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综合影像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US,CT,MRI和DSA的特征及其病理组织学基础。材料与方法:前瞻与回顾性研究相结合,分析了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4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US,CT,MRI和DSA的表现,并与病理组织学所见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4例均为单发肿瘤。术前3例诊断准确。US:4例均为边界清楚,形态规整,不均匀强回声;彩色多普勒见其中3例有丰富的动脉和静脉血流。CT:低密度,其中2例见散在分布的脂肪密度;增强扫描:1例动脉期显著强化,门脉期轻度强化;2例动、门脉期均为中度强化;1例动脉期中度强化,门脉期轻度强化。MRI:3例呈不均匀短T1、长T2信号,其中1例用脂肪抑制序列后短T1变成长T1。DSA:2例为富血供肿瘤,其中1例早期见肝静脉引流。光镜和免疫组化见肿瘤由丰富的脂肪、血管和不同程度的平滑肌组成。结论:强回声、有明确脂肪密度或(和)信号的肿块,中度或显著强化,可出现早期肝静脉引流是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典型表现。综合影像有助于该肿瘤特征的显示和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吴俊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2):2290-2291
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探讨其CT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本组19例中,CT检查发现含脂肪成分者16例,其中常规层厚扫描发现脂肪成分12例,薄层扫描发现(常规扫描不能确定的)脂肪成分4例;CT检查无明显脂肪成分者3例.结论:CT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诊断的关键是在肿瘤中测得脂肪密度影,对于含脂肪成分较多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可明确定性诊断,对于少脂或无脂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薄层CT扫描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少见和不典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诊断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提高CT对少见和不典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认识。方法:作者回顾性分析了15例少见和不典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检查资料,重点讨论了CT检查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方法和CT在不典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诊断中的价值。结果:本组资料中,CT检查15个病人,发现22个病灶,7例为双侧,5例合并肾内和肾包膜下出血,CT诊断少见和不典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有较高准确性(80%)。结论:笔者认为采用合适的检查技术,多数不典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可获得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特点和薄层扫描的价值。方法:对我院1998年-2004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肾锴构溜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含脂肪组织明显的肿瘤9例,少脂或无脂的肿瘤1例。结论:含脂肪较多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表现典型,诊断容易;少脂或无脂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容易漏诊,薄层扫描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亦称肾错构瘤,系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中相对较多的一种。本文搜集我院经CT检查并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 一般资料本组女性6例,男性3例。年龄36~56岁。临床症状:腰痛4例及中、上腹胀痛2例,1例上腹包块伴疼痛,2例无任何症状体检时B超发现肾实性占位。病程半个月至2年。2 结果9例中1例为一侧肾2个肿瘤,其余8例均为单肾单发,1例左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合并有同侧肾上腺腺瘤和右肾小囊肿。左肾5例,右肾4例。肿瘤小者仅12mm×10mm,大者可达95mm…  相似文献   

6.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特征及其病理基础,以减少对该病的误诊。材料与方法 3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均经B超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加做MRI检查,3例经B超及CT检查显示5个病灶。 2例3个病灶经病理诊断,其中2个病灶术前误诊为肝癌和肝血管瘤;另1例肝脏含脂肪的肿块伴有肾脏多发病变及结节硬化。结果 在影像上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具有特征性的表现:(1)瘤内脂肪,在B超上,表现为强回声区;CT上,呈明显低密度;MR T1WI上呈高信号。(2)肿瘤在肝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中度强化。结论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易误诊为其他肝病,但实际上,一些影像学表现能反映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组织成分,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RI(附20例病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20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RI表现,并且对比超声、CT检查,笔者认为MRI具有鉴别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能力,当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含脂肪成份为主时,为长T_1、长T_2信号,而当以平滑肌血管成份为主时,则在SE长TR/TE序列中呈低信号。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2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R表现,并与超声,CT检查进行比较。笔者认为MR具有鉴别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能力,当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含脂肪成份为主时,为长T1,长T2信号,而当以平滑肌血管成份成为主时,则在SE长TR/TE序列中呈低信号。  相似文献   

9.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临床少见,其CT表现文献报道更少。我院开展CT检查6年来,共发现2例,报告如下。例1 女,42岁。右上腹疼1月余,加重1周,无长期口服避孕药物史,无遗传病史。体检:肝肋下2横指,叩击痛,压痛。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阴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肝功能正常。B超:肝右叶巨大占位性病变。CT平扫见肝右叶巨大软组织样肿块,12.5cm×13.0cm×12.0cm,边缘光滑,密度不均,可见脂肪、软组织及血管成分(图1)。增强CT扫描可见明显的血管强化,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方法:搜集4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均行双肾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2例CT平扫,含有明确脂肪密度,并呈侵袭性表现;增强扫描实性成分明显强化。2例病灶较小,平扫呈略高密度实性肿块,边界清楚,病灶内无明显脂肪密度;增强扫描密度相对均匀,实质期强化程度最高,排泄期密度下降较少。免疫组化均证实为上皮样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即可富含脂肪,又可为乏脂肪病变,与经典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影像学上区分困难,当AML出现侵袭性表现,应考虑到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相似文献   

11.
肝脏血和平滑肌脂肪瘤的综合影像诊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US,CT,MRI和DSA的特征及其病理组织学基础。材料与方法:前瞻与回顾性研究相结合,分析了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4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US,CT,MRI和DSA的表现,并与病理组织学所见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4例均为单发肿瘤。术前3例诊断准确。US:4例均断边界清楚,形态规整,不均匀强回声;彩色多普勒见其中3例有丰富的动脉和静脉血流。CT:低密度,其中2例见散在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临床MRI与CT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分析62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临床病历及影像学资料。结果脂肪瘤型者19例,占30.6%;经影像学检查可见显著脂肪组织;肌瘤型者12例,占19.4%;其病变则以平滑肌成分为主,然待增强扫描后呈现为渐进性强化;血管瘤型者7例,占11.3%;该类型病灶则主要表现为以扭曲、粗大血管成分为主,待增强扫描后呈现为动脉瘤样强化;混合型者24例,占38.7%;该类型病灶主要成分为混杂,经MRI或CT扫描检查后可见小血管或脂肪组织影像;待增强扫描后,病变则呈现持续强化。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62例患者A103及HMB-45为(+)。结论 MRI及CT可较好地反映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组织影像,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B超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B超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结果:本组16例,其中单侧发病11例,双侧发病5例,合并结节硬化2例。结论:CT与B超综合影像诊断,可早期发现体积较小的肿块,CT能准确测定肿块内脂肪密度,其准确性明显优于B超检查。  相似文献   

14.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与治疗(附3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lipoleiomyoma,ALL)的CT诊断价值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35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并与29例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多见于女性,外向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灶较大,直径大于3cm,肿瘤出血及自发性破裂是本病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23例多脂肪及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可作出诊断,脂肪成分很少或无脂肪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应结合B超、MRI诊断。结论:CT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及瘤内出血、自发性肾破裂多能作出明确诊断,对确定治疗方案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普通x线、CT和USG多种影像学检查中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我院1998—2003年经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的16例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X线平片及尿路造影检查,CT平扫加增强,B型超声检查;总结其影像学特点。结果: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X线、CT和USG检查中均具有各自相应的影像学表现特征。结论:CT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定性诊断有特异性价值;X线、CT、USG影像学检查联合应用,相得益彰,且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6.
巨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自发性破裂大出血CT误诊4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银官 《放射学实践》2001,16(4):234-235
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破裂出血手术前误诊的原因及CT手术前诊断该病的可能性。方法:复习手术与病理证实的4例术前CT误诊的巨大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伴破裂出血的病例。结果:巨大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可发生肿瘤内、肾筋膜囊内,盆腔膜后甚至腹腔内出血;仔细寻找肿块内代表脂肪成分的CT征是支持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诊断的关键。误诊原因可能 与出血掩盖肿块内实际存在的脂肪征有关,也可能与将被挤到肿块的边缘的肿瘤内的脂肪结构误诊为肾筋膜囊内或肾窦内的脂肪有关,结论:巨大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可发生自发性破裂出血,手术前CT发现肿块内脂肪征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肺淋巴管平滑肌增生症的腹部CT表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平滑肌增生症腹部病变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平滑肌增生症,7例均作腹部CT扫描,对其腹部CT表现进行研究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6例有腹部阳性表现: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其中1例合并胸导管增大、胸腔积液;腹膜后淋巴结肿大2例,合并腹水、胸腔积液1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腹膜后淋巴管肌瘤合并子宫肌瘤1例。结论肺淋巴管平滑肌增生症可并发腹部多脏器病变,CT扫描对发现和诊断其腹部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特征,以减少对该病的误诊.方法 对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女6例,男2例,年龄56~68岁,平均62.5岁.7例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1例曾行MRI检查,1例仅行MRI检查.8例均误诊,其中4例术前误诊为肝癌(HCC)和肝血管瘤,3例误诊为局灶性结节增生(FNH),1例误诊为血管肉瘤.结果 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具有一定特征性的表现:(1)CT、MRI平扫呈等低、低或等高密度(信号),边界光整,圆形或类圆形,大小约5~8 cm;(2)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明显或较明显均匀强化,少数可不均匀明显强化,中央或周边有明显强化的粗大畸形的血管;(3)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或快进慢出、持续性强化,仍有畸形血管可以辨别.结论 影像学结合临床资料对正确诊断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有重要价值,少部分需要进行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19.
脐尿管平滑肌纤维脂肪瘤1例报告①刘红光卢明花脐尿管平滑肌纤维脂肪瘤罕见,我们遇到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报告如下:患者;男,74岁。腹部肿块1年,逐渐增大,伴尿急、尿频1个月。体检:下腹部中线处扪及一7cm×3.6cm大小的肿块,质硬。左右方向可略移...  相似文献   

20.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cmyolipcina)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是由不同比例的平滑肌、血管、脂肪组成,无包膜,成分相差很大,约占肾肿瘤6%。大部分发生于女性,约占84%,年龄一般在40—60岁之间。临床上由于其组织成分不同,性质各有差异,主要表珂有两种:一是单个肾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无任何其它征象;二是双侧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伴由结节硬化,临床上常为单侧性.通常无明显肿块,但随肿块大小改变部分患者有腹部腰疼、镜下血尿、常规尿化验中缺乏特征性表现。目前随着影像的发展,对它的认识和诊断正确率己明显提高,尤其是伴有结节硬化患者,诊断更无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