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段璞  王曾礼 《华西医学》1989,4(4):395-397
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副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中。肾上腺以外的嗜铬细胞瘤又称为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发生于副交感神经节的又称为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可以发生于肾上腺以外的广泛区域,有时难于定位,延误手术时机。现将我院自1980年以来收治的肾上腺以外嗜铬细胞瘤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以往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的命名及分类较为混乱。广义上讲,副神经节瘤包括肾上腺内副神经节瘤和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肾上腺髓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副神经节,起源于肾上腺髓质的副神经节瘤称之为嗜铬细胞瘤[1],约占副神经节瘤的85%。狭义的副神经节瘤是指起源于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的肿瘤,为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可发生于身体多个部位,包括来自交感神经(胸部、腹部及盆部)和副交感神经(头颈部)者。前者多分泌过量的儿茶酚胺,后者则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分析本院2003年以来成功实施的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切除术211例, 肿瘤直径2~16cm, 术前行内分泌、影像学及核医学等检查, 并服用2~4周α受体拮抗剂。  结果  211例患者手术时间为(97±29) min (60~170min), 术中出血量(84.6±56.3) ml (15~250ml), 住院时间(4.9±1.6) d (3~7d); 术后病理结果证实,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70例、副神经节瘤41例。随访3个月至7年, 12例因复发、转移而被诊断为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  结论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一经确诊, 应该在充分药物准备的基础上, 实施手术切除。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 腹腔镜手术切除肿瘤对血流动力学干扰小, 具有微创、切除彻底、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副神经节瘤是起源于副神经节细胞的肿瘤,1908年Alezai’s和Peyron首先报道了一组副神经节瘤病,1912年Pick建议将肾上腺内嗜铬细胞瘤命名为嗜铬细胞瘤,而肾上腺外嗜铬性肿瘤称副神经节瘤。一般将位于肾上腺外的副神经节瘤通常以其解剖部位命名,据相关学者统计,55.2%位于腹膜后区域;25.6%位于头颈部;5.6%位于膀胱;3.2%位于纵隔[1]。肝脏原发性副  相似文献   

5.
付莉  杨川 《新医学》2013,44(2):147-149
目的:分析嗜铬细胞瘤合并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治要点.方法:总结分析1例嗜铬细胞瘤合并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治经过.结果:该例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结合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可基本明确嗜铬细胞瘤,行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后,血压可降至正常范围,术后病理学检查符合混合性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结论:嗜铬细胞瘤合并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临床症状以嗜铬细胞瘤表现为主,确诊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副神经节瘤又称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是来源于肾上腺外嗜铬组织(副神经节)的肿瘤,可具有合成和分泌儿茶酚胺的功能,临床表现为严重的高血压及相关症状,少数无明显症状由体检发现.1906年由Alezais和Peyron首先描述.1912年Pick提出将肾上腺髓质来源的嗜铬细胞瘤称为嗜铬细胞瘤,而将肾上腺外嗜铬组织来源的肿瘤称为副神经节瘤.副神经节瘤临床少见,过去认为占所有嗜铬细胞瘤总数的10%,近年来文献报告发病率明显升高等[1].而单独发生于马尾神经的极罕见,我们最近诊断及治疗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嗜铬细胞瘤主要发生于肾上腺髓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则多见于交感神经节分布区.膀胱嗜铬细胞瘤在临床上很少见,约占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10%,占膀胱肿瘤的0.5%[1,2].2011年1月,我们收治了1例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经精心个体化围术期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嗜铬组织来源的肿瘤主要包括两大类,起源于肾上腺髓质的称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见图1),而发生于肾上腺外嗜铬组织的,称为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两者统称为PHEO。在正常情况下,体内的大多数嗜铬细胞在出生后不久逐渐消退,其余90%的嗜铬细胞位于肾上腺髓质中,另10%分布于主动脉旁的副神经节丛,故PGL以腹主动脉旁(见图2)、肾门及下  相似文献   

9.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heochromocytoma/paraganglioma,PCC/PGL)约占高血压人群的0.2%~0.6%,在交感神经系统肿瘤中所占比例约为7%。嗜铬细胞瘤曾有“10%肿瘤”之称,即“10%在肾上腺外,10%在儿童时期发病,10%为家族性,10%为双侧,10%多发,10%可能术后复发,10%为恶性,  相似文献   

10.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病人的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璇 《全科护理》2010,8(5):431-432
嗜铬细胞瘤是源于嗜铬细胞的肿瘤,主要位于。肾上腺髓质,也可发生于肾上腺外,肾上腺以外的嗜铬细胞瘤多位于腹腔内,其中最常见的是腹膜后主动脉旁,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以分泌肾上腺素为主,肾上腺以外的嗜铬细胞瘤则分泌去甲肾上腺素。本症的病理生理变化,主要由肿瘤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所引起。我科10例嗜铬细胞瘤病人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均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护理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嗜铬细胞瘤发生于肾上腺髓质或全身从颅底至盆腔交感神经的任何部位。临床表现主要是高血压以及由此造成的一系列心血管系统症状。2001年8月~2003年3月,我科应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副神经节瘤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晓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8):1681-1683
嗜铬细胞瘤多位于肾上腺髓质,约有10%发生在肾上腺外的交感神经节细胞,称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我院1993年2月~2007年7月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副神经节瘤11例,均获成功,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附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该院2004年10月~2008年5月后腹腔镜手术治疗8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手术全部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30~150min(平均55min),术中出血量40~120mL(平均60mL),均未输血,瘤体直径2.5~7.5 cm(平均4.5 cm),术后住院时间5~10 d(平均7 d).病理检查报告均为嗜铬细胞瘤.随访3个月~4年,患者血压均恢复正常,无需服用降压药物,肿瘤局部无复发.结论 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损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临床应用前景广泛.直径超过6cm的肿瘤也可以被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顺利切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腹膜后入路施行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疗效。方法行腹膜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32例,术前经尿VMA、MRI及^131I-MIBG确诊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26例,拟诊嗜铬细胞瘤6例。术前均用苯苄胺等药物准备2—4周。手术采用气管内麻醉,取患侧向上的全侧卧位,经腹膜后入路,“手指分离法”建立腹膜后工作空间,显露肿瘤,用超声刀分离肿瘤周围组织,较大的血管及肾上腺中央静脉用钛夹双重钳夹后剪断,将瘤体置入标本袋内取出。结果32例均在腹膜后腹腔镜下顺利切除肿瘤。手术时间45—180min,平均(91.2±22.5)min。出血量20—160ml,平均(64.3±24.1)ml。29例(90.6%)在分离瘤体时血压波动〈40mmHg。瘤体直径28—53mm,平均(39.5±7.7)mm。术后血压稳定,疼痛较轻,术后4—9d出院。病理检查证实均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结论腹膜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具有操作精细准确,不需过多地推动和挤压肿瘤,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正>副神经节瘤是起源于副神经节细胞的肿瘤,1908年Alezai′s和Peyron首先报道了一组副神经节瘤病,1912年Pick建议将肾上腺内嗜铬细胞瘤命名为嗜铬细胞瘤,而肾上腺外嗜铬性肿瘤称副神经瘤。原发性肝副节瘤极为罕见,经检索全国相关文献公开4例报道,国外鲜见相关文献报道。本院于2013年4月收治1例原发性肝脏副神经节瘤病例,现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2岁。反复间断性右上腹疼痛2年,加重4d,  相似文献   

16.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是指在肾上腺髓质嗜铬性组织内生长的一种能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的肿瘤,手术切除瘤体是目前唯一的治疗手段,被认为是高风险和高难度的手术,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较传统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切口美观、感染少、恢复快等优点,但术后护理仍是整个治疗的关键。我科于2003年10月-2008年10月应用腹腔镜技术实施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49例,病人术后血压平稳,无肾上腺危象及感染等并发症。现将术后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嗜铬细胞瘤是起源于肾上腺髓质或肾上腺外嗜铬组织的肿瘤。由于该肿瘤组织阵发性或持续性分泌过多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因而产生一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由于诊断方法的改进,特别是超声显象和CT的应用,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但是,临床误诊病例仍屡见报告,因此,本文分析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其诊断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家盛 《临床荟萃》1993,8(21):968-970
嗜铬细胞瘤属于APUD细胞瘤,该瘤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儿茶酚胺,引起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和多个器管功能的代谢紊乱,若能及时准确诊断和予以手术治疗,大多病例可以治愈。近年来有关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报道较多,临床资料表明肾上腺外者出现的机率较传统报道的10%要高,其中Stertstrom等报道肾上腺外者占全部嗜铬细胞瘤的22%,Abara等亦报道了5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患者(14.2%)。国内学者的报道更令人关注。王植柔等报道肾上腺外者占全部的32.5%,肖序仁等报道肾上腺外者高达35.4%,其中膀胱嗜铬细胞瘤的发生率10倍于文献报道。因此,加强对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现结合有关文献对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病人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春玲 《全科护理》2010,8(6):530-531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特征都和儿茶酚胺分泌过多有关,严重病例发作时可导致死亡。嗜铬细胞瘤来源于肾上腺髓质以及交感神经系统的嗜铬组织,多数为单侧良性肿瘤,10%为双侧,10%为肾上腺外肿瘤。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多见于青壮年,主要症状表现为高血压以及高血糖、血中胆固醇浓度增高等代谢紊乱改变。手术治疗目前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唯一有效方法,但手术风险较大。因此,提高围术期的治疗和护理技术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正>嗜铬细胞瘤又名肾上腺髓质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肿瘤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引起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和代谢紊乱综合征。肾上腺髓质部位的嗜铬细胞瘤约占90%,恶性嗜铬细胞瘤临床上较罕见,约占嗜铬细胞瘤的10%左右~([1-2])。2014年4月30日我院收治1例巨大恶性嗜铬细胞瘤合并癌栓患者,经手术及精心护理,患者顺利康复出院并随访至今,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