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昼夜节律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老年人高血压病人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及24h动态血压监测对临床护理的作用和价值。方法 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日本尼士DS-250)监测72例老年高血压病人24h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以白昼每30min、夜晚每60min测收缩压、舒张压、心率1次,时间从上午8:00至次日8:00。结果 通过对白天、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的数据的统计,发现夜间较白天的血压均值下降,提示大多数病人昼夜血压波动明显。结论 对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监测,在临床护理中可以全面观察病人的血压,合理安排服药时间,对病人的治疗、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特征。 方法将34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年龄段分为A组(60~69岁,n=77)、B组(70~79岁,n=109)和C组(≥80岁,n=160),分析3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 结果A组、B组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A组(74.85±11.11)mmHg,B组(71.88±10.52) mmHg]均高于C组[(68.80±9.06) mmHg] (1 mmHg=0.133 kPa)(F=9.95,P<0.05);A组、B组、C组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率分别为76.63%、87.16%和9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9,P<0.05);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率C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0,P<0.05)。 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24 hDBP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多数表现为非杓型和反杓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随增龄变化昼夜节律异常率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高血压合并冠心痛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与动态血压变化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6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冠脉造影(CGA)结果或冠脉CT成像(CTA)诊断结果将其分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n=80,观察组),单纯性高血压组(n=80,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和血压变异性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24h平均脉压、日间平均收缩压标准差、夜间平均收缩压标准差、24h平均收缩压标准差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日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h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舒张压标准差、夜间平均舒张压标准差、24h平均舒张压标准差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其动态血压波动比较大,且血压变异性相对增大,加强其血压动态血压与血压变异性监测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诊治有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均值波动的节律与临床意义。方法:对112例高血压患者根据超声心动图(ultra-sonic cardiography,UCG)检查结果分成3组,其中UCG显示左室肥大30例,均伴单纯收缩压升高(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ISH)或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miscellaneous systolic and diastolic hypertension,MDH),平均年龄(58±12.1)岁,为LVH组;UCG正常的ISH患者48例为ISH组,平均年龄(62±15.2)岁;UCG正常的MDH患者34例为MDH组,平均年龄(51±12.0)岁。另选健康体检者中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正常的30例为对照组,平均年龄(54±10.3)岁。获取4组研究对象的24 h平均收缩压(24-hour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24 hSBP)和舒张压(24-hour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24 h 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aytime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dSBP)和舒张压(daytime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ighttime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nSBP)和舒张压(nighttime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nDBP)、夜间/白昼平均收缩压比值(nSBP/dSBP)和舒张压比值(nDBP/dDBP)、收缩压负荷值与舒张压负荷值。结果:(1)正常组和ISH组血压均值波动都具有昼夜规律性,但其曲线有所不同;MDH组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减小,LVH组昼夜规律不明显;(2)ISH组、MDH组与LVH组24 hSBP、dSBP、nSBP均高于对照组,而以ISH组及LVH组更为显著(P<0.001);(3)MDH组与LVH组nDBP/dDB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LVH组nSBP/dSBP比值及nDBP/dDBP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5)SBP负荷值LVH组大于MDH组,DBP负荷值LVH组小于MDH组。结论:高血病患者应积极随访动态血压监测,以观察血压升高的水平及昼夜节律的变化,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这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及对护理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4h动态血压监测系统所测得的血压具有全面、客观、动态等优点。在临床高血压的诊断、治疗及药物疗效的评估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通过对72例老年高血压病人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分析,宗旨在探讨其护理工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压晨峰和昼夜节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淑杰  米树华  张巍  周芸 《临床荟萃》2003,18(5):260-261
高血压对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愈来愈引起重视。良好的血压控制能减少靶器官的损害 ,全面正确的观测血压对于血压的良好控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动态血压监测较偶测血压能更好地反映血压的真实水平和动态变化。大量证据指出[1] :晨峰出现频率高和昼夜节律下降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研究表明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明显高于脑血管意外、高血压性心脏病、肾功能不全等合并症。本研究探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 ,研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晨峰现象和昼夜节律变化 ,旨在强调 2 4小时控制血压的重要性。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  相似文献   

8.
监测了老年高血压162例和老年非高血压267例24h动态血压。结果表明,老年高血压组的动态血压波动规律呈双峰双谷型,血压波动范围大;老年非高血压组的动态血压波动规律与其相似,但血压波动范围较小,两组昼夜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无显著性。这对指导老年高血压患者合理应用降压药物,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 选择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123例和对照组124例,干预组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心内科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态血压参数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24 h SBP、24 h DBP分别为(121.6±9.7),(82.7±7.9) mm Hg,均低于对照组的(124.7±10.1),(84.3±8.1)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01,1.968;P <0.05);两组患者其他动态血压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治疗后勺型血压比例较前升高,血压晨峰发生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023,4.562;P <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勺型血压、血压晨峰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 ,不少研究提示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能降低 2 4小时平均血压水平和收缩压及舒张压血压负荷。本文观察老年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与非糖尿病高血压患者 ,经降压治疗后血压达到同一水平时 ,2 4小时血压变异性的不同变化。对象与方法1 病例选择 :68例经服用长效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治疗后 ,血压降至1 30 /85mmHg以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 ,其中男性 56例 ,女性 1 2例 ,平均年龄 74± 6 4岁 ,全部符合1 999年WHO高血压分级标准。 1级高血压 1 0例 ,其中中危 2例、高危 8例 ;2级高血压 40例 ,其中高危 38例、很高危 2例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血压控制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及调整用药后的变化。方法:对133例血压控制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随后对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进行用药调整,用药调整至白昼血压稳定在正常值之内后一周,再次行ABPM。结果:第一次ABPM结果:血压昼夜节律正常(杓型)28例,占21%,血压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反杓型、超杓型)105例,占79%;第二次ABPM结果:105例再次受测者中,血压昼夜节律正常93例,占88%,血压昼夜节律异常12例,占11%。结论:依据ABPM结果,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合理的降压药物选择及给药时间调整,不但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压,还可以纠正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从而更趋全面地纠正血压异常。ABPM的应用对纠正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变化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的血压变化与靶器官(心、脑、肾等)损害的的相关性。方法 对117例中老年高血压患24h血压变化进行监测分析。结果 各年龄组患的昼夜间血压变化以收缩压(SBP)升高明显,而舒张压(DBP)升高不明显,脉压差增大,夜间血压下降率(BPF)<10%,老年组比例较高;血压昼夜节律倒置,≥80岁组比例最高。结论 有效地控制血压,是减少靶器官损害,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药效学有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对血压控制的影响。方法 对干部门诊 95 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对其药效学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血压控制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药效学有关知识了解程度高 ,并按最佳服药时间服药的患者 ,血压控制情况优于了解程度差的患者 (P <0 .0 5 )。结论 在抗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中 ,使患者了解必要的药效学相关知识有助于血压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夜间血压变化特点。方法应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对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高血压患者(30例)和单纯高血压患者(30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取晚间20:00至次晨8:00监测值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夜间的血压不降反升,其中夜间23:00至次晨5:00两组患者的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夜间血压失去了生理性下降的规律;加强健康宣教,提高认识,将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的影响。方法 98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患者分别给予替米沙坦和维拉帕米口服降压,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及对mALB水平。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8周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组间收缩压、舒张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治疗前mALB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8周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程度高(P<0.01),具有统计学差异。(3)观察组出现心动过缓1例,头晕头痛1例。对照组出现心动过缓2例,牙龈增生1例。两组患者均未见肝肾功能损害及血液流变学异常,不良反应经减量后消失。结论替米沙坦在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肾脏功能效果,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肾脏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心理暗示是个人通过语言、形象、想象等方式对病人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暗示的结果会使病人的心境、情绪、意志、兴趣甚至生理状态,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本文主要探讨老年病人的普遍心理特点,积极的心理暗示在老年病人护理和治疗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长时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于我中心住院的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共98例,连续7 d测量血压,以收缩压(SBP)值的标准差作为长时BPV的量化指标,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BPV≥8.80 mm Hg组、BPV<8.80 mm Hg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长时BPV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结果:长时BPV≥8.80 mm Hg组脑卒中患病率、尿蛋白阳性率、SBP、左心室肥厚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均高于BPV<8.80 mm Hg组(P<0.05);BPV≥8.80 mm Hg组与BPV<8.80 mm Hg组在性别、年龄、糖尿病患病率、饮酒率、吸烟率、高血压病程、BMI、FBG、TG、TC、LDL-c、HDL-c等指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影响IMT的各因素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PV、LDL-c、HDL-c与IMT显著相关(P<0.05)。结论: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长时BPV与靶器官损害紧密相关,具有很好的心脑血管病预测价值,应当重视对长时BPV的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血压痛患者动态血压节律变化与尿微量白蛋白(MAU)、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方法】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高血压病患者中杓型血压和非杓型血压组各40例,每例均行放免法测定MAU及用动脉硬化自动测量仪检测baPWV。【结果】与杓型血压组相比,非杓型血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MAU、baPWV均增高(P〈0.05或P〈0.01),而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中非杓型血压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大,更易发生动脉硬化等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方法及作用。方法对69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实施血压监测、服药、饮食、戒烟限酒、心理行为等护理干预措施,并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干预前后患者的知晓率、服药率、血压控制率及生活方式进行调查和比较。结果干预前患者平均收缩压为(161.7±9.3)mmHg(1mmHg=0.133kPa),平均舒张压为(98.9±15.2)mmHg,经过2年护理干预后,平均收缩压为(131.5±8.4)mmHg,平均舒张压为(82.7±10.6)mmHg,明显低于干预前,更加接近或处于正常范围(P〈0.01);不良生活方式明显改变(P〈0.01);患者健康意识增强,对高血压病的知晓率达到81.2%,服药率达到88.4%,血压控制率达到84.1%。结论社区护理干预能使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了患者的防病治病意识,有效地控制了血压,改善了预后,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老年人血压变异性与心律失常的相关联系,分析血压变异性作为检测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7月~2012年3月就诊的老年患者,对其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认140例患者可以进行临床研究。采用美高仪MGY-ABP1无创携带式动态血压记录仪,对所有患者进行测量,根据收缩压总变异系数对其分为2组,即高变异组与低变异组,分别对其进行24h以上的血压测量,并采用十二导联美高仪动态心电图(ECGLAB-HOLTER12.NET)分析系统进行24h以上的连续监测,统计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通过比较分析两组24h、白昼与夜间的动态血压,观察血压变异系数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发现,白昼低变异组期前收缩率高于高变异组,夜间则相反,而24h内比较则无差异性;夜间及24h室性心律失常高变异组要显著高于低变异组,白昼则无明显差异;高变异组组间比较,室性心律失常夜间发生率显著高于白昼,而低变异组前期收缩率白昼显著高于夜间。结论老年人随着血压变异性的升高,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越大,作为检测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一项指标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