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目的:分析总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特点。方法:对自2007年5月~2012年4月收治的33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患者男18例,女13例,平均44.57岁,发病高峰年龄段为41~65岁,31例患者均为汉族,ALB降低8例,LDH升高19例,HBDH升高17例,ECOG评分2~4分者占24.24%,57.58%为Ⅲ~Ⅳ期。结论:DLBCL以老年男性多见,肿瘤可累及身体各个部位,血液系统多有改变,化疗联合免疫疗法可以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和免疫分型特征。方法:分析75例DL-BCL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制作HE染色切片,并经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 plus法染色,观察CD10、bcl-6和MuM1蛋白的表达,并进一步区分生发中心B细胞(GCB细胞)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的分化特征。结果:75例DLBCL患者,其中结内48例,结外27例,临床分期Ⅰ-Ⅱ期患者占66%(27/41),临床分期Ⅲ-Ⅳ期患者占34%(14/41);国际预后指标(IPI)0~2分者占76%(31/41),3~5分者占24%(10/41)。单个抗原的表达率,CD10(+)11例(20%),bcl-6(+)27例(49%),MuM1(+)35例(64%);18例(33%)为GCB-DLBCL,37例(67%)为非GCB-DLBCL。结论:DLBCL显示生发中心B细胞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分化特征,中国人群DLBCL的GCB样型显著低于非GCB样型。  相似文献   

3.
朱逸东  甘欣锦 《河北中医》2022,(11):1932-1936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虽然现代医学具有多种治疗手段,但仍有部分患者在接受一线治疗后出现进展或复发,预后不容乐观。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DLBCL取得较大进展,在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对化疗的增效减毒、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本文就近年来有关中西医治疗DLBCL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周娟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3):M0005-M0005
患者女性,66岁,右腹股沟区肿块1月余,无痛。查体:肿块较固定,无明显压痛,局部皮肤无红肿。术中见大小不等淋巴结肿大,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临床诊断:淋巴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型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标记18例胃肠道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MUM-1、bcl-6、CD10、bcl-2、Ki-67的表达.结果:18例胃肠道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8例为生发中心细胞来源的即生发中心样型(GCB),10例为生发中心后B细胞来源即非生发中心样型(非GCB).非GCB型的增值活性与GCB型相似;GCB和非GCB型中bcl-2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0%和70%.结论:胃肠道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以非GCB型多见,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1 病历介绍 患者,女,61岁.发现右腹股沟肿块0.5 a余,无其他不适.查体:B超示右腹股沟、腹主动脉旁、右髂血管旁淋巴结肿大.P 84次/min,R 20次/min,T 36.6 ℃,BP 142/80 mmHg(1 mmHg=0.133 kPa),无皮疹及水肿,肝脾肋下可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拟益气养阴方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丹东市中医院内四科就诊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采取常规治疗,试验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自拟益气养阴方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6.67%(23/3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6.7%(20/30),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白细胞(WBC)降低2例、血小板(PLT)降低4例、血红蛋白(Hb)降低17例、胃肠道反应4例,对照组WBC降低6例、PLT降低10例、Hb降低24例、胃肠道反应10例,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益气养阴方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中成药》2019,(7)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联合化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5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27例,对照组应用化疗,观察组应用参麦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3个疗程后,评估免疫功能,检测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水平,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4+)/CD~(8+)、自然杀伤性T细胞、PLT、Hb显著高于对照组,CD~(8+)、WB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肿瘤客观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Ⅲ+Ⅳ度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应用参麦注射液联合化疗能显著改善造血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临床疗效,减轻化疗对机体的损伤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石龙解毒方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与乳酸脱氢酶(LDH)的影响.方法: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80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CHOP方案治疗,观察组在采用CHOP方案治疗的同时,口服石龙解毒汤辅助治疗.3周为1个疗程,连用6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疗...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探讨 GCET1 在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南方医科大 学顺德医院 2015 年 8 月至 2020 年 8 月收治的 DLBCL 患者石蜡标本 30 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GCET1 的表达水平,并 分析其与临床因素的关系。结果:30 例 DLBCL 患者石蜡标本中 GCET1 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 33.3 %,其与患者淋巴瘤国际 预后指数(IPI)评分、年龄调整国际预后指数(aa IPI)评分和 Ann Arbor 分期呈显著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GCET1 蛋白在 DLBCL 患者中表达水平较高,Ann Arbor 分期、aa IPI 评分、IPI 评分对该部分患者的预后具有较高 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气不足,痰毒内蕴、本病再发,则"体更虚,毒更深"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病机理。"扶正祛邪"为其治疗大法,贯穿始终,初期多以痰凝结滞为外在表现,加之体虚毒陷,故治疗上当以化痰散结为主兼顾扶正、解毒;肿块渐消后,可酌减化痰散结之力,然体内毒邪仍未清除,故可加重解毒之力并辅以活血行气之药使祛邪不留瘀;邪去毒减后,则将治疗之重点用于扶助正气,固护卫表,解毒之力渐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舒心通脉方对心肌重构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将51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正常加中药中剂量组、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采用腹主动脉结扎法建立心肌重构小鼠模型.予舒心通脉方灌胃干预30d,检测血清与心肌CD4+和CD8+含量.结果 模型组小鼠血清与心肌的CD4+含量以及CD4+/CD8+值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中药中、高剂量组血清与心肌的CD4+含量以及CD4+/CD8+值较模型组显著上升(P<0.05).结论 舒心通脉方可调节心肌重构小鼠的CD4+/CD8+失衡,可能有一定的改善心肌重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病儿红细胞和T细胞免疫状态及其与临床相关性。方法 应用酵母菌花环法、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HIE病儿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T细胞亚群和T细胞IL-2R表达。结果 HIE组急性期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E-C3bRR)、CD4^ 细胞、CD4^ /CD8^ 细胞比值和T细胞IL-2R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CD8^ 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上述变化随病情加重而更为明显;恢复期E-C3bRR和T细胞IL-2R表达率仍低于对照组(P<0.05)。HIE组E-C3bRR与CD4^ 、CD4^ /CD8^ 细胞比值和IL-2R表达率呈正相关,与CD8^ 细胞成负相关。结论 HIE病儿急性期红细胞免疫粘附和T细胞功能均低下,且两者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其变化与HIE病情严重程度和病情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次研究对不同中医证型的银屑病患者进行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测定。为中医从血分辨证思想找寻现代免疫学检查的依据,使中医证候客观化,为临床辨证提供简便可行的试验室检查依据。方法选择寻常型银屑病常见的三种中医辨证分型,后对临床病例进行搜集整理,共收集病例53例,其中血热证20例,血燥证20例,血瘀证13例。血热证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11例;血燥证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12例;血瘀证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3例。抽取受试者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其T细胞亚群水平进行检测(CD3+,CD4+,CD8+,CD4/CD8)并记录比较各组间有无差异。结果按不同中医辨证分型将寻常型银屑病分为血热,血燥,血瘀三组,对三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分析发现:CD4+T细胞水平上,血热组患者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高于血燥组及血瘀组(P〈0.05);而血燥组与血瘀组患者的CD4+T细胞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而CD8+及CD3+T细胞的百分比三组间均明显差异(P>0.05)。结论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与T细胞亚群水平的异常相关,其中血热证的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的水平较其他明显升高,故可认为血热型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正处于免疫亢进的状态中。  相似文献   

15.
Pseudolaric acid B (PB) is a major bioactive component extracted from Pseudolarix kaempferi. Traditional medicine practitioners in China have been using the roots of this plant to treat inflammatory and microbial dermatoses for centuries. In this study, 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immunosuppressive activity of PB on T lymphocytes in vitro. The results show that PB has hypotoxicity on hepatocytes and renal cells assessed by 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ym (MTT) Assay and selectively inhibits the proliferation of T lymphocytes and antigen‐specific T lymphocytes stimulated by concanavalin A and dinitrophenyl‐modified spleen cells, respectively. Then, PB also shows suppressive effect on T lymphocytes in 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 Moreover, PB can depress the production of interleukin‐2 (IL‐2) secreted by concanavalin A‐activated T lymphocytes or dinitrophenyl‐modified spleen cells‐activated antigen‐specific T lymphocytes. It is first found that PB exhibits the inhibitory action on antigen‐specific T lymphocytes and on the production of IL‐2 from antigen‐specific T lymphocytes and selectively inhibits the proliferation of T lymphocyt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IL‐2 as well. PB is in need of further study because of its potent immunosuppressive function.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掌叶半夏有效提取物(Pinellia extract,PE)对HeLa细胞的作用,并对可能的机制进行初步研究,为其临床用于防治女性宫颈病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并摄影,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蛋白表达,免疫荧光实验检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蛋白表达。结果PE对HeLa细胞的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PE作用后HeLa细胞出现凋亡,且随着作用时间延长,凋亡细胞的比例明显增加;免疫细胞化学实验和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PE作用24 h后HeLa细胞PCNA和Bcl-2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结论PE对HeLa细胞有明显的抑制生长和促进凋亡的作用,其促凋亡机制是通过降低PCNA和Bcl-2蛋白表达来实现的,这为进一步研究PE的作用机制以及抗癌新药的研制开发奠定了初步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甘草苷(Liquiritin,LQ)对人膀胱癌细胞T24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LQ20、50、100μg/mL组。MTT观察LQ对T24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 V/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LQ对T24细胞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 3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Q20、50、100μg/mL在24、48、72h均对T24有明显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LQ作用72h后细胞凋亡率增高,Casepase3蛋白含量明显增高。结论:LQ能抑制T24细胞的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与Csaepase3蛋白表达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8.
胃癌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对评估胃癌患者机体免疫状态的临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术分析40例术前胃癌患者及30名健康人群(对照组)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cD3^+、cD4^+、cD8^+T细胞、CD4^+/CD8^+比值),组间比较采用τ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研究组胃癌患者外周血cD3^+、cD矿T细胞、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健康人群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两组间cD8^+T细胞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侵及浆膜组CD3^+、CD4^+T细胞、CD_4^+/CD8^+比值明显低于未侵及浆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肿瘤有淋巴结转移组CD3^+、CD4^+T细胞、CD4^+/CD8^+比值明显低于肿瘤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肿瘤临床分期TNMⅢ、Ⅳ期组CD3^+、CD4^+T细胞、CD4^+/CD8^+比值明显低于TNM I、II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肿瘤高中分化组和低分化组间CD3^+、CD4^+T细胞、CD4^+/CD8^+比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不同组间外周血CD8^+T细胞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T细胞亚群对评估胃癌患者机体免疫状态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也为肿瘤的免疫增强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肖倩 《中医杂志》2006,47(6):454-45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阴性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变异状况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将8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eAg阴性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5种证型,采用迈科锐HBV突变检测基因芯片,进行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BCP)和前C基因终止变异检测.结果:与HBeAg阳性组患者相比,HBeAg阴性患者HBV变异的发生与中医各证型无明显相关性;分为偏实证组和偏虚证组后,BCP区和/或前C区变异率偏实证组为34.5%,偏虚证组为65.5%,偏虚证组明显高于偏实证组.结论:BCP区和/或前C区变异与中医辨证分型存在相关性,实证变异率低于虚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