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0年1月-2007年12月,我们对颅内肿瘤及血肿患者行后颅窝开颅术42例,对术后并发症采取预见性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董兰 《全科护理》2013,(29):2734-2735
后颅窝病变常发生于桥小脑角区、颅颈交界、小脑半球和四脑室等部位。由于后颅窝颅腔狭小,手术难度大且易损伤脑干等生命中枢,术后常出现各种并发症,如不能早期发现和处理,后果常较严重。因此术后做好细致的病情观察、及时的处理和有效的护理措施及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并发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1982年初至1994年7月,我们采用侧卧位后颅窝开颅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312例及面肌痉挛55例。术后出现颅内积气9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男5例,女4例。年龄19~48岁,平均32岁。左侧病变4例,右侧5例。其中8例出现于三叉神经痛术后,1例出现于面肌痉挛术后。  相似文献   

4.
后颅窝占位开颅术后小脑缄默症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琰  张莉 《护理研究》2007,21(12):3245-3246
小脑性缄默(cerebellar mutism)是以不语为主要特点的语言器质性或功能性缺陷、口咽运动障碍和精神改变为主的一组短暂性临床症状,其后多有一过性构音不良。多见于2岁~11岁的患儿。典型症状为手术清醒后患儿言语正常,18h~72h后,逐渐变得表情冷漠,无反应,但意识水平不受影响,语言理解正常。对这种疾病的认识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诊断小脑性缄默。现将我科近年来发生的5例小脑缄默症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徐伟莉 《天津护理》2014,22(6):518-519
<正>颅内感染是开颅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而后颅窝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更高,文献报道为5%~13.4%,为小脑幕上开颅手术的3倍[1],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我科2010年5月至2013年7月共进行后颅窝手术596例,并发颅内感染28例,感染率4.7%,略低于上述文献报道。发生颅内感染后,均尽早抗感染治疗以及释放感染性脑脊液。最终感染  相似文献   

6.
张萍 《当代护士》2006,(5):11-12
总结神经外科开颅术后引流管的护理方法,避免引流管护理不当导致的并发症;预防出血,调节和监控颅内压。术后密切的观察,准确有效的引流管护理是开颅术后顺利引流的关键,为降低致残率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非外伤、高血压性脑出血开颅术后脑梗塞临床并非罕见,由于急性脑梗塞24h内头CT扫描多数不能显示[1],而发生脑梗塞后不仅关系到整个手术的成败,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病人的生命和预后,故加强临床观察和护理、及早诊治非常重要。我科自1990年1月~1998年...  相似文献   

8.
谭少娟 《护理学报》2009,16(9):43-45
总结8例后颅窝肿瘤手术后并发缄默症患者的护理要点。认为密切关注病情,及时发现患者是否存在缄默症导致语言障碍,并及早报告医生行综合护理干预;根据患者年龄、性格特点做好心理护理,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根据患者对刺激的反应制定有效的康复训练计划,并合理实施,有利于提高康复训练效果;对出院时仍未恢复语言功能的患者加强出院宣教,指导其家属实施连续的康复护理,对并发缄默症患者语言功能恢复有着积极作用。本组患者中,4例出院前恢复正常语言功能,2例分别于出院后28d和40d恢复发音,2例遗留有小脑语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
胃癌术后患者发热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建英 《护理学报》2005,12(4):29-30
笔者对286例胃癌术后患者体温进行回顾性调查及发热原因分析。认为胃癌术后发热主要与术后呼吸道感染、脾窝积液或腹腔感染、左侧胸腔积液或胸腔感染、急性胰腺炎、吻合口漏、术中化疗、导管留置等有关。不同原因引起的发热有不同的特点。胃癌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预防受凉,加强呼吸道护理,高热时及时给予降温,保持管道引流通畅,加强营养支持,及时掌握和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498例开颅术后重症患者常见的护理问题及原因分析,认为重症监护患者有恐惧、清理呼吸道低效、自理缺陷、潜在并发症--继发性颅内出血、感染等护理问题.为了使病人平稳渡过重症监护期,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提出针对性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后颅窝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水平,降低术后并发症和致残率及死亡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本院1997年5月至2003年11月收治的23例后颅窝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效 果,其中囊性19例,实质性4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证实。【结果】本病好发于小脑半球,多表现 为颅高压及共济失调。MRI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19例肿瘤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术后神经功能改善21 例,加重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后颅窝血管网织细胞瘤预后良好,治疗首选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2.
颅后窝术后假性脑膜膨出的原因和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假性脑膜膨出,切口脑脊液漏,是颅后窝病变术后一种常见而严重并发症,可导致切口长期不愈,甚至发生颅内感染而危及生命。但其原因和诊治却少见文献报道。我院1994年以来行颅后窝手术142例,共发生假性脑膜膨出18例,合并脑脊液漏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颅脑手术后颈源性头痛的发病机理及治疗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颅脑手术后头痛的研究一直局限在术后的伤口疼痛,未重视颅脑手术后还可能出现其他原因的头痛。发现和确定颅脑手术后头痛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治疗,是今后术后头痛研究的主要方向。作者通过探讨颅脑手术后颈源性头痛的发病机理,提出有效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上颌窦后壁的形态,测量上颌窦后壁及其毗邻结构的相关数据,为经上颌窦后壁入路手术治疗翼腭窝肿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①随机挑选30例成人干颅,其中15例行矢状面切片,另15例行水平面切片。矢状面上测量:上颌窦后外侧壁后部的高度、厚度;上颌窦顶壁与后壁交界处的厚度。水平面上观测:蝶腭孔的形态、大小;蝶腭孔外侧壁至上颌窦后外侧壁后部与内侧壁交界处的距离;上颌窦后外侧壁后部的宽度。②将防腐处理的30侧正中矢状面成人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上颌动脉翼腭窝段的位置、走行及其分支的长度及管径;上颌神经翼腭窝段的位置、走行及其分支;翼腭神经节的位置、形态及大小。结果:①在颅骨矢状面上测量:上颌窦后外侧壁后部的高度平均值为(19.21±3.42)mm;厚度平均值为(0.74±0.42)mm;上颌窦顶壁与后壁交界处的厚度平均值为(0.63±0.31)mm。在颅骨水平面上观测:蝶腭孔呈圆形者占66.7%,其呈卵圆形者占20%,呈不规则形者占13.3%,外侧壁至上颌窦后外侧壁后部与内侧壁交界处的距离平均值为(2.45±1.33)mm。上颌窦后外侧壁后部的宽度平均值为(7.52±2.08)mm。②上颌动脉翼腭窝段位置变异较大,30%在靠近上颌骨颞下面时略呈直角向内进入翼腭窝;70%到达上颌骨颞下面时,紧邻该面行走,其主要分支包括蝶腭动脉、上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腭降动脉、圆孔动脉、翼管动脉。上颌神经翼腭窝段直径为(3.65±0.54)mm,斜向前外侧,紧贴上颌窦后外侧壁向上外侧走行。分为蝶腭神经、眶下神经和上牙槽后神经3大分支。翼腭神经节距离上颌神经下方(3.57±1.39)mm,上颌窦后外壁后部后方(3.17±1.08)mm。呈椭圆形者占43.3%,不规则形者占40%,圆形者16.7%。其直径平均值为(4.19±1.01)mm。结论:经上颌窦后壁入路手术治疗翼腭窝肿瘤凿开上颌窦后壁时,向内不能超过上颌窦后壁与内侧壁的交界处,向上不能超过上颌窦后壁与顶壁的交界处,摘除肿瘤时应仔细处理上颌动脉和上颌神经的分支。  相似文献   

16.
毛庆  田雄 《华西医学》1997,12(2):219-221
本文报道了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经一医院神经外科1983 ̄1995年手术治疗儿童后颅窝胶质瘤116例,其中髓骨细胞瘤53例,星形细胞瘤39例,室管膜瘤12例,混合性胶质瘤12例。手术死亡率为12.07%,术后存活者随访到83例,其结果:生存率为一年者占91.57%,三年者占59.04%;五年者占40.96%,对儿童后颅窝胶质瘤的远期预后与肿瘤部位、病理分级和组织学类型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EHF)患者的心理状况,探讨心理护理干预促进EHF患者康复的有效性。方法对中国埃博拉出血热治疗中心(Ebola Treatment Center,ETC)收治的5例EHF患者进行心理状况分析。除1例患者入院后因短期内死亡未能进行心理干预外,对其余4例患者在治疗期内进行心理护理。结果 EHF患者的心理特点包括放任心理或过度担忧,恐惧、焦虑、悲观,孤独和抑郁。4例患者中,3例治愈出院,1例因严重出血和低血容量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在入院后第6天死亡。经过心理护理后,3例存活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感明显降低,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建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结论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使EHF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得到极大的改善,患者能正确认识疾病,能有效地调节情绪,配合治疗,从而有效缩短了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EHF)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心理问题和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在疫区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一所医院收治的60例EHF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总结护理措施。结果EHF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以持续发热、极度乏力、频繁的呕吐和腹泻、食欲差甚至不能进食、呼吸困难及焦虑失眠为主;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恐惧、孤独和无助、悲哀和自卑、悲观和绝望。经治疗后1例(1.7%)治愈,15例(25.0%)好转,44例(73.3%)病死。结论 EHF重症患者病情重、发展迅速、病死率高、心理问题复杂。护理人员应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尽快采取更多、更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法,以促进患者康复、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探讨小儿烧伤后惊厥的原因,以期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小儿烧伤后发生惊厥的临床资料和护理措施。结果高热、低钠血症、脑水肿、低钙血症是小儿烧伤后发生惊厥的主要因素。其中,高热致惊厥9例,低钠血症引起惊厥5例,脑水肿引起惊厥2例,低钙血症引起惊厥1例。患儿经使用镇静剂、吸氧、降温、脱水、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等治疗护理后,惊厥在1min内控制的有15例,在2~5min内控制的有2例;惊厥缓解后,患儿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17例患儿均治愈出院,随访1年无再发惊厥、无脑部后遗症。结论 正确处理创面,控制感染,预防高热,及时合理输液,防治休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预防脑水肿等可以有效防止或减少小儿烧伤后惊厥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冠状切口额下入路手术后神经痛的发生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冠状切口经额下入路术后神经痛的临床特点,并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132例择期行冠状切口经额下入路的神经外科患者,排除切口局部疼痛后记录神经痛的发生时间、程度和性质;所有拟诊为术后神经痛的患者首先应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口服及脱水治疗,对经药物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仍高于7分的患者行类固醇激素神经阻滞疗法。比较药物和神经阻滞对不同类型神经痛的治疗效果。结果眶上神经痛和颞浅神经痛均出现于冠状切口经额下入路术后第3~4天,第4~7天逐渐加重达到高峰,均为中、重度疼痛,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重,向同侧额部、顶部、颞部或眶周放散,眶上切迹或颞浅动脉处压痛明显。本组患者术后发生眶上神经痛13例(9.8%),除1例药物治疗有效外,其余12例经神经阻滞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北京市<0.01);颞浅神经痛4例(3%),3例经药物治疗、1例经神经阻滞治疗后痊愈。结论冠状切口经额下入路术后出现头痛时应注意鉴别眶上神经和颞浅神经痛,颞浅神经痛对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反应良好,而大多数眶上神经痛需要神经阻滞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