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继征  李强  刘绍能 《北京中医药》2010,29(2):109-111,156
《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由东汉张仲景所著。书中涉及便秘的病因、诊断及鉴别诊断、治法、用药规律、调理、预后等诸多内容,反映了张仲景治疗便秘的灵活的辨治思想,对现代临床治疗便秘很有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对《伤寒杂病论》诊治便秘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并对张仲景治疗便秘的用药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马继征  李强  刘绍能 《北京中医》2010,(2):109-111,156
《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由东汉张仲景所著。书中涉及便秘的病因、诊断及鉴别诊断、治法、用药规律、调理、预后等诸多内容,反映了张仲景治疗便秘的灵活的辨治思想,对现代临床治疗便秘很有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对《伤寒杂病论》诊治便秘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并对张仲景治疗便秘的用药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519-2521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近代发现的张仲景《伤寒论》传本之一,其内容完整,较好地体现了张仲景的脉学特色,文章通过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学习,对仲景的脉法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4.
很多学者认为张仲景据《黄帝内经》撰成了《伤寒杂病论》(简称为《伤寒》),因而以《黄帝内经》的六经、脏腑经络释《伤寒》,其结果是不能正确理解张仲景医学。笔者据考证资料证实,张仲景不是根据《黄帝内经》撰写的《伤寒》,它的主要内容方证,来自于《汤液经法》等经方医学。《伤寒》主要继承八纲辨证。并加入半表半里理念而形成了六经辨证。这样以六经为纲,以方证为目,形成了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伤寒》的六经与《黄帝内经》的六经是不同的理论概念,在解读《伤寒》时,两种概念不能混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张仲景的中医治学方法及铁杆中医的成才之路。方法通过《伤寒杂病论》与《汤液经法》之间的关系研究张仲景的中医治学方法。结果《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汤液经法》的基础上完成的。结论中医的成才离不开中医经典的学习研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是中医大师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6.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悸证有较多论述,其中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更设专篇论述悸证, 现归纳为十方证,阐释于后。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张仲景所论体质与疾病发生、演化、辨治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而揭示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体病相关”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8.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统称为"眩晕"[1]。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较多类似论述,称为"头眩"、"目眩"、"眩冒"、"目瞑"等,本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相关条文归纳总结,从五脏出发浅要分析张仲景对眩晕病机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对《金匮要略》所论及的各种内伤杂病辨证方法进行了梳理,认为张仲景的辨证思路具有多元化,辨证方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除了《伤寒论》六经辨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辨证方法外,张仲景还首创了病证结合、汤方证结合的临床辨证治疗方法以及病脉证合参和以方测证的学习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0.
敦煌《五脏论》是包括《张仲景五脏论》和《明堂五脏论》在内的中医脏象学说经典著作。其中现存《张仲景五脏论》包括5种抄本:现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院图书馆的S.5614,现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的P.2115、P.2755、P.2378,以及后来由李应存教授为其定名的Дx.01325V。《明堂五脏论》卷子原件现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即编号为P.3655的卷子。近年来,对于敦煌《五脏论》的考辨、录校、注释、拾遗及相关研究在业界饶有突破,特别是对《张仲景五脏论》的研究更是颇有成果。基于此,尝试对其研究概况进行总结,并对其相关内容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溯源《黄帝内经》治眩之病机思想,并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对眩证的治疗思想和理法方药作了广泛说明,认为眩与肝关系密切。张仲景以肝为核心论治眩证的辨证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疏泄失职,肝胆不利;饮阻气机,肝脾失调;升降失常,金不制木;肝肾亏虚,水不涵木;心肝血虚,虚热内扰;土壅木郁,肝胃不和。基于上述辨证思想,张仲景选用相应的方药、针法治疗眩证,理法分明,思路清晰,可为现今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家骏 《中医药学刊》2005,23(10):1777-1778
2 关于张仲景自序问题 前言:“张仲景自序”如果被看作为《黄帝内经》中之“黄帝岐伯对白”,则读者自会明白这是假托黄帝岐伯以写文章来表达作者本意.然《伤寒论》之“论日”,被作为张仲景“自序”,并进而作为考证张仲景生卒年代之依据,被看作真是张仲景自己写的文献,那就有必要考证一下了,这到底是否是张仲景自己所写?否则会引入歧途,对读者有明显误导作用.事实上已有不少专家学者,都相信此序系张仲景之自序.(应予注意的是:所谓自序就连《伤寒论》原著亦未标示“张仲景序”,仅是“伤寒卒病论集,论曰”),并以此而推断一些史实:如“伤寒杂病论”、还是“伤寒卒病论”?是“十卷”、还是“十六卷”?等等,这些本来史实有据,不会引起混淆的问题,由于“自序”的“认定”,反而引起了学术界的混淆,更有甚者把欧阳修写的《新唐书》中所记载的《伤寒卒病论》篡改为《伤寒杂病论》[1],如此引证文献实不可取,所以似有必要加以讨论一下.   ……  相似文献   

13.
东汉末年,战火纷飞,疾病丛生,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见张仲景著书之初已注意到伤寒与杂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伤寒杂病合一而论,其立法和方药亦是为伤寒、杂病合论而设,有着自己完整的证治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集》中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是张仲景在大疫之后抱着“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的悲痛心情,发奋钻研古代医学理论知识,广泛采集各家医疗方法和冶病经验,在自己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将古医经、经方两家冶于一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痞证的治疗,为临床治疗痞证提供参考.方法:以赵开美本《伤寒论》和邓珍本《金匮要略》为底本,汇总痞证相关条文,从张仲景早期和同期本草学文献角度分析其组方用药.结果:痞之病机在于气结,由中阳不足,水饮热邪干之导致.《伤寒论》列泻心汤清热逐水治痞,黄芩、黄连为主要药物;《金匮要略》温中化饮...  相似文献   

16.
敦煌医学文献张仲景《五脏论》中记载的药对,是现存较早的药对文献记载。出土于敦煌的张仲景《五脏论》一卷共计4种写本,以敦煌P.2115卷子为原本,其所载药对12对,选取4对为例简述。对敦煌医学卷子张仲景《五脏论》中的药对内容进行了4个写本的比较,选取保存最完善的P.2115卷子,对其中记载的四组常用药对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7.
魏惠亚 《江西中医药》2007,38(12):17-18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虽非专论脾胃,但有关脾胃病证治约涉及四分之一篇幅,其顾护脾胃思想贯穿于辨证施治始末.李东垣《脾胃论》则力求经旨,同时吸收仲景治伤寒的特点,进一步强调"内伤脾胃学说".本文拟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与李东垣《脾胃论》调治脾胃方药的比较中得出两者的异同,以期使两者的脾胃学术思想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工作,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我一直强调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名《伤寒卒病论》)是我国临床医学的奠基典籍。宋代学术名家严器之将张仲景著作中的方治誉之为“众方之祖”。其后的医家,或称之为“方书之祖”(见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群方之祖”(见金·李杲《内外伤辨惑论》)。清代伤寒名家柯韵伯曾经指出:作为临床医学经典,《伤寒论》不只是代表哪一科的,而是各科临床都应该认真学习,并明确表述学医者如果不读张仲景书,则“不可以为医”(见柯氏《伤寒来苏集》)。《伤寒杂病论》,后世医家整理此书,又分之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简称《…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用药量单位“分”是比例之意,而非分两之分。  相似文献   

20.
《伤寒杂病论》以其辨证准、立法当、用方精而备受后世医家推崇。众多学者慨叹张仲景用药之精简与效显。余认为其用药之精简,全在于其辨证之准当,其辨证之准当又全在于其诊治方法之奇巧。正如张仲景在序言中所说:"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余认为仲景诊治疾病的精巧奥妙之处主要在于观察病人的身体诸窍而洞悉疾病幽微本源。纵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查验的窍道,除五官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