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院自 1988年开展心脏直视手术以来 ,实施 35例二尖瓣置换术 ,现将手术配合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11例 ,女 2 4例 ,年龄 2 6~ 6 6岁 ,单纯二尖瓣狭窄2 0例 ,合并关闭不全 15例 ,其中合并前降支病变伴室壁瘤形成1例 (本组未统计合并主动脉瓣病变 )。术前心功能 II级 2 1例 ,III级 14例。全组均选用机械瓣膜。2 护理配合2 .1 术前准备  1物品准备 :术前应详细了解病史 ,术前用药及心功能情况。了解手术入路、方法 ,是否合并血栓。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物质准备 ,如 :各种型号的缝线及瓣膜等。 2瓣膜置换术患者主要精神压力来源于 …  相似文献   

2.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二尖瓣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我国因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接受二尖瓣置换术(MVR)的患者很多,这些患者在病程后期常并发房颤,但换瓣同时做房颤治疗手术的病例数很少,因而影响手术长期疗效[1]。国外多中心大样本研究[2~4]显示迷宫手术中有75%~100%与器质性心脏病手术同期进行,其消除房颤的成功率可以达到90%以上。我科2000年1月-2005年3月对78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慢性持续性房颤1年以上,心功能Ⅲ~Ⅳ级患者进行了Cox迷宫Ⅲ型术同期二尖瓣置换术,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二尖瓣反流行二尖瓣成形手术的临床经验及疗效.方法:2007年3月至2010年2月,54例二尖瓣中重度反流患者进行二尖瓣成形手术,男31例,女23例,平均年龄(45.6±13.2)岁.病因包括退行性改变23例,黏液变性(Barlow综合征)4例,缺血性改变7例,二尖瓣腱索断裂15例,外伤性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4例.合并房颤14例,冠心病7例,三尖瓣中重度反流17例,房间隔缺损1例,左房黏液瘤1例.结果:无住院死亡患者.术后随访3~31个月,平均(11.3±17.4)个月.1例患者于术后13个月死于脑血管意外.随访期间无再次手术者.同术前相比,患者术后二尖瓣反流情况明显减轻,左心房和左心室内径明显缩小,射血分数明显增加,心功能状态明显改善.结论:综合运用多种二尖瓣成形技术,二尖瓣成形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自 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作者对 5 0例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心肌停搏液 (简称“逆灌”)的心肌保护方法进行观察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5 0例病人 ,男 44例 ,女 6例 ;年龄 14~ 70岁 ;体重 40~ 90kg ,平均 67kg ,心功能 3~ 4级。其中马凡氏综合征 12例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 12例 ;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冠心病 4例 ;室壁瘤合并冠心病 2例 ;冠心病多支病变 2 0例。1.2 方法 体外循环采用德国JOSTRA或丹麦POLYSTAN人工心肺机 ;人工肺采用国产 90型、95型鼓泡肺 ;膜…  相似文献   

5.
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是一种技术要求高、难度大的工艺性手术。由于二尖瓣病变病理改变复杂,很难要求统一固定的术式。二尖瓣成形术的方法较多。困难亦较大。合并腱索的病变及瓣叶脱垂所致的瓣叶对位问题,亦大大增加了二尖瓣成形术的复杂因素。自1968年Carpentier发明二尖瓣成形环以来,各种成形技术不断涌现,但对有些病变,特别是前叶脱垂,在外科技术上仍具有挑战性,较早采用的瓣膜三角形切除、对缘缝合或腱索折叠、缩短术式效果不理想;临床上已应用的腱索转移、腱索缩短、腱索置换以及瓣体转移等多项外科修复技术手术操作相对复杂,费时较长、技术难度相对大。二尖瓣前叶在二尖瓣闭合功能中占有重要地位,完整的功能活动对前叶面积和瓣体的活动度有着严格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成形矫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采用二尖瓣成形术治疗的35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8~65岁,平均34.6岁。手术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根据不同的二尖瓣病变形态,采用交界环缩、后瓣叶矩形切除、腱索转移、前瓣叶腱索短缩、缘对缘技术、Carpentier环、自体心包片二尖瓣前叶徙前等不同技术,同期治疗部分合并的心内病变。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完全矫正二尖瓣关闭不全29例(82.9%),残留轻度反流4例(11.4%),中度反流2例(5.7%),1例术后轻度狭窄。出院前左房、左室直径均显著减小(P<0.01)。术后随访2个月~9年(平均5.2年),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术后2个月再次出现心力衰竭死亡,其余32例(91.4%)心功能Ⅰ级,2例(5.7%)心功能Ⅱ级。结论:在合理把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施行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前叶瓣膜病变不论采用何种技术,均应同时行交界环缩。成形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多次行左室注水观察瓣膜关闭情况及测瓣器评估二尖瓣开口面积。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病情危重、具有高危险因子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经验.方法:本研究的32例危重冠心病患者中,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以心功能衰竭为主、左室射血分数<30%10例,急性心肌梗死8例,需要同时行瓣膜置换术3例,室壁瘤合并心律失常2例,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9例.全部患者用大隐静脉和(或)乳内动脉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其中3例同时行二尖瓣置换.结果:早期死亡3例(9.4%),其余29例痊愈.随访2个月~4年,除2例诉心前区疼痛外,其余27例心绞痛完全消失,生存质量良好.结论:术前明确存活心肌的状况,减少手术创伤,术中加强心肌保护以及良好的围手术期处理是危重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普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率变异性(HRV) 是反映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一种简便、可靠的无创性技术,是预测冠心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糖尿病合并自主神经病变时, 心率变异性常降低, 合并冠心病时,心率变异性降低更显著[1].作者自2003年6月至2004年2月通过普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进行24h心率变异性分析, 以探讨其在调脂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自主神经病变的影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张尔永  袁玉如 《华西医学》1993,8(2):195-197
自1991年6月至1992年12月,测定了40例二尖瓣病变患者术前的肺功能。结果显示82.5%的病人肺功能有损害,其中轻度损害为50%,中度损害的为27.5%,重度损害为5%。结论:二尖瓣病变常常导致患者的肺功能下降。术前测定二尖瓣病变患者的肺功能,有助于心肺功能的判断,有助于指导病人围术期中的处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二尖瓣成形术在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经验,并探讨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本院收治的合并有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47例,分别采用瓣膜裂隙修补、交界环缩、瓣环环缩、人工环成形、人工腱索、腱索延长等方法行成形术,39例(26.5%)同时运用2种以上成形技术。结果术后早期死亡6例(4.1%),术后7个月死亡1例。死亡与手术年龄(≤12岁)、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0 min)及合并心脏畸形有关。随访结果为2例因二尖瓣反流再发,分别于术后半年和1年行二尖瓣置换术。其余病例术后心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瞬时反流量显著低于术前。结论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早、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风心病二尖瓣狭窄(MS)并发左房血栓是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的禁忌症,常需外科手术治疗[1]。我们对20例瓣膜条件较好而又合并左房血栓的MS患者口服华法令抗凝溶栓治疗后,成功施行了PBMV,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例MS并发左房血栓患者中,男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8(29~50)岁。风心病史5~16年,均合并心房纤颤1月~2年。心功Ⅱ、Ⅲ级。单纯MS14例,合并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3例,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同时合并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和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心脏超声和心电图均未显示左心室负荷过重。1.2…  相似文献   

12.
近日,我院手术室配合心外科成功地为1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左心房血栓形成同时合并冠心病的病人实施了二尖瓣置换术、左心房取栓术和冠状动脉搭桥术。现将手术配合及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唐玲娣  何梅先 《临床荟萃》1995,10(10):451-452
二尖瓣脱垂综合征(SMVP)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常见的非风湿性二尖瓣疾病。其主要病变是二尖瓣在收缩期间左心房脱垂,伴或不伴二尖瓣返流。本文对1985~1992年收治的40例原发性SMV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56岁,因“阵发性胸闷、心悸、活动后呼吸困难30年,加重20天”于2012年3月2日入院。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外伤、感染、结核等病史。体格检查提示心前区饱满,心尖搏动弥散,心浊音界向左下增大。心律不齐,可闻及早搏,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收缩期III/6级吹风样杂音。心脏彩超检查提示左室容积293 ml,左室巨大室壁瘤形成,二尖瓣轻度关闭不全,左心室基底段收缩功能正常,中下段室壁瘤处无收缩。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电轴左偏, P-R延长, ST-T改变。胸片提示心尖部巨大占位,左室室壁瘤可能,伴心包积液(图1 a)。冠脉造影检查左、右冠状动脉未见明显异常。心脏磁共振成像提示,心脏明显增大,心尖部见巨大囊腔影与左室相连,直径约8 cm,边界清,局部室壁明显变薄,收缩减弱(图1b)。在排除感染、外伤、冠心病等可能导致室壁瘤的因素后,考虑诊断为:先天性左心室室壁瘤,心功能Ⅲ~Ⅳ级( NYHA分级)。手术在体外循环辅助心脏不停跳下行左心室室壁瘤切除左心室重建术( Dor成形法)。术中见左心房,左心室明显增大,左心室心尖左下方室壁瘤约8.5 cm ×5.5 cm,与心尖分界不清,壁薄,约0.5 cm(图1c)。手术顺利,术后病理结果提示符合室壁瘤(左室心尖部)(图1d)。患者心功能恢复良好,出院前心功能评估Ⅰ~Ⅱ级( NYHA分级)。心脏超声复查:房室大小正常,二尖瓣轻度关闭不全,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寻中老年二尖瓣腱索断裂(RMCT)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特征.方法 应用CDE检查35例中老年RMCT,寻找CDE特征,10例心血管造影对照,28例经手术证实.结果 根据CDE图像特征表现对所有中老年RMCT及合并畸形全部做出正确诊断.中老年RMCT的CDE特征明显:(1)二维超声心动图(2DE)显示断裂的二尖瓣腱索呈"梿枷样"改变,称2DE"梿枷征";(2)M型超声显示二尖瓣曲线附加线性回声;(3)合并二尖瓣脱垂患者,M型超声同时显示脱垂的二尖瓣叶呈"吊床样"改变,2DE于收缩期显示脱垂的二尖瓣叶凸向左心房内;(4)脉冲多普勒和连续多普勒在二尖瓣口可记录到收缩期湍流频谱;(5)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于收缩期显示过二尖瓣五彩镶嵌反流束血流信号;(6)中老年RMCT男性明显多于女性,部分断裂明显多于完全断裂.结论 中老年RMCT的CDE特征明显,CDE对中老年RMCT有特异性诊断价值,但需与二尖瓣脱垂和二尖瓣赘生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术中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术式选择、术后疗效监测中的作用。方法 对72例行二尖瓣手术的患者(其中58例二尖瓣重建术患者和14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术中予以TEE监测。结果 58例二尖瓣成形术患者术后即刻疗效评估显示:无或轻微二尖瓣反液(MR)28例,轻度MR22例,轻中度以上MR8例(前叶病变7例,均合并瓣下结构受损,后叶病变仅1例)。二尖瓣成形术的患者术后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旨在采用体元(voxel)模型动态三维重建技术,以立体角度观察分析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二尖瓣的形态学特征,为手术方法的选择和术后疗效的评价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行二尖瓣成形术的病 列共15例。术中图像采集选用HPSonos2500多功能超声诊断仪和5MHz多平面食管探头,三维重建选用德国TOMTEC公司生产的ECHOSCAN计算机工作站,结果:上述患者术前前叶脱垂3例,后叶脱垂10例,前后叶均脱垂2例;其中合并腱索断裂9例,包括前叶腱索断裂2例,后叶腱索断裂7例。术后再次三维重建发现10例患者术后仅为二尖瓣轻微或轻度返流。5例患者术后出现轻中度返流,三维重建示3例轻度残余脱垂,2例对合不良,当即予以换瓣治疗。5例术后出现二尖瓣轻中度返流患者术前二尖瓣后叶脱垂合并广泛腱索断裂仅占1例,前叶脱垂合并腱索断裂占2例,前后叶均脱垂占2例其中1例合并腱索断裂,以二尖瓣前叶病变为主的二尖瓣重度返流的患者行二尖瓣成行术的疗铲远不如以二尖瓣后叶病变为主的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P<0.05)。结论:以二尖瓣前叶病变为主的重度二在瓣返流患者宜采用换瓣术。  相似文献   

18.
闫亚青 《护理研究》2005,19(5):875-876
心脏瓣膜病是指心脏瓣膜受到各种致病因素损伤后或先天性发育异常所形成的器质性病变.表现为瓣膜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病变累及一个瓣膜,或几个瓣膜同时或先后受累,最常见于二尖瓣,其次是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后者称为联合瓣膜病.严重的瓣膜病变常导致心功能不全,引起全身血液循环障碍,故常需进行瓣膜替换术.现将25例人造机械瓣膜替换术病人的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二尖瓣脱垂是由于二尖瓣和/或瓣下装置病变,使二尖瓣某个或2个瓣叶在收缩中、晚期或全收缩期脱垂入左房,伴或不伴二尖瓣关闭不全所引起的临床后果,是一种较常见的瓣膜性心脏病,发病率一般为4%~6%,但二尖瓣脱垂合并妊娠相当少见。近来我科收住1例二尖瓣脱垂合并妊娠出现重度心力衰竭的患者,经医护人员共同努力,母婴痊愈出院,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同期左室室壁瘤折叠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左室室壁瘤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对25例冠心病合并左室室壁瘤患者施行手术。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及左室室壁瘤的线性缝缩折叠。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相关心功能指标,并随访4个月至4年。结果平均移植旁路血管(2.3±0.8)支,3例患者术后出现低心排,予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其中1例经抢救无效死亡(病死率为4.0%),另2例治愈出院。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无远期死亡。超声心动图示,术后5~8 d、1个月及1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1),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升高(P0.05),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OPCAB同期左室室壁瘤折叠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左室室壁瘤安全有效,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更适用于室壁瘤较小的患者,尤其是对体外循环高危的患者。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