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结合2例组织病理形态,用ABC免疫组化法进行检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据WHO新分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可分为中心母细胞性、免疫母细胞、富于T细胞和组织细胞性、淋巴瘤样肉芽肿型、间变性大B细胞性、浆母细胞性6种。发病年龄在40~70岁,结内、结外均可发生。镜下:2例肿瘤都呈弥漫性及单形细胞形态为特征,两者均表达CD20、CD79a,而不表达CD45RO、EMA、CK;结论免疫组化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注意与骨髓瘤、未分化癌、神经母细胞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原发性淋巴瘤,病理特征及免疫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胃肠道原发性淋巴瘤的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采用免疫组化EnViVision法检测CK、LCA、CD3、CD45RO、CD20、CD79a、CDD、CrclinD1、CD10、BCL6、MUM1、CD30、CD56、Ki-67,观察其免疫表型特点和EB病毒感染情况。结果:患者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决及便血。发生部位:胃20例、小肠21例、回盲部n例、结肠12例、直肠5例。所有病例均表达LCA,69例表达CD20和CD79a,3例表达C厮和Cy-clinDl,9例表达cD3和cD45R0,1例表达CD30,1例表达cD56,Ki-67阳性表达率约20%~70%不等。所有病例CK均未检测出阳性。病理组织学类型:26例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34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例套细胞淋巴瘤,6例非特殊型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少见。临床上很难与胃肠道癌鉴别,确诊靠胃肠粘膜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及免疫组化染色。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胃肠道多发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病理形态,并分析其免疫组化特征及预后。方法:从我院2013年1月至9月胃肠道多发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患者中随机抽取3例,3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患者中男性患者2名,女性患者1名,男女比例为2:1,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9.8岁。对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患者进行病理形态等观察记录,并查阅相关资料整理研究结果。结果:观察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病理形态:发现其形态复杂多变,细胞多呈多形性,胞质丰富,细胞核大而不规则。免疫表型:3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细胞均阳性表达CD30。结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形态学和免疫表型有一定的特殊性,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型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标记18例胃肠道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MUM-1、bcl-6、CD10、bcl-2、Ki-67的表达.结果:18例胃肠道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8例为生发中心细胞来源的即生发中心样型(GCB),10例为生发中心后B细胞来源即非生发中心样型(非GCB).非GCB型的增值活性与GCB型相似;GCB和非GCB型中bcl-2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0%和70%.结论:胃肠道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以非GCB型多见,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ITP时脾脏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应用光镜观察52例ITP脾脏的形态特征;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3、CD4、CD8、CD20、CD41、CD43、CD45Ro、CD68、P53和PCNA在ITP脾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本组男女之比为0.18∶1,男性平均年龄26.75岁,女性平均年龄34.18岁。急性型之脾脏大小与质量正常;慢性型脾脏呈轻度肿大。主要组织学改变是白髓滤泡反应性增生,生发中心扩大,滤泡周边带增宽,中央动脉壁增厚、纤维化,微血管增生。CD8+细胞多于CD4+T淋巴细胞;含血小板抗原的CD41+和CD43+淋巴细胞主要分布于生发中心,PCNA+淋巴细胞在红、白髓中均呈弥漫而密集分布;CD68+组织细胞数量较正常增多,T、B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呈增殖现象。结论T细胞亚群与免疫细胞的平衡紊乱是ITP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导致血小板破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学形态特征,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5例BSC标本进行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BSCC组织学有许多与涎腺腺样囊性癌(ACC)相似的特征。但癌细胞分化更低,胞质内张力原纤维与ACC不同之处。免疫组化结果:基底细胞样成分:CK(pan)15/15、EMA15/15、CEA6/15、S1006/15、SMA7/15阳性,显示肿瘤含有上皮和肌上皮细胞。结论:BSCC是一种分化较低、侵袭性较强,有向腺样、鳞状及肌上皮细胞分化倾向,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恶性肿瘤,其组织学特征可作为病理诊断标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可辅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恒速输注华蟾素联合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CD20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8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6例和对照组38例。研究组采用华蟾素联合RCHOP方案进行化疗,对照组单纯给予RCHOP方案进行化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73.9%)较对照组(52.6%)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髓抑制发生率、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大致相等,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蟾素延缓淋巴瘤细胞生长速度、促进淋巴瘤细胞分化、加速淋巴瘤细胞凋亡、提高免疫功能。华蟾素联合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间质瘤(Esophageal stromal tumors,E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形态特征,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食管原诊断为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34例检测CD117、CD34、Vimentin、SMA和S-100,获得7例EST。结果:7例EST占同期食管间叶肿瘤的20.6%(7/34)。抗体表达情况:CD11785.7%(6/7)、CD3471.4%(5/7)、Vimentin 100%(7,7)、SMA28.6%(2/7)阳性和S-100表达全部阴性。结论:EST是食管较少见的间叶性肿瘤。CD117、CD34、SMA和S-100联合使用可协助鉴别诊断EST。细胞密集、明显核异型、肿瘤性坏死以及核分裂数大于5/50HPF可作为恶性参考指标,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益气化瘀方促进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的机制。方法:将2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益气化瘀方组、硫唑嘌呤组,每组7只。动物造模成功后给药20d后处死,所取得的大鼠椎间盘进行益气化瘀组B细胞(CD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CD3、CD4、CD8)的含量。结果:CD19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模型组和硫唑嘌呤组(P〈0.05);各组都有T细胞(CD3、CD4、CD8)的阳性表达,并且益气化瘀组和模型组含量都高于硫唑嘌呤组。结论: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或缩小与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中药益气化瘀方能够吸引活性的T、B细胞,从而促进自身免疫反应的作用,进而促进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祛湿化痰法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免疫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祛湿化痰法和R-CHOP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R-CHOP化疗方案进行化疗,比较两组的有效率、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CD4+、CD3+、CD4+/CD8+)及NK细胞水平均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且治疗后观察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CD4+、CD3+、CD4+/CD8+)和NK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祛湿化痰法联合化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较好,作用机制可能与CD4+、CD3+、CD4+/CD8+及NK细胞水平增高等免疫功能改善有关,但具体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右侧卵巢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病理形态,进一步探讨其组织起源,病理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一例卵巢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①患者女,20岁;②卵巢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病理形态主要表现为卵黄囊瘤和精原细胞瘤结构。卵黄囊瘤结构复杂,细胞异型性明显,基本结构为网状结构、实性结构、内胚窦样结构、透明小体。无性细胞瘤瘤细胞大小较一致,有纤细纤维组织分隔及淋巴样细胞浸润。③卵巢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常规组织学与未分化癌、颗粒细胞瘤、透明细胞癌、未成熟畸胎瘤有时易混淆,患者年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结论:①卵巢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起源于生殖细胞。②卵巢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可发生误诊,免疫组化检查、年龄、组织学形态等有助于鉴别诊断。③卵巢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具有高度浸润性,易复发。治疗上采取手术治疗加术后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一种重复性好、传代次数多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GMC)体外培养和鉴定的方法。方法:麻醉状态、无菌条件下取得大鼠的肾脏,用3种不同目数的不锈钢筛网提取肾小球,搜集到的肾小球分别加入2.5 g/L、0.5 g/LⅣ型胶原酶及2 g/LⅡ型胶原酶各5 mL,分别在37℃水浴箱中振荡消化20 min、30 min、25min,然后接种肾小球,比较不同培养条件下肾小球系膜细胞的生长状况。结果:Ⅱ型、Ⅳ型胶原酶3种不同浓度作用不同的消化时间,细胞的生长速度及生长状况不同,Ⅳ型胶原酶(2.5 g/L)消化20 min的为最佳。结论:培养的细胞为肾小球系膜细胞,用Ⅳ型胶原酶(2.5 g/L)消化20 min的肾小球系膜细胞生长状态最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和免疫分型特征。方法:分析75例DL-BCL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制作HE染色切片,并经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 plus法染色,观察CD10、bcl-6和MuM1蛋白的表达,并进一步区分生发中心B细胞(GCB细胞)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的分化特征。结果:75例DLBCL患者,其中结内48例,结外27例,临床分期Ⅰ-Ⅱ期患者占66%(27/41),临床分期Ⅲ-Ⅳ期患者占34%(14/41);国际预后指标(IPI)0~2分者占76%(31/41),3~5分者占24%(10/41)。单个抗原的表达率,CD10(+)11例(20%),bcl-6(+)27例(49%),MuM1(+)35例(64%);18例(33%)为GCB-DLBCL,37例(67%)为非GCB-DLBCL。结论:DLBCL显示生发中心B细胞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分化特征,中国人群DLBCL的GCB样型显著低于非GCB样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分析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象、血象细胞形态学特点,探讨MA 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 年1 月~2012 年1 月在我科收集的68 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巨幼细胞性贫血外周血以大卵圆形红细胞为主;骨髓巨幼红细胞超过10%,伴有巨幼变粒细胞及核分叶过多、颗粒减少的巨核细胞.结论:骨髓细胞形态学特点是MA 诊断的依据,但注意与MDS、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6)、溶血性贫血等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张琳  何德根 《河南中医》2011,31(8):874-876
目的:探讨痰热闲肺证惠几经泻肺化痰汤治疗前后NK细胞亚群CD16+、CD16+CD56+及NK细胞活性的变化.方法:肺炎喘嗽痰热壅肺证患儿80例,随机分为2组,两组均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40例采用泻肺化痰汤治疗.采用流式细胞术动态测定肺炎喘嗽第1天、第7天空腹外周血液NK细胞(CD16+,CD16+CD56+)亚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化疗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0例初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在化疗的同时给予参芪扶正注射液250 mL/d,静脉滴注,连用10天;对照组单用化疗。2组化疗方案、对症及支持治疗方法均相同,均以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4个周期。观察2组化疗前后CD3+、CD4+、CD4+/CD8+、NK细胞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NK细胞与治疗前相比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CD3+、CD4+、CD4+/CD8+、NK细胞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提高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艾灸血浆对乙醇损伤的人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24名健康人(男女各半)随机分为艾灸穴位组12名、艾灸非穴位组12名。两组分别于艾灸前和艾灸后采取静脉血提取灸前血浆和灸后血浆。将GES-1细胞分为A空白组、B模型组、C艾灸穴位血浆组、D艾灸非穴位血浆组,采用含8%乙醇的培养液造成GES-1细胞损伤模型,观察艾灸血浆对GES-1 HSP 70及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和艾灸非穴位血浆组比较,艾灸穴位血浆组GES-1中HSP70含量明显上调(1.1084±0.0771 vs 0.6387±0.0322,0.7220±0.0708,P〈0.01)、细胞凋亡率下降(1.238±0.084 vs7.418±0.156,1.565±0.186,P〈0.01);细胞周期中G1期下降:49.18±1.72 vs 57.9±1.42,52.5±2.83,P〈0.01);S期上升(25.93±1.18 vs 21.5±0.35,23.55±1.54,P〈0.01);G2/M期升高(24.88±1.17 vs 20.53±1.24,23.95±1.58,P〈0.01)。结论:艾灸血浆可诱导GES-1中HSP70含量升高,以达到对抗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榄香烯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体外生长及细胞黏附分子CD44v6、CD44的影响。方法: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榄香烯对SGC-7901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DAPI荧光染色法进行细胞核形态学分析;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膜表面CD44v6、CD44表达。结果:榄香烯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其呈量效和时效关系;DAPI染色显示榄香烯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并显示特征性的凋亡细胞核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榄香烯20、30、40μg/mL组与对照组相比,SGC-7901细胞膜表面CD44v6表达明显减少(P〈0.01),CD44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榄香烯能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其抗肿瘤转移的机制可能与下调CD44v6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红景天(Rhodiola L.)对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血管新生的作用。 方法 选用雄性新西兰兔30只,随机分为普通组、高脂组、红景天组,每组10只。高脂组和红景天组给予含1.5%胆固醇的高脂饲料喂养。其中红景天组给予红景天1 mL/(kg·d),其余两组给予等量蒸馏水,连续灌胃9周。实验终点测定血脂,比较各组间血脂变化。实验终点各组选取主动脉标本,行HE染色、苏丹红染色,免疫组化测定CD34阳性反应强度,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VEGF的表达。 结果 红景天组血脂水平TC为(42.01±1.99 )mmol/L, TG为( 4.83±0.75 ) mmol/L, LDL C为(38.40±0.74 ) mmol/L, 高脂组分别依次为( 70.74±2.66) mmol/L、(8.75±0.78) mmol/L、 (51.05±0.34) mmol/L;两组比较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 P<0.05);红景天组内膜/中膜厚度比值(0.35±0.03)明显小于高脂组(0.43±0.03,P<0.05);红景天组斑块阳性面积〔(29.12±2.56)%〕较高脂组〔(39.28±3.48)%〕明显减少 (P<0.05);红景天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VEGF的表达低于高脂组。 结论 红景天具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减少斑块内VEGF表达和血管新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