胀有1例,血管迷走痉挛1例,共有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3%。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较少,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杨波  田橙  林琍  李昌  何静  张明  宗文霞 《临床内科杂志》2009,26(11):784-785
目的探讨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156例冠心病或拟诊冠心病患者术前均接受Allen’s试验检查,选择右侧桡动脉为穿刺径路,使用6F桡动脉专用鞘管,5F桡动脉造影导管和6F指引导管。结果桡动脉造影成功152例,成功率为97.43%;85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为98.82%。局部血肿,前臂张力性血肿及桡动脉闭塞各1例,无其他并发症。结论经皮桡动脉冠脉造影术和介入治疗安全、可行,经桡动脉穿刺局部并发症少,病人更乐意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 目的 观察高位桡动脉的解剖学特征,探讨该类型解剖学变异对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影响。方法 选取17例右侧高位桡动脉解剖学变异患者及与之匹配的60例桡动脉解剖学正常的患者,观察两组桡动脉影像学特征,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17例高位桡动脉中,桡动脉起源于腋动脉6例(35.29%),起源于肱动脉11例(64.71%);高位桡动脉组患者右侧桡动脉平均直径为(2.62±0.60)mm,低于对照组平均直径(3.07±0.35)mm,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高位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为70.6%(12/17),对照组手术成功率为 98.3%(59/6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高位桡动脉组术后发生2例(11.76%)前臂血肿,1例(5.88%)上臂血肿,对照组出现1例(1.67%)前臂血肿。结论 对于存在高位桡动脉的患者,应该提高警惕,轻柔操作,而直径较为细小的高位桡动脉则应该视为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禁忌,尽量避免采用。  相似文献   

10.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桡动脉内径及其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 trans-radial artery coronary angiography, TRA/trans-radial artery coronary intervention, TRI) 因并发症少、痛苦小而得到广泛应用。虽然既往研究提示TRA对桡动脉内径和功能没有明显影响,但对于TRI对桡动脉功能的影响尚无类似研究。本研究旨在观察TRI对桡动脉内径和功能的近期和中期影响。  相似文献   

11.
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经桡动脉介入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即刻选择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并发症以及近期疗效。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经桡动脉造影显示明确的冠状动脉病变后即刻采取经桡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117例(桡动脉组),与同期经股动脉途径造影后即刻PCI者(股动脉组,共409例)进行比较,分析两组靶血管病变特征、疗效和并发症,并随访术后1月内心绞痛复发、心肌梗死、死亡等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4.0%,与股动脉组(97.6%)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桡动脉组造影显示明显病变(管腔狭窄程度≥70%)的血管数量累计为210支,其中182支作为靶血管进行了成功的PCI,病变血管的血运重建率为86.7%,低于股动脉组(93.4%),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而且成功PCI者中慢性闭塞病变的所占的比例也明显低于股动脉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桡动脉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总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1)。术后平均卧床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股动脉组。随访PCI术后1个月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即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具有可行性。但对于复杂病变选择经股动脉途径PCI  相似文献   

12.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现状和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Campeau率先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随后于1992年Kiemeneiji报告了首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TRI).与经股动脉路径相比,桡动脉入路并发症相对较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近十余年该术式得到广泛的推广和普及,目前在国内一些医学中心,如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安贞医院,TRI已成为主流术式."2006年中国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注册调查研究"表明,2006年我国TRI总数超过4万例,TRI占所有PCI总数44%.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处理措施。方法:观察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行PCI的300例患者,观察有无大出血、血管及脏器损伤、局部血肿、迷走神经反射、桡动脉闲塞、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并发症发生。结果:发生各种并发症12例,发生率为4%,其中压迫止血不当产生的出血2例,均为少量出血;穿刺点周围血肿3例;桡动脉局部血栓形成1例;迷走神经反射2例;发生桡动脉痉挛2例;桡动脉闭塞1例;假性动脉瘤1例。结论:经桡动脉行PCI穿刺血管损伤并发症在临床不少见,应注意并发症的防治,术中精细、熟练操作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618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通过对比桡动脉、股动脉2种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03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北京丰台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236例,随机分为桡动脉组618例,股动脉组618例,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成功率、穿刺成功率、血管开通时间、X线透视时间、手术总时间、不同指引导管的使用率、术中不良事件(包括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痉挛、夹层及穿孔和闭塞)、术后不良事件(包括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患侧肢体假性动脉瘤及血肿)及总住院时间等。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成功率为95.8%,与股动脉组比较,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血管开通时间、X线透视时间、手术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股动脉组相比较,桡动脉组术后血肿的发生率、住院时间显著减少。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减少了患者住院时间,但需要熟练掌握手术技巧,术中宜直接选择支撑力较好的指引导管,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造影导管肱动脉注射硝酸甘油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中桡动脉痉挛(RAS)的预防效果。方法连续入选TRI冠状动脉造影(CAG)成功并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包括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或)支架置入术]患者810例,其中试验组413例,对照组397例。试验组当造影导管回撤到达肱动脉水平时经造影导管注射硝酸甘油稀释液400μg(稀释至100μg/ml),对照组在造影导管抽出后经由鞘管侧管注射硝酸甘油400μg(稀释至100μg/ml),比较两组患者在指引导管送入过程中的RAS发生率。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RAS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比33%,P=0.021)。结论经造影导管肱动脉注射硝酸甘油能降低TRI中RA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桡动脉痉挛是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造影(CAG)和(或)介入治疗(PCI)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本研究旨在观察应用利多卡因外擦动脉鞘和造影导管,减少桡动脉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连续237例接受经桡动脉路径CAG/PCI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于动脉鞘和造影/导引导管插入前应用2%利多卡因溶液(118例,利多卡因组)或0.9%氯化钠溶液(119例,对照组)外擦其表面。主要观察终点:严重桡动脉痉挛(导管推进或操作困难并伴前臂疼痛、桡动脉造影示管腔内径狭窄>70%)发生率。次要终点:前臂出血或血肿、患者不适程度以及操作成功率。结果:利多卡因组5例(4.2%)和对照组16例(13.4%)发生严重桡动脉痉挛(P=0.013);利多卡因组中无一例发生前臂出血或血肿,但对照组中3例前臂轻度出血(表现为造影剂外渗)和1例局部血肿形成,均经局部加压包扎后好转;利多卡因组因疼痛引起的重度不适减少;两组CAG/PCI均成功。结论:CAG/PCI时,应用2%利多卡因溶液外擦动脉鞘和造影/导引导管可能是一种减少严重桡动脉痉挛及其相关并发症的简易方法。  相似文献   

17.
对本院2006年6月2008年3月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20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经桡动脉穿刺成功196例,成功率为98.0%,桡动脉插管成功194例,成功率为97.0%。46例患者成功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并发症:心律失常2例,迷走反射2例,桡动脉痉挛12例,术后穿刺部位小血肿6例,前臂肿胀4例,桡动脉搏动减弱5例,未见其他不良并发症。认为经桡动脉途径行CAG和PCI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少,患者术后体位不受限制,活动不限制,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唐秀革  花冠杰  韦利元  周卓东 《内科》2010,5(3):286-288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2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172例复杂性冠脉病变患者,均行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经右桡动脉穿刺成功169例,成功率98.3%,共对197处冠脉狭窄病变进行介入治疗,植入支架194枚,无拔管鞘时神经反应及桡动脉闭塞发生;术后无假性动脉瘤、感染及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复杂型冠脉病变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作为有效治疗手段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挽救濒死心肌的重要手段。虽然经桡动脉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存在一些不足,但实践证明,经桡动脉入路是安全、可行的,并存在很大的优势。它正在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挽救濒死心肌,开通罪犯血管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接受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术后,桡动脉损伤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08年5月至2009年10月,于安贞医院就诊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966例,随机分为4F动脉鞘管组和6F动脉鞘管组。分析两组患者桡动脉并发症〔如桡动脉闭塞(RAO)、桡动脉痉挛(RAS)等〕的发生率,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AO的危险因素。结果:4F鞘管组和6F鞘管组中,RAO(0.8%vs.2.9%,P=0.018),RAS(1.2%vs.3.5%,P=0.021),桡动脉内膜增厚率(1.0%vs.4.1%,P=0.002),前臂小血肿(0.6%vs.2.5%,P=0.020),患肢疼痛(1.2%vs.4.1%,P=0.006)等的发生率及压迫止血时间〔(4.62±0.98)vs.(6.36±0.93)h,P<0.001〕,4F组均低于6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前臂大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及骨筋膜室综合征。RAO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大尺径动脉鞘管、术后压迫止血时间过长是发生RAO的危险因素。结论:经桡动脉PCI中选择小直径动脉鞘管,避免术后长时间的压迫止血有利于降低RAO的发生率,同时减少桡动脉内膜损伤,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