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sane》2014,(2)
目的通过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探讨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与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40例观察组IM患儿外周血T、B和自然杀伤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以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同时对观察组患儿中的10例进行治疗2周后T细胞亚群的测定以观察动态变化情况。结果 IM患儿CD3、CD8 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10.52、13.48,均P0.05);CD19、CD4和CD4/CD8值水平明显降低,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05、-15.16、-13.02,均P0.05);自然杀伤细胞无明显变化(t=-0.37,P0.05)。10例IM患儿治疗2周后,CD4、CD4/CD8值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9、-2.21,均P0.05);CD8值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7,P0.05);治疗前CD3、CD19和自然杀伤细胞值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3、-1.25、-0.53,均P0.05)。结论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对评估IM患儿的细胞免疫状况、辅助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与疾病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分别对22例正常儿童及24例IM患儿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IM组CD3^+CD19^-(总T淋巴细胞)及CD3^+CD8^+(抑制性T淋巴细胞)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23,14.982,P〈0.01),而CD3^-CD19^+(总B淋巴细胞)、CD3^+CD4^+(辅助性T淋巴细胞)、CD3^+CD4^+/CD3^+CD8^+(辅助/抑制性T淋巴细胞比值)及CD3^-/CD16^+cD56^+(NK细胞)的表达则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090、-9.355、-14.973、-6.652.均P〈0.01)。结论IM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明显变化,存在免疫功能紊乱。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可能对评估IM患儿的免疫功能情况、疾病的辅助诊断、治疗药物的指导以及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肝损害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M)合并肝损害的发生率及临床相关因素,提高对肝损害的认识与防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并发肝损害情况,分析不同性别、年龄、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指标与并发肝损害的关系。结果 IM肝损害发生率为53.8%;不同年龄组的并发肝损害情况有显著差异(χ2=10.46,P<0.01),年龄越大并发肝损害概率越大;IM发热持续时间>1周、肝脏肿大、脾脏肿大与并发肝损害均相关(χ2值分别为9.40、9.19、4.86,均P<0.05);IM外周血小板<100×109/L或异常淋巴细胞数≥20%与并发肝损害均相关(χ2值分别为5.89、4.85,均P<0.05),血小板减少和异常淋巴细胞数增多越明显并发肝损害的概率越高;IM合并肝损害组较无肝损害组CD4+数明显减少,而CD8+数明显增多,CD4+/CD8+比值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69、2.526、2.968,均P<0.05)。对相关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持续发热>1周、CD8+高为IM并发肝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OR值分别为2.67、1.48,均P<0.05)。结论儿童IM肝功能损害与患儿年龄、发热时间、肝脾肿大及外周血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T淋巴细胞亚群等具有相关性;持续发热>1周,CD8+高为IM并发肝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肝功能损害患儿应加强其早期护肝及免疫调节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CD4+T细胞四大亚群及淋巴细胞亚群在小儿哮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在广饶县中医院儿科进行治疗的哮喘患儿10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儿童1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儿童均在早晨空腹情况下抽取静脉血5mL于3小时内进行标本处理,利用流式细胞仪器测量外周血中Th1、Th2、Th17、外周血Treg及淋巴细胞亚群。结果研究组患儿外周血Treg占CD4+T细胞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01,P<0.05);Th1占CD4+T细胞的比率在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t=1.03,P>0.05);Th2占CD4+T细胞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5.32,P<0.05);Th17占CD4+T细胞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6.94,P<0.05)。研究组CD3+所占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t=4.56,P<0.05);研究组CD4+所占百分率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5.61,P<0.05);研究组CD8+所占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t=5.04,P<0.05);研究组CD16+56+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t=6.77,P<0.05)。两组间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淋巴细胞百分比较对照组低(t=7.99,P<0.05);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t=12.58,P<0.05);单核细胞百分比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12.06,P<0.05)。结论 CD4+T淋巴细胞内细胞因子(Th1/Th2/Th17)、Treg及淋巴细胞亚群可作为判断哮喘免疫反应的标准,对疾病的诊断、预防、治疗以及疗效的评价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CD4+T细胞及淋巴亚群在小儿哮喘与肺炎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东营市广饶县中医院儿科自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34例哮喘患儿作为哮喘组,33例肺炎患儿作为肺炎组,另选择同时期的正常体检小儿30例作为对照组,3组均在早晨空腹情况下抽取静脉血5mL,并于3小时内进行标本处理,后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中CD4+T细胞内细胞因子T细胞辅助细胞(Th)1、Th2、Th17及外周血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哮喘组CD4+CD25+FOXP3+、CD4+IL-4+Th1及CD4+IL-17+Th17细胞百分比均增加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5.34、5.89、6.11,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肺炎组CD4+CD25+FOXP3+细胞百分比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4.56, P<0.05)。与肺炎组相比,哮喘组CD4+CD25+FOXP3+、CD4+IL-4+Th1、CD4+IL-17+Th17细胞百分比均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12、6.45、6.39,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哮喘组淋巴细胞水平降低,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34、5.26、5.19,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肺炎组单核细胞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9,P<0.05)。与肺炎组相比,哮喘组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29,P<0.05)。结论 CD4+T细胞及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诊断与鉴别小儿哮喘与肺炎疾病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参与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DNT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了48例IM患儿及40例正常儿童外周血DNT细胞与T淋巴细胞亚群CD3^+T细胞、CD3^+CD4^+T细胞及CD3+CD8+T细胞水平.结果 IM患儿DNT细胞百分比(9.39±4.89)%高于正常对照组(4.26±1.68)%(P<0.01),CD3^+CD4^+T细胞百分比(21.45±9.87)%明显低于对照组(32.43±5.07)%(P<0.01);而CD3+T细胞及CD3+CD8+T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IM患儿DNT细胞升高及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改变,提示IM患儿存在免疫功能异常,为IM患儿临床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表型支气管哮喘儿童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情况,以期为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3例婴儿短暂的喘息患儿、23例非特应性喘息患儿、41例特应性喘息/哮喘患儿外周血的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特应性喘息/哮喘患儿CD4+、CD4+/CD8+值高于婴儿短暂的喘息和非特应性喘息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43、2.873,均P〈0.05);与FEV1/FVC和FEV1%呈明显的负相关(r值分别为-0.654、-0.676;-0.067、-0.675,均P〈0.01),且与嗜酸性细胞计数和IgE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56、0.632;0.453、0.676,均P〈0.01)。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可能是导致儿童发生特应性喘息/哮喘发病的因素,并且与特应性喘息/哮喘发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3~6岁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s)T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NK)的变化,指导临床预防用药,避免过度以及不当治疗。方法严格按照入选标准和剔除标准收集3~6岁儿童160例,其中:病例组73例,对照组87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用流式细胞仪对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T细胞亚群、NK细胞的检测,并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进行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表明:CD3+(Z=-1.588,P=0.112)、CD4+(Z=-0.541,P=0.588)、CD8+(Z=-0.733,P=0.463)、CD4+/CD8+(Z=-0.315,P=0.753)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NK细胞(CD3-CD16+CD56+)进行t+检验(t'=2.779,P=0.006〈0.05;95%CI:0.674~4.003),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RRTIs儿童检测T细胞亚群与NK细胞具有显著的临床指导意义,可避免过度使用免疫调节剂引起的用药不当。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外周静脉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B淋巴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对38例ITP病儿(急性组18例,慢性组20例)和30例对照组儿童外周血免疫细胞的数量进行动态检测。结果ITP病儿慢性组CD4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急性组(t=7.08,5.51,P〈0.001),急性、慢性两组CD8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4.11,4.93,P〈0.001);急性、慢性两组病儿CD19和CD3^-/HLA—DR^+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4.37,7.25,8.08,7.22,P均〈0.001),慢性组CD19高于急性组(t=2.18,P〈0.05)。CD4/CD8比值倒置病儿的CD19和CD3^-/HLA—DR^+数量与比值正常病儿的比较在急性、慢性两组中均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9,0.64,1.63,1.44,P均〉0.05)。经激素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后在血小板恢复正常的病儿CD8数量明显低于治疗前(t=3.68,P〈0.01),8周后T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恢复正常。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的紊乱参与了ITP的发生发展过程,B淋巴细胞数量升高比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更能反映出病儿机体的免疫状态。ITP病儿血小板数量正常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和B淋巴细胞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特拉津对小鼠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阿特拉津高剂量组(400mg/kg)、中剂量组(200mg/kg)、低剂量组(100mg/kg)和阴性对照组(蒸馏水),经口灌胃,每天1次,连续21d。试验结束后,眼球取血,处死小鼠,观察胸腺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MTY还原法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和胸腺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和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含量。结果阿特拉津暴露使小鼠胸腺皮质细胞减少,各剂量组脾脏T淋巴细胞转化率低于阴性对照组(均有P〈0.05)。阿特拉津中、高剂量组胸腺CD3+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以及CD4+T/CD8+T比值均低于阴性对照组(均有P〈0.05),各剂量组CD4+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均有P〈0.05),CD8+T淋巴亚群比例随染毒剂量增高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阿特拉津高剂量组血清IL-2和IL4含量明显降低(均有P〈0.05)。结论阿特拉津能抑制小鼠T淋巴细胞功能,因而有免疫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长期辐射对男性放射人员T、B、NK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检测32名男性放射工作人员T、B、NK细胞中各亚群在淋巴细胞中的百分率,按受照辐射总剂量进行分组比较。[结果]CD3^+CD8^+T在≤20mSv和〉20mSv组间的百分比分别为(24.91±7.21)%和(18.68±6.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30,P〈0.05),CD8^+CD45RO^+T在≤20mSv和〉20mSv组间的百分比分别为(6.54±2.65)%和(4.15±1.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80,P〈0.01)。[结论]长期电离辐射能引起CD3^+CD8^+T和CD8^+CD45RO^+T的降低,应加强监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SLE)疮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8例活动期SLE患者,15例缓解期SLE患者及13例健康者采用标记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计数检测。结果活动期CD4+细胞数明显少于健康对照组(P〈0.05),CD4+/CD8+比值也明显降低(P〈0.05);而CD4+、CD8+T淋巴细胞对对照组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CD19+(B)细胞数则均高于缓解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测定淋巴细胞亚群可作为判断SLE处于活动期与缓解期值参考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肝癌患者经超声联合腹腔镜射频消融(laparoscopic radiofrequency ablation,LRFA)治疗前后外周血免疫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本科室收治的肝癌患者62例,分为三组,A组为腹腔镜联合超声引导射频消融组(22例)、B组为经肝动脉化疗栓塞组(TACE组)(20例)、C组为外科手术组(20例),射频消融组采用超声引导联合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手术组行肝癌根治术,20例健康献血员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LRFA组治疗前后以及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同时相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NK、CD19+)细胞的比例变化。结果 A、B、C三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3+、CD4+数目、CD4+/CD8+比值、NK细胞数目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CD8+较正常对照组稍有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A组治疗后1周,外周血CD3+、CD4+、NK数目、CD4+/CD8+比值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CD8+数目显著下降(P<0.05),且术后第2周~第4周上述指标仍能维持在优于术前水平;B组治疗后1周,CD3+、CD4+、CD8+数目、CD4+/CD8+比值以及NK细胞数目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至术后第2周时CD3+、CD4+、CD4+/CD8+比值以及NK细胞数目显著高于术前(P<0.01);C组治疗后1周,CD3+、CD4+、CD8+、CD4+/CD8+比值较术前无明显变化,NK细胞数目显著低于术前,术后第2周、第3周上述指标有所改善,至术后第4周CD3+、CD4+数目、CD4+/CD8+比值以及NK细胞数目显著高于术前,而CD8+数目明显低于术前(P<0.05)。结论 LRFA治疗后1周内,患者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明显改善,而TACE及外科手术治疗后1周内,细胞免疫功能进一步受到抑制,至术后第2周行TACE治疗者细胞免疫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行外科手术切除的患者需经过4周,细胞免疫功能尚能恢复。故三种治疗肝癌的方法中,对于细胞免疫系统功能的改善作用:LRFA>TACE>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川崎病( KD)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 Treg)与Th17细胞比例的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方法 选择KD患儿32例( KD组)及健康幼儿28例(对照组);抽取对照组幼儿和KD组患儿使用免疫球蛋白+阿司匹林治疗前及治疗后热退3天时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5( IL-15)、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23(IL-23)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reg细胞和Th17细胞比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KD组患儿治疗前血清中IL-15、IL-17和IL-23水平均显著增高(t值分别为-4.35、-3.98和-4.11,P<0.05);经治疗后,血清中IL-15、IL-17和IL-23水平均有显著降低(t值分别为3.74、2.94和3.06,P<0.05)。 KD组患儿外周血中Treg细胞比例明显降低(t=2.54,P<0.05),经治疗后可基本回升至对照组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2.13,P<0.05);Th17细胞比例明显升高(t=-1.87,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降低(t=2.71,P<0.05)。结论 Treg细胞与Th17细胞之间的失衡可能在川崎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其比例的变化对指导临床用药及评估病情和预后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测定卵巢早衰(POF)患者血清中白介素(IL)-1α、IL-1β、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9、CD16+56)的水平,探讨POF免疫致病机制。方法:调查时点内本中心就诊的POF患者30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月经周期规律,尿黄体生成激素或B超监测有正常排卵,因男性因素或输卵管因素不孕妇女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妇女血清中上述指标的水平。结果:两组IL-1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研究组IL-1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T+B+NK、CD3、CD4、CD8、CD4/CD8、CD19、CD16+56水平均无差异(P均>0.05)。结论:POF患者血清中IL-1β水平低于非POF妇女,可能提示POF患者存在自身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川崎病外周血CD19+CD23+、补体活化物C5a的水平,分析其与川崎病发病的关系,为川崎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实验组选取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在西安市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确诊的川崎病患儿30名,根据B超检查进一步分为冠脉扩张组与无冠脉扩张组。对照组选取同一时期无免疫系统疾病及血管炎性疾病患儿30名。在丙种球蛋白使用前后,检测活化的B淋巴细胞CD19+CD23+、补体活化产物C5a及外周血抗体IgG、IgA、IgM的水平。结果丙球使用前后,实验组CD19+CD23+、C5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丙球使用前:t值分别为12.40和14.10,均P<0.05;丙球使用后:t值分别为10.90和11.60,均P<0.05)。丙球使用前,CD19+CD23+,C5a在冠脉扩张组与无冠脉扩张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18.78和12.80,均P<0.05);丙球使用后,CD19+CD23+、C5a在冠脉扩张组与无冠脉扩张组之间相比也存在统计学差异( t值分别为18.11和10.50,均P<0.05)。结论 B淋巴细胞活化,补体C5a水平增高参与了川崎病的发生,C5a可以作为预测川崎病冠脉损伤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吗啡和曲马多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卵巢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影响。方法卵巢癌患者40例,均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下行卵巢癌根治术,术毕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I组为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II组为吗啡复合罗哌卡因,分别于麻醉前、手术2h、术后24、48h、术后72h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NK细胞。结果2组cD4+、CD4+/CD8+、NK细胞在手术2h降低(P〈0.05),CD3+在术后24h降低(P〈0.05),术后48hII组上述指标仍较低,而I组已恢复至麻醉前水平,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72h2组上述指标均恢复至麻醉前水平,2组CD8+术后各时点与麻醉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卵巢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影响较吗啡小。  相似文献   

18.
肺炎链球菌感染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肺炎链球菌(SP)感染的肺炎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情况,以便临床合理使用免疫调节剂。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2月本院小儿科收治的158例SP感染患儿的外周血进行T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以及NK细胞进行测定。另选同期来院做健康体检的儿童40例为对照组。结果 158名SP感染患儿外周血中CD3+、CD4+T淋巴细胞明显降低、CD8+T淋巴细胞明显增高、CD4+/CD8+比值明显下降,CD19+B淋巴细胞较对照组高,NK细胞则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P感染的肺炎患儿体内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临床上治疗SP感染患儿时,在抗感染的同时适当应用免疫调节剂,可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