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比较个体怀旧治疗与团体怀旧治疗对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情绪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纳入的98例有轻中度抑郁症状的老年人,随机分为个体怀旧治疗组(n=49)和团体怀旧治疗组(n=49),并分别给予为期8周的个体与团体怀旧治疗,并在干预前后应用老年抑郁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对老年人抑郁情绪及生活满意度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前2组抑郁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4,P=0.374),生活满意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7,P=0.103);干预后2组抑郁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2,P=0.000),生活满意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35,P=0.000);2组患者组内干预前后抑郁得分、生活满意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个体怀旧治疗与团体怀旧治疗均可以明显缓解老年抑郁情绪并提高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团体怀旧治疗对有轻、中度抑郁情绪的老年人均有效,而个体怀旧较适用于缓解有轻度抑郁情绪的老年人。本研究可为后续怀旧疗法的应用作参考。  相似文献   

2.
临终关怀对老年住院临终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改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临终关怀对住院老年临终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晚期肿瘤患者76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n=38)。对研究组患者实施1个月以上的临终关怀护理干预,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整体护理,观察干预前后2组患者在生活质量、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及焦虑抑郁情绪等方面的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接受干预后在生活质量(QOL)总分及其分类指标如食欲、精神、睡眠、家庭理解与配合、对癌症的认识、对治疗的态度、面部表情以及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总分及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各方面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和干预后对照组(P〈0.05或P〈0.01);焦虑、抑郁水平低于干预前和干预后对照组(P〈0.05或P〈0.01)。对照组除在生活质量分类指标中的疼痛、日常生活情况、面部表情以及社会支持总分和主观支持度评分降低外(P〈0.05或P〈0.01),其他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临终关怀可以提高老年住院临终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观支持度、对支持的利用度及生活满意度,同时可以降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改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3.
内观疗法对抑郁症残留症状疗效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文拉法辛合并内观疗法治疗抑郁症残留症状的疗效。方法60例心境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单用文拉法辛治疗6周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17。HAMD-17)评分为7分≤HAMD-17〈17分,随机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30),分别给予为期4周的文拉法辛合并内观疗法治疗和单用文拉法辛治疗。在基线期和4周末采用HAMD-17、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linicalglobalimpression,CGI)、生活满意度量表(1ifesatisfactionratingseale.LSR)评定疗效。结果基线期研究组和对照组HAMD-17、CGI、LS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末,研究组HAMD-17减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GI-S减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CGI-I减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周后研究组LSR各项因子分及总分增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文拉法辛合并内观疗法较单用文拉法辛能更好的缓解心境障碍一抑郁发作患者的残留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团体回忆治疗对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团体回忆疗法改善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的效果。方法用老年抑郁量表(GDS)筛选出符合研究要求的老年人129例,随机分成干预组(62例)和对照组(67例)。对照组接受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为期6周的团体回忆治疗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及干预6周后测评老年人抑郁症状,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后干预组GDS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干预组抑郁症状缓解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团体回忆治疗有助于缓解社区老年人的抑郁症状,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倒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2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西酞普兰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联合心理治疗。8周疗程结束后,两组均进行门诊随访每月1次,共6个月,观察复发情况。治疗前与治疗第8周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8周末研究组总有效率90.63%,对照组70.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4.98,P〈0.05);两组治疗8周末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极显著性下降(P〈0.01),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随访6个月末研究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6.87,P〈0.01)。结论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抑郁障碍较单纯药物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抑郁焦虑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0例COPD伴抑郁焦虑患者随机分为心理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心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均观察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心理护理组下降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心理护理组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功能及生活质量总分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心理护理组升高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COPD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李放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3073-3074
目的:观察路径式健康教育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72例抑郁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氟西汀及对症支持治疗,研究组同时给予路径式健康教育。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评定患者的抑郁程度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HAMD评分显著下降(P〈0.05或P〈0.01),研究组HAMD减分率自治疗两周起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抗抑郁剂治疗基础上辅以路径式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者对抗抑郁治疗的信心,加速抑郁情绪改善,尽可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90例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程度,并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干预后SDS评分(51.5±3.9)及SAS(52.2±2.9)评分均较干预前(60.O±7.8)、(66.2±7.3)显著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f=8.724、10.231,P〈0.01);对照组SDS评分(56.4+4.1)及SAS(64.9±8.3)评分与干预前(59.6±513)、(67.1±7.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70,P〉0.05)。干预后干预组SDS评分及SA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3.208,P〈0.05;t=5.690,P〈0.01)。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抑郁情绪应给予重视,并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减轻患者的抑郁症状.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伴发的抑郁症状,并进行分析及护理干预。方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54例脑梗死患者进行调查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7例,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干预。结果54例脑梗死患者抑郁症状的发生率66.7%,其中严重抑郁占36.1%。抑郁的发生与性别、病程、日常生活能力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0.01)。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明显改善,7个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伴发抑郁情绪的发生率高且较严重,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以及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IVF—ET治疗过程中,应用心理干预措施提高IVF—ET成功率.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间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接受IVF—ET技术治疗的不孕症患者20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03例,研究组在进行IVF—ET治疗前后给予心理干预措施,并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分.结果研究组心理干预后的焦虑抑郁评分比心理干预前较低,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的焦虑抑郁评分比对照组的显著低(P〈0.01),研究组的妊娠率(45.63%)与对照组(30.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对IVF—ET疗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综合干预对伴抑郁症状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94例伴有抑郁症状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7例,分别给予综合干预和常规护理,采用SDS评价抑郁症状,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评价家庭支持,SAQ评价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SDS评分为(41.37±5.7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0.34±6.46)分(t=5.284,P<0.05),干预组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总分(8.57±1.0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58±1.13)分(t=5.349,P<0.05),各维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组SAQ总分(65.29±6.6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52.37±7.29)分(t=6.218,P<0.05),各项目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家庭关怀、运动指导的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伴抑郁症状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抑郁症状,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厉娜  顾兴建  郑鳕洋  吴宗贵 《疑难病杂志》2014,(11):1168-1170,1175
目的探讨通心络对改善冠心病心绞痛伴抑郁症状患者生活质量和抑郁状态的疗效。方法将冠心病心绞痛伴抑郁障碍的患者72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36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通心络胶囊治疗,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应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别评定患者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和抑郁状态。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治疗满意程度和疾病认知程度均显著改善,对照组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度、疾病认知程度均有改善(P<0.05或P<0.01)。观察组在心绞痛稳定状态和心绞痛发作方面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2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7.78%和36.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用通心络治疗较常规治疗能改善冠心病心绞痛伴抑郁症状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干预对提高门诊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将80例门诊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观察组给予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DLQI生活质量评分、心理状况改变情况以及患者对银屑病相关知识的认知度。结果 (1)观察组干预前后DLQI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DLQI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两组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两组干预后SAS及SDS得分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对银屑病相关知识的认知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观察组干预后银屑病知识认知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康教育干预可显著提高门诊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值得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酒精中毒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住院及急诊留观酒精中毒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干预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对症处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疗法。心理干预采用集中健康教育,调整生活方式;行为疗法;心理疏导及要求家属协助治疗等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测评患者抑郁、焦虑症状情况和自拟生活质量量表4周后测定生活质量情况,并计算复饮率。结果:80份问卷均完整合格。(1)抑郁、焦虑评分干预组4周后与清醒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4周后与清醒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后两组抑郁、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与对照组生活质量量表的评分,情感得分、健康指数、生活满意度及客观生活质量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4周后干预组为17.5%(7/40),对照组为92.5%(37/4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酒精中毒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功能障碍。进行药物及对症治疗的同时,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患者对饮酒的拒绝程度,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缓解期患者实施呼吸训练对改善肺功能及生存质量(QOL)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80例COPD缓解期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呼吸训练。观察周期为6个月,分别采用FVC、FEV1.0、V50、V25与ADL量表评价肺功能及生存质量(QOL),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及生存质量(QOL)。结果治疗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FVC、FEV1.0、V50、V25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P〈0.01),而对照组各项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治疗后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个月ADL量表评分变化不明显;治疗3、6个月时干预组评分呈现降低趋势,较治疗前,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缓解期患者采用呼吸训练可以有效改善其肺功能及生存质量状况,单纯应用药物治疗不能达到以上效果。  相似文献   

16.
邢欢  刘丽 《中国现代医生》2013,(15):103-105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延续护理干预,评价两组患者的依从性、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在康复训练、生活作息、复诊随访及依从性总分方面.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1)。出院后12周干预组手活动能力、主观健康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延续护理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氟西汀治疗帕金森病抑郁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氟西汀治疗帕金森病(PD)伴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4月~2009年1月收治住院的80例帕金森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氟西汀治疗,对照组不使用任何抗抑郁药物。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使用氟西汀治疗的患者在抑郁疗效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氟西汀治疗帕金森病抑郁疗效显著,患者耐受良好,可明显且快速改善患者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8.
丁国宏  李继承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1):108-110,113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指导下护理干预措施对初治肺结核患者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32例.均为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初治肺结核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6例,对照组予内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实施系统的、精心的护理干预。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两组护理前与护理后6个月的心理变化;应用生存质量测评表(QOL—UCC)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与干预6个月后的生活质量。结果干预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护理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的SAS及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干预组QOL—UCC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初治肺结核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给予系统的、精心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提升满意度,降低其负性情绪,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利于病情的控制及康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社区老年人群抑郁障碍的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将67例社区抑郁老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老年心理卫生健康讲座,根据研究对象意愿进行家庭访视或电话咨询,给予心理疏导与劝慰,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为期8周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干预前、干预后4周和干预结束时采用老年抑郁量表和生活质量量表对两组老年人的抑郁状况和生活质量进行测评,评价干预的效果.结果 通过综合护理干预8周后,老年抑郁量表评分为(13.07±4.43)分,较干预前及干预4周后都明显降低(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干预4周及8周后老年抑郁量表评分比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干预8周后生活质量表7个方面的评分均比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对社区老年人群抑郁障碍的防治是有效的,且简单易行,值得在社区中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