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妊娠期糖尿病早期筛查与妊娠结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孕妇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发生率,以及妊娠期有糖尿病相关高危因素者与无高危因素者葡萄糖耐量试验异常的关系及对胎儿、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对孕中、晚期孕妇进行口服50g葡萄糖筛查(50gGCT),血糖≥7.8mmol/L者做正规糖耐量试验(OGTT)以明确诊断,并对诊断妊娠期糖耐量降低(GIGT)及GDM给予早期治疗,观察其妊娠结局。结果:50gGCT阳性率为10.65%,GIGT及GDM发病率分别为3.80%及3.48%。经早诊断、早治疗的孕妇,妊娠并发症、巨大儿、围产儿窒息、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降低。结论:对所有孕妇进行早期50g GCT筛查,并对GIGT、GDM进行早治疗,伴有高危因素的孕妇重点监测,减少了母儿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妊娠期糖尿病早期筛查与妊娠结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孕妇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发生率,以及妊娠期有糖尿病相关高危因素者与无高危因素者葡萄糖耐量试验异常的关系及对胎儿、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对孕中、晚期孕妇进行口服50 g葡萄糖筛查(50 g GCT),血糖≥7.8 mmol/L者做正规糖耐量试验(OGTT)以明确诊断,并对诊断妊娠期糖耐量降低(GIGT)及GDM给予早期治疗,观察其妊娠结局.结果50 gGCT阳性率为10.65%,GIGT及GDM发病率分别为3.80%及3.48%.经早诊断、早治疗的孕妇,妊娠并发症、巨大儿、围产儿窒息、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降低.结论对所有孕妇进行早期50 g GCT筛查,并对GIGT、GDM进行早治疗,伴有高危因素的孕妇重点监测,减少了母儿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筛查、干预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56例GDM患者(其中45例行干预治疗者为A组,11例未行干预治疗者为B组)和100例正常孕妇(为对照组C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3组的妊娠结局、妊娠并发症和围产儿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A组母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而与C组结果基本一致,B组母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则显著高于C组,统计学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妊娠期糖尿病的早期筛查、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可明显改善妊娠结局,减少母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妇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发生率,以及妊娠期有糖尿病相关高危因素者与无高危因素者葡萄糖耐量 试验异常的关系及对胎儿、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对孕中、晚期孕妇进行口服50 g葡萄糖筛查(50 g GCT),血糖≥7.8 mmol/L者做 正规糖耐量试验(OGTT)以明确诊断,并对诊断妊娠期糖耐量降低(GIGT)及GDM给予早期治疗,观察其妊娠结局。结果:50 g GCT阳性率为10.65%,GIGT及GDM发病率分别为3.80%及3.48%。经早诊断、早治疗的孕妇,妊娠并发症、巨大儿、围产儿窒息、 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降低。结论:对所有孕妇进行早期50 g GCT筛查,并对GIGT、GDM进行早治疗,伴有高危因素的孕妇重点监测, 减少了母儿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妊娠期糖耐量单项异常或OGTT 2h血糖值在6.7~9.1mmol/L之间称为妊娠期糖耐量减低(GIGT),是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临床表现之一,由于GIGT孕妇糖代谢紊乱程度较妊娠期糖尿病(GDM)轻,与GDM相比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为此我们回顾总结了我院14例GDM与35例GIGT妊娠结局,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纯糖筛查试验(GCT)异常而糖耐量试验(OGTT)正常孕妇的特点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2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妇幼保健院建册产检并分娩的8671例孕妇的临床资料,将单纯GCT异常而OGTT正常的孕妇作为研究组,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的特点及妊娠结局。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孕妇相比,年龄大、体重较重、体重指数大、孕期体重增加多、一级亲属患糖尿病率高、合并妊高征者多、剖宫产率高、羊水污染多、分娩巨大儿及新生儿Apgar评分4者多,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单纯GCT异常无论对孕妇还是围产儿都有不良影响,可以看成是一种轻度的糖代谢异常,临床上应予以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苏州地区妊娠期糖尿病(GDM)的筛查,了解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发病率及对妊娠的不良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2004年8月~2006年12月对苏州市各大医院及太仓市建卡的大部分孕妇采用50g葡萄糖负荷试验,共筛查孕妇4166例,阳性者再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设糖尿病组(GDM)及糖耐量异常组(IGT),以糖筛查正常的孕妇作对照组,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筛查4166例孕妇中GCT阳性者1394例(33.46%),总糖代谢异常率为6.29%,其中GDM150例(3.60%)、糖耐量异常(IGT)者为112例(2.69%)。GDM及IGT的发生率随孕妇年龄增大而显著升高(P0.01)。新生儿出生体重GDM组和IGT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GDM孕妇巨大儿占19.33%。GDM孕妇中剖宫产76.67%,子痫前期9.33%、羊水过多7.3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早产4例,1例新生儿死亡。结论:妊娠期糖筛查有利于早期检出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孕妇,以便加强管理,减少对母儿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妊娠期糖尿病(GDM)孕产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不同时点血糖指标异常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20年11月在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373例GDM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孕产妇在孕24~28周时,行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其中仅1项血糖升高为Ⅰ组(空腹血糖升高为Ⅰ-A组,1 h血糖升高为Ⅰ-B组,2 h血糖升高为Ⅰ-C组);2项血糖升高为Ⅱ组(空腹及1 h血糖升高为Ⅱ-A组,空腹及2 h血糖升高为Ⅱ-B组,1 h及2 h血糖升高为Ⅱ-C组);3项血糖升高为Ⅲ组。分析GDM孕产妇妊娠结局。结果:(1)Ⅱ组、Ⅲ组孕产妇的孕次多于Ⅰ组(t值分别为8.601和7.491,P值均<0.05),Ⅲ组不良孕产史的发生率高于Ⅰ组(χ2=9.608,P<0.05);(2)Ⅲ组孕产妇妊娠期高血压和羊水异常发病率均高于Ⅰ组和Ⅱ组(Ⅰ组χ2值分别为11.483、6.757,Ⅱ组χ2值分别为5.106、7.163,P值均<0.05);(3)Ⅰ-A组孕产妇妊娠期高血压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不同时间点血糖异常的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临床特点及妊娠结局。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本院行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GDM孕妇135例,孕24~28周行OGTT,根据3个时点测定的血糖异常项分为3组,1项血糖异常为血糖异常1组(62例),2项血糖异常为血糖异常2组(45例),3项血糖异常为血糖异常3组(28例),对各组孕妇血糖水平及妊娠结局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组孕妇在年龄、确诊孕周、孕次、产次、糖尿病家族史、不良孕产史分娩孕周、体重增加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体重指数(BMI)、孕妇空腹血糖(FBG)、服糖后1h血糖(1hPG)、服糖后2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有差异(P0.01);孕妇FBG、1hPG、2hPG通过饮食运动干预相比有差异(均P0.01),通过胰岛素干预无差异(均P0.05)。3组孕妇子痫前期、胎膜早破、羊水污染、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分娩方式以及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发生率比较均有差异(P0.05,P0.01)。结论:OGTT检查异常项目越多、孕前BMI较高的孕妇血糖控制不佳,母婴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高。临床上应根据OGTT异常情况进行分层管理,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0.
妊娠糖尿病筛查与妊娠糖尿病母儿结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在我区妇幼保健院系统开展妊娠糖尿病的筛查,调查其患病率及妊娠糖尿病血糖控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2004年1月~2005年6月,对在我区妇幼保健院建档的孕妇,在孕24~28周进行妊娠糖尿病的筛查,调查患病率。并追踪诊断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孕期血糖控制良好(A)组与血糖控制不良(B)组,对母儿结局的影响,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妊娠糖尿病患病率为2.64%,B组的妊高征、早产儿、先兆子痫、胎死宫内等的发病率较A组明显增高,有显著差异。B组的新生儿畸形、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及低体重儿均较A组明显增高,有显著差异。结论:加强糖尿病孕妇孕期的血糖控制,可减少孕产妇的合并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不同血糖指标异常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1至12月于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定期产检并分娩的937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孕24~28周均直接行75g葡萄糖耐量试验(75gOGTT),单纯空腹血糖异常为A组,餐后1h或2h血糖异常而空腹血糖正常为B组,空腹及餐后1h或2h血糖异常为C组,分析三组孕妇妊娠结局及胰岛素使用率的差异.为分析不同指标血糖异常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性,将单纯空腹血糖异常为空腹血糖组,单纯OGTT1h异常为OGTT1h组,单纯OGTT2h异常为OGTT2h组,分别将三组的空腹血糖、OGTT1h血糖、OGTT2h血糖与相应的新生儿出生体重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937例GDM孕妇中,A组323例(34.47%)、B组436例(46.53%)、C组178例(19.00%).A、B、C三组在早产、巨大儿及产后出血的比较中具有显著差异(χ2值分别为6.72、12.00、6.29,均P<0.05);两两比较,C组的早产、产后出血率均明显高于A组和B组(χ2值分别为4.37、4.61、5.78、4.89,均P<0.05),A组和C组的巨大儿发生率均显著高于B组(χ2值分别为4.75和11.86,均P<0.05),而A组和C组的巨大儿发生率无明显差异(χ2=1.99,P>0.05),A组和B组在早产及产后出血方面的比较无明显差异(χ2值分别为0.03、0.00,均P>0.05).三组在胎膜早破、妊娠合并甲状腺机能减退、妊娠高血压疾病方面无明显差异(χ2值分别为0.94、0.39、0.56,均P>0.05).三组胰岛素使用率比较,C组明显高于GDM A组,且A组显著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81、5.44,均P<0.05);在相关性比较中发现,在诊断的GDM孕妇中,OGTT中的空腹血糖与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12,P<0.05);而OGTT1h及OGTT2h血糖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无明显相关(r值分别为0.08,0.01,均P>0.05).结论 GDM孕妇空腹血糖异常合并l项或两项不同时间点血糖异常,其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明显增加,OGTT空腹血糖值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检测及新生儿体重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应根据OGTT异常情况进行分层管理.  相似文献   

12.
妊娠期糖尿病干预管理对妊娠结局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干预管理对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近年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中的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孕妇为妊娠期未作监测,分娩前确诊为糖尿病,妊娠期间没有进行相关治疗;观察组孕妇为定期体检,并于妊娠28周内确诊为糖尿病,经规范化治疗干预。对比分析两组孕妇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患者分娩前血糖值低于对照组,妊娠并发症和妊娠结局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干预管理对于妊娠结局有明显的改善,能够减少产妇妊娠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新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实施后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现状及围产结局。方法对2012年10月一2012年12月期间在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分娩的孕产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发生率及围产结局。结果①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为22.92%。GDM组妊娠年龄、孕前体重和体重指数均高于血糖正常的对照组;②在孕早期和孕中期,GDM组体重增长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整个孕期体重总增长比较,GDM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基础血糖、糖耐量筛查(OGTT)结果是GDM组高于对照组,但糖化血红蛋白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两组新生儿体重、巨大儿发生率及剖宫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标准诊断管理孕产妇,围产结局较为满意;孕早、中期体重增加过快可能与存在妊娠期糖尿病危险因素有关,通过在孕早期及早进行干预可能会降低GDM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新诊断标准在临床应用中对母儿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清华大学玉泉医院2011至2012年2000例孕妇分别应用新旧诊断标准后其妊娠结局改变情况。结果①妊娠期糖尿病( GDM)检出率由旧标准6.60%升高到新标准15.50%;②新标准组妊娠期高血压、羊水过多、早产、巨大儿、胎儿窘迫、新生儿低血糖及剖宫产率均显著低于旧标准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475、4.546、6.650、7.992、15.442、16.563、16.733,均P<0.05),而两组胎膜早破、胎儿生长受限及新生儿窒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657、2.168、2.582,均P>0.05);③观察组和正常组分别与研究组比较,母体并发症、胎儿并发症、新生儿并发症和剖宫产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新GDM诊断标准应用后增加了GDM检出率,使更多的GDM孕妇被及时诊断并给予临床干预,从而降低母儿并发症及剖宫产率,对改善母儿妊娠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妊娠期妇女葡萄糖耐量筛查意义及其糖代谢异常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 608例孕24~28周的孕妇进行50g葡萄糖耐量筛查,1小时血糖≥7.8mmol/L者再行75g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妊娠期葡萄糖耐量筛查阳性率为19.80%,糖代谢异常检出率为7.46%,其中妊娠期糖尿病的检出率为2.49%,妊娠期葡萄糖耐量减低发生率为4.98%;糖代谢异常者的平均年龄大于糖代谢正常者(t=6.09,P<0.05),同时年龄≥35岁糖代谢异常孕妇明显多于<35岁者(χ2=23.26,P<0.05);孕前身体质量指数≥25的孕妇发生糖代谢异常高于孕前身体质量指数<25者(χ2=26.08,P<0.05);产次多的孕妇容易发生糖代谢异常,产次≥2的孕妇发生糖代谢异常高于0产次、1产次者(χ2分别为31.60、10.00,均P<0.017)。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高危因素有高龄、肥胖和多产次。结论对妊娠期24~28周孕妇进行50g葡萄糖耐量筛查是必要的,对伴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应重点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青岛地区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以指导临床早期干预及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减少母婴并发症.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东区分娩的孕产妇,孕妇24-28周空腹血糖≥5.1 mmol/L或行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任意一点血糖异常即诊断为妊娠糖尿病(GDM).收集到病例组(GDM组)670人,其中OGTT结果 仅1项血糖异常为GDM A组,2项血糖异常为GDM B组,3项血糖异常为GDM C组,随机选择同期非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727例作为对照组,对不同组间的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 ①GDM的患病率为24.17%;②GDM组的年龄、孕次及产次、孕前后体重及孕前后BMI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545、2.990、2.782、4.494、3.930、5.355、4.980,均P<0.05);③GDM组孕产妇胎膜早破、早产、剖宫产、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3.928、5.181、26.788、4.975,均P<0.05);④GDM组新生儿巨大儿、胎儿窘迫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6.363、4.299,均P<0.05);GDM组新生儿出生孕周小于对照组(t=-2.844,P<0.05);GDM组新生儿出生体重高于对照组(t=3.664,P<0.05);⑤GDM C组在胎膜早破、剖宫产、巨大儿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χ2值分别为9.984、8.809、22.971,均P<0.01);而GDM A组和GDM B组仅剖宫产率较对照组升高(χ2值分别为11.749、21.691,均P<0.01);除了巨大儿发生率在GDM A组与GDM C组、GDM B组与GDM 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474、7.461,均P<0.01)之外,其他各组之间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DM与年龄、孕产史及孕前后体重和BMI有关,OGTT多项血糖异常的孕妇,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应加强对此类孕妇预防保健,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血清糖化白蛋白(GA)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早期检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昔阳县人民医院妇产科进行产前保健检查的单胎孕妇138例(孕期22~24周),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建议,以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测定值作为诊断GDM的标准,将138例妊娠妇女分为正常妊娠组100例,GDM组38例,同时测定两组的HbA1c、GA、FGP和OGTT。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将HbA1c和GA水平作为GDM的筛查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GDM组HbA1c、GA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 t值分别为8.622、7.554,均P<0.05);②相比较OGTT,HbA1c和GA的检出率存在差异(χ2值分别为62.490、40.601,均P<0.05);③分别应用HbA1c、GA在正常妊娠组中检出8.00%和12.00%可疑血糖异常患者;④ROC曲线分析HbA1c取5.90%,灵敏度为78.90%,特异度为89.00%~94.00%;GA取15.50%,灵敏度为65.80%~68.40%,特异度为66.00%~88.00%。结论 HbA1c在GDM诊断中敏感性高于GA,与OGTT联合对GDM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化白蛋白( GA)与脂联素( ADP)在妊娠糖尿病( GDM)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04月至2014年02月浙江省瑞安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具备完整孕前检查资料,并在浙江省瑞安市人民医院分娩的临床确诊妊娠糖尿病患者196例为研究对象( GDM组),同期135例健康孕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GA及ADP检测情况,并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 ROC曲线)对GA及ADP对GDM的诊断进行评价。结果 GDM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时的空腹血糖( FPG)、餐后1h血糖、餐后2h血糖及GA均高于对照组,GDM组AD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7.78、15.95、20.01、19.82和18.46,均P<0.05)。 ROC曲线分析:GA诊断妊娠糖尿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7,诊断意义具有显著性(95%CI:0.723~0.936,P<0.01),GA相对于妊娠糖尿病的诊断切点为17.3%;ADP诊断妊娠糖尿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36,诊断意义具有显著性(95%CI:0.707~0.819,P<0.05),ADP相对于妊娠糖尿病的诊断切点为6.4mg/L。结论GA与ADP作为妊娠糖尿病的筛查指标简单、快速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餐后血糖对2型糖尿病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和胰岛素释放(IRT)试验,解析空腹和餐后血糖对糖尿病诊断的意义。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07年6月,内分泌和代谢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共3 588例进行OGTT和IRT检测。以血浆葡萄糖5.6、6.1、7.0mmol/L为空腹血糖切点,7.8、11.1mmol/L为餐后血糖切点,分析患者分布情况以及空腹血糖(FPG)、餐后1h血糖(1 h PG)和餐后2 h血糖(2 h PG)等不同切点对糖尿病诊断的价值。结果依据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糖尿病患者3097例。其中FPG≥7.0mmol/L者2654例,单独检测2hPG漏诊62例,占2.33%;单独检测1hPG仅漏诊18例,占0.6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2 h PG≥11.1 mmol/L者中FPG〈7.0 mmol/L的占14.60%(443/3 035);1 h PG≥11.1mmol/L者中FPG〈7.0mmol/L的占14.00%(429/3065),差别无有统计学意义(P=0.503)。FPG和餐后2hPG均正常202例〔但其中113例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和(或)胰岛素分泌延迟,占55.94%〕,其余289例为糖耐量受损和(或)空腹血糖受损。在1 hPG≥11.1 mmol/L且2 h PG〈11.1 mmol/L的291例中,54例FPG≥7.0mmol/L经复查诊断为糖尿病,另有125例餐后30 min血糖≥11.1 mmol/L者的HOMA指数及胰岛素曲线下面积与FPG5.6~6.1mmol/L而2 h PG≥11.1mmol/L的糖尿病患者接近。结论1 h PG与FPG的一致性不比2 h PG差,且更敏感,提示1 h PG同2 h PG一样,可以作为糖尿病的餐后血糖诊断切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