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7年,Fuller和Gibson将益生菌(probiotics)定义为一类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而对宿主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菌添加剂[1].之后,益生菌的概念不断得到调整和完善.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和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是最常见的益生菌,一些其他种类的细菌和某些酵母菌也具有益生菌的特性.它们可通过竞争性黏附,抑制有害菌在肠道的生长繁殖,对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以及局部和全身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成熟均起着重要作用[2].近年来,动物疾病模型的研究证实了益生菌或其成分及代谢物质的免疫调节作用,而且临床试验也证明某些种类的益生菌具有抗变态反应作用,这使得利用益生菌进行变应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成为可能[3-6].本文就益生菌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和机制,以及对变应性疾病的防治作用等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
肠道微生物的失调与呼吸道变应性疾病风险增加有关,新生儿出生时会被微生物定植,肠道定植菌受分娩方式、早期喂养策略、饮食干预(包括益生菌和膳食纤维)和卫生条件及抗生素的影响。其中,相对农业环境对肠道微生物群潜移默化的影响,口服抗生素的影响是直接的、大规模的。肠道微生物群与呼吸道变应性疾病之间的关系紧密,目前其对免疫调控具体机制还未清晰明了,补充有益菌群或膳食纤维是否能够预防呼吸道变应性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的相关研究。本文从环境暴露的视角出发,对其如何影响肠道微生物群进而影响呼吸道变应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与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大量研究表明气道变应性疾病同样与肠道菌群的变化存在关联。肠道菌群菌属以及其代谢物均可参与气道变应性疾病进程,影响其发生发展。另一方面,高脂饮食会改变肠道菌群结构甚至可导致肠道菌群的紊乱,其部分代谢产物参与了疾病发展的过程,影响了疾病的炎症程度。本文重点对肠道菌群、变应性鼻炎以及高脂饮食三者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同时提供菌群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应用的方法思路,旨在为高脂饮食对肠道菌群的改变以及如何参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益生菌最早用于肠道病理研究,但随着国内外对其研究的深入,发现益生菌对变应性疾病有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1变应性疾病概述变应性疾病是当前世界性的卫生问题,包括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哮喘、特应性皮炎和变应性胃肠炎等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变应性  相似文献   

5.
变应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近年的一些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能在该病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将着重讨论肠道微生物如何调节机体免疫及对变应性疾病发病的影响。1概述目前变应性疾病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增多,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患者向医疗提供者寻求帮助。该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加重社会及个人的经济负担,因此预防和控制该病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6.
变应性鼻炎(AR)主要是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多种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参与的I型变态反应。目前AR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治疗中存在诸多问题,其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可通过神经、免疫及内分泌通路与多个器官发生交互作用,如通过调节免疫系统进而影响哮喘、AR等变应性疾病,因此肠道菌群紊乱或许是AR发病的机制之一。故本文将从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肠道菌群与AR的关系以及应用益生菌、益生元、细菌裂解产物改善菌群失调治疗AR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治疗AR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呼吸道变应性疾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建立适合的动物模型对研究呼吸道变应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筛选相关治疗药物有重要意义.本文同顾近年来的文献,就国内外呼吸道变应性疾病动物模型构建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白介素-33是白介素-1家族成员之一,因其受体ST2在结构上与白介素-1类受体相似,而被归入白介素-1受体家族.白介素-33具有双重作用,既具有促炎的作用也具有抗炎的作用,其可作为细胞因子参与调节Th2型的免疫反应,也可以作为一种核因子调控基因的转录,在呼吸道变应性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白介素-33在呼吸道变应性疾病中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白介素-33是新近发现的细胞因子,参与多种炎症及免疫反应性疾病。变应性鼻炎是最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之一,白介素-33在变应性鼻炎中的作用机制,抗白介素-33抗体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作用是最近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对白介素-33的最新认识和此因子在变应性鼻炎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随着对肠道微生态结构与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菌群与变应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病情转归的联系被证实。在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肠道内各种菌群不断发生动态演变,不同年龄阶段肠道微生态的不同特征及其与变应性鼻炎(AR)之间都有其相对应的互动关系。AR作为最为常见的儿童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针对其治疗的临床药物种类有限,而免疫治疗方式疗程长被接受度低。除以上两种主要治疗模式外,目前已有学者开展了以探究调整肠道微生态对AR儿童进行干预的有效收益评估的临床研究。综述对儿童群体中与AR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群临床研究与干预进展进行整理总结,以期评估肠道微生物群在AR发生、治疗方面的相关理论与机制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变应性疾病是一类具有遗传易感性的多基因遗传病,受到多个基因的遗传控制。对其发病基因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本文就已发现的IL-4R上的多个基因多态性位点与变应性疾病的相关联系作一综述,为进一步揭示疾病的遗传学背景和发病机制以及为今后基因诊断和治疗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2.
变应性鼻炎是涉及多基因与环境相关联的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的可能机制包括基因与基因相互作用及基因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而在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中,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日益受到关注,即以DNA甲基化为主要表现的表观遗传学。DNA甲基化模式在不同细胞和器官中表现不同,在整个生命进程中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间和环境影响而改变。资料显示表观遗传学在变应性鼻炎及其他变应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环境因素及表观遗传学等如何改变变应性疾病易感性及变态反应进程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3.
人体微生物菌群与机体免疫及肿瘤发生关系密切.本文对口腔菌群与头颈肿瘤的关系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系统阐述人体口腔相关菌群通过细胞侵袭、诱发炎症、免疫逃避、诱导DNA突变等机制的致癌过程,以期通过口腔微生物菌群的检测达到对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预防、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研究发现维生素D不仅能够调节骨和钙的代谢,维生素D缺乏还与变应性鼻炎、哮喘和特应性皮炎等疾病密切相关.维生素D的摄入、合成、转化和吸收等不同的代谢过程中的产物,在变应性疾病的预防、遗传以及疾病的治疗等多个环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复习,对维生素D相关研究进行综述,阐述维生素D在变应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是定植于人体胃肠道内的庞大微生物群,其稳态受损会导致肠上皮屏障功能障碍,引发肠道及全身疾病。研究揭示了甲状腺疾病患者与健康人肠道微生物群组成的差异以及肠道菌群对甲状腺激素代谢、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与甲状腺疾病(桥本甲状腺炎,格雷夫斯病以及甲状腺癌)发生的可能关系。探究肠道菌群在甲状腺疾病中作用机制及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16.
老年性聋是老年人群中一种最常见的听觉障碍性疾病,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环境、营养、遗传等因素及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硬化等老年性疾病均可能与老年性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遗传因素在听觉器官的衰老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且近年来在老年性聋发生机制的研究中,遗传因素的作用更是备受关注。本文就老年性聋遗传易感性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变应性鼻炎是致敏原作用于鼻黏膜而产生的以Th2应答为主的变应性炎症.作为一种多基因决定的复杂疾病,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目前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不明,随着基因多态性检测技术的发展,单核苷酸多态性作为第三代遗传标记物,在变应性鼻炎基因研究中广泛应用.本文就近年来变应性鼻炎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水通道蛋白是一组与水转运有关的细胞膜转运蛋白,在体内液体转运和分泌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其中水通道蛋白5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呼吸系统中,参与水转运和腺体分泌,与气道炎性/免疫性反应和黏液的过度分泌有关,在呼吸道变应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水通道蛋白5与呼吸道变应性疾病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内淋巴积水是许多耳科疾病内耳损伤后相同的病理改变,建立简便有效内淋巴积水动物模型对研究内淋巴积水疾病的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内淋巴积水动物模型的诱导和鉴定方法及近年来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内淋巴积水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分泌性中耳炎常合并呼吸道变应性疾病,如变应性鼻炎、鼻息肉、支气管哮喘等.变态反应在分泌性中耳炎病因中的作用日趋受到重视,皮质类固醇激素、变应原脱敏治疗等可能在其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分泌性中耳炎合并变应性鼻炎的病因和治疗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